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阅读医学读书报告(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医学读书报告 篇1
“博学而后成医,厚德而后为医,谨慎而后行医”这句话是我在一位德高望重的医生的博客中看到的,当时感觉说的非常好,就记了下来。今天读完孙思邈的'《大医精诚》,发现这句话正是这篇文章的一个非常恰当的缩影,博学而后成医,厚德而后为医,这不正是孙思邈所强调的行医所必需的“精”与“诚”吗?在《大医精诚》中要求医者要有精湛的医术,认为医道是“至精至微之事”,习医之人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即为“精”;要求医者要有高尚的品德修养,以“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感同身受的心,策发“大慈恻隐之心”,进而发愿立誓“普救含灵之苦”,且不得“自逞俊快,邀射名誉”、“恃己所长,经略财物”此为“诚”。不论是这位医生的话,还是《大医精诚》这篇文章,两者都极为准确的概括出了作为医生这两个最基本的品质——技术精湛,品德高尚。
自古至今,我国历史上出现过很多很多的名医,像李时珍,孙思邈,张仲景等等,他们不但技术精湛,医德更是高尚,正因此才被当时的老百姓所推崇,被历史所铭记。祖国医学繁荣发展离不开诸如此类的人。他们本着仁术、仁心治病救人,为后代的医者树立了榜样。像东汉茗仪张仲景以救人活命为己任,以仁爱救人为准则,指导自己的医疗实际活动。明代大医药学家李时珍历时27年著成了《本草纲目》的巨著,该书吸取了后代本草著作的精华,纠正了以前的错误,并冒着违反统治者意志的危险列举服食丹药的害处。该书不仅学术价值高,而且道德价值也很高。
医学读书报告 篇2
暑假里,我读了《李时珍与本草纲目》,读完后我了解了明朝卓越的医药学家李时珍,自幼对医药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年轻时参加科举考试落榜后,就以行医为业。他刻苦钻研大量古代医学书籍,发现其中有不少错误,决心写一本部比较完善的药物学著作。为此,他走出家门,虚心求教。有一次,在乡间他听说曼陀罗花用酒吞服,会使人麻醉大笑,就不畏艰险,攀登云雾缭绕的武当山,从陡峭的崖壁上采回这种花,亲口品尝,并进行临床验证,说明它确有麻醉的效用。经过27个春秋的`研究,他在晚年写成了《本草纲目》。这部书有一百九十多万字,收入药物一千八百多种,医方一万多个。
读了这个故事,我觉得李时珍是个勤奋的人。他年轻时虽然科举考试落了榜,但是他仍然在努力地学习医学方面的知识。经过长期不懈努力终于写出一本具有总结性的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我们要学习李时珍不怕困难,刻苦钻研这种精神,在学习上才能取得更大的进步。
医学读书报告 篇3
知道符强老师是在本校读大一那年,也是参加讲座,经符老师介绍完自己的经历不由对他产生了由衷的敬意,自己也变成了他接近铁杆的粉丝,《名老中医之路》便是大一那年他推荐给我们读的,此后也一直很喜欢符老师的讲座。想来五年多时间仿佛一晃而过,符强老师添了几丝白发,但依然精神抖擞,依旧称得上是博学古今中外而有术业之人。今晚,在得知他成为伯仲书苑的指导教师时暗自欢喜庆幸,不管自己以后有没有时间经历参加全部相关活动,有他在,相信伯仲书苑浓厚的的学术气氛会一直延续下去,于人于己都是好的。认真听完今晚的一番讲授之后,相信大家也一样获益良多,而且今天意外也非常荣幸的获得了一本老师慷慨相赠的《生活之道》,想来今天是极欢喜、极受鼓舞的。
今晚老师介绍了很多很好的书籍,也突出讲了些《生活之道》的相关章节感悟,其中感触颇深的便是符老师提炼出来的《生活之道》中宁静篇关于沉稳与宁静的相关论述。我想,那不只是医生的一种潜在的职业性要求,更是一种从医的境界,是生活中为人做事的一种境界,是包含行为和精神态度双方面的。此外,符老师告诫我们要活在当下,昨天、今天和明天,既不能追悔堕落止步不前,也不能过分担忧杞人忧天,重要的'是朝着自己目标的方向做好当前的每一件事,也就是活在当下并把握当下。
回想五年的大学生活至今,我庆幸自己还保留了一点点读书的习惯,只是越来越感觉自己急功近利起来,关注的心灵及精神层面的东西越来越少了,而关注于为学业、为技术方面的读书越来越多了,课外书是依旧买的,只是翻看的时间越来越少了,有时候真有种三日不读书便觉面目可憎之感,但有时很无奈,有得必有失,选择而已。至于如何权衡,我想,读书习惯是一定要保存的,哪怕只是偶尔翻翻,学业为重也是必要的,人在一定的时间里就要做相应的一些事情,可能我们这个阶段有些事情是必定遭遇尴尬的,但是,至少不要让自己被培养成了专业的巨人思想的矮子,或者,对一些人来说是丢失了一种古往今来读书人的情怀。在这个浮躁的现实生活中,大家需要活的艺术一些,多读书便是其中一种。最后,借用一句印度谚语: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Reading and fighting!
医学读书报告 篇4
罗伊.波特的《极简医学史》,是我这几个月以来看到的十几本书中,令我感觉最好的一部。
首先是我对于医学的无知。从小到大,医学是与自身关系最密切,但也是我最薄弱的知识环节,薄弱到了看到微信里大量转发的“千万转发量:健康养生你不得不读的N条军规”之类的标题党,都忍不住点进去看,看了吓个半死,又去百度作者和是否真实。
愚昧源于无知。这书又让我想起了家里很早的一本五几年出版的繁体字的,连作者都没有的《中国文学史》中册。那本书抽取了唐诗宋词的精华,最后成为了我中学6年最好的课外书,甚至是我一切文字基础和文学审美的第一个源泉,以至于每到备考之前最疲惫最紧张的时候,都会翻一翻,从中找到愉悦和松弛。
好书的第一个标准:就是可以用最简单的语言,推开你对一个陌生领域的门,微言大义,引人入胜。如果你对医学什么都不懂,又想有所了解,这本书是我迄今为止看到的最好的启蒙。
其次,信息结构合理。读这本书可以看出作者的阅读量是非常大(事实上,序言里也说到了这一点)。以史为名的书,很容易变成按照时间顺序的史料罗列,但由于时间线过长,就会给读者的记忆造成很大的障碍,单一的时间线索对于写史来说,是非常大的考验,一般的`作者都会在时间线里引入新的逻辑,并不断的回顾。
比如《极简欧洲史》,就是用不同的专题对欧洲历史的时间线重复回顾,本书也是一样,将医学发展中几个最重要的要素按其起源和发展的逻辑单独成章,每一章都有一条时间线,每条时间线都清晰简短,各条时间线有重合又不相同,这样对理解起来非常有帮助。好书的第二个标准:逻辑主干简洁清晰,逻辑枝干彼此呼应,加深理解。
最后,回归本源。人类文明的所有枝干的历史,朔源起来,都会回到人类文明历史本身。本文对医学发展上那些著名的人和事,波折和纠结,都有非常客观的描述。即使是对最极端的社会现象,也没有道德评价,只有客观描述。好书的第三个标准,就是平实客观的描述了此时彼刻那些人和事,极少作者主观的评价(鉴于指手画脚是人类本能。)
其实,大到人类群体,小到我们自身,从来就没有什么绝对的理性,只有在具体的情境下,无数个不得已的选择,这些选择,推动了我们的进步。比如人类聚居和对家禽的驯化造成了疾病的爆发和微生物向人体的转移和集聚,又比如外科一直都和理发匠一起归类,直到1745年,英国国会才让理发匠脱离外科行会,自行组织行会,而真正推动外科发展,是战场上的无数伤亡;再比如直到1800年前后,由于通风和消毒问题,医院都是老百姓避之不及的地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