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阅读大学生文明调查报告(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大学生文明调查报告 篇1
调查目的:
了解校园中的不文明现象的表现及原因并提出解决措施
调查时间:
20xx年6月3日至6月5日
调查地点:
西北师范大学
调查对象:
在校大学生
被调查的学生为我校大学生,我们采用自制的“校园不文明现象调查问卷”,通过深入宿舍、自习室、图书馆和路边拦截的方式进行。共发放调查问卷100份,收回有效调查问卷92份。有效问卷调查者来自各个专业,采取随机抽样的调查方法。
从调查的数据看出,大学校园存在着很多不文明现象主要表现在学习及日常生活中。通过统计分析这些不文明现象出现的原因主要是由社会环境、学校教育及制度、家庭教育、个人素质这几个主要因素造成。最后被调查对象针对校园不文明现象提出自己的意见及建议,大多数同学的意见主要体现在本篇调查报告的最后提出的解决校园不文明现象的解决措施中。
学校是一个教育人的地方,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日常文明习惯,在学校我们提倡优雅言行,建设优美环境,营造优良秩序,提高文明素质,但是在这个貌似很和谐的校园环境中却也存在这那样或这样的不文明行为。
1、乱丢乱扔:
在校园中,很多同学乱扔垃圾、饮料瓶塑、料袋、纸屑,甚至很多同学把一些垃圾带到校园的操场、花园等一些绿化带地区,严重的污染了学校的环境,损害了学校的形象。
2、随地吐痰,吐口香糖,洗手间用完不冲:
在很多校园里的地板上,总会发现很多口香糖等脏东西。
3、男女亲密,不分场合:
在我调查的一些大学生当中,到处可以看到他们亲密的身影,甚至有的同学在操场等地做一些亲密动作。
4、食堂浪费粮食:
在学校的食堂,到处可见同学们浪费粮食的现象,浪费粮食是可耻的行为,但是还是不断的.有学生去浪费,节约意识非常的薄弱。
5、沉迷于网络,寝室氛围不和谐:
在学校,很多同学沉迷与网络世界,上了瘾,着了魔,他们神情恍惚,夜不归宿,无心读书。
6、逃课:
在学校,许多顽固分子经常与社会混混联系,经常逃课、上网、喝酒等活动,对于一个学生而言,这不仅仅是自己品质的好坏,而且还严重危害到了自己的生命财产安全问题。
7、上课时的手机:
在一些规定要保持安静的公共场所不关手机铃声。在手机已经不再是奢侈品不足炫耀的今天,有上课玩手机的,手机铃声此起彼伏的。
8、“顺手牵羊”:
校园窃贼不时在校园盗窃自行车,某些人在课室、图书馆趁机主离开座位时盗窃钱包、随身听、手机、MD等贵重物品。
9、“姗姗来迟”:
习惯性的迟到现象,特别是早上1、2节以及下午1、2节课。
10、“随身所欲”:
穿拖鞋,女生穿吊带、超短裙(裤),男生穿背心进入课室、会议室等正式场所。
大学校园不文明现象产生的原因:
第一,社会环境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是不可忽视的。目前我们整个社会经济利益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社会生活多样化。而相对于处于生理心理还不完全成熟的大学生来说,校园已不是一片净土,学生会耳濡目染,将家庭和社会中不文明行为在学校中模仿。调查中我了解到,有部分大学生把影视作品中主人公的不文明行为如说脏话、打斗视为有个性的表现,视为“时尚”。还有同龄群体的影响,同龄群体由于年龄、兴趣、爱好等方面的接近,互相攀比模仿,使部分不文明观念、行为更易在高校互相渗透和影响,这是导致某些不文明现象在校园内流行的重要因素。
第二,大学生忽视自身思想道德修养,社会上功利诱惑的增多增强,使一些大学生在思想上急功近利,大学被当作了实现功利的敲门砖,他们认为来到学校只是为了接受专业知识,其他一概不重要。
第三,家庭教育的影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现在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将孩子视为“掌上明珠”,从小娇生惯养,无形中使孩子产生以自我为中心的错误思想,不懂得尊重他人、关心他人,不能吃苦,缺乏合作意识。
第四,学校教育的疏忽。在中学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了文明养成教育,使本应在中小学就养成的文明行为习惯未形成,造成教育断层。而在大学阶段,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往往围绕培养正确人生观、价值观这一核心任务开展,基点放在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和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上,而忽视了对学生实际行为的关注。
第五,纪律涣散――在渴望自由解放中放纵自己。
解决校园不文明行为的措施:
一、学校方面:
第一,注重思想道德教育,转变大学生的认知错误。从根本上抓好学生的道德教育工作: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一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的道德教育,以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
第二,强化校规校纪,做到全方位育人。校规校纪教育既是纪律教育的具体化,又是约束大学生言行、提高大学生文明素质的重要环节。加强校规校纪教育,目的是培养大学生的纪律意识,使大学生自觉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为形成良好的校风、学风创造条件。
二、学生自身方面:
第一,要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和自身素质。只有以较高的素质才能更好地成长成才,纵观古今中外成功有名之士,无不是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他们坚持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严于律已,为他人、为集体、为社会、为自然做出应做的事。
第二,要有较强的纪律性和原则性。我们应当严格要求自己,时刻约束自己的思想和言行,时刻提醒自己作为一名大学生的身份,大丈夫做大事情,但也要拘小节。“无规矩不成方圆”,“玉不雕不成器”,我们要在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要理解学校的管理制度,不能让自己过于膨胀,对学校纪律视而不见。
第三,发挥学校社团作用。社团应该把校园文明建设自觉地渗透到自己的各种活动中,主动开展公益性社会活动,对树立校园文明新风会起到示范作用。
对于校园不文明现象,需要广大同学、学校、社会、家庭等各方面共同做一些努力,只有各方面做好自己工作、协调一致,才能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
大学生文明调查报告 篇2
“生态文明”是人类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又一种全新的文明,它强调我们人类在追求自身健康而富有生产成果的权利的同时,也应当与自然保持和谐的关系;它强调我们人类在追求当代发展与消费的同时,要努力做到使后代人与自己的机会平等。大学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力军。建设生态文明的新目标对大学生科技道德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为响应十八大提出的“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加强环境保护、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了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重点。建设生态文明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由此人们的生态文明观念更是值得关注的。对此我校展开了针对大学生的以“大学生的生态文明观”为主题的问卷调查。大学全面贯彻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进校园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了校园内生态环境的改善。但目前,对校园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学生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识以及生态文明建设中遇到的问题尚没有全面的认识和了解。针对以上情况,我们对XX大学生学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进行了调研和分析,以探究出更为合理的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措施,为学生学习提供一个更好的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
2月15日,运用网络对XX市各高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二)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以网上问卷为载体以较客观的方式收集到一定数量真实可靠的原始数据。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调查结果
本次调查共发出问卷50份,回收问卷50份,其中有效问卷50份,回收率100%,问卷容量为50。
(二)调查问题分析
从教育理念上,高校对大学生生态科技道德教育认识不到位,导致部分大学生的生态保护意识薄弱和绿色消费意识缺乏。
1、男女大学生对待随身垃圾的态度差不多是一致的,在没有垃圾桶的情况下,仅有4.89%的大学生表示会视情况而定,没旁人时会将垃圾扔掉,而有旁人时便不会乱扔,其中女生的比例比男生大约多出3个百分点;同时,也有与之相同比例,即4.89%的大学生表示会将垃圾随手扔掉;此外,高达90.22%的大学生选择等看到垃圾桶后再将垃圾扔于桶中。然而,经过我们于校园及其周边区域的走访,我们发现情况并没有那么乐观:校园道路两旁的小草坪上,垃圾随处可见;南区商业街道路上的垃圾更是四处散布。并且,在我们的问卷中亦有显示,在位接受此次问卷调查的本校大学生中,共64%的人认为校园乱扔垃圾的现象普遍,并认为其是学校生态文明建中的的主要问题。
由上述数据可知,在日常生活中,大学生普遍有“要环保”的意愿,但大部分没有做出相应的环保举动,因此可以说大学生仍旧缺乏真正的生态文明意识。绿色消费模式是面向未来的消费模式,是消费模式升级的具体表现。在此次问卷调查中,只有11.76%的大学生消费者表示不会价格昂贵而放弃购买绿色产品,20.86%的大学生消费者会为省钱而放弃,67.38%的大学生消费者会受到到其价格的影响。从结果中可知,目前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还不足以真正指导其绿色消费。曾有人对我国消费者绿色消费观和行为的实证研究结果的其中一点是:消费者对绿色产品的需求仍然受产品价格的影响[1]。这一结果对现在的大学生也是适用的。
2、调查表明,一些大学生环保意识淡化,现实生活中即使看到有人浪费水电和扔垃圾的现象,也不会去阻止,原因是他们的生态责任感不强。如果大学生有了科学的生态价值观和明确的生态责任意识,那他们在行为上就会有强大的动力。而生态文明建设的目的就是要确立科学的生态文化价值观,协调好生态价值与人的价值的关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发展。[2]绿色消费主要包括:消费无污染的产品,消费过程中尽量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自觉抵制和不消费那些破坏环境的产品。因此我们要培养大学生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消费方式。当价格相同时,约有54%大学生选择进行单面打印,他们大部分认为既然单面价格相同,单面打印能使自己获得更多的.利益;而其余约46%的大学生表示会双面打印,一方面可减少纸张数量以减少携带时的负重,另一方面可以节约资源。
从教育方式上看,高校生态科技道德教育方式缺乏实效性
1、在教育方式上,传统德育过于注重理论灌输,不可否认,灌输对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有积极的作用。但对于大学生而言,这是一种由外而内的教育,往往忽视了大学生的情感需求,缺乏人文关怀,因此显得被动性较强,而主动性、自觉性不够,甚至有时会产生逆反心理,从而影响了高校德育的实效。因此要改变以讲授法为主的局面,大力推行情境陶冶法、榜样示范法、实际锻炼法、自我教育法等基本方法创造性地运用于德育教学中,只有运用多样化教学方式,高校生态科技道德教育才能从平面走向立体,才能提高实效性。我国传统的理工科院校过于重视专业技术和技术的课程设计,忽略人文素养的课程规划,导致高校德育内容缺乏时代性,造成一些大学生漠视生态科技道德,缺乏对待专业技术的应有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行为的功利性倾向较为突出。这种以专业实用性技术人才的培养代替了全面发展的教育,造成了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缺失,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2、目前高校教学偏重于生态知识介绍,忽视生态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所谓养成教育,就是通过对学生日常行为进行有组织、有计划的培养和训练,使之成为稳定的行为习惯,从而将社会道德和文明规范内化为自身的道德品质。刘湘溶教授提出:环境伦理教育要顺利进行下去,就必须抓好意识的培养、榜样的感召和行为的引导三个环节的工作。在调查中,有72.73%的同学认为生态文明意识和践行能力可以通过参与生态环保与志愿者活动增强,58.82%的同学认为可以通过多形式宣传教育,61.50%的同学认为要加大校园生态文明监管和奖惩力度,41.71%的同学认为要通过良好的人文环境和生态环境感化,45.45%的同学认为学校要增加生态文明相关教育课程,还有同学认为可以增多一些关于环保的标语提醒,加强有关生态环保的基础设施建设,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
三、增强大学生生态文明建设意识的对策
(一)学生方面
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的提升,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外部因素对大学生生态文明建设意识的提升虽有重要的作用,但并不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关键还在于大学生自身生态文明素养的提高。因此,大学生要努力学习生态文明知识,提高自身的生态文明素质,加强生态保护的执行转化能力。
1、加强生态文明知识的学习,完善知识结构
大学生要认真对待学校开设的生态文明建设的课程,认真听讲,勤做笔记,查漏补缺,加深对生态文明的认识。大学生还应该积极参加校内外组织的生态文明报告、讲座和研讨会等,不断丰富自身的生态文明知识,完善知识体系。
2、积极参加生态文明实践,提高践行能力大学生要积极参与生态环保等活动
在活动中提高自身的生态文明意识和素养,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自身的一份力量。不断强化自身的生态道德修养,提高知行转化,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消费意识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努力在生态环保上做到知行合一,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者和推动者。
(二)学校方面
1、增加生态文明相关教育课程
当前,在福建农林大学大学的课程开设内容中,并没有针对提高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和知识、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课程,生态文明建设只是在少数通识课中做了些较为基本的介绍,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第十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到了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部分形势与政策的教师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个专题来给学生们讲述。但是,这样的讲述和教育,对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和践行能力的提高从现实情况看来还是远远不够的。有79%的学生对世界环境日不清楚或认识错误,有须多学生要求学校增加生态文明相关教育课程,正是学校在这方面做的不足的表现。
2、多组织开展生态环保志愿者活动,优化志愿者活动结构
通过组织、指导和协调全校志愿者活动,提供多种社会服务,推进校园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志愿者的综合素质,为社会的协调发展和全面进步做出贡献。是推动校园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织。针对学校生态环保活动数量不足、宣传不够、规模不大等问题,志愿者总队和各学院青大队要加大对生态环保活动的策划、组织、宣传的力度,扩大生态文明建设活动的规模,增加生态文明建设活动的数量,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活动的质量,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活动的影响力,让每个有意愿、有热情参加生态文明建设活动的大学生都能够参与进来,让学生的生态意识和知识在志愿者活动中得到提升,进而改善校园的生态环境。
3、加大校园生态环保监管和奖惩力度
本次调查中有61.50%的学生认为要加大校园生态环保监管和奖惩力度,这从侧面反映出我校在生态环保监管上还做得不够。乱扔垃圾、过度使用一次性筷子和塑料袋、破坏花草树木,这些不良行为,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通过加大监管和奖惩力度而解决。在新加坡,哪怕是随意吐口痰警察都要处以高额罚款。我校由于种种限制性因素,虽不可能像新加坡这样做,但可以加强监管,对乱扔垃圾、破坏花草的行为进行及时阻止,奖惩手段和教育手段并用,从而让人和环境更加和谐得相处。
4、进行多形式的宣传教育,用良好的人文环境和生态环境感化
校园内可以增加一些关于环保的标语提醒,校电视台、广播台多一些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宣传,多开展些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知识竞赛等等。学校可以进行多形式的宣传教育,努力提升校内的人文环境和生态环境,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用良好的生态文明环境进一步感化学生,提高学生的生态文明素质。
四、结语
本调查通过对抽样调查资料的统计分析,以福建农林大学为例从学生的生态文明建设意识、学校的生态文明建设措施等方面分析了大学的生态文明观方面的问题,并提出了一系列可行的建议。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浩大的工程,其中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参与和努力,在建设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的困难和挫折,但是为了更好地保护我们的“地球母亲”,我们不应该害怕,我们不应该畏惧,让我们一起携起手来,共建绿色家园!
大学生文明调查报告 篇3
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的背景下,面对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织、相互激荡的复杂局面,做个有修养、有文化、讲文明的人显得如此重要。因为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充分表明,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创造精神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当然,一个学校也不例外。校园文明对学校的声誉、地位的影响是显著的。校园文明由不同方面来体现,例如恋爱文明。在大学生活中,谈恋爱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但是文明恋爱往往会被忽视。在我们的校园里,一对对的情侣在校道上走着的,在板凳上走着一起看书的,在校园某个角落散步的都是常见的。大多数情侣之间的行为是比较有分寸的,比较有文明素养的。但也有一些情侣之间的行为是完全没有文明可言的。在我看来,这些行为会威胁到校园文明的发扬。因此,我想针对大学生做一项恋爱文明的调查报告。让恋爱文明在大学生心中得到重视,并维持和发扬恋爱文明、校园文明。
针对我们学校学生的恋爱行为,我们以问卷形式做了一份调查,根据调查我们自己分析得出了结论。本次调查男生20人,女生20人,各占50%。调查结果如下:
1、对于大学生情侣在公共场合过分亲密的接触50%的同学表示不太能接受,应该要考虑别人的感受。20%的同学认为非常不能接受,觉得很恶心。30%的同学认为这是人家的自由,不关他(她)的事。
2、50%的同学认为在自习教室、图书馆卿卿我我属于不文明的恋爱行为。30%的同学认为在路上、树阴下等地方搂搂抱抱是不文明的恋爱行为。20%的同学认为在食堂相互喂饭是不文明的恋爱行为。没有人认为晚上在寝室煲电话粥是不文明的行为。
3、70%的同学认为大学生恋爱没什么开销。20%的同学认为大学生恋爱是一笔很大的开销。10%的同学认为适合自己情况就好。
4、70%的同学认为恋爱时应该AA制。但是根据现实的情况是,大多数的男生会认为,和女生在一起如果不自己买单,会显得很没面子,有点女生也会让认为不让男生买单,男生会觉得很难堪,于是在这样双方的心理影响下,在现实的情况下,还是有90%的是男生买单的。虽然调查的结果显示,0%的'同学认为恋爱是需要女生买单,可是真实的案例确实也存在过,男生只是因为女生的钱而与女生在一起。
5、对于大学生同居的问题,有60%的同学表示不赞同,30%的同学表示要看情况。
6、60%的同学认为一方被甩后,另一方的报复是没有意义的,不应该这么做。而40%的同学认为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不赞同这样的做法。
7、对于婚前性行为这个问题,90%同学认为不应该,而也有10%的同学认为这是他们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
8、80%的同学认为情侣之间没有必要天天腻在一起,应该给彼此多一点的空间。但是在我们身边,很多情侣还是天天成双成对的。10%的同学认为应该要每天在一起,因为这样可以增进彼此之间的感情,还有10%的同学认为无所谓,大家有点彼此的空间也是好的。
9、90%的同学认为不能接受那些一恋爱就忽略身边的朋友的行为。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现象,因为大学生的生活中不是只有爱情,还有友情、亲情和学业。
10、60%的同学认为因为对方家境不好而分手是可以理解的,因为现在就是一个现实的社会。40%的同学则认为这不是真正的爱情,因为真正的爱情不应该建立在金钱上。
11、对于男生单膝下跪等浪漫的表白方式,有60%的同学认为很浪漫,但也有40%的同学认为有点过火了,没有必要。
通过以上数据的分析,我们认为我校大学生恋爱行为整体还是文明的,但是也还是有一些不好的恋爱行为存在,还是有一些同学只考虑自己,而忘了考虑别人的感受,但是毫无疑问,当代大学生整体恋爱行为都呈现一个开放的趋势,所以就这一个趋势来看,我们学校同学的恋爱行为还是比较文明的。
根据我们学校学生的恋爱行为,为了让我们学校学生更加能够做到文明恋爱,我们给出了一下建议:
1、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大学生的特点是年轻、精力充沛、思想活跃。而且大学生各方面还不是很定型,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所以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2、学校应该组织学生开展以“文明恋爱”为主题的团课活动。
3、请学校经验丰富的心理老师给学生做一些相关主题的讲座,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因为只有正确的恋爱观才能引导文明的恋爱行为。
4、加强学生健康、科学的性知识教育。大学生还处于人生的国度阶段,虽然接受了十多年的教育,但涉及性教育的知识还是很少,对于异性也还只是处于一种羡慕和向往阶段,很多知识还是朦朦胧胧的,并不是很了解。
5、各系或各班制作相关的展板,进行评比。
6、开展相应的讲座,让同学们正确的对待恋爱,正确处理好恋爱、学业和朋友之间的关系。
爱情这个古老而又永恒的话题,一直是大学校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我们对适度和理性的大学恋爱是理解和祝福的。但我们仍要提醒热恋中将要迷失或已经迷失的同学们:大学是装载我们人生"知识之车"的黄金时期,是决定我们未来发展的关键阶段,请同学们慎重把握,不要在爱情中迷失了方向。在此谨愿广大同学重新思考定位自己的恋爱观,用理智经营爱情!
大学生文明调查报告 篇4
前言:
对于学校出现的一系列不文明现象,我们希望通过走访和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同学们对此类问题的看法及建议,加强校园文明建设,促进校园文明健康发展。
主体:
调查发现:学校60%的同学认为校园现在的文明礼貌现象良好,40%的同学认为状况一般。由此看来,目前校园文明的状况基本达到良好水平,但仍有需要改进的地方。我校大学生不文明现象发生地主要集中在:图书馆、食堂、宿舍和户外场所。有些同学建议可以在公共场所设立几个标语牌,提醒大家注意言行举止。受访者普遍对在教室大声讨论、打电话现象感到厌恶,我们觉得对于这类问题,应该提高个人素质,充分考虑到他人的感受;同样,对于“课桌文化”,受访者都表示不赞同,认为及时制止这些行为比较好。
40%的同学看到垃圾会捡起,放进垃圾桶,50%的同学偶尔会捡,只有10%的同学表示不会捡起垃圾;我们可以知道大家对于校园卫生还是比较关注的,并且大部分人会自觉为校园为生出一份力,希望大家再接再厉,继续保持这种状态。“见到老师问声好”,这是我们在小学甚至幼儿园就受到的教育,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大家却越来越忽视这个问题,大多数受访者表示只有碰到是自己的授课老师的情况下才会主动问好。我们建议学校开设一些礼仪文化课程来引导学生提高自身校园文明意识。
针对“你是否会说脏话”这个问题,50%的同学回答偶尔会,10%的同学回答忍无可忍时会,40%的同学回答不会。我们认为无论何时何地、什么场合,都应该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尽量避免说脏话,对个人形象、公民素质的体现都不是很好。“上课时打电话”,在大学课堂时常发生,大多数人都觉得除非是有急事,不然对老师和同学都是不礼貌的,我们还是学生,就应该履行学生的义务。在食堂,插队或者不倒剩饭这种不文明习惯相对较少发生,这也是因为学校在这方面监督、宣传较多,我们要说的'是自觉不插队、倒掉剩饭剩菜这不仅让自己养成良好的习惯,同时也减轻了阿姨们的工作量。捡到贵重物品,大家都会送至广播台进行失物招领;做事得到别人帮助时都会主动言谢,从这可以看出大家的道德修养和思想觉悟还是比较高的的。20%的同学认为我校大学生言语文明需要加强,30%的同学认为行为文明需要加强,50%的同学认为精神文明需要加强,我们认为言语、行为、精神文明三方面都很重要,三者需共同建设,共同完善。
总结:
我校文明情况从总体上来说较好,希望同学们注意在公共场所的行为举止,建设校园文明不仅仅是为了我们的学校环境更舒适更是为了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为将来走入社会打下坚实基础。在此也建议学校多举办集体活动,比如礼仪讲座、问卷调查、校园文明知识竞答等,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创文明校园,南通职业大学的未来将会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