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读后感1000字

多美网

2025-08-06读后感

欢迎阅读三国演义读后感1000字(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三国演义读后感1000字 篇1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作为中国人,可以说基本都对这句古诗词耳熟能详了。这句词出自明代杨慎的《临江仙》,也是《三国演义》这部经典小说的开篇词。这句诗词充分体现了三国那场精彩而又激烈的历史大戏中众多出场英雄们的最终归宿,被淹没在了浩浩汤汤的历史长河中。有人留下了精彩的一页,有人成为了笑柄,也有人寂寂无名。但最终都敌不过时光的飞逝,逐渐被人忘却。

三国中,我很佩服一位英雄,或许他称不上什么英雄,他没有什么耀眼的战绩,甚至没有上过战场。没有像郭嘉一样精于算计,也没有诸葛亮那样运筹帷幄,也没有出过什么奇谋妙计。他就是荀彧,曹操尊称荀令君。没有荀彧,曹操恐怕早在攻打徐州时,被吕布偷袭丢失根据地而败亡了。荀彧作为一个文臣,在吕布偷袭陈留后,面对吕布大军压境,城内军心不稳,内奸四处活动,他没有丝毫慌张,稳军心,除内奸,与吕布周旋。坚持到曹操大军的回援,保住了曹操最后的根据地。

在汉献帝逃到洛阳,向各大诸侯发出求救令后,各大诸侯无动于衷,曹操这边群臣也是极力反对,是他荀彧第一个站出来,提议前去迎接天子。然而他真是为了挟天子令诸侯才站出来支持的吗?从后来他反对曹操称王,宁死也不愿支持曹操来看,荀彧此时站出来不是为了曹操,不是为了扩大地盘,而是作为一名汉臣,看到大汉天子遭人追赶,四处躲藏,于心不忍。由此可看,荀彧与曹操其他手下的不同,其他人眼中只有主公曹操。荀彧,出身颍川荀氏,其父为汉臣,而他也早早入朝为官。董卓篡权,天下大乱,荀彧便弃官回乡,同时四处寻找能够平定乱党之人,最终选择了曹操。他的初衷并不是升官发财,谋取功名,而是心系天下,还天下人民一个太平日子。所以在他心中,没有主公,只有这个已经破烂不堪的大汉了,而他就是那个企图将这个支离破碎的大汉王朝重新拼接起来的人,他知道自己无带兵打仗之能,只好选中曹操,依靠他来维持并拯救汉朝。

然而,汉朝气数已尽,哪怕那位自称汉室宗亲的刘备,想的也只是君临天下。在曹操要称王的那一刻,荀彧他内心是多么的心痛,他知道汉朝已无力拯救,他能做的就是坚持自己内心的初衷,极力表达自己的反对意见。而此刻曹操,他是多么希望荀彧亦臣亦友的人能够支持自己,只要荀彧能够支持他,荀彧要什么他都会给。然而,文人的风骨告诉荀彧,我宁死也是汉臣,最终选择自尽而亡。

在今天,这个花花绿绿的中国,有多少人能够坚持自己内心的初衷,敢说一句无愧于心呢。而荀彧他做到了,他敢说。

三国演义读后感1000字 篇2

在这个假期里,我读了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书中内容丰富,语言通俗易懂。

罗贯中(约1330年-约1400年),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山西并州太原人,汉族,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代表作《三国演义》。《三国志通俗演义》(简称《三国演义》)是罗贯中的力作,这部长篇小说对后世文学创作影响深远。

《三国演义》的历史背景是在东汉末年,汉灵帝宠信宦官,贪图享乐,导致朝廷日益腐败,再加上天灾不断。百姓们衣食无着,纷纷起兵造反。之后刘备、关羽、张飞桃园三结义,打下来了江山,和曹操,孙权成三足鼎立之势,最后司马昭之子-----司马炎打败了蜀国和吴国,并且建立了西晋王朝,告诉了我们“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道理。

在整本书中我最喜欢的三个故事是:周瑜火烧赤壁、诸葛亮草船借箭、群英会蒋干中计。

群英会蒋干中计主要讲的是:曹操率兵东指。东吴都督周瑜在接到曹操的挑战信后 ,即毁书斩使,以表白抵抗的决心。于是引发了曹操与东吴在三江口的一番交战。周瑜打了胜仗,但他仍能谨慎从事,进行调查研究,连夜暗窥曹营。周瑜发现曹操水军的指挥官是从刘表手下归降曹操的蔡瑁、张允,这两人"深得水军之妙",是东吴破曹的主要障碍,周瑜就产生了"必设计先除此二人"的打算。曹操正在为破东吴无策发愁时,忽有曹营中的幕僚蒋出来自荐,说愿意去东吴说服周瑜前来归降,而且表示保证能完成任务。周瑜听说老同学蒋干来访,就决定利用施行借刀杀人之计。周瑜先在大会群英的宴席上,定下了"但叙朋友交情",不提"军旅之事"的规矩,封住蒋干的口。进而周瑜又向蒋干显示江东英杰云集,"兵精粮足"的.实力,炫耀自己"遇知己之主",受到信任重用的地位,断绝蒋干说降的念头。在夜间,周瑜与蒋干"抵足而眠",佯装酒醉酣睡,诱使蒋干偷走一封伪造蔡瑁、张允投降东吴的书信,还安排了"江北有人到此"来暗联络的情节给蒋干看,让蒋干对书信确信无疑。蒋干原为没有完成说降周瑜的使命发愁,于是二更天,便起床借着烛光来偷看周瑜的书信,看见有一封写着“蔡瑁、张允上”幸亏得了这份重要"情报",就连夜溜回曹营去报功。曹操看了这封信大怒,喝令杀了蔡、张二将,过了一会儿,曹操才反应过来,懊悔不已。周瑜的借刀杀人之计终于获得成功。

三国演义读后感1000字 篇3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悠久的历史令人感叹。在众多的经典书籍中,我最喜欢那本《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主要写了东汉末年的战争故事。从刘备、关羽、张飞桃园三结义到司马炎统一天下,每一个故事都令人震憾,告诉我很多人生哲理。

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赔了夫人又折兵》这个故事。我深深地体会到诸葛亮的足智多谋、才智超群。一日,孙权为了拿下荆州,周瑜帮他想出一计,假意将孙权的妹妹许配给刘备,待刘备到南徐就亲,将其拿下,以交换荆州。但诸葛亮早就想出计谋,在刘备临行之时给了他三个锦囊妙计,就在最后一个锦囊里他叫刘备到了吴国之后,将娶妻之事让吴国所有百姓人人皆之,让周瑜无处可赖,这不仅让刘备娶到了孙权的妹妹还保住了荆州。

我想我也要向诸葛亮学习,像他那样机智聪慧,在关键时刻能冷静想出办法。记得有一次,我被同学们误会了,在面对一句又一句抱怨与排斥时,稚嫩的我无可奈何,心情沮丧,做事恍恍惚惚的,却不知道该怎么办。我当时应该冷静地完成自己的事,而不是逃避啊!那时的我是多么懵懂无知。

我对刘备、曹操、孙权这三位君王也产生了很深的敬意。刘备也是大人物。他是个稳重,有爱心、关爱老百姓,以大局为重、重视兄弟情深的人,深受人们的敬重。虽然他有这么多优点,但是也有一个大缺点,那就是受到巨大打击时不能维持平时的情绪,会失去理智。就因为这一点,在张飞、关羽被杀后他因替兄弟报仇心切而不听诸葛亮的劝告,执意大战吴国,结果被陆逊火烧连营,牺牲在这次战争中。

接着说曹操,曹操是个非常有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他打仗几乎百战百胜,他有强大的兵力,身边还有很多厉害的大将。能够合理运用军略,本可以统一天下的,但他有一个到致命的弱点————多疑。所以导致他最终没有成功。他因为多疑杀死了许多忠臣名将,如他的水军名将蔡瑁、张允。因为他的多疑,他的病没能得到神医华佗的及时医治最终大病复发不治而亡。

最后再来说说孙权,孙权是个文武双全的人,手下文臣武将数不胜数,而且以大局为重,心胸宽广,在他与蜀国绝交后,但为了抗击魏国不计前嫌又很快与蜀国和好。

我在《三国演义》中学到了很多为人处事的道理。从刘备身上我懂得了:急躁必定坏事,冷静对待才可以成功。从曹操身上我懂得了:为人不要多疑,要做到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只有知已知彼才能百战百胜。从孙权身上我懂得了:只要合理运用条件,做到上下连心,互相帮助方能取得胜利。从诸葛亮身上我懂得了:思考问题要全面,要做个足智多谋的人。

这本书不仅带我来到了古代,又是我心灵的一抹阳光,让我懂了很多道理。《三国演义》非常值得一读!

三国演义读后感1000字 篇4

读了《三国演义》一书,使我受益匪浅,书中深入浅出地刻画了200多个人物形象,个个栩栩如生,活灵活现。

其中有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奸险狡诈的曹操;气量狭隘的周瑜;忠厚老实的鲁肃;义甘云丹的关羽;审时度势的司马懿……无一不极尽其态、脍炙人口,对于这些,每位读者深有所悟,各有所感,但我最赞赏本书所传承的道德情操,其中“孝道”是我此次读后的最大收获。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老子在上,儿女为下”是上一代与下一代融为一体的生命链条,一旦断裂,永无连接。

“怀橘遗亲”中陆绩是诸葛亮“舌战群儒”中人物。

虽诸葛亮对陆绩的孝道以轻蔑的口吻说出:“公非袁术座间怀橘之陆郞乎?”但仍不影响它成为古代二十四孝之典故,陆绩六岁随父亲陆康到九江谒见袁术,袁术拿出橘子招待,陆绩往怀里藏了三枚,临行拜谢时,橘子滚落地上,袁术嘲笑道:“陆郞来我家做客,走时还要怀藏主人的橘子吗?”陆绩回答说:“母亲喜欢吃橘子,我想拿回去,给母亲尝尝。

”袁术见他小小年经就懂得孝敬母亲,十分惊奇,后来陆绩之所以投奔孙策,为孙策、孙权所用,看中他才气是一方面,但更重要的是孙权也是孝敬父母的大孝子,与陆绩有共同道德操守,陆绩小小年经,心里时刻想着孝敬母亲,孝的可爱,孝的可敬,可谓孝的第一境界——敬。

《三国演义》第九十三回,守卫天水郡的魏国大将姜维,文武双全,有勇有谋,当时天水兵少将寡,不是靠姜维智谋,天水已不属曹。

但当闻诸葛亮围攻其母居住之冀城,姜维义无反顾,姜维只领三千兵去救其母。

当时,诸葛亮北伐数十万大军,姜维为其母敢以三千之兵敌数十万军队,岂不是以卵击石?但他做了,可见其母性命在他心里比自己生命还重要。

诸葛亮破城后善待其母,在竹林围住姜维后,他当时为求其母生命好安全,而降了蜀汉,遭魏人数世唾骂。

一个有才干的人为了母亲,听从母言,失去名誉,其毫无后悔之意,不违背母亲的孝心在此可见一斑,此可谓孝的又一境界——无违。

汉献帝建安十三年,曹操亲率大军南征荆州。

这时,刘表已亡,他的儿子刘琮不战而降,刘备率军民二十多万南撤,在曹军追到当阳长坂坡时,刘备寡不敌众,大败而逃,辎重全失,徐庶的母亲也不幸被掳,并被曹操派人伪造其母书信,召其去许都,徐得知此讯,痛不欲生,含泪向刘备辞行,他用手指着自己胸口说:“本打算与将军共图王霸之业,恃此方寸耳;今以老母之故,方寸乱矣。”刘备辞行,刘备虽不舍得徐庶离开,但知其是出名孝子,不忍母子分离,更怕徐母被害,落下离人骨肉罪名,只好挥泪送别。

徐庶北上归曹后,心中十分依恋故主及好友,尽管他有出众谋略和才华,但也不愿为曹操出谋划策,才有了“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的歇后语。

徐庶的一生,虽命运多舛。

人生道路也坎坷不平,虽智谋出众,才华横溢,最终却没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业。

“听到母在曹营,面色大变。”、“徐见老母,母骂其弃明投暗,自取恶名,真愚夫也!徐庶拜伏于地,听母教诲,不敢言。”第六十一回,孙夫人听闻母病危,不惜抛夫弃子,回江东看母“。

这些以事业、爱情换礼仪孝道,在父母身前和颜悦色,内心真诚的品格是孝的最高境界——色难。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