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主题班队会心得体会

欢迎阅读清明节主题班队会心得体会(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清明节主题班队会心得体会 篇1

近日,六小少先大队组织各班召开了以文明清明祭祀为主题的班会,旨在引导学生度过一个健康、安全、和谐、有序、文明的清明节。

班会课上,同学们在班主任的积极组织下,准备了丰富的相关材料:有的以中华经典诵读的方式,敬先贤、颂英烈;有的以讲故事的形式,讲述革命传统,引导学生珍惜幸福生活,立志奉献社会;有的班级精心制作了关于清明节的PPT,探索徽州清明节的文化内涵,让学生了解节日民俗,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各班主任还对学生进行了文明祭祀教育和安全教育,教育学生要注意出行的交通安全,特别强调要增强自身的防火方面的安全意识。号召同学们要积极行动起来,自觉担当起文明祭祀的倡导者、践行者、宣传者和监督者,积极影响和带动爸爸妈妈移风易俗,强化文明祭祀的观念,共同营造一个平安、文明的清明节。

清明节主题班队会心得体会 篇2

转眼又是一年清明,中国这个传统节日,也随时代进步从意义和形式上都有着巨大升级变化。

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提倡破旧立新,很多工程浩大的陵墓都拆下石头修山塘水坝,人们心里只有这个节日,没有人去凭吊逝去的亲人。七十年代祖坟前仅见几张黄白纸飘动。八十年代以来,坟前就开始出现祭奠用的鲜花、酒菜、果品,彩纸、灯笼、绣球绕满坟墓。这几天时间只看到烧纸升起的浓烟,只听到鞭炮震荡山谷的声音。一些官场显贵的人,不但腰包里硬,还利用职权,给祖坟山上专门拉上电线,开着音响、彩灯七天七夜通宵闪烁。

改革开放以来,全民生活水平提高了,这个节日,大到官场,小到民间,攀比成了风气,演变成时尚。不少人为了显贵,特意为祖坟修了水泥路,坟前停一长排小车,鞭炮燃放万元甚至十几万元钱。这个节日,再也不是从前缅怀先人那种沉痛的气氛了,成了炫富显达的排场。很多人就是认为先人在世的时候自己没有尽孝,等亲人到了极乐再好好报效,希望先人在天有灵,保佑子孙后代永远大富大贵。有钱,谁都任性。

清明节主题班队会心得体会 篇3

清明节即将来临,4月3日下午班会课时间,某某县某某镇中心小学开展了以“绿色清明,文明祭祀”为主题的班会活动。

班会课上,各班充分利用课前收集的资料和精心制作的课件,通过知识问答,讲故事,播放视频等形式,向学生普及了清明节的相关知识,如清明节的由来、清明节的习俗、描写清明节的诗词,清明节缅怀先烈、祭奠先烈等,诠释了有关清明节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引导全体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时充分发挥“小手拉大手”的作用,教育学生清明节祭祖时,要采取文明简约的方式,用送鲜花、植树等绿色环保的祭扫形式替代传统的烧纸放炮祭祀习惯。教育学生注意交通安全,不上山玩火,不在野外放火,发现森林火灾要及时报告,未成年人不得参与扑火和救火,告诉吸烟的家人和亲朋在野外不要将烟头随手乱丢等。

通过开展“绿色清明文明祭祀”主题班会教育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了传统节日的丰富内涵,同时也使全校师生绷紧了森林防火这根弦,自愿做倡导“文明祭扫、预防火灾”的森林防火宣传员,爱护自然,保护森林,共同呵护我们美好的绿色家园。

清明节主题班队会心得体会 篇4

当今,主流社会倡导的是“厚养薄葬”,主张在生前给足尊严,善待处之,使之生活幸福;提倡在死后丧事从简,生态入葬,留下环保风范。这是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对人类赖以生存地球的高度负责,没有哪一个人可以逃离生生死死的规律,更没有哪一个人能够改变“赤条条地来,空荡荡地去”的现实。生态,才是维系人类生存的重要密码,对待逝者,需要用生态的观念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在公众吐槽大气污染时,很多人习惯性地把矛头指向各大涉染企业的烟囱、马路上汽车尾气的排放,甚者来自西北区域的沙尘暴,这些都是公认的公共生态环保责任,唯独没有想到与己相关的应担责任。在一些地方,亲人离世还保留着土葬的做法,占用大量农地耕地;运灵车一路抛撒冥币,既不雅观又给环卫工人添累;高高的坟头前,烧化的是祭奠用品更是新的污染源……特别是清明节期间,各种汽车开进山野,你追我赶,喇叭声此起彼伏,打破山村的安祥与静谧,活脱脱地演绎成一场车展秀。这与生态祭扫先人的要求相差甚远,离传统的清明祭扫愈行愈远,繁华落尽是空虚,心灵的哀思何以寄托?

清明节,是中国人们的传统节日,也是中央文明办力推的“我们的节日”。国家文明需要社会文明来诠释,社会文明需要公民文明来体现。作为新时代的国人,身上理当充裕着时代文明的风范,能否让清明节成为展示文明的一扇窗口,从这个窗口望去,满眼的生态文明应当成为一景。如果说,一堆纸钱化作升腾的青烟,能够寄托后人的哀思,那么,一束鲜花清新高洁敬献先人,不也能代表晚辈的追思吗?在祭奠先人的问题上,与占地土葬及乌烟瘴气地乱烧一通相比,海葬、河葬、树葬等充满环保理念的生态殡葬,则更加顺应潮流,倍受推崇。

生态殡葬靠公民的自觉,更要靠法律法规等硬约束增强执行力。教育只能起到宣传引导的作用,但不是根治意识形态领域问题的万能药,必须依靠强有力的法规作后盾。在推进生态殡葬管理方面,仅仅依靠没有约束力的说教和制度是远远不够的,应当让公民知道破坏生态殡葬的严重后果和需要承担的法律责任。生态文明不是软绵绵的说教,而是需要国家、社会、公民各个层面实实在在地落实各自的责任,把担当的精神写在尽职尽责中。

生态祭扫,是缅怀先人的最好方式,也是改善子孙后代生存环境的最佳选择。故人离去,留下的是精神财富,激励后人以科学的精神继续创造划时代的辉煌。作为后人,理应接住优秀传统文化的接力棒,把先人的创新创业、勤俭节约等精神发扬光大。由此,方能告慰先人,昭彰后人,不负做人。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