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600字

多美网

2025-08-04读后感

欢迎阅读《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600字(精选5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600字 篇1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封建社会,中国古代科技文化在世界上长期独领风骚,它的成就代表了全人类在封建时代所达到的水平,是世界科技文化发展史上辉煌灿烂的一页。

在这个“江山代有才人出”的时期,明初的文学家宋濂,在他的这篇赠序中向世人展示了一代大文豪艰辛的求学历程,勉励后人在优越的学习环境中更应勤奋、专心致志地学习。

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例子,使同为学生的我感到这似乎不是几百年前的故事,而是我的身边事,更使我知道求学路上一路坎坎坷坷,我们应不畏艰辛,勇于探索,才能业有所精,德有所成。

古人因家境贫寒而借书亲手抄写,虽然辛苦却一点也不放松,抄完便跑去送还,不敢超过约定的期限,终于有机会看到各类书籍。而面对着父母为我买的.一大堆书,我却很少细心地读过,真不敢与古人相比。古人向先生请教问题时毕恭毕敬,遇到先生训斥、呵责时,他的态度变得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不敢说一句话来辩解,直到先生高兴了,才再次请教。面对古人在如此艰难的求学条件下,对知识的渴望与决心,我羞愧得无地自容。古人为了求学,不畏天气寒冷,即使四肢都冻得动弹不得,一日只吃两餐,穿戴不如他人也全都不在乎,而我们丰衣足食从不为受冻挨饿担忧,也没有奔走的劳累,更不必亲手抄书,但仍学业不精通,那只能怪我们用心不专一了。

从发生在古人身上的一件件“平凡”的事我终于明白勤奋与艰苦是相互联系的,有了主观的勤奋,一切艰难困苦都可以克服。在我们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仍然需要勤奋求学,这样才能业有所精,德有所成,将来才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出一份力。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600字 篇2

宋濂先生小时家穷,有句话叫“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今读《送东阳马生序》徒生若干感慨!先生幼时艰难若此与我等几乎一致,可他立志求学之心无从减少一分一毫,却日益努力,鞭策自我,颇有孔夫子所言“朝闻道夕死可矣!”的气概。直至终有成就,成为一代理学大师,此间种种奋斗事迹令我辈感佩至深,此乃世间之大人也!

予自幼贫苦,自小盼望学有所成。今日观来,至难!小时上初中须到家外十几里地的学校读书,三日一回,母亲备好馒头,干净衣服等我拿走。夏秋之际还好,温度适宜,直到秋冬季节,北风怒号,冰雪益深,我独自一人骑着自行车走在黄河大堤上,毫无遮挡,彻骨的凉意浸透身体。有时车子坏了,还要扛着车子走,幼小的`肩头容不下这重量,曾弃车一旁哭号不止,无法,继续前行,疲惫不堪,到学校时迟到已久,老师责骂,罚站一节课,双腿酸软,满眼泪珠,委屈至深,不能诉冤。今日思来亦感触颇深,苦日子待在心底很深了,没读到先生这篇文章以前,很少从心底泛上来,今日如遇挚友,一吐为快!

与先生相同,我求得一良师益友,便是书籍。自高中起,读得钱钟书、梁实秋,还有竹林七贤,便觉得有顿开茅塞之感。后追求学业十几年直至见日仍一事无成,有愧于父母亲友!

近几年日读书渐多,涉略广泛,文史哲皆可通读,智识愈多,见解也深刻起来,与丈夫切磋并给予孩子很多指导,三人同时进步,家庭里增加了更多讨论与辩解之声,此亦蒸蒸日上,渐有起色,深感欣慰!

而立之年,日日三省吾身,今日虽食饱寝暖,却不忘时时读到自己,勿忘初心,努力前行,终有一日可厚积而薄发矣!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600字 篇3

我非常佩服现代的那些为科举考试而读书人,我佩服他们能够有那么有恒心。他们把四书五经读了上百遍上千遍,但是他们度不会感到腻烦,他们认为想要为国家做贡献,做这点致力是必须付出的,这是一个必经的过程。兴许有许多人读书是为了追求功名利禄,有人会认为他们很贪财,会鄙视他们。其实这并不可耻,由于他们能够吃国家的粮食,拿国家的银子,都是他们那么用功的读书,所换来的报酬。在宋濂的这篇赠序中就向世人展示了一代大文豪艰苦的求学历程。

读过这篇文章,我的第一感想就是我太侥幸了。

从时间上,我庆幸我没有生在封建社会,而是生在了二十世纪,不必被当时的制度所压着,我喜爱我如今的自由。

从家庭条件和生活上,我非常地同情他。他小时候由于家贫以致于买不起书,他只好把从他人家借来的书抄一遍再还给人家。即便是在冬天,墨汁都结成了冰,文秘网,手指都很难蜿蜒,他照旧会按照商定的时间抄完后送还给人家。他怕没有名师指点,经常跑几百里路去请教成绩。冬天在深山巨谷中行走,皮肤都龟裂了也浑然不知。他总是穿得破褴褛烂,但他素来都不艳羡那些身穿绫罗绸缎的人。

看看咱们如今的条件,你如果想看书,父母就会给你买;你如果有成绩不会,父母就会给你请家教;你的衣服破了旧了,就会给你买新的衣服。咱们的任何条件都不比他差,但是学习却没有他那种用功刻苦的精神。

作为90后的咱们,的`确要好好的反思一下,是不是咱们的条件太好了,让咱们只懂得享用,却不懂得利用。咱们总是在叫苦叫累,可是细心的想一下,中国现代时的人为什么能受得了,而咱们去受不了呢?缺少一种想要刻苦学习的信心而已。如今的咱们很侥幸,咱们要懂得身在福中要知福。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600字 篇4

读书的目的是什么?很多时候我们老师(包括家长)对学生灌输的是一种功利的东西。为了工作,为了生存,为了离开农村,为了过上幸福(物质上)的生活……

教育应该是为学生的成长奠基,为学生有质量的生命奠基。读书能够带来很多功利性的东西,但这并不是读书的目的和结果。

在教《送东阳马生序》中,宋濂的读书经历应该给我们很好的启示。在封建社会,学而优则仕,在宋濂看来并没有把读书当作解决自己生存的手段,他说“以中有足乐而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这“乐”是一种读书之乐,是一种精神之乐,是一种收获之乐。

宋濂开篇即说“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即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宋濂是怎么读书的?借别人的书,无论天多寒冷,都要在规定的期限内完成。宋濂从一开始就显示出了一些成大事者必有的素质:好学上进,讲信用,积极主动,能吃苦,能坚持。

再来看我们的说教,学生始终处在重压如同面临几座大山,哪来的'愉悦之感,哪来的读书之趣?

作为教育工作者,如果我们不能明白这个道理,如果我们还是停留用读书对学生进行物质利诱上,那么我们的观念已经严重停滞在以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中长期发展纲要都要求我们要德育为先,育人为本。对学生说实在的话,对学生的精神引导,让学生处在正确的价值观中去学习,不仅对现在,对将来也是很有必要的。

应试教育已经让教师异化了,让教育异化了。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600字 篇5

读了这篇文章,我想到了现在一些学生犯了错误,当老师教育他们时,这些学生不仅毫不理会,还露出特有的“招牌”动作——翻白眼。把头转向一边,抖着腿,时不时还瞪老师一眼,甚至“出口成脏”与老师对着干。这种师生之间因尖锐的矛盾而发生的冲突几乎每天都会在我们的身边上演,每当这个时候,我就会想,现在的师生关系是怎么了?我们国家是以“尊师重道”为光荣传统的啊!孩子对事情的.认知是由浅入深的,他们在生活中有很多行为习惯是需要教育者(包括家长,老师,学校,社会)纠正的,他们的很多认知是需要教育者引导的,这当中,老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老师是一个国家精神文化的传播者,为什么他们的教育对很多学生的效果却是那么微弱呢?这种微弱背后的隐患让人担忧啊!人们常说,老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们无私地授予无知的孩子们以知识,而这些学生却“恩将仇报”。当这些学生看到宋濂的尊师态度时,会不会为自己的这种无知可耻的行为感到羞愧呢?

当宋濂拜师后,看到同学们都穿着绸缎,戴着珠宝“烨然若神人”,并没有感到自己寒酸低微,而是依然沉浸在学海中寻求知识,探索奥秘,求得真知。这是“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而我们有的同学却相互攀比:比吃、比穿、比玩、比打扮。好像别人比自己的衣服漂亮、昂贵,就感到脸上无光;吃的比别人差、零花钱比别人少,就会觉得没面子。错了,大错特错!难道你的学习成绩比别人差,只因为你比别人穿得光鲜、时尚就会让人把你看你“天才”吗,就会原谅你的愚钝和懒隋吗?

我们应该向先哲宋濂学习,学习他勤奋苦读,遍观群书,锲而不舍“弗之怠”;学习他尊师重教,援疑质理时,“俯身倾耳”;学习他不慕虚荣,一心向学,日后“业精德成”。

或许我们不能取得像宋濂一样的成就,但我们可以在先贤光芒照耀下做一积极向上的人。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