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阅读小学数学教案(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实用】小学数学教案范文十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10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P64-65页
教学目标:
1、使同学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可以用几分之一表示;能计算简单的分母在10以内的同分母分数加法。
2、使同学能运用生活经验和分数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使同学体会分数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初步了解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积极参与具体的数学活动,获得与他人一起探索解决问题的经历,发生对数学的亲切感。
教学准备:例图、学具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把一张长方形纸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它的( ),3份是它的( )
二、教学例题
1、(出示题图)引导同学看图。
提问:把一盘桃平均分给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
你是怎么想的呢?
讨论:这盘桃该怎么分?每只小猴分得这样的几份?是这盘桃的几分之几?
2、上个学期我们认识的分数都是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一份是这个物体的几分之一。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和以前学的有什么不一样呢?(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
小结: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这样的一份也可以用几分之一来表示。
3、想一想
假如把这盘桃平均分给2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
把你的想法告诉大家。
提问:把这盘桃平均分成几份?每只小猴分得其中的几份?是这盘桃的几分之几?2个桃是4个桃的几分之几?
三、想想做做(64-65页)
1 、你能填一填,说一说吗?
(上面一排题目都是平均分后每份是1个的情况,第二排都是平均分后每份是几个的情况。)
进一步让同学体会到:只要把一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体,把它平均分成几份,这样的一份就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一。
2、先填写,然后交流。
把12个小方块平均分成了几份,涂色的有这样的几份,就是占这12个小方块的几分之几。
3、先分一分,说说每份是几个,再涂一涂。
4、集体拿一拿这堆小棒的二分之一和三分之一。
自由拿这堆小棒的几分之几,交流。
5、计算,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四、本课小结。
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这样的一份也可以用几分之一来表示。
五、作业
板书
认识几分之一
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这样的一份也可以用几分之一来表示。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材简析]
本节课学习的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的口算,是在本册加和减(一)中两位数减一位数(不退位)的基础上学习的。退位减的方法又是以后学习两位数乃至多位数减法的基础。
例题采用摆画片的场景,通过求相差数的实际问题提炼出减法计算题。
例题分成两段,先教学整十数减一位数,着重解决退位的方法,再教学需要退位的非整十两位数减一位数。教材没有把算法灌输给学生,而是鼓励学生应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在新旧知识的`结合点上,运用学具帮助思考,从实物操作中抽象出计算方法。允许并鼓励学生有不同的计算思路,提倡算法多样化。
试一试能帮助学生消化退位减的算法,想想做做先帮助学生掌握退位方法,再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口算方法的过程,发展解决问题的策略,能比较熟练地口算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
2.让学生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与同学合作的态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1.计算机显示例题画面)引入:有三位小朋友做了些画片,他们分别有多少张画片?你能根据这三个条件,提出用减法计算的问题并列出算式吗?随着学生的回答,板书算式30-8、33-8、33-30。
2.设疑、揭题。
谈话:在这三个算式中,哪个算式我们已经学过?30-8、33-8是几位数减几位数?你们会计算吗?这就是我们本节课要学习的两位数减一位数。(板书课题)
二、合作学习,探索新知
1.同桌合作学习,探究计算方法。
(1)30-8等于多少?想想看,怎样算?
(2)同桌交流探讨算法。
(3)学生汇报不同算法,可能出现以下方法:
①摆小棒;②用学过的算法算。
2.建立表象,初步感知。
(1)小组学生试着摆一摆,边摆边说一说是怎样摆的。
(2)指名演示摆法:先摆3捆,再拿出1捆拆开,从中去掉8根,所剩下的2根和2捆合起来就是22根。
3.明确算理,掌握算法。
(1)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试着叙述30-8的计算过程,并板书。
(2)计算机直观演示计算过程,学生跟着配音一起完整地说说这题的计算过程。
4.小组合作,探究33-8的计算方法。
(1)各小组讨论交流33-8怎样计算。
(2)动手操作:先用小棒摆一摆33-8等于多少。
(3)学生交流多种操作方法,并一一展示。
(4)引导学生把摆的过程用算式表示出来。
(5)小组讨论汇报各种方法,教师板书。
(6)选择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说一说33-8的计算过程。
5.教学试一试。
(1)出示50-6=□ 46-9=□
(2)各组学生试做。
(3)叙述计算过程,在小组里交流。
(4)集体订正。
三、组织练习,深化提高
1.想想做做第1题。
先选择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同桌相互说一说怎样计算,再独立计算,小组校对。
2.想想做做第2题。
(1)独立练习。
(2)比一比每组的第1小题和其他三小题有什么联系。
(3)你发现了什么?
3.想想做做第3、4题。
(1)创设情境1:今天小明的妈妈过生日,小明要折34个纸鹤送给妈妈,现在已经折好几个?还要折几个?(投影演示情境)
要求还要折几个?怎样列式?在书上填写算式并计算。
(2)情境2:小明把礼物送给妈妈后,又去问爷爷今年多大了,爷爷说:我今年66岁。爷爷比小明大几岁?(投影演示情境)
要求爷爷比小明大几岁?怎样列式?在书上填写算式并计算。
(3)开放题:爷爷今年66岁,再过4年就70岁了,4年后,爷爷比小明大几岁?
(4)思想教育:妈妈、爷爷都是我们的长辈,我们要尊敬他们。在他们过生日时,小朋友可要献上一份爱心。
四、全课总结
提问:今天学习了什么内容,与以往学习的两位数减一位数有什么不同?(把课题补充完整)
[设计意图]
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是100以内口算减法中的重点,也是难点,是认识发展过程中的一次飞跃,对学生来讲有一定难度。我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中,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根据一年级学生喜爱做画片的心理特点,课伊始,创设三个小朋友做画片的情境。先弄清分别做多少张,再根据这三个条件,提出两个不同的减法计算问题,使学生一开始就处于积极思考状态,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2.分组合作,求异探索。
本课教学中时刻把学生当作教学主体,新课部分,学生在教师的组织、指导、参与中,循序渐进地学习。教师鼓励学生大胆汇报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以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发展求异思维,树立自信心。在教学关键处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学习,让学生体验退位减的思考方法和过程,培养与人合作的意识及主动探索的精神。
3.合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在教学手段上,采用现代化多媒体辅助教学,充分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功能,直观、形象、动态地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以多媒体计算机的图像、声音、文字的综合运用,创设情境,吸引学生,启迪学生思维,让学生明确算理,掌握算法。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材分析
《圆柱的表面积》包括圆柱的侧面积和圆柱的表面积的意义及其计算方法。
例2是求圆柱的表面积。先说明圆柱的表面积的意义,在给出圆柱表面积的展开图,让学生了解圆柱表面积的组成部分,求表面积。例3是让学生运用求圆柱表面积的方法求出做一个没有盖的圆柱形铁皮水桶的用料,使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并让学生了解进一法取近似值的方法。
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动手能力不是很强,自主探究方法、方式较少。
教学目标
使学生理解圆柱体侧面积和表面积的含义,掌握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运用公式计算出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和掌握求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生活情景,激励自主探索
在导入新课时,老师用孩子们喜欢喝饮料的爱好创建生活情景:“同学们爱喝饮料吗?”“爱喝。”“给你一个饮料罐,你想知道什么?”学生提了很多问题,“有的问题以后在研究,今天我们来解决用料问题。假如你是一个小小设计师,要设计一个饮料罐,至少要多少平方米的铁皮?”
(二)创设探究空间,主动发现新知
1、 认识圆柱的表面
师:我们先来做一个“饮料罐”(出示模型)薄纸壳当铁皮,你们想怎么做?
生:要卷一个圆筒,要剪两个圆粘合在圆筒的两边就行了。
师:用什么形状的纸来做卷筒呢? (有的学生动手剪开模型)
生:我知道了,圆筒是用长方形纸卷成的
师:各小组试试看,这位同学说的`对吗?
(其他小组也剪开模型,有的得到了长方形,有的得到了平行四边形,有的得到了正方形。)
师:还有别的可能吗?如三角形、梯形。
生:不能。如果是的话,就不是这种圆柱形的饮料罐了。
(评析:学生能拆开纸盒看个究竟,说明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学生是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合作完成了对圆柱各部分组成的认识。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2、 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师:我们先研究把圆筒剪开展平是一个长方形的情况。“求这个饮料罐要用铁皮多少?”这一事件从数学角度看,是个怎样得数学问题?
学生观察、思考、议。
生A:它是圆柱体:两端是同样的两个圆,当中是长方形铁皮卷成的圆柱。
生B:求饮料罐铁皮用料面积就是求:
圆面积X2+ 长方形面积
生C:必须知道圆的半径、长方形的长和宽才能求面积。
生D:我看只要知道圆的半径和高就可以求出用料面积。
师:我们让这位同学谈谈他的想法。
生D:长方形的长与圆的周长相等,长方形的宽与高相等。
所以只要知道圆的半径就可求出长方形的长,也可求出圆的面积。
师随着板书:长方形 = 长 × 宽
↓ ↓ ↓
圆柱的侧面积 = 底面周长 × 高
(三)自主总结规律 验证领悟新知
让学生就顺利地导出了圆柱的侧面积计算方法: S = 2 r h
师:如果圆住展开是平行四边形,是否也适用呢?
学生动手操作,动笔验证,得出了同样适用的结论。
(四)解决生活问题 深化所学新知
师:大家谈得很好,现在小组合作,计算出“饮料罐”的铁皮面积。
生汇报。
师:通过计算,你有哪些收获?
生E:我知道了,圆柱的则面积等于地面周长乘以高,圆柱的表面积等于则面积加上底面积和的两倍。
生F:在得数保留时,我觉得应该用进一法取值,因为用料问题应比实际多一些,因为有损耗,所以要用进一法。
板书设计
长方形 = 长 × 宽
↓ ↓ ↓
圆柱的侧面积 = 底面周长 × 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