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欢迎阅读语文教案(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默读课文,能在读中悟出故事的寓意:做事不可急于求成;对意外的收获不要存有侥幸心理。

3、能把故事讲给别人听。

教学重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寓意。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准备:生字词语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提问:你读过寓言故事吗?你能举例说说吗?

小结:寓言中的“寓”是寄托的意思,言,讲道理。寓言就是用比喻的手法讲一个有趣的小故事,用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使人受到教育和启发。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是《寓言二则》,二则就是两篇的意思,

齐读:揠苗助长 守株待兔

现在我们学习第一篇《揠苗助长》。板书:揠苗助长 (齐读课题)

二、学生自读课文,标画出文中生字新词。

1、自读课文,圈画生词

2、指读课文,纠正读音

3、课件出示,认读生词

三、细读课文,领悟寓意。

1、课文写的是谁?干什么?结果怎样?

2、这个种田人为什么要这样做?你是从那些词语中看出来的?

课件出示:课后读读想想

理解巴望、焦急的意思

3、这个种田人使用的办法好不好呀?为什么?

4、课件出示:禾苗为什么都枯死了呢?小组讨论、汇报。

5、这个人的问题出在哪儿了呢?

四、小结

1、归纳、明确寓意。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做事情要遵循规律,不能违背规律,急于求成的道理。

2、我想对种田人说……

板书设计:

起因:想让禾苗长得快些

揠苗助长 经过: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

结果:禾苗都枯死了

做事要遵循事物自身的规律

第二课时

一、课件出示,这幅图用哪个词语?

1、板书课题

这节课,我们一起再来学习这则寓言故事

2、齐读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学生自由轻声读课文,注意把生字的音读准

2、课件出示(窜出来 树桩 撞死 锄头 庄稼 乐滋滋 )指名读,齐读。

3、质疑:根据这个课题,你能想到什么? 带着问题,再次读文。

三、深读课文,明白寓意

种田人守呀守,等呀等,结果呢?在文中找到画下来?

汇报:

板书:庄稼全完 野兔没来

(一)研读课文,知道不劳动是不会有收获的

1、田里的庄稼怎么会全完的呢?请你找一找,课文中哪句话告诉了我们原因,把它用横线画下来。

2、学习句子:从此他丢掉了锄头,整天坐在树桩旁边等着,看有没有野兔再跑来撞死在树桩上。

(1)自由读读句子,比较句子,看看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知道什么。

(2)交流

(3)朗读指导

寓言的朗读和其它课文的朗读有点不一样,它就好像在讲一个笑话故事,听老师来读一读

(4)小结:种田人整天什么农活也不干,也难怪,他的庄稼全完了!

3、学到这儿,你明白了什么?(板书预设)不劳动是不会有收获的

(二)研读课文,知道不能凭着运气生活

1、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因为没有劳动,所以庄稼全完了,可是他整天都在傻等,怎么又没等到野兔呢?

2、理解“窜”,“窜”是什么意思?笔直地向前跑,能叫“窜”吗?究竟怎样的跑才叫“窜”?(“窜”就是没有方向地乱跑)

3、什么原因,野兔要这么慌乱地从树林里跑出来,四人小组想象野兔“窜”的种种原因

小结:你们刚才说的种种情况确实都有可能发生,但是因为这些原因,野兔每天从树林里窜出来就撞死的可能性大吗?

4、种田人意识到这一点了吗?从哪里知道?能给 “乐滋滋”换一个词吗?

5、朗读指导:想到今后每天都能捡一只野兔,种田人更是开心极了,你能把他心里想的'这句话读好吗?指导朗读

6、因为有了一次意外的收获,种田人便希望每天都能碰到这样的好运气,正因为有了这种不切实际的想法,所以从捡到兔子的那天起,他便一直坐在树桩旁傻等(课件: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一个星期后……一个月后……)每天,他就是在那儿撞上的运气,可直到最后,他还是没再等到兔子

7、学到这儿,你又明白了什么?(板书:不能靠碰运气过日子)

(三)现在,你想对种田人说些什么,请你把自己想说的话交流交流。

小结:靠碰运气是不可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的,只有实实在在去做,才能有收获。

(四)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白捡野兔 高兴

守株待兔 丢下锄头 幻想 别把偶然当必然

再没捡到 一场空

庄稼全完 愚蠢

(五)课外阅读:

公鸡真聪明

公鸡在路上遇见了狼,狼暗暗高兴,心想:可以吃到鸡肉了。

狼问:“好朋友,你上哪儿去?”

公鸡说:“看朋友去。”

狼问:“我们俩一起走好吗?”

公鸡说:“怎么是两个?后面还有一只狗呢!”

狼一听,赶忙逃走了 。

语文教案 篇2

一、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裹上、泻下、红润、杰作、一截、燃烧。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文中重点句的含义。感受夕照的迷人景象,培养热爱自然的情感。

4、学习按照事物发展顺序观察的方法。

二、学习准备。

1、课前可布置学生观察日落景色。为了更好地观察到全过程,可选择地势较高处为观察点。

2、自读课文,要求:

(1)边读边画出描写夕照“迷人”的语句,反复地读几遍,并谈谈自己初步的感受。

(2)轻声朗读具体描写夕照的段落,边读边想。

(3)整个夕照过程中,太阳有哪些变化,作者把它分别比作什么。

(4)夕阳和我窗外的景物构成了怎样迷人的画面。

三、学时安排。

两学时。

1、第一学时读通课文,了解作者观察及。写作顺序和方法。

2、第二学时理解文中重点句的含义。感受夕照的迷人景象,培养热爱自然的情感。

四、学习过程。

第一学时:

1、同座相互检查课文朗读情况,要求正确、流利。

2、听两组(4人)读课文,评价读的情况,穿插正音(注意9个生字的读音)。

3、回忆《海上日出》的观察和。写作顺序与方法。

(1)写了三种不同情况下的日出。

(2)重点写晴朗早晨的日出全过程。

(3)日出过程从天、水色彩的变化、形状的变化、富有情感的动作三方面写具体。

4、《夕照》的作者又是如何观察与描写的呢?

能了解到:

(1)位置的变化——树梢——树杈——消失。

(2)色彩的变化——橘黄色——微红——红云——象熟透的“大石榴”——像一团燃烧的烈火——消失。

(3)动词:滑落——稳稳地站——向下溜了一截——出现——消失。

5、读记词语:

尽情、欣赏、迷人、挺拔、滑落、橘黄色、衰老、泻下来、镀上、顿时、晶莹、红润、波光粼粼、雀跃、杰作、踩碎、溜了一截、害羞、树杈、喜悦、石榴、溢出、矫健、绝妙、宛然、燃烧、油然而生、感慨、黎明。

6、课后熟读课文,背诵1——4自然段。

第二学时:

1、写词语(见上)。

2、填空:

开始太阳从杨树上滑落下去,是____色的;没有了_____的光芒,这时的阳光下的房顶化作了____,每一片瓦都成了雀跃的____;然后,太阳又向下溜了一截,颜色开始泛出____,如____一般,红色又变深了,成了小姑娘脸上的____;一会儿,出现在杨树中的____太阳,渐渐变红了,像一只熟透了的____;天色越来越暗,太阳却越发的红,宛然一团____。

3、找出描写夕照“迷人”的语句体会体会。

重点体会:

(1)“柔柔的光泻下来,给砖瓦房镀上一层华丽的金黄;房顶顿时化作一汪晶莹的湖水,每一片瓦都跳跃着红润的光,变得波光粼粼一般了。”这里用“晶莹的湖水”比喻在金色阳光照耀下,整个房顶的景象,每一片瓦都是呈凹陷的拱形整齐地铺在房顶上,镀上了阳光起起伏伏的就像光在“跳跃”,整个房顶就像“波光粼粼”的“湖面”了。这句话描述的画面是静态的,但瓦上的光波起伏就有了动感,作者用了“跳跃”一词,更使得画面生动活泼。

(2)“这会儿,太阳的脸上开始泛出微红;轻轻的,如纱一般。”这里“轻轻的”和“如纱一般”都是写太阳泛出的红色很淡,和“微红”的“微”相照应。

(3)“光带着收获的喜悦从‘石榴’里溢了出来,映着钻天杨矫健的身影,在天际形成一幅绝妙的工笔画。”“收获的喜悦”是对着前一句的“熟透”的石榴来说的';又圆又红的太阳挂在杨树杈上,柔和的光照得钻天杨笔直高耸的树干和枝枝杈杈显得格外清晰,形状、色彩、明暗的搭配就像一幅“绝妙的工笔画”,这幅在天尽头形成的画面能引起人无限的遐想。

(4)“天空的黑色渐渐漫了过来,几乎要把太阳包住了。太阳则变得越发的红,宛然一团燃烧的烈火将黑暗照亮。我呆呆地望着这如火的夕阳,油然而生出一种感慨,一种激动。”这几句话描绘出天色越来越暗,而太阳却更红了这样一种特定的自然景象。

4、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重点是抓住描写夕照的比喻句、拟人句和最后两节。)

5、词语积累。读一读自己喜欢的词语。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熟练掌握文中生字词的字音、字义。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分析文中重点语句,掌握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以及侧面描写的写作手法。

2、品味文章的语言特色,体会文章中作者所表达的对孩子的童真童趣的赞美之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保持童真童趣的天性,能够用孩童的眼光看待世界,发现生活的美。

教学重难点:

1、掌握文中侧面描写等写作手法并运用。

2、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蕴含的含蓄情感,理解作者对童真童趣的赞美之情。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

朗读法,点拨法,自主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预习反馈

1、检查、矫正课前预习。

2、交流作家作品情况。

二、朗读课文,梳理文章内容

1、本文是一篇写景散文。请逐段朗读课文,想一想:各段都写了哪些景物?

第1段:树林全貌;

第2段:垂柳、杨叶、芦苇;

第3段:断绳羊、女孩;

第4段:葡萄蔓、苍蝇;

第5段:鸟巢、鸟儿;

第6段:废纸、猫、瓦;

第7段:浮萍、鱼儿;

第8段:老头、孩子。

2、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风的?写出了风怎样的特点?

文章先从树林子开始着手,呈现给我们一幅恣意的狂风图。接下来,从形状、声状方面对被风吹得乱了的垂柳、杨叶、芦苇进行了生动的描写,继续展现狂风大作的画面。写了几组自然物,作者的笔锋陡转,写到了动物,写到了人。文章用了大量的篇幅进行景物描写来具体表现风雨之大之猛烈。

三、精读课文,学习写作技巧

1、课文写“风”,看不见一个“风”字,却写出了狂风的肆虐;写“雨”,不着一个“雨”字,却为我们展现出了风雨夹击的`情景。作者采用的是一种什么写法?

侧面烘托。

2、“树林子像一块面团了,四面都在鼓,鼓了就陷,陷了再鼓”,这句话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比喻,将树林子比喻为一块面团,并用一个“鼓”字、一个“陷”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树林地狂风中飘摇的情景。

3、“一头羊从栅栏里跑出来,四蹄在撑着,忽地撞在一棵树上,又直撑了四蹄滑行,末了还是跌倒在一个粪堆旁,失去了白的颜色。”你认为句中哪些动词用得好?为什么?

“跑”、“撑”、“撞”、“跌”、“失去”,几个动词形象地写出了“断了绳的羊”的一连串表现,从侧面烘托了风之狂。

4、“一个穿红衫子的女孩冲出门去牵羊,又立即要返回,却不可能了,在院子里旋转,锐声叫唤,离台阶只有两步远,长时间走不上去。”这句话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

夸张。只有“两步远”却“长时间走不上去”,让人如同身临其境,浮想联翩,可见风之大。

5、“槐树上的葡萄蔓再也攀附不住了,才松了一下蜷曲的手脚,一下子像一条死蛇,哗哗啦啦脱落下来,软成一堆。”这里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有何妙用?

比喻。将葡萄蔓比作“一条死蛇”,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葡萄蔓被风吹落的情状。

6、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动词的使用及侧面烘托手法的运用,是本文的一大特色。除上面所涉及到的句子外,你还能从课文中找出其它句子,并说说它们的作用吗?

四、合作探究,体会行文妙处

1、有人说结尾写到大雨了,你赞同这种看法吗?为什么?

同意这种说法。文章结尾,写孩子们“全趴在门缝,惊喜地叠着纸船,一只一只放出去……”由此看来,孩子们的脚下、门外,已是积水漫漫,否则又怎么可以放纸船呢?

2、读课文最后一段,说说文章结尾的场景和情调与前面相比有什么不同?你认为作者写作本文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结尾处,与前面风雨中无法自主的植物、惊恐万状的鸟畜不同,孩子们天性活泼,看一切都有趣,即便是暴风骤雨也阻挡不了快乐的游戏。至此,揪着读者心的这场风雨总算有了温暖的画面,可以松口气合上书闭目回味了。文末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儿童天真纯洁性情的讴歌和赞美之情,这是本文的主旨所在。

五、布置作业

学了本文,你一定收获不少。请选择某一熟悉的景物写一篇片段作文,不少于200字,尽量用上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和侧面烘托的表现手法。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会认“征、启”等12个生字。会写“言、着”等7个生字。学习新部首弓字旁、走之儿和戈字旁。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让学生知道小牛的两张启事的不同和引发的不同结果。

4、懂得与人交往时,既要考虑自己的需要,也要考虑别人的实际情况。

过程与方法:

启发式、商讨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反复诵读课文,使学生学会如何交友、懂得与同学友好相处的重要。

教学难点及突破:让学生领悟“征友启事”内容的不同,会引起不同的结果。

教学准备:

生字词语卡片、小动物头饰、写有两张启事内容的文字片。

学生预习课文。学生每人一套生字卡片、一人一个小动物头饰。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直接导入

师:通过预习谁能告诉我小牛是用什么办法找朋友的?(板书课题:《征友启事》)

2、质疑

师:通过预习,把你懂得的问题提出来考考大家。(让学生自由说)

教师把有价值的问题特别强调,如:征友是什么意思?启事是什么意思?它想征什么样的朋友?……

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1、自由读

师:刚才同学们提出那么多有意思的问题,看谁通过读书能解决?读书要注意读准字音,不掉字、不添字,边读边想。

2、小组合作读书。

小伙伴互相帮助把句子读通。都觉得难读的句子教师帮助、指导。

3、读后释疑。

师;初读课文你懂了什么?(围绕质疑中的问题)

4、示范读

评一评老师读得怎么样?

教师范读时,提醒学生认真倾听。

三、再读课文识生字

1、学生小声读课文,边读边记生字。

2、分小组合作识字,互相说说怎样记住这些字。然后指名在全班交流识字方法。(加一加、减一减、熟字加偏旁、猜谜语等)

3、分小组读生字卡片,丰富词汇。(卡片上拼音带字,组多个词)

4、请小老师教读生字、词。

5、抽读、齐读、开火车读生字、词。

四、指导书写

1、出示要写的三个字“张、迎、或”,分别说说它们是什么结构?部首是什么?特别注意戈字旁的讲解。

2、让学生观察这三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互相说说怎样写才好看。如:哪一画应该写长点,哪一画应该舒展些,哪一画靠近竖中线等。

3、描红。

4、示范写。

5、临写。

6、练习、评价。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激情导入

1、教师出示一张卡片,学生出示相应的卡片,看谁出得又快又准。然后再请一个孩子教读。

2、教师提问:我们知道,小牛想找

朋友,它贴出了征友启事。(引出课题)那它贴出了几张征友启事?(两张)教师出示小牛的两张启事。

二、品读感悟

1、请孩子们先自己小声读一读这两张启事,然后指名读。请其他孩子评一评。

2、在书上用波浪线画出两张启事的不同之处,请人到黑板演示。同桌互相说说不同之处的意思。然后请人在全班交流。(教师重点指导孩子理解“谁能做到”和“谁能做到其中一点”,体会“或者”的意思。)再分男女生读这两张启事。

3、请孩子们在课文中找一找,第一张征友启事贴出过后出现了怎样的结果?请人读一读答案(第三段),再请人来评一评。小组表演读。孩子带着头饰表演读,让每个孩子都参与读书、表演,在具体的情景中感悟小动物们渴望交到朋友的兴奋心情,及交不到朋友的失望,理解“兴奋的跑过去,又摇着头走了”。请小组在全班表演读。指名说说,如果你是这些小动物,当你摇着头离开时,你会说些什么?

4、师:小牛没找到朋友就去找老牛,它对老牛说了些什么呢?它当时的心情怎样?指名说说。讨论:你在什么时候会对别人诉苦?引导孩子体会小牛一个朋友也没找到时的伤心、失望、难过心情。(4、5自然段的学习)

(1)同桌互读,体会小牛心情。

(2)师生齐读。

5、师:于是小牛又贴出了第二张启事。这次它找到朋友了吗?小牛和小动物们的心情怎样?(8—13自然段的学习)

(1)让孩子们说一说在平时生活中遇到过哪些高兴事,演一演当时的表情和动作。引导孩子们体会小动物们看到启事和交到朋友后高兴的心情。

(2)小组内分角色读。

(3)指名分角色读。学生评价。

(4)戴着头饰表演读。

5、感悟文章的思想内涵。

教师引导:为什么小牛开始一个朋友也没找到,后来就有了许多朋友?(小组讨论后指名回答)

教师小结:如果你能既想到自己的需要,又能考虑到别人的爱好,那么一定能交到许多好朋友。

6、师生一起戴上头饰分角色表演读整篇课文,再整体感悟。

三、拓展延伸

你也来写一张征友启事。(先分小组讨论,再全班交流,最后动笔写)教师指导一下格式。

四、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抄写生字、组词。

教学反思

本册阅读教学的重点是朗读训练。因而在本课教学中我特别注重孩子们的朗读训练,我将教学中的`朗读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感受、思考,去领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比如在指导孩子们读小牛向老牛诉苦这一段的时候,开始他们总是读不好,后来我问:“你一般在什么时候会去找别人诉苦?”他们有的说:“在遇到难题时会抱怨诉苦。”有的说:“别人欺负我时我会诉苦。”有的说:“我受委屈时想诉苦。”说出了各种各样的情况,全是他们亲身经历,切身感受过的事情。这时我再让他们读,发现很多孩子都是皱着眉头读的,他们自然而然的就读出了小牛那种伤心、失望的心情。在后来小动物们看到启事后高兴地和小牛交朋友时有许多对话,需要带着高兴的感情来读。我也用了同样的方法,我告诉他们:“上次诗歌朗诵比赛我们得了第一名。”(这之前他们不知道)他们听了后立刻欢呼、跳跃起来。这时我引导他们读这一部分时,他们个个都是满脸微笑,神采飞扬的。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