心理学心得体会

欢迎阅读心理学心得体会(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心理学心得体会 篇1

今年的寒假由于受新型冠状病毒的影响,假期变得格外漫长,学习的形式也发生了很多变化,在假期里我坚持在学习强国上学习,继续学习音乐心理学。

接着前面的内容,今天学习的主要内容是:音乐可以表现哪些意义?音乐不同于视觉艺术,不同音乐不能表达类似语音的寓意,也不具有视觉的感受性。比如,当我听到桌子一词,我可以马上联想到四条腿的物品。当我们看到一副老人的肖像画,我们立马就能明白大众化的是老人。但是当我听到dore米的声音组合时。我很难画起一个类似桌子混老人那么明确的联想。

语音的终结之处正是音乐的开始。作为人类艺术活动产物,音乐隐含着作者的创作意图。通过音乐作品向人们传递着某种信息。即便是音乐作品中的每一个音符,每个节奏他们都是必不可少的。他们在构建音乐的意义中处于不可或缺的'地位。

音乐可以表现哪些意义呢?音乐意义不仅包含音乐音响结构所表征的含义。还包括音乐符号音乐结构组合所隐含的含义。因此,音乐有三种意义,外在意义、内在意义。

音乐的内在意义,源于音乐结构之间的关系。比如音乐和弦的变化、旋律转调或离调等等造成音乐意义的变化。老师举例了离调音乐。两个音响中第二个音响的中间部分出现了离调,导致我们对他们的感受发生了变化。值得注意的是在音乐中,单个音符和节奏的意义并不明确,人们很难将他外在的世界观念中的某个对象联系起来。只有将这些音乐要素组合起来,音乐结构才就有能力。听者也是通过这音乐结构之间的联系来体会、来理解音乐的。

心理学心得体会 篇2

压力导致身体和心理疾病这四个方面的心理压力会给人们的工作和生活造成很大的影响。人一旦觉得压力大,身心都会反映出来。所谓身体的反应可以导致各种不适,最简单的就是吃不下饭、睡不着觉。身体不适会影响生活状况、影响工作、影响生活质量甚至导致疾病,比如胃溃疡、不孕不育、癌症等。在发达国家,医学体系已经改称为生物、心理和社会理念体系,也不再单纯把人当动物看待,就是因为人有心理反应,有社会过程。

心理压力当然也反映在精神上。例如,在高度紧张的情况下,人的信息加工能力会下降,脑力劳动成绩也下降,严重的会导致工作系统的错乱。当身体出现这些问题的时候,作出严格的判断非常难。但基本上所有疾病都是生理和心理的共同作用,完全是生理因素,跟心理因素一点儿不相干的,科学研究证明还没有。一旦生病,应该积极地求医问药,积极考虑有哪些心理因素可以改善。身体和精神双管齐下,就更有利于战胜病魔,恢复健康。

自我调节和减压要分成几个方面来实现。首先要提高认识水平,要知道心理压力的存在,如果不知道,就根本不知道如何应对。

其二,要逐步地变化,不要变化太猛,要把变化改为一种缓慢的过程,要有适应期。

其三,维持心理健康通用的规则,就是要从事适度的体育锻炼,它不仅对身体有好处,对心理健康也非常有好处。在锻炼过程中,人会自然而然地摆脱一切烦恼。

其四,要进行社交活动,尤其是退休人员。

最后,如果确实觉得自己压力太大,觉也睡不着,可以找专业心理咨询人员帮助。不过,压力是一把双刃剑,适度的压力有利于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到了某个基点才会产生负面作用。

心理学心得体会 篇3

学前期是人的一生中生长发育最旺盛、变化最快、可塑性最大的时期之一。幼儿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在以游戏为主的各项活动中,心理发展异常迅速。作为幼儿教师学习心理学是自身发展提高的需要,是搞好幼儿教育工作的需要。

通过学习《幼儿心理学》,我深知:幼儿阶段是人生的奠基阶段,而幼儿教师是年青一代最初的启蒙老师,在幼儿成长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作为幼儿教师,首先是要做幼儿的朋友,在平等的关系中,教师是幼儿的伙伴,使幼儿在心理上得到安全、放松,让他们感觉生活在自由、尊重、平等、合作的气氛中,在这气氛中,让幼儿充分的活动,获得表达自己的欲望的能力和机会。

我们班每个孩子的个性都不相同,有的孩子活泼大方,他们能主动表现自己,见到客人能主动打招呼,听到音乐就能翩翩起舞,为大家表演,这样的是我们所倡导的。但是有些孩子,他们在幼儿园里比较活泼,一旦离开了他们熟悉的环境,或家里来了客人,或者幼儿园来了陌生人参观等等,他们便很胆怯,不敢说话。这种胆怯性格的形成,大多因为缺乏锻炼的机会,缺少表现自己的勇气的条件,如果不及时加以引导,将严重影响幼儿一生的发展。胆怯的幼儿往往没有勇气在众人面前讲话,或说话声音很小,为改变这种胆怯的性格,我们努力为幼儿提供"说"的机会,让幼儿在每个人面前表达自己欲望和自己的感情。

心理学心得体会 篇4

最近在读一本很有意思的书《社会心理学》,书很厚,但很有趣,由一个个社会心理现象组成,描述一些社会心理现象,并进行分析,解释,让人看完之后能够联想到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不由得感叹:哦,原来是这样在这里和大家分享一个有趣的心理现象,人多不一定力量大,好像和我们固有的认知不一样,到底是为什么呢?

大约一个世纪以前,法国工程师林格曼发现,选手在群体拔河中所付出的努力仅有个人单独努力之总和的一半。这表明,与“人多力量大”的普遍观念恰恰相反,实际上,在群体任务中小组成员的努力程度反而较小。也许糟糕的表现源于糟糕的合作一人们一起拉绳子的时候,用力的方向和时间可能问题,他们让参与者认为自己在和其他人一起拉绳子,而实际上是参与者ー个人在拉。

蒙在鼓里的参与者们被排在如图83所示装置的第一个位置,并且要求他们:“你的全力去拉。”结果发现,如果他们知道自己是ー个人在拉,那么使出的力气比以为身后还有25个人和自己一起拉时多出18%,研究者同时也注意到了社会懈怠现象的其他方面。他们观察到:6个人一起尽全力叫喊或者鼓掌所发出的喧闹声还没有1个人单独所发出喧闹声的3倍响。就像拔河比赛制造喧闹声的任务也很容易受群体低效的影响。这个有趣的心理现象解释了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比如说老师经常在上课的时候对下边的学生说:你们这么多人的声音还没有我一个人大,其实多看书能让我们知道更多,了解更多,从而更好的处理事情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