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阅读给我一个班我就心满意足了读后感(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给我一个班我就心满意足了读后感 篇1
其实很多年没有静下心来读书了,我觉得自己已经缺乏了大学时那种对书的喜爱与迷恋,在寒假里我终于翻开从学校图书馆接来的两本书,一本是薛瑞萍老师的《给我一个班我就心满意足了》,还有就是魏书生的《班主任工作漫谈》,细细的读过,从字里行间体会到很多他们让我敬仰的地方。
首先我谈谈第一本书,从薛老师的书里我读到的都是作为一位女教师,或者一位妈妈,淡淡的柔柔的爱,她很好的诠释了自己所描述的“爱”,爱是希望别人好,是真心的希望别人幸福。薛老师写了一个个案例,很多案例我读来觉得似曾相识,仿佛都是发生在我身边最普遍的事情,我自己也曾经也为这样的问题而头疼过。她用智慧和爱心化解了一个个问题,教育和引导了一名名学生,我感叹、敬佩于她的这个书题《给我一个班,我就心满意足了》。
魏书生则是另外一种管理风格,他从各个方面谈了他做班主任的一些心得,其中包括很多大大小小的事情,大到谈对学生的人格教育和思想教育,小到鱼缸由谁来负责。其中有一段,是魏书生专门针对班级管理的值日班长所写的一节内容,我读了觉得茅塞顿开。因为现在我所带的6(2)班中,我尝试了值日班长,我的做法是值日班长一职由全班同学轮流担任,负责并监督班级一天的纪律,值日班长每天都要在之日手册上进行一些记录,从每天的一早开始一直负责到最后一个值日生离开教室。我自认为我的这个管理已经很不错了,但我还是从魏书生的做法上看到了更多让我“惊讶”的做法,比如:他赋予学生当班主任不在,可以由值日班长代替去开会的特权。而且书后面附了很多常规,有洋洋洒洒几十条班规,班长守则,值日班长守则,还有一些他自己在工作和生活中体会到的哲言。
班主任工作很琐碎很细腻,细想来我也已经当了5年的班主任了,这几年中我从别人那里学来了不少好办法,也在实践操作中自己找到了很多新方法。班主任工作是一门永远学习不完的学科,需要我用更多的智慧,用更多的爱心去认真做好的一个职业。
最后感谢王校长的“逼迫”,没有他布置的这个寒假作业,也许这两本书还要在书桌上躺很久而无人翻阅,原来手捧着书细细读来的感觉是那么美妙,那么熟悉。
给我一个班我就心满意足了读后感 篇2
终于一口气看完了薛瑞萍老师的《给我一个班,我就心满意足了》。
这本书,起初是题目吸引了我。做为一名教师,“给我一个班,我就心满意足了”这就是我们从事教育事业的目的。人有很多欲望,并且只要是个正常人,他的欲望就不会知足。否则所谓的人生目标从何谈起。正因为有不知满足的欲望才会有一步步奋斗的目标,但薛老师说:给她一个班,她就会满足。从人生价值来看,我想这是最高境界的满足吧!因为她的满足是拥有了人世间用金钱换不来的情感。人活一辈子到最后要的求的也是这份情感。平平淡淡的生活才是真。如果给我丰厚的收入,以及足够高的职位,我还会要求更多的东西。然而,想到那些可爱的学生,想到他们美好的未来,给我一个班,我也心满意足了。
通过她的文字,我觉得她是个我行我素,但善于思考、生活在诗一样梦境中的人。她把一切都看得很淡,但却醉心于学生家长的尊敬、好评;她的生活时时处处与书为伍,《论语》《诗经》《细胞生命的礼赞》……古今中外,广读博览,从没见过读过这么多书的老师。课下,不管别人异样的眼光,天天坚持大声朗读,享受自我陶醉的快乐。课上还能偷得片刻闲来阅读,这也起到了一箭双雕之功效,让学生看到了她的书,也争相购买阅读因而在无形之中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这才有了课堂上学生的唇枪舌剑,自信满满。老师的悠闲自在却永远成功的教学真是令人羡慕不已呀!
说来惭愧,她的学生(小学五六年级)读的书,我都还没看呢,我这真是在误人子弟呀!而心里却在暗自庆幸自己幸亏不是教语文的,否则,哪能像薛老师一样,在课堂上随心所欲、舌灿如花呢?学生们佩服她的口才,一堂课就是一句句美妙的诗词连缀,让他们应接不暇,没空走神儿,这才是学生装们喜爱的课堂啊!反观我们呢,三句话就黔驴技穷了,哪还敢与学生辩论,于是就压抑了他们的思考欲望,扼杀了他们思考的权利,一堂课设计的步骤再精彩,也成了薛老师说的绢花,而不是鲜花。
我想不只语文,哪一科都一样吧!我们不能只做分数的奴隶,也得好好想想如何让学生爱学、会学,这首先要求我们象薛老师一样,爱读书,也为学生营造一个自主学习的氛围,教学工作才会事半功倍。只是如何把这一思想贯穿到各科教学中,还得我们触类旁通,不断地思考实践。
同时我也很欣赏薛老师的工作态度,在这本书中,全书共分为三章:第一章,教育,对成长的迷恋;第二章,语文,美丽的生命之旅;第三章,书籍,一片丰沃的原野。比如从第一章中我们可以看到,在教育中薛老师相对待自己的孩子那样对待自己的学生,能够宽容自己的学生,而不是不允许孩子们犯一点错误。这样的胸襟,又怎么会生学生的气?即使遇到了经常犯错误的学生,薛老师也并不像很多老师采取的措施那样,对学生大批一顿,恰恰相反,很多时候,薛老师是很讲究技巧的。这样不仅给学生创造了改错的机会,同时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而教育中的真正的快乐莫过于融入学生中间,感受到学生的快乐。
其实人生也就本该如此,要的越多到头来一场空,因为那都不是实质的东西,什么都不想也对不起自己来世间一遭,但只要你满足了得到了今生最珍贵的东西,那么中间的付出你就会觉得那是那么的值得。因为孩子是最懂得感恩的,而且不少部分会永远记得你,这样的人生价值也是一种超越呀!
读完薛老师的这本书,我的心灵仿佛一夜之间得到净化,宁静得仿佛不染一丝纤尘,功名利禄皆虚化,惟有读书、学生是自己的最爱。 “给我一个班,我就心满意足了”,还有何所求?
给我一个班我就心满意足了读后感 篇3
早就听说过薛瑞萍这个名字,只是一直没看过她的书。寒假的一天,才跟别人借了这本书。翻开首页,“作者简介”只有短短的六行,却让我在此停留了许久,因为这句:“任小学语文老师、班主任至今”!一个声名远扬的教育专家,居然甘于这天下最小的主任之位,真的是“与众不同”喔。一时间不禁生出几分敬意。
也正因为她是我们平凡教师中的一员,正因为她的实在,使得我们模仿她,不会东施效颦;借鉴她,也会有章可循。《给我一个班,我就心满意足了》,让我走近她,接触了薛瑞萍这位洒脱不俗的老师。一篇篇精彩的文章,字里行间都流露出了她的语文素养。她对教育独到的见解,她对事业的执著和敬业都带给了我很多的启示。
我佩服她开阔睿智的视野,不管是班级管理还是教育教学,再棘手的事到她那也不难了。她讲了处理班上孩子说脏话的事:他给学生讲:假如有人送给你一件礼物,你不接受,礼物在哪?还在那个人手里,假如有人骂你,你不接,会怎样?孩子们很聪明,他们说:“他在骂自己”。薛老师顺着孩子的话,把它编成顺口溜:别人骂你你不接,他么他么骂自己。就这样一遍一遍在班上传开了,效果可想而知。这就是智慧,不用气,不用怒,不用辩,不用苦口婆心的说,只是一句短短的顺口溜就迎刃而解了
书中薛老师的真诚、智慧吸引了我,我更欣赏薛老师的读书观。“曾经沧海难为水,除非经典不是书。”“一个教师不爱读书,如同不爱学生一样。”“作为普通教师个人来说,最重要的是揣摩名师背后漫长的修行。”薛老师侃侃而谈的言语中折射出的是她对读书,对语文教学的深刻感悟。
因为是个语文老师的缘故——直奔第二辑“语文,美丽的生命之旅”,如此,就读到了《两地书:语文不光是课》,这是薛瑞萍与网友的交谈,于是,就被这样几句话给震住了:“站在台上,我就是语文” 。“白纸黑字,这就是语文” 。“读书,写作,对话,思考。这就是语文”, 接二连三地被这样的语言击中。“能这样掷地有声地‘梆梆梆’甩出这几个字的语文老师还能有谁?”薛瑞萍的网友马玲如此肯定地说。
薛瑞萍曾经说过,有些名师不过是城市里的盆景,而有些普通老师却是实实在在的山野中的大树。
我想,这个敢说真话,敢做实事的――薛瑞萍,完完全全就是这样一棵山野中的大树。
书,是津津有味地看完了,这篇“读后感”是痛痛快快地写完了,但愿“完”了之后,自己能尽自己所能,拉近与这棵“山野中的大树”之间的差距,从阅读开始……
给我一个班我就心满意足了读后感 篇4
今天读了薛瑞萍老师的《给我一个班我就心满意足了》中的一篇文章----《杯水车薪》,文中所讲的是薛老师如何费尽心机的对问题学生张源和钱启敏进行教育,但收效甚微,导致薛老师对学生的成长产生了困惑。
联系自己的教学,最近最大的疑惑是“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虽然自己教学二十余年,但现实工作中年年都出现教不会的学生。纵观其他班,每个班都存在一两个教不会的学生。有的孩子不声不响,在班上也不惹是生非,就是对学习不感兴趣,学不会。面对这些孩子的成绩,面对统考排名“指挥棒的的高压”,感觉无计可施,很是困惑。
先说小远,长得黝黑黝黑,胆子很小,说话都不敢抬头,更比说射惹事儿生非了。接班时预习测试得了0分,可见小远的基础知识之差。小远的假期作业一个字没写,足见他的家庭教育也根本指望不上。果不出所料,爸爸在工地盖楼,妈妈打扫卫生,二人都不识字,姐姐上了大学,帮不上任何忙。
面对小远极差的成绩,出于良心,我暗地里制定了帮助他的计划,边教新课,边给他补习旧知,当学到通分的内容时要用到公因数公倍数知识,可给小远补这块内容时发现他连乘法口诀都背诵不熟练,问他四几二十八?他竟然一四得四,二四得八,……一直背诵到四七二十八。于是我督促小远背诵乘法口诀,并让学习委员监督他课下背,告诉他必须达到问四几二十八能张口就来的目标。一个星期过去了,收获甚微。
解决问题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之一,也是学困生感觉数学最难的原因。可是在补习中发现小远这方面基础薄弱得让我感觉无从下手,尤其让我哭笑不得的是一天课间,给小远出了两道题。一道是张晓琳端了5盆花,王晓天端了2盆花,两人一共端了多少盆花?另一道是张晓琳和王晓天每人端了5盆花,两人一共端了多少盆花?没想到第一题他用“5×2=10”计算,第二道用“5+1=6”计算,我无语了,一个五年级的孩子,竟然连何时用加法何时用乘法计算都不知道。我平复了一下情绪问小远,从上学到现在最多的一次能考多少分,“一年级时又一次考了72”小远低头小声告诉我。听了这样的“天文”数字,我感觉自己对小远的成绩不再抱什么期望,一怒之下真想放弃。
再说,小波,长得比小远白净,看起来比小远机灵,就是嘴里不停地自言自语,上课注意力集中不了一分钟。爸爸妈妈离婚,从小就与爷爷奶奶在一起住,预习测试成绩16分。我猜想,小波的成绩应该比小远容易提高些,因人而异制定了帮助小波的计划。我先摸底了解小波的情况。我惊喜的发现虽然小波的知识也欠缺很多,但起码他最基本的乘法口诀、加减法掌握的较熟练,这给了我一线希望,让我竖了些许信心。但很快发现,小波的知识断层也比较大,而且学得快忘得快,不用心记。叫妈妈来结合,妈妈说工作忙,让爸爸来,爸爸说他不会,也管不了孩子的学习,都是爷爷奶奶管他。叫来爷爷奶奶,老人说孩子大了,管他他不听,吃穿还可以,就是学习不听话,遇到这样的家庭,真想对孩子放任自流。
想想这些孩子的成绩,再想想自己当初的决心----一个都不能放弃!矛盾!无能!的确,对于小远、小波这样的孩子,基础知识太薄弱,家庭教育又跟不上,想在小学即将毕业这一年取得合格的成绩,是何等困难,但如果放弃帮助孩子,良心不能饶恕我。看看孩子的成绩,再看看每天“徒劳无功”的付出,真感觉是杯水车薪……。
耳旁再次响起薛瑞萍老师说的话“杯水车薪就杯水车薪吧,每天一杯,时间久了可能多少有点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