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阅读此生未完成读后感(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此生未完成读后感 篇1
在我看来《此生未完成》是一个天选之女最后的独白,也是一位母亲写给孩子的终身之言。
每个人对于一本书的解读都有不同的角度,可能大多都偏离了作者写书时的想法。如若说于娟女士写的时候有什么想法,我是万万不敢揣测的。可能是想告诉世人要好好照顾自己的身体,可能是想给刚刚满2岁的孩子留下母亲对生死的看法,或者仅仅是想在离世之前记录下自己短暂的一生。无论乎哪一种,都是作者获得最后满足的方式。
而读者对于这本书的看法或者从这本书中得到的东西,我想那是非常个人化,结合每个人经历所得来的。
对于我个人而言,这本书叫我看到了一个人,一个在世俗看来非常成功的女人在生死面前的经历和态度。在我不算长的人生阶段而言,说见过多少生死那是虚假的,不过身边也有那些短暂和遗憾的逝去。忘了从什么时候开始思考死亡这件事对于一个人,一个家庭的意义。可能是来自于父母日渐衰老的身体,自己越离越远的距离。
如果是对于我来说,一生最怕的事不是鬼,而是老去。于是甘愿花费数以万元在延迟衰老这件事上。可以读完《此生未完成》这本书,突然明白,对抗衰老不是通过违逆生理变化上,而是在心理上坦然迎面它,直视它,见证它。这本书是于娟女士的回忆录,讲述了自己的成长经历,求学经历以及治疗过程。每个过程都让人感受到一个伟大的女人对抗生命的过程,她勇敢的面对生活给与的各种困难,也感激命运给与的所有馈赠。书中很多她对待每一件事情的`看法,让我受益匪浅。
他让我知道一个优秀的女人必定是美丽的,这种美丽不是指皮囊肤浅层面的,也不是来自于世俗认定的,而是来自于灵魂深处的。那是一种强大的自我安全感和认同感,这种会散发光芒的本质,即使面对生死也可以开出一朵花,不仅能安抚自己,也能照耀她人。
第一次接触到这本书来自于一位大学好友,在她研究生毕业的前夕,堆满了杂物的宿舍里,淘来的。那是2018年的6月。时隔我读完这本书两年半的时间。这中间发生了很多事情,赘述起来一言难尽。可是真的概括起来,不外是换了两个工作,搬了一次家,换了三个室友,分别了三个朋友,然后与这位大学最要好的同学,心生隔阂渐行渐远。你看2年的时光,无数难熬,三言两语就可以说完。就像于娟这本书一样,不过是云淡风轻的匆匆而已。
确实是在拥有它两年半之后,深陷在人生最复杂的感情生活之时,才翻开它,而读完的此时感到万分庆幸,因为确实从书中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宁静。这种宁静来自于娟女士强大的生命力,看到她如此无畏的对抗病魔,读后感m让我见识到自我的脆弱和狭小的见识。于娟女士还在书中的有两个观点让我受益匪浅,一是第四部分讲故乡的,将自己与家人之前的亲情,与故土的牵绊深刻的记录下来。
可能是同为异乡游子,同为家中独女,这种牵绊是有相同的感触。二是第六部分讲生为女人的,记录了她身边很多同性在爱情和婚姻面前的态度,拜读这本书时,正在受尽爱情的苦。反而她的这些记录,让我知晓那些对于年龄和获得爱的焦虑都是不值一提的,因为只有对自己有绝对的自信和内心的笃定想要的一切都可以到来。
不想说有些人身体虽然死了,但是灵魂还活着的俗话。我想于娟女士这般阳光洒脱的人来说,活着或者死去都只是一种形态。《此生未完成》也只是她对于一个问题思考过后的总结而已,那是她对于自己人生的一种认可。那如果有幸在梦中或者天上,我能碰到她的话,希望可以告诉她,我曾拜读过你的文字,它给了我一些力量,让我对生活有了另一种角度的认知,我很感激。
此生未完成读后感 篇2
于娟,是一个鲜为人知的作者,而她原本又不是作家,换句话来说,她只是个行外人。从于娟这一本著作中,丝毫看不出有多厚的文学功底,但是里面的片段可以清楚地看到,于娟的文字多么率真、质朴、生动。正是她文字的率真、质朴、生动,可以看出于娟虽然是得了末期癌症,却从容面对,并不哀伤。她的文章共有51个故事,这些都是发生在患病前后直至死亡的故事。而这些故事让我陷入了一个思考:我们要用多大的代价,才能认清活着的.意义。该句话也是本书的中心思想。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尽管我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不少,但却多了点压抑。很多时候,网上都会报道一些人因为压抑而自杀死亡的案例,例如清华大学某学生因为学习压力大而跳楼;某代码员工因工作压力大而跳楼死亡,如此容易轻生,做出这样的行为不仅伤害了自己还有身边的人。他们不懂活着的意义,读后感或者是当时有这念头时找不到活着的意义。事实上,活在都市的人最容易患上抑郁症,环境的影响丽实在太大,为了更好的生活有时不得不忍受都市带来的孤独和无助,关键是在于自己的心态。
世上很多事,经历之前我们会认为非常惊讶,但当这些事情确确实实地落在我们头上时,需要我们迎头而上,就会知道,万事无非如此。世上万事并不可怕,很多时候是自己的心理作用。于娟她做的化疗并不是最痛苦的那种,在她文中看到所描述现象中看到更多比自己遭受化疗痛苦的人还有很多,所以她觉得自己的痛苦并不算什么痛苦。尽管在别人眼里她是最痛苦那个,因为年纪轻轻就受了这么大的罪,但是活着就没什么抱怨的了。
此生未完成读后感 篇3
于娟的《此生未完成》。与其说一本书,不如说是一位母亲、妻子、女儿的生命日记,一位拥有两个硕士学位、一个博士学位的复旦大学33岁教师在与癌症抗争的一年又四个月时间里,用十指轻轻点触键盘留在博客上的日记。
20xx年10月,我在网络上得知“复旦大学女教师”抗癌的博客点击量惊人,便抱着好奇心去浏览了几篇,初看时把于娟的故事解读成一个关于都市人健康话题的新闻快餐。越深入下去越发被她的文字吸引,索性买来一本细细品读。读罢全书心中的厚重感无以言表,这种厚重感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心情的那份沉重,为她不幸的遭遇叹息;二是那些优美的文字,平实无华的表露却能承载如此丰厚的情感和心路历程。
细读之下,于娟的形象就在你面前渐渐饱满起来。她美丽、自信、随心、阳光的性格,她努力赢得了鲜花、掌声、家庭、朋友、事业……正当她准备着开始更辉煌的人生阶段时,她被无情的病魔推入了深渊,她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尝尽了人生的'极致痛苦,但是她没有怨天尤人,她面对生死还是那么洒脱,在苟延残喘中写下了这些优美的博文,是尽一份帮助人世人的愿望和责任之心,还有爱心!这是多么可爱的一个人啊!
她的文字深深的、淡淡的。但是却直击人心。最后我想用于娟朋友写的一首诗结束这次的分享。“你笑着,盈盈的笑,让奔逝的生命充满四射的活力;你挥洒地写,悲和喜,告诉人们生的意义”。
此生未完成读后感 篇4
前一段时间有些忙,很久没静下心读书了!又由于这个平台一直没出这本书,所以买了纸质版[捂脸][捂脸]我不知道又或者可以说,不太能表达现在的感受,怎么说呢!应该是百感交集吧?我应该算是很平静的读完了这本书!我这个年纪应该没想过死亡,我天真的认为:我还小,我也不用想那么多,其实不然!是的,在父母面前,我们永远是个孩子,可是呢?他们不会老去吗?一个人,随着她读的书越来越多,心也会越来越大,路会越来越宽。自然而然的,身边的人也不停的更新,然而真正不离不弃,对你掏心掏肺的,只有生你养你的父母。提及父母,我大概明白了,我的一生中有很多可能扮演的角色:母亲、妻子、恋人、朋友。但是,从出生的那一刻,我必然扮演着一个角色:那就是女儿。
这本书里有这么几句话:“在复旦读博士的时候,导师无限感慨说过一句话,父母盼望孩子有出息,但是往往享受不到和所谓有出息的孩子享受天伦的乐趣。即便知道如此,父母仍然宁愿自己孤苦劳累还是希望子女有能力远走高飞好有出息。”没有人问过我:你觉得生命中最重要的是什么。但是现在我想我大概知道了,即使世界在变,身边的.人在变,生活在变,但是血浓于水的亲情就在那里不增不减,不是吗?此书的前两部分,我想到了一个曾经教我筝的舅祖母。相似的情形,可是人物设置的角度不同。
在这里,面对每一个与癌症作斗争的勇士,我真的不知道怎么表达我的想法与感受,除了敬佩与心痛。真的,我见过很多的生死离别,不是说麻木,是累与痛,我见过黑发送白发的,亦有相反的;撕心裂肺的痛与无奈,问苍天为什么不公?我不想多说生命中除了亲情,还有朋友与爱人。因为爱,所以有了下一代,当然,很多人也选择了将就与现实,我喜欢书里的这么一句话:“如果说这是一场爱情,不如说是一场情事,如果说是一场情事,不如说是一场流年。算了算,好像我经历了一场流年与一次放逐。”书中还有这么一句话,我曾反着说过:一个成熟的人,身后有多少异性阶段性地为他或她这般的成熟付出代价?我们又究竟要经历过多少个自认为重要的甲乙丙丁,才能达到所谓的成熟?我不知道作者所写的平川之爱是不是真的,我也不知道自己希不希望他写的是真的。但是,我很赞同第一段话。就像有些友情是变了味道的,又或者是渐渐陌生的,缘分这个东西,给你希望又给你绝望;很多关系,也不知道可以维持多久!能做的也只是尽力罢了,不是吗?!换个角度,于娟虽然逝世了,但是我认为她是幸福的,即使她身边的人认为她是不幸的;除了不舍家人、孩子、丈夫,可是这些都是她曾抗战癌症的痕迹,他们存在,存在于人间最美的家庭生活里,他们是一个整体,即使逝去,也永不分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