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阅读《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 篇1
以哲人和青年对谈的形式,围绕所谓人生三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以及“我将去到哪里”展开对话。
读完这本书,我第1次知道三大哲学家,原来除了平常所知道的荣格与弗洛伊德,还有一个叫阿德勒的。哈哈哈~涨知识啦~
阿德勒心理学他更想表达的是,只要你想,你随时随地都是可以改变的,不要被固有的过去的一些东西,局限了现在以及未来的你自己。
他和我们惯常的思考逻辑刚好相反。一直是逆向思维,主张目的论,进行课题分离,然后冷静地划清界限。我们日常笃定原因结果论,现在阿德勒正好相反,他主张目的论,从目的出发往前推,这似乎和我大学一位教授的授课理念有异曲同工之处。
中间一段在讨论共同体话题的时候感觉很混乱很分裂。不过整体读下来让我对人生课题有了更宽泛的认知。有时候在想我是不是天生就该做哲学家或心理学家,很多东西其实我并没有读过,也无人告知,但我一直是这么践行的。
活在当下,聚焦“此时此刻”,认真而谨慎地做好现在能做的事情。不要把人生弄得太深刻,应秉持认真而不深刻的态度。
“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
喜欢书友的一句评论:如果“我”改变,“世界”就会改变。在改变“世界”的旅途中,希望“我”能做自己的太阳,成为照亮别人的光。
有时候无意间拿起的一本书可能就会完全改变之后的人生。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 篇2
对我来说这本书的意义在于对《了凡四训》里面有一个印象很深刻的例子。
“一位秀才早年找算命先生算命,告诉他说他考试一定会考第二名,并且活不过五十岁”,他在十几岁参加乡试的时候的确得了第二名,后来进京赶考,在街上遇到高人聊天,提及起算命先生说过的话,高人说他此番一定能考取功名,笃定认为自己之前考第二名已经灵验了,这次必定不能拔得头筹,并且说自己脾气暴躁,和家人相处经常发脾气,不是长寿之兆,也会终将应五十之寿的推测,高人说:上天教会人类推算的目地本来是为了人们避灾避祸的,比如你明知自己脾气暴躁对身体不好,就该修身养性,避免英年早逝的命运。这位秀才听了高人的话,更加发奋图强的读书,改变自己坏脾气,最后考取功名,并且活到八十岁善终。
我一直认为没有绝对的`正确或是错误,人生是可以改变的。但是可能知乎逛的多了,坚信阶级的存在,并且在心里夸大了这种东西的意义,又受到到蝴蝶效应的启发,觉得一切都是过去的所作所为造成的,而在过去的时候我也在想自己未来会去向哪里,于是人生变成了一条一成不变的直线,我一直被随机性所决定,却始终得不到贡献感。
还好有这本书,我决定立足于此时此刻,那个长久的未来无法预知,我只要记得:我现在能做些什么能让我有贡献感,能对自己多一些自我肯定,能更喜欢自己。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 篇3
普通人看完的感受,毫无心理学与哲学基础!
怪书。它所讲述的并不是纠正某个问题的一个方法或思维,而是一整套圈连起来的思想。如果你反对一个点,所有的点你都很难认同,我一开始因为好奇因为求知,这个知并不包含答案,但看完第一夜之前的对话,我确实很想知道答案。因为它推翻了大众的普遍认知。第二次谈话前有三个问题,自由是什么?我为什么不能自由?束缚我的究竟是什么?我按我自己的'想法现代思维回答了。
往后看它告诉我们人的切烦恼来源于人际关系,想要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得从课题分化开始,你的课题,我的课题,不去干涉别人的课题,也不被别人干涉。这中间有一个例子,小孩的教育问题,关于他的学习是他的课题,不是父母的课题,父母都不能去干涉他的课题。不能说,你应该学习,你应该要考哪所学校。能做的是“把马带到井水旁,喝不喝水取决于它自己”。
它主张目的论,否定精神创伤即“因为过去受过什么伤害,导致我现在怎么样”否定因果论即“因为A我做不到B,内心暗示就是没有A我也能做到B”总之人的行为都带有对自己的“善”在里面为目的。我接着寻求答案,最终问题来到,如何自由,幸福。它对自由的定义是被讨厌的“勇气”,幸福则需要三个阶段来实现,自我接纳,他者信赖,他者贡献。自我接纳我尚可接受,因为百分之九十的大众都是普通人总会认识到自己的普通,完成自我认知。他者信赖与他者贡献我却是不敢苟同,太理想化,它主张你只管去开始做,不管他人有没有回应,那是他人的课题,改变自己能改变的。这本书内容真的引起深思或气愤,但其中也可以找到自己目前所需的“勇气”啊勒德的心理学是使用的心理学。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 篇4
上个月有幸拜读了《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看完这本书之后,我直接将它列为我在20xx年上半年最值得读得几本书之一。这是一本有关阿德勒心理学方面的书,正如标题一样,是一本给人勇气的书。它采用对话体的写作格式。我们正如书中的青年一般,20多岁的年纪,有一大堆困惑。书中的哲人用阿德勒的勇气心理学一步步循循善诱,给人改变,做自己的勇气。全书的内容一共有五夜的探讨,一步一步由外入内深入人的内心世界,给人以启发,直面自己内心世界的勇气。第一夜是探讨过去,如何利用被给予的.东西很重要;第二夜是探讨烦恼的根源—人际关系;第三夜是理清人际关系,课题分离。第四夜是要有被讨厌的勇气,终点是共同体感觉。第五夜是活在当下,赋予自己人生意义。
我最喜欢书中第三夜里的一段话:“在人际关系上,别人如何评价你,那是别人的课题,你根本无法左右。太在意别人的视线和评价,才会不断寻求别人的认可。对认可的追求,才扼杀了自由。由于不想被任何人讨厌,才选择了不自由的生活方式。换言之,自由就是不再寻求认可。”这本书与我而言,最大的感触是:我可以选择自己想要的人生,面对别人的干涉,要有被讨厌的勇气,这也是我在追逐自己人生中需要付出的代价。不畏惧被人讨厌而是勇往直前,不随波逐流而是涌流勇进,找寻属于自己对人生意义的定义。另一方面,也给我想要改变的勇气,不能因为害怕不被接受就停滞不前,坚定做那些自己原本就一直想做的事情,告别拖延,凡事都更坚定一些、自信乐观一些。你若盛开,蝴蝶自来;你若精彩,天自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