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记读后感

多美网

2025-07-29读后感

欢迎阅读昆虫记读后感(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昆虫记读后感 篇1

亨利法布尔(1823—1915)法国著名科学家,科普作家。出生于农民家庭,从小生活极其穷困,作过中学教师,*业余自学,花十二年的时间,先后取得业士、双学士和博士学位,中学教书二十余年兢兢业业,同时业余观察研究昆虫及植物,发表过非常出色的论文,得到达尔文的肯定,帝国教育部奖励他,但他想“登上大学讲台”的梦始终没有实现,开辟独立的昆虫学实验室的愿望始终得不到支持。他的前半生一贫如洗,后半生勉强温饱,但法布尔没有向“偏见”和“贫穷”屈服。他依然勤于自修,扩充知识储备,精心把定研究方向,坚持不懈地观察实验,不断获得新成果,一次又一次回击“偏见”。他向学生传授自然科学新知识,也得罪了不少以生理功能解释本能的生物学同行,他不怕人们指责自己没有与“十九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中的细胞学说和进化论保持一致,他几乎是在忘却一切。法布尔一生最大兴趣,尽在于探索生命世界的真面目,发现自然界蕴含着的科学真理。正因为他热爱真理所以他撰写《昆虫记》时,一贯“准确记述观察得到的事实,既不添加什么,也不忽略什么”。法布尔为之献身的,正是这种揭示把握“真相——真理”的伟大事业。这成了他一生的至高理想和崇高劳动,他为此幸福与安慰。他将一切品质和才华汇集在这种精神之下,为人类作出自己独特的奉献。

法布尔是第一位在自然环境中研究昆虫的科学家,他穷毕生之力深入昆虫世界,在自然环境中对昆虫进行观察与实验,真实地记录下昆虫的本能与习性,著成了《昆虫记》这部昆虫学巨著。法布尔的心中充满了对生命的关爱之情和对自然万物的赞美之情,他以人性观照虫性,昆虫的本能、习性、劳动、婚恋、繁衍和死亡无不渗透着人文关怀;并以虫性反观社会人生,睿智的哲思跃然纸上。在其朴素的笔下,一部严肃的学术著作如优美的散文,人们不仅能从中获得知识和思想,阅读本身就是一次独特的审美过程。

《昆虫记》不仅仅浸淫着对生命的敬畏之情,更蕴含着某种精神。那种精神就是求真,即追求真理,探求真相。这就是法布尔精神。如果没有那样的精神,就没有《昆虫记》,人类的精神之树上将少掉一颗智慧之果。

法布尔以生花妙笔写成《昆虫记》,誉满全球,这部巨著在法国自然科学史与文学史上都有它的地位,这部巨著所表述的是昆虫为生存而斗争所表现的妙不可言的、惊人的灵性。法布尔把毕生从事昆虫研究的成果和经历用大部分散文的形式记录下来,详细观察了昆虫的生活和为生活以及繁衍种族所进行的斗争,以人文精神统领自然科学的庞杂实据,虫性、人性交融,使昆虫世界成为人类获得知识、趣味、美感和思想的文学形态,将区区小虫的话题书写成多层次意味、全方位价值的`巨制鸿篇,这样的作品在世界上诚属空前绝后。没有哪位昆虫学家具备如此高明的文学表达才能,没有哪位作家具备如此博大精深的昆虫学造诣。《昆虫记》作者被当时法国与国际学术界誉为“动物心理学的创导人”。在晚年法布尔出版了《昆虫记》最后几卷,使他不但在法国赢得众多读者,即使在欧洲各国,在全世界《昆虫记》作者的大名也已为广大读者所熟悉。文学接尊称他为“昆虫世界的维吉尔”,法国学术界和文学界推荐法布尔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可惜没有等到诺贝尔委员会下决心授予他这仪大奖,这位歌颂昆虫的大诗人已经瞑目长逝了。

《昆虫记》被译成许多种文字出版。他被誉为“昆虫诗人”,我国也翻译出版了他的大量作品。

《昆虫记》是一部自然科学的巨著。为了写好这部书,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倾注了近60年的心血。他通过长期的实地观察,记录了许多昆虫的生态特征和生活习性。他所记叙的昆虫中既有异常珍奇的品种,也有名不见经传的一般昆虫。法布尔用拟人化的手法将昆虫的生存史再现,将自然界的优胜劣汰、适者生存全部用文学性的语言展现在我们的面前。这不仅是一部科学著作,更是一部文学价值很高的文学作品。

昆虫记读后感 篇2

二十一世纪是科技的时代,科学好似无际的宇宙,又好似无边的大海,昆虫学的研究不过是沧海一粟。

谈起与法国作家亨利·法布尔所著的《昆虫记》的邂逅,还要回到两年前的暑假,那次不经意地在书店的一角发现它,纯粹是被它的书名吸引——虫儿、鸟雀等小生物一直是我的最爱呀!我打开书翻了翻,立刻被其中生动的图文所吸引,于是赶忙买下它。

怀着一颗好奇的心,在以后的几天里,我完全沉浸在了法布尔所营造的昆虫世界里。他用朴实、易懂、生动活泼的语言,拟人化的手法和恰到好处的幽默,领着我穿越了时空来到他的身边,和他一起观察、研究、做实验……见识了蝉的蜕变和孵化,了解了蝗虫的角色和发声器,知道了蝎子的食性和住所选择……还有团结勤劳的蚂蚁,自大无情的屠夫螳螂,对爱情至死不渝的大孔雀蝶……法布尔把这些虫儿的一生都记录了下来,从出生、成长、婚恋、生育到死亡都栩栩如生的展现在了我的眼前,拓宽了我的眼界,给我增添了不少科学知识。

可以说,这部作品的感情基调,以及写成这部作品的动力就是来自于对生命的敬畏和热爱,一种对生存的独到见解,对生活的憧憬和自信。而科学的理性正是得到了如此种种情感的支持才能持续下去。作者由热爱自然,热爱科学,而产生了对生命的好奇,于是在观察中体验了生命的每一种表现,并陶醉其中,乐此不疲,于是这又成了作为一名学者,一心探求真知的精神支撑。

法布尔是多么值得尊敬的人啊!读完了整本书后,我不由得想更深入的了解他。翻了翻书前的序言,我更进一步的'感受到了他的博学。让·亨利·卡西米尔·法布尔出生于法国普罗旺斯的圣雷思村,他在很小的时候便对昆虫产生了兴趣,这段儿时与昆虫玩耍的岁月一直深深地镌刻在法布尔的心中,伴随着他的成长,并对他的未来产生了深刻的影响。1833年,法布尔一家来到了罗德兹,四年后,又移居图卢兹,法布尔进了当地的院校,但中途退学,出外谋生。后来他通过阿维尼翁师范学院的选拔考试获得奖学金,并在三年的学习后获得高等学校文凭。毕业后,年仅十九岁的法布尔开始了他的教学生涯,所教授的课程就是自然科学史。1849年,他被任命为科西嘉岛阿雅克肖的物理老师。1853年,法布尔重返法国大陆,受聘于阿维尼翁的一所学校,辗转了好几个地方,但凭着儿时对昆虫的兴趣,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研究科学知识的热情,在之后的十年间,法布尔克服了失去好友和儿子的悲痛,全身心地投入到对昆虫的科学研究中去。他不肯局限于传统的解剖和分类方法,而是直接在野地里实地对种类繁多的昆虫进行观察,或者将昆虫带回自己家中培养起来,然后记录下这些昆虫的生活,并结合自己的思考,写成详细的笔记。如:“蟋蟀的声音嘹亮得足以与蝉一较高低,但没有蝉鸣那种令人不悦的嘶哑。更难能可贵的是,它得天独厚地知道如何使歌声抑扬顿挫。我们说过,蟋蟀的两片鞘翅沿着体侧各自延伸形成一片巨大的折边,这就是它的制震器,能随着折边下垂程度的不同而改变声音的强度,同时还能随着折边与柔软腹部接触面积的大小,使歌声时而低沉时而嘹亮”。“每一簇怒放的岩蔷薇,每一束薰衣草,都有它自己的合唱队员。……”这些优美而有诗意的语言,使《昆虫记》不同于一般科学作品或百科全书,它散发着浓郁的文学气息,可以说法布尔不仅是一位科学家,还是一位作家。

经常有人问我,我的偶像是谁,每当这时我总是茫然无语,对于时下的歌星影星,我只是偶尔欣赏一下他们的表演而已,更谈不上崇拜,可是自从读过《昆虫记》这本书,了解了法布尔的生平事迹后,一种敬佩崇敬之情油然而生。“世界上很少有人会从事这个职业的,我们也不指望从这份工作中挣钱,但我们不必介意,因为能获得很多有趣的知识,从某种意义上看,这比任何一个职业都有意思!”这是从书中摘录的法布尔的心声。

隔着一百多年的历史长河,在二十一世纪科技发达的今天,在科学这个浩瀚无边的海洋,我将以亨利·法布尔为向导,做一个好舵手,时刻驻守、瞭望、开启一个新的航线。

昆虫记读后感 篇3

夜已深,孤月无眠。我手捧一杯清茶,嘴里正轻轻哼着小调。慢慢翻开法布尔的《昆虫记》,心灵再一次被这动人的描写所吸引。于是乎,又一次阅读这本书,和法布尔一起,去探索大自然的秘密……

还记得第一次读《昆虫记》时,不知怎么的,它就吸引了我。那时的我,花了整整一个暑假的时间,去仔细品味这本科普著作。从那以后,我知道了蚂蚁是怎样去吃蚜虫的分泌物,还知道了蜂抓青虫其实并不是为了把它当成自己的儿子养,而是为自己的后代安排食物。

在我看来,这是一部描述昆虫们生育、劳作、狩猎与死亡的科普书,这里有平实的文字,清新自然;幽默的叙述,惹人捧腹……当人性化的虫子们翩然登场,这是多么奇异、有趣的故事啊!法布尔的《昆虫记》,让我没有梦幻感,那些具体而详细的文字,不时让我感觉到放大镜、潮湿、星辰,还有虫子气味的存在,仿佛置身于现场一样。被我忽视太久了的昆虫的身影,及它们嚣张的鸣叫,一下子聚拢过来,我屏住呼吸,然后,凭它们穿透了我心灵的幽暗。是法布尔,让我看到了昆虫跟我们人类在生与死,劳动与掠夺等许多问题上都有着惊人的相似。《昆虫记》不是作家创造出来的世界,它不同于小说,它们是最基本的事实!是法布尔生活的每一天每一夜,是独自的,安静的,几乎与世隔绝的寂寞与艰辛。我仰起了头,这一刻,我非常想仰起我的头,像仰望星空一样,来对待昆虫们存在的奥秘。它使我第一次进入了一个生动的昆虫世界。

这一次,再一次看《昆虫记》时,我又有了新发现。原来,《昆虫记》是由一个个有趣的故事组成的。螳螂是一种十分凶残的动物,然而在它刚刚拥有生命的初期,也会牺牲在个头儿最小的蚂蚁的魔爪下;蜘蛛织网,“即使用了圆规、尺子之类的工具,也没有一个设计家能画

出一个比这更规范的网来”,丰富的故事情节使我浮想联翩。看着看着,这些虫子们渐渐地清晰起来,我思考着:如果我们保护环境,不污染环境,这些虫子是不是还会在呢?现在的环境恶化,又是不是在以后还会有呢?我仔细地想着这彼此之间的关系,这一次的阅读,《昆虫记》为我打开了一扇全新的门。

慢慢的,我看到法布尔细致入微地观察毛虫的旅行,我看到他不顾危险捕捉黄蜂,我看到他大胆假设、谨慎实验、反复推敲实验过程与数据,一步一步推断高鼻蜂毒针的作用时间与效果,萤的捕食过程,捕蝇蜂处理猎物的方法,孔雀蛾的远距离联络……一次实验失败了,他慢慢整理数据、分析原因,转身又设计下一次。严谨的实验方法,大胆的质疑精神,勤勉的作风。这一次,我感觉到了“科学精神”及其博大精深的内涵。

《昆虫记》也很有真实感,那些具体而详细的文字,不时让我感觉到放大镜、潮湿、星辰,还有虫子气味的存在,真的使人身临其境。被我因为厌恶而忽视太久的昆虫的身影,及它们嚣张的鸣叫,一下子聚拢过来,我屏住呼吸,然后,凭它们穿透了我心灵的幽暗。是《昆虫记》,让我重新喜欢上了这些小生灵,发现它们并不讨厌,相反,还有很多可爱之处;是《昆虫记》,让我看到了昆虫跟我们人类在生与死、劳动与掠夺等许多问题上都有着惊人的`相似。《昆虫记》不同与小说,它是最基本的事实,是法布尔生活的每一天、每一夜,独自的,安静的,是几乎与世隔绝的寂寞和艰辛。

《昆虫记》的确是一个奇迹,是由人类杰出的代表法布尔与自然界众多的平凡子民――昆虫,共同谱写的一部生命的乐章,一部永远解读不尽的书。这样一个奇迹,在人类即将迈进新世纪大门、地球即将迎来生态学时代的紧要关头,也许会为我们提供更珍贵的启示。

《昆虫记》不仅仅充满着对生命的敬畏之情,更蕴涵着追求真理、探求真相的求真精神,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在生活中和学习中,我们要学习法布尔勇于探索世界、勇于追求真理的勇气和毅力,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像法布尔那样,要有一种严谨的科学精神,坚持“准确记述观察得到的事实,既不添加什么,也不忽略什么”。做任何事情都要坚持不懈,即使条件艰苦,也要为了理想而不断奋斗!

昆虫记读后感 篇4

《昆虫记》是由法国的散文学家、昆虫学家法布尔所作。在1910年,晚年的法布尔曾因此书而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对于这本世界名著,我想不需要用过多的笔墨介绍,每个人的心里都会有一些或多或少的理解的。每一个人对同一本书也会有不尽相同的感受,那么,我就来浅谈一下对《昆虫记》的整体感受。《昆虫记》既是一部关于昆虫的科普书籍,又是一部描写昆虫的文学巨著,是科学与文学的完美邂逅,完美的结合。此书,乍一看名称,可能会觉得很难理解,然而,如果你这么想的话,那就大错特错了。此书虽然是科普图书,具有一定的理性学术的知识,但其语言并不是像一些小学生们所想象的那般晦涩难懂。而是,本书的作者—法布尔,运用了文学的写作方法和文学理解,这样在阅读的时候,就犹如法布尔在给我们讲故事一样,娓娓道来,有趣至极。我认为,这也正是此书能够在世界上引起广泛关注和巨大影响的原因吧!并在文学领域上也泛起了层层的涟漪,深远地影响着文学领域,这也和《昆虫记》的写作方式有一定的关系吧!

说实话,这本书的每一个科学故事都是如此的生动形象,但由于篇幅的原因,我只来挑选一个印象最深刻的故事来与大家分享。在分享之前,我想问一个问题,那就是,哪一个讲解动物的电视节目对我们而言,印象是最深刻的呢?我想,这可能就当属《动物世界》了吧!而法布尔为我们带来了用文字讲解的昆虫世界,用心演绎的科普知识。他用生动有趣、诙谐幽默的方式为我们呈现了一个立体形象的世界,每一个昆虫都好似小说中的主人公一样,对每一个昆虫的细腻描写,其中包括昆虫的外貌特征、生活习性、居住环境等等方面,都通过一页一页的布满文字的纸展现出来,阅读过后,真的是受益匪浅。但这又不是三言两语就能够说得清的,这种理解,也是一个过程。就本书而言,我印象最深的一个故事之一就是开篇的蝉和蚂蚁。在没有阅读这本书之前,我们的固定思维大概都是一样的,蚂蚁被寓言故事、童话故事等等一系列的'文学作品描绘成一种坚强的、勇敢的、无畏的大英雄的形象,给蚂蚁进行了神乎其神的美化。但自从,阅读《昆虫记》之后,你的认识和思想就会发生显著的改观。因为,这些并不是真实的蚂蚁,法布尔为我们带来了一个真实的蚂蚁和真实的蝉。蚂蚁的光鲜艳丽的背后又藏匿着怎样的肮脏呢?蚂蚁其实并不具有如此高尚可贵的精神,而是贪婪成性的、卑鄙奸诈的昆虫世界里的强盗。为什么这么说呢?强盗绝不是子虚乌有,在盛夏的酷暑里,蚂蚁为了寻找水源,背弃了昆虫世界的仁义道德,把偷已经升级为抢,明目张胆的掠夺,肆意妄为的放纵。到处乘虚而入,被抢夺次数最多的对象就是蝉,抢夺蝉的水源,并把蝉将死的身体进行分割,占领其领土、洞穴,我想问,这是不是强盗的行径,这和强盗又有何异?这是不是一种无耻,是不是一种极端的无耻呢?昆虫世界的这个现象值得我们人类去思考和反思。关照人类社会,今天是网络高度发展的时代,有多少被网络美化的明星大腕,又有多少被喷黑的英雄,所以,我们作为人类世界的个体,我们不要过度的虚伪,不要过度的去随波逐流、人云亦云,我们必须担当道义,不能违背了仁,不要做蚂蚁,要做真实的坚守者!

当然了,要说明的是,以上是20岁的我,一个简单的感悟和思考,曾经上小学的我,绝对不知道这些,只是一页一页地看,并没有理解到今天的程度,也没有挖掘到今天这般深刻的地步。我想,这与心智的成熟是有一定的关联的,所以说“好书不厌百回读”,每读一次,都是一种理解,都是一种成长和享受。除此之外,我还特别佩服法布尔的这种坚守,这也是今天的我们所倡导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法布尔利用空余时间,对各种昆虫进行细致入微,严谨认真的观察,他对自己理想的热爱和追寻,这些真的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地方。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