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阅读六年级语文上册《伯牙绝弦》教案(精选5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六年级语文上册《伯牙绝弦》教案 篇1
一、吟咏古诗,揭题导入
1、出示有关友谊的诗句,生齐读: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2、揭题导入:读完诗句,你一定被诗中浓浓的情谊所打动。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和友谊有关的古文《伯牙绝弦》。(板书课题,生读。)
二、初次读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朗读课文3遍,做到字正腔圆。
指名读,师:他读得怎么样?评议字音准确和发音的清晰。再读一读,不但字音要准,每个句子都要读通顺,尤其要注意断句。
2.指名读,纠正断句错误的句子。
师:谁来评一评?出示难读的句子: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师范读,生再读。)
师:再把课文读一读,读出古文的意味。
3.生齐读,要求文从字顺。
三、合作探究,感悟知音。
1、链接资料,边读边想
俞伯牙:晋国上大夫,衣着华贵,羽扇纶巾
钟子期:楚国的打柴樵夫,青布包头,两截布衫
(思考、交流:读完资料,你有什么疑问?)
2、探究课文。
(1)“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何以见得?
(2)生找有关句子,师出示句子,生理解。
(3)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生自由说)哪个字表现出了巍峨?他看见的是巍峨的泰山,你又看见了什么样的山?你哪个字表现了“高耸入云”?齐读。
师:是呀,一个“峨”字竟然表达出来了这么多的意象,古人讲话真是简约而不简单。
还有哪一句能说明子期善听?出示:伯牙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生理解此句。怎样读才能读出江河的宽广(浩浩荡荡)(你抓住了“洋洋”二字来读出江河的宽广。
师:听的出你是在真心诚意地赞美伯牙,那伯牙只是在用琴声表现泰山的高大和江河的宽广吗?(指名答)
师:读着读着,我眼前就浮现出了一副画面,你看见了吗?生想象伯牙鼓琴,钟子期聆听的画面吗?(什么时间、什么地方、怎样弹、怎样听?)
生补充伯牙善鼓的资料。
(4)师:既然伯牙是个著名的音乐家,他的琴声肯定不止是高山流水,还会表现什么呢?
生想象、交流。
师追问:这所有的一切,子期明白吗?子期理解吗?子期通晓吗?
(5)师:是呀,高山也罢,流水也罢,悲伤也罢,开怀也罢,真所谓,伯牙所念——
生:钟子期必得之。(板书:所念、必得之)
师:此话怎解?指导理解这句话,“念”做何解?为什么“必得之”?强调“一定”“必定”!
生:当伯牙志在高山,子期必得之且赞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当伯牙志在流水,子期必得之且赞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师:当伯牙志在思念、志在悲伤、志在开怀,子期都能理解,这就是凡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可见他们不是一般的朋友,是——
生:是知音。(板书:知音)
(6)师:伯牙当时是楚国著名的宫廷乐师,名满天天,他为什么偏偏视钟子期为知音?(生答)
师补充资料:伯牙在楚国做宫廷乐师。一天,楚王君臣饮宴,请伯牙弹琴助兴。伯牙弹了他的成名大作《水仙操》。他弹得非常投入,把琴曲所描写的红日、云霞、山林、海浪,以及风、雨、雷、电等变幻多端的海上风光表现得淋漓尽致。但他没有想到,就是这样一首优秀的`乐曲,却不能引起楚王君臣的丝毫兴趣。楚王听了这首乐曲连连摇头说:“太嘈杂了,换首别的弹弹吧!”伯牙只好改弦更张,换了一首《高山流水》。这时,楚王君臣已经喝得酩酊大醉,甚至有些人在琴声中已昏昏睡着了。伯牙又气愤又伤心,在这所谓的上流社会里,艺术竟然遭到如此的践踏。他心中产生了疑问——天底下究竟有没有知音?
是呀,虽然听者无数,但无人真正听懂他的琴声,可以想象,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时,没有人能向子期那样赞曰——
当他鼓琴志在流水时,没人赞曰——
所以他一个人来到山涧排遣内心的寂寞和孤独,他万万没有想到,此时、此地、此人——钟子期,却能听懂他的琴声。
伯牙苦苦寻觅的知音找到了,此时他的心情如何?千言万语化作一句话,他最想对子期说什么?(引导学生说文言文。)
师:是啊,知音相遇,是心灵的交融,让我们读课文的前4句,感受他们的快乐。学生齐读前四句。
(7)过渡:同学们的朗读让我看到了真正的知音。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身亡。出示句子,指名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生理解句子。
(8)子期死了,这对伯牙来说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他的音乐再也无人能理解,他的志向再也无人能明白。意味着他要回到以前孤独寂寞的日子中了,他不堪承受这种痛苦,所以最后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表现了出来: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在这里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他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什么?
(9)他把自己的快乐、自己的前程都绝断了,他万念俱灰,恨不得追随子期于地下,又哪里在乎这琴这弦呢?
四、资料链接,课外拓展
1、悲痛欲绝的伯牙,在子期墓前,写下了一首短歌,出示诗歌师读: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师:他用这种“为知己者死”方式悼念知音,让我们带着伯牙深深地伤痛和悲怆读最后一句。(指导学生读出悲痛、悲怆的气概。)
2、有关交友的典故、名言和成语。
六年级语文上册《伯牙绝弦》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变通地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出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之间真挚的友情。
二、教学重点
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三、教学难点
理解知音真意,感受知音文化。
四、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1.写出文中主人公的姓名。
2.听写词语“善鼓琴”“善听”,玩味“善”字。
3.检查朗读情况,注意节奏和语速。
(二)初识文意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谁能说一说古文大意?
(三)故事串文
1.教学“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必得之”。
有一年中秋,伯牙出使楚国,船至汉江口却迎来了风雨天气,与同在山中避雨的樵夫钟子期偶遇。俩人越谈越投机,于是,伯牙情不自禁地操起瑶琴,鼓起曲来……
(1)指导朗读好“善哉”。
(2)出示伯牙的`资料。
(3)想象伯牙的琴声中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情景?
(4)理解“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偶遇知音,伯牙不禁惊喜万分,自己用琴声表达的心意过去没人能听得懂,而子期却能心领神会。于是,他们畅谈了整整一宿呀!
(5)在这样一个无眠的夜晚,他们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次日清晨,二人面对青山结拜为兄弟,因伯牙有要事在身,不得不在汉江口洒泪而别。
(6)此时,他们又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二人约定来年中秋在此团聚。
(7)指导朗读
2.教学“子期死……终生不复鼓”。
一年后,伯牙如约来到汉江口,谁知迎接他的却只有一块冰冷的墓碑,子期不幸染病身亡。
(1)指导朗读。
(2)再解课题。
(四)深悟“绝弦”
1.出示“短歌”,再悟绝弦。
2.情境朗读。
(五)回味“绝弦”
1.背诵。
2.拓展。
六年级语文上册《伯牙绝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的特点和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能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4、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艺术的美好。
教学重点:
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教学难点:
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1、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非常好听的乐曲,你们想听吗?想听,可是有要求,老师请你用心的聆听,看看透过琴声,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播放乐曲)
2、 同学们,你们可曾知道,这首动听的乐曲,包含着一个千载流传,令人吟诵至今的感人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就是春秋时期的俞伯牙和钟子期。俞伯牙是当时著名的音乐家,他弹琴的技艺很高。我们大家都知道李白的诗写的好,人们称他为什么?那么俞伯牙的琴弹得那么好,人们就会称他为——琴仙。而钟子期却和他大不相同,他不会弹琴,只是一个爱好音乐的人,他仅仅是一个在山中靠打柴为生的樵夫。那么,他们之间到底有怎样一段感人的故事呢?就让我们来学习课文《伯牙绝弦》,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板书课题,齐读)
二、 初读课文,把握节奏
1、 自由读文,读准字音,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 指名读文。
3、 但是,古文的朗读和现代文不同,它要求读出文章的节奏美。现在你再读一读课文,看看你能否把握住文章的节奏。
4、 指名读文,指导读出文章节奏。
三、 品读课文,感悟内涵
1、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⑴作为当时楚国著名的音乐家,伯牙的琴技可谓出神入化,而钟子期也有很高的音乐欣赏水平。课文中的哪一句写出了这一点?
⑵联系刚才讲述的故事,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体会两个“善”的意思。
[过渡]: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听琴。有一天,伯牙乘着小船到了长江口。滔滔的江水触动了他的琴思,于是他就对着江水弹起琴来。一首曲子还没有弹完,他就发现有一个打柴的人立在岸边正在听他弹琴。这个人呀就是钟子期。就是因为这次相遇,使伯牙认定子期就是他一生唯一的知己,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就让我们深入课文,从文中找答案。
2、研读课文的2至4句。
⑴四人小组合作学习,找出相关句子,看看你读懂了什么。
⑵汇报交流:
A、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① 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② 理解“善哉”这个词语的意思。(表示赞叹的意思)
③ 用赞叹的语气读一读这句话。
④ 此时伯牙心中想到高山,琴声高亢嘹亮。子期透过琴声,了解到他的心声,感受到了他如泰山般雄伟的志向。(出示泰山图片,感受它他的雄伟气势,指导朗读)
B、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① 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② 你能形容一下你印象中的江水是怎样的情景吗?
③ 有感情的朗读这句话。
⑶我想,作为名满天下的音乐家,伯牙的琴声里不单只有高山流水,除了这些以外,他的琴声里还可能会有哪些景色?
① 出示词语生读。
② 现在你就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秋雨,你会赞叹到:善哉—(引导学生说句子)
③ 好一个善听的子期,好一个善弹的伯牙!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不管伯牙心里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他的心意。他们情投意合,这就是真正的知音。
⑷大家想一想,琴技如此之高的伯牙,他的周围会缺少赞美声吗?为什么他偏偏视子期为他的知音?
遇到了知音,他的心情怎样?
⑸此时的伯牙,他简直就是欣喜若狂。他曾这样感叹到: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知我者,子期也!就让我们再来感受知音相聚的那份欢乐与激动。(齐读课文的前4句)
〔过渡〕:这短暂的相遇让他们彼此成为知己。在分别的时候,他们约定,来年春暖花开之际在此聚首,以诉衷肠。然而,第二年春天,当伯牙带着这份欢乐与激动前来赴约时,得到的却是子期不幸染病而亡的噩耗。
3、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⑴齐读句子,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⑵这真是“摔破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谈。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伯牙断了琴弦,留下了无边的孤独、寂寞。我想,你一定能感受到他的痛楚,请你再读一读这句话。
四、 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 伯牙绝弦,他向世人宣告什么?
2、 士为知己者死,这是何等悲壮而又感人的行为!在子期的墓前,伯牙曾经写下这样一首短歌来悼念子期。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3、 此时。你一定已经被这个故事打动了。就让我们拿起书,再来有感情地读一读这篇文章。
4、 读完这个故事,你想对伯牙说些什么?写下来。
5、 “伯牙绝弦”成了知音的代名词,后人根据这个动人的故事,谱写了一曲同样动人的乐曲《高山流水》。就让我们伴着这动人的旋律,再来读读课文,能背下来的同学尝试背诵。
五、 板书设计
25 伯牙绝弦
俞伯牙 所念
知音
钟子期 必得之
六年级语文上册《伯牙绝弦》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1、读通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读懂课文:借助解释,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读出自己的感悟。
3、读好课文:感受朋友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
二、教学重点:理解词句的意思,读出自己的感悟,感受朋友之间相互理解的真挚友情,体会文言文表达的音乐艺术魅力。
三、教学难点:体会伯牙为纪念子期而破琴绝弦的情感。
四、课前准备:教学课件、学生搜集资料。
五、教学方法:以读带悟、层层深入,实现情境教学。
六、教学过程:
1、课前谈话,揭题导入
播放古筝曲《高山流水》。
师:同学们,现在我们听到的这首优美动人的曲子,名字叫做《高山流水》,这首曲子流传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了,在这首曲子的背后,还有一个感人至深的“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大家想知道这个故事吗?
生:想。
师:好。那么我们就赶紧走进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体会它的荡气回肠,耐人寻味。首先,我先请一位同学来读课题。
生:伯牙绝弦。
预设:1.读正确字音。
师:很好,你将最难读的弦(xián)字都读正确了。
2.读错误字音。
师:读得不错,但老师要纠正你一个小地方,“弦”字的读音。
师:那谁能说说,你从课题中读到了什么?
生:……
师:读完了课题,你有什么疑惑吗?
生:伯牙为什么要绝弦呢?
师:哎呀,老师也想问这个问题,我们真是心有灵犀啊!既然大家都有这个疑问,那么我们就一起合作解决它,好吗?
2.自读领悟,体会文意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自由、大声的读课文,至少读三遍,有生字的地方,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相信大家一定能把文章读通、读准,开始读吧。
生:读课文。
师:谁想试试?
预设:1.学生读的相对流利,及时给予肯定的评价。
2.学生读破了句子,及时指导学生朗读。
(设计意图:保证学生在初读时,将句子读通、读流利)
师:同学们,古文的朗读和现代文不同,要读出节奏,再次朗读课文,根据老师给出的课文朗读提示,将文章读出节奏。
生:再次自由朗读课文。
师:有了朗读提示的帮助,相信这次肯定会比第一遍收获更多。谁来体会收获的快乐?点名学生读。
生:读课文。
师评:很好。老师喜欢她读的几个地方,例如:“峨峨兮若泰山……”
“洋洋兮若江河……”
师:“同学们,古文有属于它自己的美丽,也就是它的独特韵味,让我们放慢节奏再读一遍。
生:再读课文。
师:老师发现呀,同学们读的越来越有滋味了,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文章的大致意思读懂了吗?
生:读懂了。
师:你们可真棒,说说你用了什么方法,将文言文理解的这么快的?
生:结合注释来理解课文。
师评:真聪明,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是一个好方法。
师:那么我们就用这位同学提供的方法,结合注释,再读一遍文章,想象哪些地方你读懂了,那些不懂得地方划出来,同桌或前后位同学讨论一下,看看能否解决。好,开始吧!
生:读文章,交流感受。
师:好了,老师开始检查了。说说你都读懂了哪些句子?
生:我读懂了“伯牙善鼓琴,…”,这句话是说……
师:这个“善”字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意思一样吗?
生:四次。
师:前面的两个“善”是什么意思?后面的两个“善”可以怎么说?
生1:啊!……
师:用现代的表达方式,除了说“好啊”,还可以怎么说?
生:真棒啊!……
师:由此可见,这里的“善哉”表示赞叹,其他同学读懂了什么?
生:我读懂了“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意思是……
师:这位同学理解的真好,我要忍不住对你说:“善哉”。
师:是啊!伯牙心里想的是高山,透过他的琴声,传达的是…?
伯牙心里想的是流水,透过他的琴声,传达的是…?
生:……
师:其实,伯牙和子期只是偶然的相逢。
(设计意图:此处是本课的情境点,在这里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转化为情境)
师:出示课件,俞伯牙资料。
伯牙当时是楚国著名的宫廷乐师,名满天下,虽然听者众多,但却始终觉得无人真正听懂他的琴声,所以他独自一人来到山涧排遣内心的孤独和寂寞,他却万万没有想到此时,此地,此人,钟子期一个山野村夫竟如此懂得他的琴声!
师:大家说,在遇到子期之前,他会缺少赞美吗?
生:不会。
师:别人可能怎样赞美他呢?
生:……
师:这种赞美有价值吗?
生:没有
师:如果你是伯牙,你会想些什么?
师:那么,在遇到了懂自己知音的子期后,你的'心情如何?
生:激动,兴奋……
3、入情入境,感悟真情
(感动于一见如故,相见恨晚)
师:此时,你就是当时的伯牙,你最想说什么?拿起笔写下来。
生:练笔。
交流:
生:子期啊,你真是我的知音啊,只有你能听懂我的琴声啊!
师:真可谓知音只一人啊!你真正走进了伯牙的内心深处啊!
师:再读句子,读出山一样的志向,流水一般的情怀。
生:读文章。
师评:天高地阔,古人常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你分明读出了大智大仁的伯牙。
师:这琴声,这心情,这情怀,子期都听懂了吗?
生:听懂了。
师:为何有这种体会?你从文中哪句话知道了这些?
(回读)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师:同学们,伯牙是著名的宫廷乐师,难道在他的琴声里只有高山和流水吗?他的琴声里还有包含些什么?
生:……
(设计意图:此处设计一个交流,意在拓展“念”字的外延,让学生真正理解到,不管伯牙念到什么,子期都能听懂,以此让学生更加深入的体会到,伯牙与子期那种心有灵犀的默契。)
师:琴声也懂,心声也懂,志向也懂,这才是真正的知音啊!
(触景生情,此时无声胜有声)
师:两人一见如故,相约明年再来相见,然而,伯牙见到的不是子期的人,他看到的却是子期冰冷的墓碑。(配乐悲情叙述)
(设计意图)前面极力烘托两人那饱含深情的知音之情,在这里出示子期死去,意在让学生感受这种心里落差,彻彻底底的体会那种失去知音的绝望之情,更加升华了情境)
师:你是伯牙,你想对子期说些什么?
生:听出了思念,悲伤,绝望……
师:于是,伯牙来到子期墓前,写下了这样一首短歌: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配乐,教师深情朗读)
师:他转过身去,做了人生最大的决定,谁能告诉老师,伯牙都说了什么,做了什么?
(设计意图:学生自己体会,自然引出下文)
生: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同学们,伯牙可是宫廷乐师啊,他在断琴的同时,也断绝了什么?
生:前途,命运……
师:读了这个故事,你感动吗?你想安慰他、赞美他或是鼓励他吗?将你此刻内心的想法写出来。
生:动笔写感受,交流。
师:听了你们的见解,老师也忍不住在想,其实我们每个人难道不都在苦苦寻觅知音吗?有道是:千古知音最难觅,如果遇到了知音,我们应该珍惜……愿你们能从这个故事中感受到人生的温暖,知音的难求!
(设计意图)此处设计,意在烘托情感,达到本课的情感目标,拓展本课所体会的外延。
师:《伯牙绝弦》成了知音的代名词,所以才有这首《高山流水》流传至今。
(出示高山流水形声图,播放《高山流水》曲子)
六年级语文上册《伯牙绝弦》教案 篇5
【教材解读】
人生苦短,知音难求;云烟万里,佳话千载。纯真友谊基础是理解,中华文化在这方面最形象最深刻的阐释,莫过于春秋时期楚国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伯牙绝弦”,是交朋结友的千古楷模,它流传至今并给人历久弥新的启迪。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说它是东方文化之瑰宝也当之无愧。
故事荡气回肠、耐人寻味。伯牙喜欢弹琴,子期有很高音乐鉴赏能力。伯牙把感情溶进乐曲中去,用琴声表达了他像高山一样巍然屹立于天地之间的情操,以及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之间的智慧,琴技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而钟子期的情操、智慧正好与他产生了共鸣。不管伯牙如何弹奏,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伯牙的心 意。伯牙因得知音而大喜,道:“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觉得世上再没有人能如此真切地理解他,“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古人说:“士为知己者死。”伯牙绝弦,所喻示的正是一种真知己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
【设计理念】
如何优化小学文言文传统教学方法是小学文言文教学急需解决的问题。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决定学习成果的一大因素。面对艰涩难懂的文言文,怎样才能激发学 生的兴趣?在《伯牙绝弦》教学中,我采用情感教学的方式,让学生在学习时入情入境,理解文意和体会感情双线并行,一改以往文言文串讲的方式,让学生在情感引导中完成学习内容。
【重难点】
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文、音乐《高山流水》、课外拓展。
2、学生准备:搜集了解伯牙的相关资料。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友情。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激发情趣
同学们,人生苦短,知音难求,今天,让我们继续走入发生在两千多年前的“伯牙绝弦”故事,相信,他会带给你历久弥新启迪。还记得故事写了哪两个人吗?(板书:俞伯牙、钟子期)打开书,自由读一读这个故事,注意读出古文的韵味和节奏。
二、探究理解,感悟文本
【出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A:谁来读一读这句话?你从这句话中读懂了什么?你是从哪个字读懂的?(善是什么意思?)
B:谁能读出他们的特点?(应该注意哪个字?)
C:伯牙和子期一个善于弹琴,一个善于听琴,(板书:琴)你们从文中找一找,还有哪些句子也告诉了我们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善于听琴?
D:你们找到了哪些句子?(生读勾画的句子。)
【出示: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A:仔细读读这句话,想想你是怎样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善于听琴的
B:预设1、整句话理解,谁还能结合具体字或词谈一谈?
预设2、①善哉,哉是语气词,善哉用现代的话说说就是什么?(妙啊,好呀,棒极了。)这个善和前一句的善字意思一样吗?
从这个词中,我们感受到了什么?谁能读出你的理解?
细心的同学们,你们发现了吗?这句话中还有一个语气词是什么?(兮)为什么一句话中连用了两个语气词?(强烈的赞叹)让我们带着强烈的赞叹来读一读这句话。
②峨峨,伯牙的.琴声使子期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泰山?(雄伟、高大、挺立)读出你看到的情景。
③志在高山,从哪个字体会到琴技高超?用你的朗读表现出来。
C:同学们,读古文就应该向刚才那样,从字里行间去体会它的味道。
【出示: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A:看看这句话,再看看上一句话,你发现了什么?
B:他们在句式和写法上完全相同,下面,你们就用刚才学到方法,自己大声读读这句话,看看你从这句话中又是如何体会到伯牙善弹,钟子期善听的?
C:两人一组,读句子并交流感受。
D:指名读句子,说感受,指导朗读。
E:伯牙的琴技如此高超,他的琴声中除了峨峨的高山,洋洋的江水,也许还会有(课件出示:清风徐徐、明月皎皎、波光粼粼)
现在,我就是伯牙,你们就是子期。
当我弹琴志在清风时,你会对我说:(提示:谁能仿照书上的话来夸夸我?)
当我弹琴志在明月时,你会对我说:
当我弹琴志在波光时,你们会对我说:
谁还能自己说说这样的赞叹?
F:好一个善弹的伯牙,好一个善听的子期,这就是--
【出示: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知。】
A: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B:子期听懂的仅仅是伯牙的音乐吗?他还听懂了什么?
C:友谊的基础是理解,伯牙琴声子期能懂,伯牙心声子期也能懂,(板书:心)这样的朋友才能叫--知音(板书:知音)
D:能得子期这一知音,伯牙的心情如何?(喜悦、激动)谁来读出这种感觉?
E:下面,就让我们在高山流水的乐曲中一同分享知音相伴的乐趣吧!(课件播放:高山流水)
【出示: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A:伯牙和子期多么想向这高山流水一样相依相伴呀,然而不幸的是,子期死了,于是,伯牙说了什么,做了什么?谁来读读文章最后一句话?
B:他为什么这样说,这样做?他碎的只是琴吗?短的只是弦吗?
C:此时,他的心情又是如何?(悲伤、悲痛欲绝)谁能读出他心情?
D:失去了唯一的知音,此刻,他最想对子期说些什么?在书上写一写,可以用现代文,也可以用古文。
E:谁来读读你写的话?再读读书中的话。
三、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教师结语:“相识满天下,知音只一人”伯牙绝弦使得高山流水成绝唱,高山流水依旧在,人事已全非,只是这山水中平添了一段知音的千古佳话。后人由于伯牙绝弦的传说,就认为弹琴时弦断,则听众中必有知音在场;或把真正了解自己的人叫做“知音”;也常用高山流水比喻乐曲高妙或知音难觅。关于这个故事,还有很多传说,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继续去查阅相关的资料。
四、板书设计
伯 牙 绝 弦
琴 心
俞伯牙 钟子期
知 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