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我的母亲》说课稿

欢迎阅读《回忆我的母亲》说课稿(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回忆我的母亲》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选取了四篇写人的文章,这些课文很适合中学生学习,对引导他们懂得爱人和怎样爱人,很有裨益。《回忆我的母亲》一文是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是朱德同志在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后写的一篇回忆母亲的文章,是一篇感情真挚、文笔朴素的散文。学好这篇文章,为本单元其他文章的学习打基础。

二、说学情:

七年级学生刚刚接触篇幅较长的回忆性叙事散文,初步了解了写人的记叙文的基本要求,了解了写人的一些基本方法;懂得写人就要把人放到事例中写,通过人物的外貌、动作、心理、语言等写出人物的特点。本单元的课文大都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学生会在阅读中自然地受到熏陶感染,学生要在反复朗读中领略。继续讲关于写人的记叙文知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写作基能。

三、说教学目标:

依据以上教材与学情特点,结合新课程三维目标的理念,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一)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了解回忆录的一般特点。

(二)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合理谋篇布局、突出主旨的结构特点。

(三)领会作者以朴实无华的语言抒发对母亲的真挚的爱。根据文本(内容和形式)的特点,及学生的认知情感特点。我设计的重、难点是: 重点: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合理谋篇布局、突出主旨的结构特点。

难点:领会作者以朴实无华的语言抒发对母亲的真挚的爱。

四、说教法学法:

俗话说:教有常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遵循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结合多媒体辅助教学,选择以下教学方法。

1.诵读法。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感情,并感受文章语言朴素优美的魅力。

2.启发诱导法。本文学习的难度不是太大,所以以学生的自学为主,不需要作过多的干预。以启发为主。

3.归纳交流法。可以先由学生在阅读中自己归纳朱德母亲的特点,然后组织交流讨论,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同时,认识文章选材典型的特点。

4.圈点勾画法。分析细节,把握重点。

五、说教学过程

由于这篇课文篇幅较长,我们打算利用两课时讨论学习。这里是第二课时。本节课教学大致分为两个板块:

1.整体理解课文,

2.整体赏析课文。

教学板块之一:同学们读课文,体会文中母亲的事迹,母亲的品德。请同学们用母亲是……的格式为题说句子,要求在课文之中尽情搜寻、概括,从而理解课文运用不同的材料,从不同的角度,多方位地立体地表现母亲优秀品质的特点。《回忆我的母亲》鲜明地表现了回忆录的特点。作者以时间为经线,以母亲的优秀品德为纬线,把很多值得永远回忆的事情编织起来。请同学们读课文,以说说‘母亲’的好品德为题,每人叙述一件事,说说这件事表现了母亲什么样的品质。理解分析文中的事例,准备进行说话。同学们以学习小组的形式进行说话活动。学生代表发言。

教学板块之二:整体赏析课文。课文以平实朴素的语言表现了母亲勤劳朴实的特点。全文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热情洋溢的抒情,但于平静的叙说之中,字里行间流露出真挚深沉的爱。因此,文中寓深意于平实、寄深情于质朴的特点,值得我们认真品析。请同学们读课文,对课文的语言进行赏析,每位同学准备用……写(用)得好,写出了…… 的句式说一句话。读课文,进行圈点勾画。同学们准备发言。教师引导同学们进行赏析性说话活动

课堂小节:本文回忆了母亲勤劳的一生,赞颂了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坚强不屈的的优秀品质,叙述母亲对自己的教育和影响,抒发了对母亲的深深怀念和无比崇敬的感情,表达了自己尽忠于人民来报答母亲的决心。

《回忆我的母亲》说课稿 篇2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回忆我的母亲》,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学情、教学过程、板书六个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1、本课的地位和性质

《回忆我的母亲》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课。七年级语文上册学习的主要内容是记叙文的四种体例,即记事、写人、写景、状物。本文被编排到由记事记叙文的第一单元过渡到写人记叙文的第二单元第一课,对于写人记叙文的学习具有开篇的奠基作用。课的性质属于讲读课。

2、教学目标及依据

新课程标准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把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描述学生学习行为变化及其结果所提出的三个功能性基本要求,简称“三维目标”。根据本单元的教学整体规划和本课的教材特点以及七年级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认知规律,确定本课的三维目标为:

(1)知识目标

积累本课中出现的生字词;

理解重点词句的深刻含义;

学习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的品质和特点。

(2)能力目标

通过学生朗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本文回忆了哪些事迹;

通过课堂讨论说话活动,体会并概括母亲的好品德;

通过赏读课文,品味质朴的语言,进而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敬意与怀念。

(3)情感目标

学习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坚强不屈的优秀品质;

感受作者对母亲的赞扬、热爱与思念之情;

培养学生热爱父母、热爱祖国的情感。

3、重点与难点突破及途径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学习写人的记叙文,并着眼于表现人物的特点。本文侧重于选取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的崇高品质。结合本课的三维目标,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为:

(1)重点:

a、学习文章通过选取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b、学习以时间顺序组织材料的方法。

c、学习母亲的优秀品质;

(2)难点:

领会文章质朴而又富有深情的语言特点。

二、说教法:

根据新课标精神和本文的教材特点,我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1、问题引导法:这种方法是所有教学中最常用也最有效的一种引导方式。如何让学生读懂课文,从哪个方面读懂课文,通过思考问题是最直接也最快捷的方式。但是问题不能随意提,必须斟酌再三,否则就会让学生产生误解,答非所问。所以教师的提问语言一定要贴近学生,不能生涩难懂。

2、自主探究法:就是导引学生的自主学习以促使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的教学模式。自主学习不是让每个学生各学各的,是要激发起全体同学的学习兴趣,使每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去学习,并加强合作交流,少走弯路。

三、说学法:

新课程改革理论告诉我们,教师是学生探求新知的帮助者和引导者,教师要精讲、少讲甚至不讲;学生是探求知识活动的主体,要让学生体会到在探求新知过程中的快乐。着眼于全体学生的发展,使每一个学生都能真正参与到探求新知的学习中来。同时根据知识的建构原理,制定本课的学法为:

整体阅读法:是一种按照一定的程序对文章从整体上加以快速理解的阅读方法。这种程序是根据文体的特点并结合阅读目的而设计的一套阅读步骤运用整体阅读法,可以有步骤的对信息进行筛选,使阅读的过程变的井然有序,大大的提高阅读的效率。

此外,我还运用了读、写、说结合法、情感朗读法等。

四、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正处于年级的过渡阶段,对于字词还处于积累阶段,因此要认真做好生字词的解读,以及文字背后包含的深层含义,引导学生深入感受作者的情感。

五、教学程序设计

教学要点:导入新课,指导预习,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段落层次,研习课文的1—7段。

第一环节:导入

一个人的一生可以遇见许许多多值得亲近的人,这些人有的是同甘共苦的朋友,有的是循循善诱的良师,有的是志同道合的同志。当然,在我们身边,最亲近的人莫过于家人,父母的爱是最温暖的、最无私的.。尤其是母亲十月怀胎,辛辛苦苦的哺育子女、培养子女。每一瞬间的关注都是一份浓浓的爱意,每一个动作都是一个故事。现在,请同学们分享一下你和母亲的故事。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课文也是有关于母亲的故事,现在,就让我们一同走进朱德和他母亲的世界。

第二环节:新课学习

一、明确回忆录的定义:

回忆录主要属记叙文体裁,它把作者对被回忆者的几件能刻画人物性格表达一个主题的材料组织起来,又加以适当的抒情和评论。

回忆录的要素:回忆对象、事件、人物性格、写作手法、思想主题。

了解回忆录的定义以及回忆录的要素,有助于学生更好的学习文章。

二、指导预习:

要求学生以较快的速度阅读全文,做到以下几点:

1、在阅读时,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弄清字、词的音、形、义,为理解课文内容扫清障碍。有侧重地指导学生做好一下字、词练习。

(1)给下列注音。

佃农(diàn) 祖籍(jí) 妯娌(zhóu l) 勉强(qing)

慰勉(wèi min) 溺死(nì) 衙门(yá)

私塾(shú) 调料(tiáo) 血溅(jiàn) 瞒着(mán zhe)

(2)解释下列词语,并给加黑的字注音。

不辍劳作(chuò):不停地劳动(耕作)。

任劳任怨(rèn yuàn):一切劳苦和怨言都能经受。任,担当、承受。

宽厚仁慈(rén cí):待人宽大厚道,仁爱慈善。

为富不仁(wéi fù):有钱而心狠,残酷剥削穷人,压迫穷人。

节衣缩食(su shí):尽量节省。节,减省;缩,缩减。

支撑门户(zh chng):勉强维持家庭。

东挪西借(nuó):文中指到处向人家借钱。

聊叙(liáo xù):叙谈叙谈。聊,姑且、略;叙,谈。(姑且谈谈)

三、研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第一自然段仅仅写了两句。第一句交代了写作缘由。第二句“我爱我母亲”,定下了全文的感情基调;作者由母亲的逝世而回忆起许多往事,这些往事都反映了母亲“勤劳一生”,母亲“勤劳一生”便成了全文叙事的线索,同时也才“值得我永远回忆”,从而点明了题旨。这一部分是全文的总起,以“勤劳”二字总领全文。作者热爱和悲痛之情,都是由值得回忆和歌颂的母亲勤劳一生而起。

四、研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

这两个自然段主要介绍了家庭环境,突出家境贫穷。在这种环境下,母亲却要花大半的时间做家务和耕种,来维持整个家庭,从而引出对母亲勤劳一生的具体表现。

五、研读课文第4~7自然段

1、(指导学生充分运用课文语言材料,抓住文中的关键字、词、句来回答问题,使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突破教学重点。)

2、段落 (母亲)性格特征 典型事例

3、好劳动 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跳水挑粪

4、整日劳碌着 做农活、干家务

5、聪明能干 做饭、纺衣

6、任劳任怨、性格和蔼、同情贫苦的人、勤劳俭朴、宽厚仁慈。没有同任何人吵过架、周济和照顾比自己更穷的亲戚、自己节省作者通过这样平凡普通的事歌颂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的美德。

六、引导同学们进行赏析性说话活动,品析课文语言。

可以设置这样一个半开放性问题“你觉得文中的哪些词、哪一句写得好?简单的说明一下理由。”这样就可以突破教学难点。

(1)品味作者在词语中渗透的情感。

例如“任劳任怨”四个字已经能够很好地评价一个人的勤劳了,但作者还在这之前加上一个“极”字,这就写出了母亲非同一般的勤劳;又如“没有同别人吵过架”已是够高的评价了,但作者说母亲“没有同任何人吵过架”,这就写出了母亲非同一般的好性格。

(2)品味作者平静的叙述自己所见、所闻、所感。

例如文章开头“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我爱我母亲,特别是她勤劳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这看似平常的语言,蕴藏着作者对失去母亲的巨大悲痛和对母亲的深切怀念。再如“这类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看的饭食,母亲却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来有滋味。”这句对比,平静说出,表现了母亲的勤劳、聪慧、能干、善于持家,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敬佩之情。

本文没有运用慷慨激昂的语句,没有过多的描写和抒情,也没有华丽词藻的着意渲染。但是,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感情真挚而深沉,读起来亲切而又感人。

第三环节:课堂小结

文章的第一部分即第一自然段,由母亲逝世生发出悲痛的情感,引出对母亲勤劳一生的回忆。文章的2~7自然段,通过叙述母亲日常生活的典型事例来表现母亲的性格特征,从而歌颂母亲勤劳简朴、宽厚仁慈的美好品德。

第四环节: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思考与练习】的第三题。

2、熟读课文的第8~17自然段。

七、板书设计

板书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实现教学目标而有计划地写于黑板上的文字符号。内容上力求少而精;样式上要求美观、大方,令人赏心悦目。好的板书应该成为一堂课的灵魂!

《回忆我的母亲》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回忆我的母亲》是一篇经典的回忆性散文,作者朱德以平实的语言回忆了母亲勤劳的一生,字里行间洋溢着对母亲的敬爱和感激之情。文章的主题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它让我们看到了一位平凡而伟大的母亲形象,同时也展现了作者把对母亲的爱升华到对人民、对民族、对革命事业的爱。从教材编排来看,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情感价值观以及写作技巧。

二、说学情

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情感发展的重要时期,他们对亲情有一定的感知,但往往缺乏深入的理解。对于本文,由于时代背景与学生生活有一定距离,学生可能在理解作者情感的深度和母亲形象的丰富内涵上存在困难。因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文本分析,拉近与作品的距离。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学生能够掌握文中的生字词,理解回忆录的特点,学会运用多种描写方法刻画人物形象,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朗读、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梳理文章内容和结构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体会母亲的伟大品质,感受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敬爱和感激之情,培养学生热爱母亲、尊重母亲的情感,同时理解个人情感与民族、革命情感的融合。

四、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细致分析母亲的形象,从文中的具体事例中归纳母亲的勤劳、善良、坚强等品质;把握文章的结构,理解作者以时间为线索,通过典型事例展现母亲一生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深刻理解作者情感的升华,即如何从对母亲的个人情感延伸到对民族、对人民、对革命事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体会文中朴实语言背后蕴含的深情。

五、说教学方法

朗读法: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感受文章的情感基调,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深情。

问题驱动法:设置一系列有层次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理解文章内容和主题。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碰撞,培养合作探究能力。

六、说教学过程

导入:展示一组不同母亲的'图片,引发学生对母亲形象的思考,然后引出课文。

初读: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解决生字词,初步了解文章大意和结构。教师引导学生概括母亲一生的主要经历和阶段。

精读:引导学生分析母亲的形象,从文中找出描写母亲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的语句,深入探讨母亲的品质。

探究:组织学生讨论作者对母亲情感的变化和升华过程,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如何将对母亲的情感与民族大义相结合。

拓展:让学生分享自己生活中母亲对自己影响深刻的事例,进一步体会母爱的伟大,并与课文内容相联系。

总结:总结母亲的形象特点、文章的写作手法和主题思想,布置作业,让学生写一篇关于母亲的作文,要求体现对母亲的情感和母亲的品质。

《回忆我的母亲》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回忆我的母亲》是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课文,作者是开国元勋朱德同志。文章中,作者通过自身经历的叙述勾起对母亲的回忆,用质朴的语言描绘了一位母亲不平凡的一生,把母亲热爱劳动,乐于奉献的形象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学习这篇文章,既可以感受到母子之间至纯至真之情,更能将学生的思绪拉到爱国运动时期,体会作者的爱国之情和劳动人民在艰苦卓绝环境下的奋斗精神。

本文是具有代表性的回忆式纪实散文,我将从以下三个维度把握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对文章重点语段进行分析,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为散文鉴赏和写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2、过程与方法目标:朗读文章,找出文章的议论性语句,学习夹叙夹议的写作手法,体会作者质朴的语言风格。通过观看革命时期的照片和视频,更好地展示文章创作的时代背景,培养联想分析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体会文章中的母子深情和作者的爱国之情,引领学生珍惜美好生活,感恩父母,热爱祖国。

根据新课标中对鉴赏文学作品的要求,我确定本文的教学重难点为:

教学重点:梳理能够体现母亲勤劳品格的事例,把握母亲的人物形象,体会母亲对作者产生的深远影响。

教学难点:体会用平实质朴的语言表现真挚的感情,将文章和时代背景联系起来,提升文学鉴赏能力的同时,树立高远的人生理想。

二、说学情(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对于授课具有重要作用,下面我来说一下学情)

初二学生已经具备基本的文学鉴赏能力,但可能还不能真正体会到作者丰富的情感层次,需要老师加以引导,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另外,学生个性鲜明,但语文基础水平发展不平衡,重点难点的突破有一定的挑战。

三、说教学方法

我认为,语文教学要通过阅读来完成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不应该忽视人文性,为了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本节课我的教学方法是:

以朗读体会法为主,以多媒体教学法为辅。通过反复朗读,以读促悟,学生可以进一步体会文章情感。合理运用多媒体展示图片和视频,可以帮助学生拓展背景知识,更好地感悟文章内涵。

四、教学过程(接下来是我说课中最重要得部分,教学过程)

导入:(首先是导入环节)

巧妙的导入能够营造良好得课堂气氛,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将采用音乐导入法,多媒体播放阎维文得歌曲《母亲》,要求学生边听边结合自己得生活进行思考联想,听完之后谈谈自己的感想。这样一开始就把学生得情绪调动起来,顺利进入课文情境中。

新授:

初读课文:

了解作者和背景:

作者是文章的构建者,因此在读课文之前对作者及背景的分析尤为重要,我将请学生介绍朱德的生平事迹,并播放相关纪录片,感受作者创作文章的背景。

我将以播放课文配乐朗读的方式,让学生注意到文章的感情基调和技巧。之后请学生默读并思考:作者怀着什么样的心情写下这篇文章?作者叙写了母亲哪些事例?学生可以很容易感受到作者的心情是悲痛的,并概括出母亲辛勤劳作,艰苦持家,乐于助人等事例。

通过这一环节的学习,可以训练学生更好地把握住了文章脉络,为下一环节的深入研习做好铺垫。

研读课文

这一环节是精讲点拨文章中作者如何描写母亲的特点以及母亲对自己的影响。

在此环节我首先会请学生找到作者描绘母亲印象的语段,并谈谈作者是通过什么方式来表达母亲的品格。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文章,会发现作者通过两种方式来呈现印象中的母亲,一种是通过事例的叙述,一种是直接评论,把母亲的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来。通过这个问题,学生可以更好地体会到作者夹叙夹议的写作手法。其次我会让学生找到印象深刻的'句子进行品味,例如文章开头“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我爱我母亲,特别是她勤劳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从这看似平常的语言中,品味作者对失去母亲的巨大悲痛和对母亲的深切怀念。再如“这类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看的饭食,母亲却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来有滋味。” 这句对比,平静说出,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敬佩之情。本文没有运用慷慨激昂的语句,没有过多的描写和抒情,也没有华丽词藻的着意渲染。但是,学生可以体会到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母子感情真挚而深沉,感受到作者笔下的母亲热爱劳动、持家有方和同情弱者的特点。

下面我将继续引导学生,问学生两个问题。第一个是母亲对作者的人生起着怎样的作用?这个问题将对母亲个人的品格的理解过渡到母亲对作者的影响。母亲自己本身痛恨为富不仁,身体力行帮助弱者,给作者以心灵的鼓舞。第二个问题是作者将如何报答母亲的深恩?这也是文章中作者的设问,作者的回答体现了自己浓厚的爱国情怀,自然帮助学生理解母亲对作者价值观产生的深远影响。讲完这两个问题,我会通过多媒体播放开国大典的画面,引导学生体会到之所以有新中国的建立,正是因为有无数和作者一样的仁人志士舍家为国投身革命,也正是因为千百万和作者母亲一样渴望革命成功的劳动人民的坚定支持。更能够启发学生进行反思领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巩固拓展

我们常说应该走进文本,也应该走出文本,走进生活。在此环节我会请学生打开思维的闸门,尽情地回想,说说自己的母亲对自身有哪些影响,同时谈一谈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自己应该怎么向作者学习。

归纳总结

课堂小结是对本堂课所学的知识的巩固,我会请一位学生以板书为线索,自主归纳,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再由其他学生补充发言,教师适时加以鼓励,这既体现了新课标“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的教育理念,又发挥了评价的激励性作用。

布置作业

课后作业是教与学的交汇。我希望通过作业的布置能强化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帮助其实现知识从课堂到课下的迁移。基于此,我设计了开放式的作业。推荐课外阅读朱德的扁担,更好地理解作者坚定的革命意志,并写读书笔记。这一环节的设计体现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即培养健全的人格,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体现对人的终极关怀。同时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