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吸收力的心灵读后感

多美网

2025-08-06读后感

欢迎阅读有吸收力的心灵读后感(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有吸收力的心灵读后感 篇1

相信每一位幼儿工作者对蒙台梭利这个名字都很熟悉,意大利第一位女医学博士,于罗马大学毕业后,在本校附属精神病院作临床助手,致力于弱智儿童教育的研究,后成为弱智儿童学校的主任教师。没过多久,蒙台梭利又进入罗马大学学习心理学、教育学、哲学,并创办了第一所"儿童之家"。《有吸收力的心灵》就是她的作品之一,她的作品还有《蒙台梭利早期教育法》、《蒙台梭利儿童教育手册》、《童年的秘密》、《发现孩子》等著作。她在实验、观察和研究基础上形成的对世界教育带来革命性变革的蒙氏早期教育法,赢得了各国同行的尊敬和崇高评价。以下是我读《有吸收力的心灵》这本书之后的一点点感受。

通过读这本书使我知道了儿童具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内在潜力",这种生命力是一种积极的、活动的、发展着的存在,它具有无穷无尽的力量。儿童可以通过环境的熏陶来学习知识,不需要任何直接指导。而是人类自然而然发展的一个过程,是儿童从环境中获取经验得来的。例如:0—3岁的语言发展,儿童出生后对别的声音是不太敏感的(除非很大的声响),唯独对语言的声音非常敏感;到三个月左右,婴儿会偶然发现自己的嘴巴有发音的功能;到六七个月时则会主动发出一些无意义的双音;到一岁左右时,则会发现语言的指称意义,开始呀呀学语。一岁半左右,孩子会出现一个词汇的爆炸期,两岁之后,则将出现一个思想的'爆炸期,因为,两岁之后的孩子开始进行句子的组合和创造了。所以,蒙特梭利把两岁看做儿童心理发展的一个分水岭。

这本书还有许多很好的观点对我都有启发,比如孩子是在行动中学习的。这其实是阐明了运动发展和心理发展的关系,所以我们应该让孩子在行动中,运动中去主动获取知识,而不是填鸭和灌输;她强调儿童的心理发展是从一出生就开始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婴儿一出生,就把他当作一个独立的人去尊重和爱护,而不是当作一个什么都不知道的小孩来看待。看了《有吸收力的心灵》这本书,使我明白了儿童的特点,同时也启发了我对幼儿进行教育时要运动适当的方法,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自身的特点,而不是盲目的进行。我觉得在投放区域材料时不光要投放有层次的材料,而且要配上对应的操作图,使幼儿通过图示自学,效果会比教师教要好很多。以上是我看完后的一

有吸收力的心灵读后感 篇2

《有吸收力的心灵》是一本非常有启发性的书籍。通过作者的深入研究和案例分析,书中提供了许多有关心灵成长和个人发展的宝贵见解。

首先,这本书强调了个人内在的力量和能量。作者指出,每个人都有巨大的潜能,只要我们能够发掘和运用自己的内在力量,就能够实现更高的成就和更大的幸福。这一观点对我产生了很大的启示,让我更加相信自己的能力和潜能。

其次,书中强调了积极的心态和思维对于个人成长的重要性。作者指出,积极的心态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挑战和困难,激发我们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这一观点让我意识到,我们的思维方式和态度对于我们的生活和事业有着巨大的影响,只有保持积极的心态,我们才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

此外,书中还介绍了一些实用的方法和技巧,帮助读者培养有吸引力的心灵。例如,通过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保持身心健康,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等等。这些方法和技巧都很实用,我相信只要我们能够付诸行动,就能够在自己的生活中体验到更多的快乐和满足。

总的`来说,我对《有吸收力的心灵》这本书印象非常深刻。它不仅让我更加了解自己的潜能和能力,还给了我很多实用的建议和方法,帮助我在个人成长和发展的道路上更加坚定和自信。我会将书中的智慧融入到我的日常生活中,努力成为一个有吸引力的心灵。

有吸收力的心灵读后感 篇3

拜读了玛利亚·蒙台梭利的《有吸收力的心灵》一书后,让我深有感触,幼儿教育并不像自己原来想象的如此简单,对于每一个孩子,从心灵开始接触、了解他们,对此我有以下几点感想:

一、幼儿教育是决定孩子一生的教育

蒙台梭利女士认为"教育是开始于降生的终生教育"。作为幼儿教师,学前教育的实施者,是为幼儿养成良好习惯的先驱者,要将人类已有的文明,利用幼儿能接受的形式,帮助他们积累、掌握,同时也为人类文明的建设做出新的贡献。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也逐渐在幼儿教育中形成。教育不应该以仅停留在时间表、活动安排表上,而是应该与人的具体情况相适应的。幼儿的内在力量,在适当的帮助和关心之下会使幼儿变得更加坚强,心理更加平衡,精力更加充沛。作为教师应该主动采取措施,保护他们的心理,使他们的大脑和心灵免受伤害。

二、重视儿童成长的不同阶段

蒙台梭利女士认为:成年人的大脑无法完成儿童大脑所完成的东西,从无到有地学习一种语言需要一种特殊的`心理能力,儿童就具有这种心理能力。3—6岁儿童已经有了自主能力,可以自己思考、解决不同的问题。在这一阶段,人类的智慧形成,人的心理定性也是在这一阶段完成。语言就是最明显的例证。成年人是通过大脑学习的,而儿童则是通过心理能力直接吸收知识,知识不仅仅进入了他们的大脑而且促进了大脑的形成,成了大脑的一个部分。

作为学前教育者,我们需要正确对待每一个阶段的儿童,理解他们的需要,进而延长他们具有这种吸收知识能力的阶段。教育新的发展方向——向儿童的心理发展提供帮助,向儿童的这种能力提供帮助,并提高儿童的这种潜能。

有吸收力的心灵读后感 篇4

蒙台梭利认为,孩子生来就具有一种“内在的生命力”,它能够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释放强大的力量。这种生命力是积极的、活动的,随着孩子的成长而不断发展。教育是为了激发和促进孩子发挥“内在潜力”而存在,所以要使孩子按照自身规律获得自然和自由的发展。孩子不应当被当做物体或宠物,而应该被当成一个真真正正的人。孩子不是秉承成年人思想的容器,不是可以被任意塑造的泥块或软蜡,不是用来随意雕刻的木块,也不是花园里的花草或门旁拴着的小狗。孩子是一个不断发展的人,教育家、老师和家长们应该对孩子进行仔细观察,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满足孩子的内在需求。想要做到这些,首先要尊重孩子的个性发展,这样才能不受阻碍成长。

part1儿童对重建世界的重要作用

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使用单词及名字是学习语言的最初阶段,他会发生在一个非常固定的时期,就像早就设计好一样。儿童还需遵循自然界严格设计好的时间表那样忠实、准确的进行学习,如同一所组织严密的旧式学校。随着儿童对这个时间表的遵循,他们勤奋的学会了语言的不规则变化及句子的语法结构。2岁的儿童已经能够清楚的识别自己周围的人和物了,儿童会为了促进内心的成长而学会很多东西,会形成智力、信仰、及特有的民族和社会情感等成年人无法传授给他们的`复杂东西。儿童3年学会的东西,我们通常要用60年的艰苦学习才能学会,所以心理学家常用“3岁的儿童已经长成一个大人了”来表达这种意思。(其实就是所谓的“三岁看大”吧)。

教育并非是教师教授了什么东西,而是人类自热而然的本能发展过程。它并非是通过教授方式得来的,而是儿童从环境中获得经验得来的。教师的任务并非是讲课,而是给儿童专门设置的特殊环境中,为他们准备和安排一系列的有目的的文化活动。人类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出生后最初的三年时间里获取知识的速度最迅速,获取的知识最大、最密集。

part2教育将决定儿童的一生

我们的教育还未从人本身出发进行任何考虑,却只注重教育的方法和目标是否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学生必须遵循学校规矩而循规蹈矩的生活,教育内容没有考虑到物质和社会生活等因素。由于学校的压制,学生的思想被严重束缚乃至扭曲,当他们离开学校时,早就没有了自己的个性,从而无法正确判断自己所处时代存在的各种问题。教学体制的内容脱离了社会生活,学生根本不了解社会。学生接受应试教育,在毕业后其实没有做好面对未来生活的心理准备,造成精神问题及异端人士增多。以人为本的教育,需要社会、政府、家庭的足够重视。父母要说服自己面对并承认儿童具有巨大能力这一事实,并退出主导孩子成长的主角位置,明确自己只是为儿童的成长提供帮助的人,那么父母就能更好的履行抚养孩子的责任。

只有从婴儿降生那刻起开始实施的教育,以帮助生命为目的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这种教育的目的是挖掘儿童的巨大潜能,重塑世界的希望。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