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阅读读《诺贝尔奖获得者与儿童对话》有感(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诺贝尔奖获得者与儿童对话》有感 篇1
最近,我和爸爸一起读了《诺贝尔奖获得者与儿童的对话》这本书。书里面孩子们向诺贝尔奖获得者提出了一个又一个“天真的问题”,而这些得奖者们也都不厌其烦地用“权威的回答”来答复了孩子们。在这里面我懂得了许多道理,比如说:天空为什么是蓝的,原来是因为阳光照射会被大气层中的微粒折射和散射,蓝色光波长比较短,被散射的比波长长的红色等光线多得多,所以天空就显示的是天蓝色的,当然日升、日落时除外喔;树叶为什么是绿的,原来是因为叶绿素是绿色的,它让除了绿色以外的全部光的颜色都消失了……
我最感兴趣的是“为什么1+1=2?”,这个是我们同学之间一直在讨论的问题,可是谁都不能说出个所以然来,就像这本书上说的:“孩子有天真的问题,却得不到权威的回答。”读了这本书后,我明白了,1+1=2这是一个论断,无非是指2是1的继数。进而,我知道了,原来数学的关键不是单独的对象,而是存在于它们之间的各种关系,也就是所谓的数学关系。生活中有许多的东西都和数学息息相关,就像描述正常运行的电话网络居然和土星光环的平衡都是服从拉伯拉斯公式,数学深入到了人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就像是一座有无数花卉和植物的花园那样丰富多彩。同时,数学还有很多的奥秘尚未解开,需要一代又一代的人来探索和解答,我也要加入进去。
我要向这些获奖者们学习,学习他们的`勤奋、努力和对所喜欢专业的执着,对未知事物抱有强烈的好奇心,保持对真理的热爱和永不枯竭的求知欲,这样才能学有所成、学有所用。
黄涵伊爸爸感言:
应女儿的邀请,和她一起读了《诺贝尔奖获得者与儿童的对话》这本书。这本书里面,众多诺贝尔获奖者面对儿童们提出的一个个问题,给出了各自专业领域中精彩的回答,以浅显易懂的语句诠释出一系列问题中所蕴藏着的自然、生理、科学、社会及人际关系方面的哲理,不仅可以让孩子们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同样也对我们这些大人有很多的启迪和帮助。同时,就如书后文学家王蒙所说的“可以从中看到,大致上西方的精英们的最好的一面是什么样的风景。”
这本书,确实值得做家长的我们和孩子们一起认真阅读,细细体味,从而来激发孩子们的求知欲和对真
探索的执着精神,帮助孩子们茁壮成长。
读《诺贝尔奖获得者与儿童对话》有感 篇2
其实,得诺贝尔奖。对许多人而言,是一件非常难的事!但为什么美国得诺贝尔的人比中国的多很多呢?其实关键就在于教育!我将为你分析!
在美国,一些孩子他们每天不用上早晚自习,而且每次还不用考试,上完小学可以直接进入中,每个人学的课本都不一样。但都是同样的进入初中或其他等!他们每天还有校车接送。
我们可以看出,美国孩子比中国孩子在教育上有美好很好。但,我们可以从美国一些得诺贝尔的分析出一些道理,像爱因斯坦,在小学生,学校是非常烂的,时长搞破坏。像许多得诺贝尔奖的人在小学或初中时学习是非常烂的。但他们为什么还能得诺贝尔呢!因为美国每天上学的时间特别少。其中都还包括一些手动课,其它的。小学就可以选择自己所想的兴趣爱好!从而在小学时就可以对他的兴趣爱好进行特别大的发展。而在中国,孩子每天上一天的课,学习不好的还要去上学!学习不好是他的缺点!但他还有许多优点!可是在中国,学习永远都是第一,从而让一些学习不好而拥有其它的优点的`孩子丢弃了自己本有的优点。苦逼孩子读书,你认为这跟美国孩子比起来中国孩子非常的没有他们宽松。
也许有人会说:“学习紧要好点。”可一些根本就不会学习的人!他酷爱物理,地理等。那如果逼迫他们学习。那么他们是不是就会丢掉自己所唉的物理,地理呢?从而去学习。但他们不会学习,最终以失败告终。
希望每个看到这篇论文的人都能够发掘自己的潜力!如果学习不好!那么就专门选择一科,一定学好他!不管他人的议论。相信自己能够成功
读《诺贝尔奖获得者与儿童对话》有感 篇3
选这本书,有投机的成分,想借助简单的文字完成轻松的阅读,从而达到本周读书报告按时完成的目的!但想不到的是,这本经典的儿童读物却引发了我的兴趣,吸引着我一口气读完后才心满意足地放下!
《诺贝尔奖获得者与儿童对话》的编者是德国人贝蒂娜·施蒂克尔,虽然他是因工作才得以和那些诺贝尔奖获得者有了深刻的交流,并最终推动了此书的成型和出版,但无疑他的这些行动提供给孩子们包括我这样在很多方面无知的成年人认识世界的机会,并且是以一种轻松有趣、浅显易懂的方式。
孩子是最好的提问者,他们的小脑瓜里有无穷无尽、稀奇古怪的问题,大的、小的;简单的、复杂的;自身的、世界的。我想每个做父母的都深受其害,或者有被问住了的困窘,查阅解决之的耗时,回答后孩子仍一脸懵懂的困扰。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千奇百怪的问题就像一个个思想小精灵,带动我们成人去思考和探究。我们做父母的可以做的是提高自身的知识储备,修正与孩子沟通的方式,保持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如果我们不知道该如何去做?那么可以借鉴《诺贝尔奖获得者与儿童对话》这本书,它将让我们见识到什么是天真的问题?什么是权威的回答?
《诺贝尔奖获得者与儿童对话》共记录了21个问题及业界顶尖人物的解答!在这本书里,我们既可以读到对固体物理学基础的一目了然的说明,又可以读到人类博爱这一重大问题的一个清晰度的答案,我们可以从中简明扼要地了解:克劳斯·冯·克利青说不同原子组合方式使得布丁是软的,石头是硬的;西蒙·佩雷斯解释居间调解是政治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原因,战争和暴力与和平是政治的两面;约翰·波拉尼定义科学家就是讲述一种事物和另一种事物有何关联的故事的人;丹尼尔·麦克法登认为贫穷和富裕除了碰运气,还受收入来源的影响;大江健三郎告诉孩子们必须上学,因为学校可以帮助人们更好更深入了解自己及与他人交流,包括自然、科学、数学、体育、音乐等。书中问题及回答涉及涉及物理、化学、数学、经济学、生物学、医学、文学、艺术以及政治等领域,是诺贝尔奖获得者站在科学的角度,以理性的方式、有趣的语言解读孩子们那一个个看似天真,却蕴理无穷的问题!
诺贝尔奖获得者和孩子,看起来是两个完全不搭界的群体,除了诺贝尔奖获得者是从孩子成长大的,孩子有可能成为未来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但我觉得两者其实内在有很多共性,比如:对事物的好奇心,对未知探求的热情、对事物奇思妙想的关联及乐此不疲的尝试和推倒重来!这些共性使得孩子成为天才的提问者,诺贝尔奖获得者成为专业领域的翘楚。有评论说:科学家实际上是长大了的孩子!也许这也是这本书能够得以面世的更深层次原因!
从这本书里,我还看到诺贝尔奖获得者这些世界精英们的极高的精神境界,面对孩子的问题,放下身段,从繁忙的研究中脱身出来,将目光从内部投向外部,用生动有趣又不乏逻辑的文字认真地一一回答,感受到童稚与成熟、高知与天真的完美融合!这也是我们为人父母可以从中学习并服务于孩子成长的地方!
读《诺贝尔奖获得者与儿童对话》有感 篇4
大问题,小问题,愚蠢的问题,明智的问题,简单的问题,深奥的问题……整个世界充满了问题。有些问题值得你去深深地思考,像有什么方法会让学习变得更简单更轻松?怎样让生活变得更美好?……但有些问题,像天为什么是蓝的?爸爸妈妈为什么要上班?……对于这些问题你可能会不屑,或许你只会说:天空本来就是蓝色的;上班是为了挣钱能生活下去……至少在我还没有读过《诺贝尔奖获得者与儿童对话》之前是这样想的。而当你听了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回答时,你就会发现:小问题蕴含大奥秘。
我的第一眼落在这本书的目录上,看到了这些只有幼儿园的小朋友才会提出的问题时,觉得真是幼稚可笑,觉得这些小问题只要上过学的人都会回答得出来。可当我看到诺贝尔奖获得者对我所认为的这些“幼稚”的问题的回答时,才发现我的.看法更可笑——我就像一个井底之蛙,不知道小问题的背后竟是那么广阔的世界。他们的语言非常独特,但也是只有这种独特的语言才能完全解开这些小问题,而且讲得头头是道。我也知道了,这是他们坚持不懈的研究才得出的答案。有了诺贝尔奖获得者们的回答,再“小”的问题都会变成“大”问题,变得神秘。也就是这个的吸引,让我想马上把所有“为什么”的道理吸干,浸到心里。
为什么布丁是软的,石头是硬的?因为物体都是由分子构成的,布丁的分子连接的不紧密,并且很快便又互相分离;而石头的分子已经连结成坚固和有规格的晶体。我为什么会生病?因为一种外在的致病的物质——细菌、病毒、毒物,和人的易感性两种因素的同时存在……一个个深奥又易懂的回答,使我心里的问题有了“家”,有了答案。同时,又使我的知识接触的范围更广阔深远、让我学会了思考。
《诺贝尔奖获得者与儿童对话》,通过大人物的解说,让我知道了:什么问题都不是简简单单、平平常常的,就算再愚蠢的问题都有它准确、有道理的答案。这也激发了我探究问题答案的激情与动力——我也要向诺贝尔奖获得者一样,学会从全方面思考与探究问题,不管什么问题。不管简单还是复杂,是愚笨还是聪明,我都要找到它最精准的答案。不要只看到问题的表面,要再深入下去,就算是一块干涸的土地,我也要一直挖下去,直到挖出清泉。
《诺贝尔奖获得者与儿童对话》这本书,值得我去细细地、慢慢地、用心地去品读。并且每一次读,都能从里面学到不一样的知识。我永远也读不尽书中的道理,读不尽书中的奥秘,读不尽书中的“玄机”,读不尽书中的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