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阅读读千年一叹有感(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千年一叹有感 篇1
望着这沉甸甸的题目,心中感慨万千,不知该从何谈起。《千年一叹》是一部日记体游记,作者是这一段时间非常火的文化名人——学者余秋雨。
最早听说余秋雨,是沸沸扬扬的封笔传闻;最早读过他的文章是《山居笔记》;最早开始羡慕他是中央电视台的青歌赛。
读《山居笔记》时,觉得这是一个淡泊的人,性子凉凉的,不急不躁,所有事情慢慢道来,不怕失败却也不过分奢望成功,所有的文字一个接着一个,自然流出。年轻的我不见得喜欢这种风格,因此没再尝试去读他的别的作品。
几届青歌赛都邀请余秋雨做综合素质的评委,让我对他的好奇越来越浓,好感越来越多。记得不论题目出到哪个国家的哪个地方,余秋雨都能如数家珍般娓娓道来,似乎世界上没有什么地方他不曾去过,没有什么名胜古迹他不曾瞻仰过。"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古人的话真是哲理,学者的气质与魅力就来源于此吧。更让我佩服的就是那个所谓的"西部歌王"望着别国的国旗竟然说一个是日本一个是中国。啊,啊,啊!一个稍有爱国心的人此刻都是不能忍受的。学者余秋雨,一个温文尔雅的人也大怒道:"这个答案让观众和评委感到痛苦。"好,我当时就决定要把家中余秋雨的书读完。先是《行者无疆》,写的是余秋雨游历欧洲所见所闻,有意思,大开眼界。接着读《千年一叹》,深深地思考,甚至走火入魔地每日思索:生命之于我们究竟是什么?文明的源起、成熟、衰败之间到底发生了哪些事情?更异想天开地希望那种时间机器能把我送回到历史的每个瞬间,让我去瞧瞧《荷马史诗》中宏伟的战争场面,金字塔建造的方式,三大宗教的诞生……太多太多,我想了解想知道的事情。
余秋雨自己说他对于这本日记体的游记没有做过刻意的修改,就是每日游览完毕回到旅馆开始写下一日的感言。"这种做法有点像现代的行为艺术,一切只在行为过程中完成,不再在行为之外进行涂饰;也有点像中国的书法,大笔一挥总有诸多的遗憾,却不宜在收笔之后东修西描。"感谢作者,正是这样的写作方式带给我们最真切的感受;佩服作者,这样的写作方式又是靠平日怎样的积淀呀。至此,我真正成为余秋雨的"粉丝".
千年一叹,这千年中包含着人类文明的起源与毁灭。
希腊,欧洲文明的起源地,一切神话传说中众神居住的地方。美丽的爱琴海岸曾经伫立了多少哲人的身影;迈锡尼人的"木马计"流传至今;美丽的女子海伦多么令人神往;奥林匹亚,古代与现代竞技体育的发源地;克里特岛上先进的生活方式居然发生在苏格拉底、孔子、释迦牟尼诞生的一千年前!神奇吗?敬畏吗?人类的祖先曾经拥有怎样的智慧与创造能力。遗憾吗?痛苦吗?这样的文明是哪个人创造的?来自何方?克里特人曾经使用过的排水系统直到今天仍有不少城市建筑学家来观摩,他们曾经使用过的浴缸即使放到今天巴黎街头的洁具店里也不过时……可后来他们都去了哪里?他们是怎样悄无声息地离去了?战乱,疾病,或是天灾?
古希腊曾给后世带来多少精神上的财富,但无情的时间还是将它掩埋,没有历史的记载,只有神殿、石柱、体育场、废墟见证着她昔日的辉煌。如今的希腊只是立在曾经的希腊的肩上,文明早已中断,留给人们的是一片未知的世界,去探索。
埃及,金字塔、狮身人面像是它的代名词。常从电视中看到的画面是这样的:在夕阳的余晖中,茫茫无际的金色沙土上矗立着一座座挺拔的金字塔,没有鼻子的狮身人面像似乎在落日中微笑。多么美,多么神往。余秋雨的笔下这美丽的地方是什么样的呢?破旧的开罗城,毫无保障的人身安全,号称四星的旅馆相当于一个小招待所,没有可口的食物。这就是金字塔的故乡如今真实的模样。
希腊位于经济发达的欧洲,属于小国、弱国。埃及的经济更是落后。难道说这些曾经雄霸于世界的文明古国在如今的世界,除了拥有古人的坟墓之外一无所有了吗?余秋雨笔下的希腊人闲散,埃及人更闲散。不在乎约定的时间,不努力地工作,连房子都只盖一半,庄稼是由着性子乱种,收获只够糊口即可。
"我们也许不必嘲笑他们这种生活态度……使我困惑的是,如果金字塔基本可以肯定是这个人种建造的,那么,他们的祖先曾经承受过天底下最繁重的忙碌,最周密精确的长期劳役,难道,今天相反的生态正是那场辛苦后的大喘气,一喘就回不过神来?"
纵观几大文明古国,在近代都曾被外国列强奴役压迫过,包括我们中国。现在这些文明古国更多代表着落后与贫穷,难道祖先的智慧与创造力没有遗传下来?
读千年一叹有感 篇2
从欧洲至埃及,再穿越危机四伏,战火不断的中东、贫穷的印度,这样的事恐怕没有几个人敢做,敢做的人中恐怕没有几个能成功。然而我们尊敬的一位中国学者做到了,而且不是作为探险者,而是以文明的朝圣者的身份,对人类文明发祥地的过去和未来进行了探究和思考,将每一天的心得整理成了一本书。这位学者,便是余秋雨;这本书,叫做《千年一叹》。
我一直对古文明饶有兴趣,可惜没有机会和勇气去亲临实地。而这本书正给了我一个直面它们的前世今生的机会。翻过每一页中蕴含着的希望、辛酸、无助,“千年一叹”的含义渐趋清晰。那些曾经盛极一时的文明看起来坚不可摧,却在千千万万个苦难中沉睡了。为什么?最大的原因还是人类自己啊!看看犹太人吧,如此坚定而有智慧的民族,却遭受歧视和奴役,四海为家,在近代又遭到了法西斯的疯狂屠杀,作者在书中委婉地问:为什么上天待这个民族如此不公?其实真正应该反省的是我们自己。作者在文中提到耶路撒冷被挖地三尺;幼发拉底河被掘开,伊拉克古城就这样消失在洪水中;巴比伦被征服后,土地上被洒下盐和荆棘的种子……文明在残杀和吞并中消逝、中断,留给后人无尽的失落和遗憾。文明的冲突今天仍在继续,时隔数百年,中东、北非等地发展的契机仍在慢慢被熊熊战火所吞噬,许多人在为和平呐喊,然而人们何时能学会克制本性,理解和尊重自己的手足?否则现在的文明也会消失,成为奄奄一息供后人凭吊的一片悲怆。
这本书中并没有具体写到中国,但阅读中我无数次联想到中国。勤劳聪明的中国人创造过举世瞩目的伟大文明,中华文明的大河,不管是波涛滚滚还是细流涓涓,总算是保存了下来,这一切确是我们值得庆幸的。然而,在新纪元,我们的千年文明将面临崭新挑战。“文明的最大敌人不是战争,而是遗忘。”一语中的。犹太人虽历尽艰辛,但信仰坚定,从没有忘记过自己的民族、自己的故乡,因而在夹缝中生存,在重重压力中建立了国家,保存了民族的薪火。这样的民族,未来一定是充满希望的。中华民族也有着千年的文化积淀,其中包含着精神、思想的精华,今天的我们一定要传承。琴棋书画,这些源远流长的技艺传到今天,可以说是奇迹,是我们骄傲的资本。至于糟粕、落后的思想,则不要害怕去更正它,甚至摒弃它,只有卸下了沉重的包袱,我们才能向着复兴之路奔跑起来。现在西方文化横扫世界,在这样的洪流中,我们除了积极吸收西方先进文化技术外,更要小心的保留我们自己的东西。崇洋可得进步,媚外绝不可取。
这本书当然远不止这些。文明又岂能是寥寥数篇就可以道尽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才能切实感觉到文明的伟大和脆弱,至于余老先生,这位用足迹开辟荆棘,为后人奠基的行者,当然是值得我们尊重的。
读千年一叹有感 篇3
今天一读余秋雨的《千年一叹》,顿时感慨万千。余秋雨随凤凰卫视走过亚洲,满怀着希望和热情,但当他一路走来,当他荡漾于文明古国,却见千年的辉煌已泯灭。留下的只有无休止的战争和望不尽的贫穷。余秋雨在作品中说着自己内心的焦虑与恐惧。
我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是碗》一文故事讲的是大家在车上因为饥饿而惊醒,陈鲁豫小姐只好拿出袋装的方便面泡着吃,在旅馆里询问有没有碗时,服务员竟摸不着头脑,几经描述,服务员才明白,但当服务员推门进来,手中拿的却是一个塑料花盆,顿时,全场惊愕。
在这个故事中,没有故事的趣味,却透出重重的哀伤和悲怆,以及千年辉煌坠落的寂寥和空虚。
作者余秋雨惊悚于古文名遗言,反思与尼泊尔山麓,闻道于数万里荒原,执笔于最恐怖地区。看着民不撩生,水生火热的情景,我和作者一起心酸掉泪。
当看到最后几页的图片,我体味到自己是一个中国人的幸福,我们不需要被枪林弹雨击毙,不需要匍匐在战场,不需要日夜面对着断垣残墙,不需要惊悚于古文明已冰冷的遗体。
作品中那无数问号,无数叹息,多少血泪,意味这什么?意味着太多太多的辛酸。因为,因为——人的生活本不该如此绝望!
读千年一叹有感 篇4
《千年一叹》是余秋雨先生的力作,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是一本日记。在千年之交的时候余秋雨先生随香港凤凰卫视“千禧之旅”越野队跋涉四万公里,这本书完全记录了四万行程中的经历。在书中作者以感伤、厚重而平实,却不失优美的语言,记录了伊斯兰文化,两河文化、阿拉伯文化、印度文明、古埃及文明、西伯利亚文明的衰落,并探讨了衰落的根本原因,在对比中又逐渐找到了中华文明之所以延续的原因。
了解了各大文明古国,我看到了他们曾经的辉煌,但这些已经是过去,而我们中国却奇迹般地存活了下来,并且比较完整的保留了我们的文明。造成他们现状的原因是他们在古代文明与现在文明发生冲突时没有及时采取好应对的措施,而中国造几个世纪之后存活了下来,跟上了现状的节拍,很好地融入了国际。我们至今仍可以学习千年以前的历史,这可能要归功与秦始皇早早的统一文字,要归功于几乎每个朝代都会命人写史书。
思索着我们中华文明历经五千年的风风雨雨而生生不息,生机勃勃,因为中华文化是一种朴素的文化,是一种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文化,向往简单和自然的文化。正是这个本质,使它节省了很多精力,使生命一直延续下去,永远生存着,永不灭亡。
在书中作者提出了疑问:“作为我们的生命基座,中华文明也伤痕累累,却如何避免了整体性的崩塌?”是的,盗墓者的层次不穷,每到一个名胜古迹就会做出各种不当的事。《千年一叹》正如歌词汇总所写:“千年走一回,山高水又长,年轮滚滚尘飞扬,祖先托我们来拜访。我是昆仑的云,我是黄河的浪,我是凤凰再飞翔。”读着屈原、李白的诗歌,探寻着中东古文明的辉煌,抚慰者西亚古文化的伤痛,感受着南亚历史的喜怒忧伤,让我们国家的文化变的更优秀。
在读书的同时,我几领略了沿途奇闻轶事,还有余秋雨先生思辨的精神、对文明衰落的厚重情感,对当地贫穷落后的现状痛惜,以及对当地人的愚昧、麻木的痛惜所感动。心里不禁地为余秋雨先生叫好,一本在世界最危险、最有人类文明沧桑的地方写成的日记。
希腊的文明我一开始是并不了解的,读完了此书就让我了解了各大文明古国的历史。埃及的土地大多数是沙漠,所以它应该是金色的。埃及给人的感觉是神秘的,无论是金字塔,狮身人面像或是木乃伊。仿佛埃及法老们一生所做的便是固守在高高的位置上,让无数人膜拜,神秘而古老。
我们要努力奋斗,让中华文化越来越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