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医不如求己读后感

多美网

2025-08-04读后感

欢迎阅读求医不如求己读后感(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求医不如求己读后感 篇1

近日买了一些书,交替着看,第一本看完的就是求医不如求己,我看书的兴致很少能高过电视剧,这一本确有爱不释手的感觉。

起因当然是脸上的青春痘,去年底痘痘来了一次大爆发,我曾在心理无奈地想,不是说任何事情都有好坏面么,长痘痘能有什么好的一面的?!可是居然真有好的一面,那就是让我开始学习调养身体。

话说去年请了2次假,到深圳最好的中医院找网评最好的医生看了2次,每次开一星期药,加上一些西药共花了700多,医生说一个月一疗程,我这个情况得两三个疗程,钱就不说了,每个星期都要请假,关键是吃那么多西药,喝那么多中药,一点效果都没有,最后到了喝进去就反胃想吐的地步。

就我现在学的一些皮毛中的皮毛,都觉得那医生给我开的药太马虎草率了,没有结合我身体实际情况开药,以致后来反胃想吐,都是药物与身体的不适应性造成的副作用。都说深圳的中医收费贵又没水平,很多香港人都去广州看病,看来也不是空穴来风。可是她有一句话影响了我,她说我是湿热体质,虽然这个话在现在看来相当的片面。

她说我是湿热体质,我才去网上关注食疗,养生,到后来买了一本求医不如求己。

求医不如求己读后感 篇2

这是一本健康手册,挺实用的。这不最近胃痛,它就用上了,有同感的可以好好看下去啦!

爱吃,能吃,还能消化,这是有“口福”,是身体健康的指证;有的人,能吃,但不能消化,长一身肥肉肉;有的人,勉强吃点,就胃痛,不舒服,怕酸,怕辣怕硬。胃一有病,整个身体虚弱,心情好不起来,“胃不和则寝难安”。

足三里是胃经的合土穴,是长寿第一要穴,常刺激可降血糖,治疗胃下垂,肌肉萎缩通风等,统治一切与肠胃有关的疾病,配合中脘和脾经的公孙穴,可迅速缓解胃痛。刺激胃经的丰隆穴,可以消痰,让喉咙立马清爽。

慢性胃病,可以在足三里刺血拔罐,效果更加显著。足三里穴是消气穴,消肠胃的三浊,消化不好,胃胀,胃痛,三高等,要常常按揉此穴。为什么呢?因为胃经是人体的第二能量来源,有以下几大要点:一,足三里是强壮穴,能增强体质,对一切疾病都有效。二,足三里是胃经的合土穴,通治一切与肠胃有关的病症。三,中老年人艾灸足三里,疗效往往更加显著。

胃经是多气多血之经,也是我们后天获得营养的主干道。它上行头面,下行膝足,激活这条能量线,能让我们时时保持充足旺盛,精力无穷。

求医不如求己读后感 篇3

最近在看中里巴人的《求医不如求己》这套书。作者用通俗的语言,把深奥的中医知识讲的有声有色,即使,不懂中医得人也能看懂。其中有很多简便易学的养生方法,很容易掌握,让我毛色顿开,心情豁然开朗!

人们常说:四十岁前人找病,四十岁后病找人。这话确有道理。四十岁后,身体机能开始下降,总感到疲乏无力,头发脱落、关节肌肉经常酸痛,每天工作下来很累,力不从心啊!方才意识到养生的问题。和朋友、客人谈起这本书,他们说几年前就看过了。呵呵,看来这真是一套很受百姓欢迎的好书呢。

求医不如求己读后感 篇4

近期看了中里巴人着的《求医不如求己》很有意思,他讲的是中医,黄帝内经,深不可测的内容讲解的浅显直白,易理解,易操作

文章中有一段话说得很好:总有人争论中医是哲学还是科学,其实无论是哲学、科学、医学,都不过是生活的工具而已,不要反过来把生活投入到它们的套子中去,反而成了‘生活是为了哲学和科学’。科学是人类的奴仆,而不是统治我们的主人。某些时候,这些学科门类更像装载不同能量的容器,有的方,有的园,有的可方可园,有的可大可小,有的是钢铁制造的精密容器,有的是橡胶做成的伸缩气囊。不要企图要用小的容器来装在大的,也不要企图用方的容器来装载圆的,我们发明这些工具不是为了互相装载的,也不是为了互相替代的,而是用来方便的,用来顺手的。吃饭可用饭勺、可用筷子、叉子;喝汤用勺,吃面用筷,方便而已,哪有优劣呢?人们发明的东西,不论是哲学还是科学,不过是想让我们的生活更自由、更宽阔,而不是让我们的思想更拘束、更狭隘。

寒蝉不可能为了冬天叫早,麻雀不可能为大雁引路,别和小河的鱼论大海的事,装在套子里的人随时都想用套子套人。再宏伟的殿堂也供人来居住的,您去膜拜它,它就盛气凌人,您若端坐大堂上,它不过是您家的客厅、厨房。

我们总是怀着卑微的心走进华丽的艺术殿堂,其实,那些艺术品哪个不是在等待我们去鉴赏品评呢?否则他们让我们看到又有什么意义呢?

感觉像金庸小说的大侠,将高深的功夫信手拈来,一花一草皆具杀伤力。剑气无形,看似无招胜有招,各门各派融会贯通。佩服不已。近日因跑步中不知何故,突然腿痛。翌日,膝盖肿痛难行,于是开始求医之路,西医拍片,检查膝盖,没有什么问题,有些积液,慢慢吸收,开了些药;中医推拿按摩,筋拉伤。最后告知软组织受伤没法检测,没有更好的方法,热敷、慢养。就是忙了半天你仍然不知原因,最后自己想,听人讲,吃了些活血通络之药,采取一些方法,渐渐好了。有时候感觉身体有点点的不适,但要说清楚却很难,常常被忽略。当有痛感的时候,判断不出原因。当很容易判断的时候已经是晚期,没有可以治疗的手段。上医治未病之病,中医治将病之病,下医治已病之病这句话在今天看来可以当做美好的愿望。生病的时候更像盲人摸象,所以希望多些这样的书可以让我们多些了解,因了解不致产生更多畏惧,以平和的心态看待生病。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