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阅读小学语文《牛和鹅》教学反思(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语文《牛和鹅》教学反思 篇1
《牛和鹅》是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课文记叙作者在回家的路上被鹅追赶,后来在金奎叔的帮助下赶走了鹅,再不怕鹅的故事。文章故事性强,是一篇语言生动、童趣十足、又蕴含一定哲理的文章。尤其是描写“我”被鹅追赶这一部分时,作者将鹅的神气十足、胆大妄为,以及“我”的狼狈不堪、慌忙逃窜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的细致刻画,通过对鹅的动作的传神描写,将人、鹅大战的画面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最后借助金奎叔的话,告诉我们看待周围的事物,如果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就会得到不同的结果。
这单元的语文要素有:学习用批注的方法阅读;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人物的心情。
针对单元语文要素和课文内容,我将教学目标设置如下:
1、认识“谓、拳”等12个生字,会写“摸、甚”等15个生字,理解掌握“甚至、故意、扑打”等词语。
2、学习批注,知道作批注的角度,并结合课文中的批注,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人物的情感,体会“我”见到鹅和被鹅袭击时的心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知道“直到现在,我还记着金奎叔的话”的原因。教学重点是知道“直到现在,我还记着金奎叔的话”的原因;教学难点是结合课文中的批注,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人物的情感,体会“我”见到鹅和被鹅袭击时的心情。
虽然同学们在三年级上册《总也到不了的老屋》和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提问策略单元见过书旁批注,但没有细致学习如何作批注,因此在同学们学习过生字词,疏通课文结构后,我让同学们观察这课和平时学的课文有什么不一样?将同学们的注意力吸引到书旁的批注,再带领同学们学习这些批注,找到作批注的角度:提出疑问、评议写法、写感受和收获。在了解作批注的方法后让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5-7自然段,用横线画出“我”见到鹅和被鹅袭击时的样子,用波浪线画出鹅见到我们时的反应。在全班交流时,让他们说出自己的理解与感受,并让同学们把自己的理解感受或者疑惑写下来。在此基础之上再次用平板展示学生写的批注,评议同学们的`批注是从什么角度写的?从而巩固作批注的角度。
此外通过对比朗读、自主感悟、揣摩心理,让学生感受到“我”当时的情感体验和心理变化,然后说说自己经历过这件事,明白了什么。最后出现金奎叔叔的话,让孩子的体验和感受有一个理论的提高。从而揭示课文所蕴含的道理: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就会出现不同的结果,不能被固有的思想左右。
教学中,对于教学方法的指导也是贯穿在教学全过程中。像抓住重点词句来理解课文的内容,把自己放入情境中体验朗读,通过品读“我”和金奎叔对鹅的不同表现的词句对比出人物的不同心态,引导学生写下自己的疑问或收获、评议写得精彩的地方等。让同学们在阅读中体会人物心情,在评议中掌握作批注的方法,鼓励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不断加以运用。
小学语文《牛和鹅》教学反思 篇2
小学语文《牛和鹅》教学反思(通用11篇)
在社会一步步向前发展的今天,课堂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反思过去,是为了以后。那么优秀的反思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语文《牛和鹅》教学反思(通用11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学语文《牛和鹅》教学反思 篇3
《牛和鹅》课文记叙了作者在回家的路上被鹅追赶,后来在金奎叔的帮助下赶走了鹅,再也不怕鹅的故事。告诉我们看待周围的事物,如果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就会得到不同的结果。教学重点是理解“它虽然把我们看得比它小,可我们实在比它强呀!”这句话的含义。朗读感悟课文,了解看待周围的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就会得到不同的结果。
成功之处
1、抓住文章语言特色感悟文章,同时也有意识地渗透习作的指导。在教学时,我采用了多种形式的朗读,使学生感受到“我”害怕鹅和“鹅”的威风形象。让学生从读中学读,从读中学写,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能够在教学中贯彻“立德树人”的目标,在“感悟明理”环节,学生能够结合课文所学明白,要站在正确的'角度看事物,不要盲目的恐惧,也不要盲目欺负别人。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让学生在今后能够做到“不以己强而欺人,不以己弱而惧人”。
改进之处
1、对学生的语言训练不够,在课堂上缺乏相应的说话练习。
2、教学时间分配不太合理,前面在教学“鹅欺人”段落时使用过多的时间,导致后来的时间不足,金奎叔的话分析得不透彻,学生没来得及进行深入感悟,就匆忙结课
小学语文《牛和鹅》教学反思 篇4
在教学过程中,我出示大家对牛和鹅的一个认识,了解“我”之前是如何对待牛和鹅的。接着通过探讨“我”对牛和鹅的态度转变的原因,引出我们被鹅追赶、金奎叔帮我们赶鹅这件事,学习“被鹅追赶”这一部分时,让学生自主读文,找出重点词句反复品读,感受鹅的嚣张,体会我的害怕,学习“金奎叔赶鹅”时,让学生通过重点词句感受鹅的害怕,前后形成一个鲜明的对比。最后引导学生理解金奎叔的话,领会课文蕴含的道理:认识到看待周围的事物,如果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就会得到不同的结果。最后通过拓展,引导学生将学到的道理,运用到处理身边的事例中去。但在通篇的学习中,还有不足的地方,教学时间分配不太合理,学生自学5-11自然段时花的时间太多,导致后来理解“它虽然看得比我们小,可我们实在比它强呀!”这个句子时很仓促,我明显开始着急,很担心他们理解不了。令人欣慰的是,学生的`理解已经超出了我的预料。
课后,我还试探着问我的学生从不同角度看问题有什么好处,有的学生认为遇到困难的时候,换个角度,问题就能得到解决。课堂处理不够灵活,让学生说说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事也可以换个角度来看待,时间很紧我为了完整还性将其处理完,结果没留足堂测时间。我一直在努力追求简简单单教语文,真真切切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语文教学境界。但这最好有一条能贯穿全文、统领教学设计的线索,以达到“牵一发动全身”之效。其实我也一直在思考,如何能找到文章中的“龙睛”,能够从一点辐射全篇,我一直很困惑。
今后要学会取舍,精炼课堂,提高效率。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教学也是一种无止境的追求。为了让遗憾更少一点,我会不懈地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