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阅读《傅雷家书》读后感(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1
今天,在语文课上,老师给我们讲了《傅雷家书》,让我对这本书,对傅雷有了不一样的认识。
老师着重讲了《傅雷家书》及作者的背景,好让我们更了解当时的情况,从中,我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傅雷。
一如既往地,老师不像书上那样赞扬傅雷,而是先给我们讲了傅雷消极的一面——他是个渣男,还家暴。
从《傅雷家书》中,我们很难看到他这一面孔,比如我就一直认为傅雷是个好丈夫、好父亲,虽然对儿子严厉了些,但终究是个人才,还教育出了这么厉害一个儿子。书中的内容更是充满了父子情深,让人感动。
但不曾想,傅雷作为“好丈夫”曾多次出轨。在和妻子朱梅馥订婚时,傅雷爱上了法国女子玛德琳;在妻子怀孕三个月时,傅雷和一位女演员纠缠不清;在是两个孩子的爸爸时,傅雷公开追求陈家鎏。这些似乎也在傅雷给儿子的信中提到的“曾做过一些对不起***妈的事”中可以得到印证。
作为“好父亲”,傅雷更是给了傅聪和傅敏一个黑暗的童年。他做的第一件事是家暴,在一次访谈中,傅聪曾指着自己鼻梁上的疤痕说,在他5岁时,傅雷曾不知为何生气了,拿起盘子摔过来,他顿时便血流如注,立马送进了医院。像这样的事不至一两次,而是家常便饭。傅聪练琴时,只要让傅雷听到一个错误音符,他就会殴打傅聪,甚至把傅聪的头住墙上撞,对待傅敏亦是如此。
傅雷做的第二件事就是区别对待兄弟二人。傅聪从小受到高级教育,傅敏虽然也想像哥哥那样学琴,但傅雷却不同意,理由是他没有精力,并且认为傅敏没有天赋。在《傅雷家书》中,傅雷也承认自己对傅敏的不公。他曾给傅聪写过长达七千字的信,却从未给傅敏写过长信。
傅雷做的第三件事就是过多地控制。他对孩子有着各种无孔不入的要求。每天吃饭时,他都会关心孩子吃饭时的坐姿,手肘位置,吃饭不能说话,咀嚼不能发出大的声响。由于傅聪不爱吃青菜,他就罚他只准吃白饭。傅聪长大后,父子关系仍没有像书中描绘的那样融洽。傅聪被问起“为什么回信比家书少得多时”他自己也说,自己不敢写,因为随便说一句就会引起父亲源源不断的.反应。不仅如此,傅雷本身的性格其实就很暴怒,时常发脾气、摔东西。更离谱的是,傅雷还时常指点傅聪与弥拉的感情——这在书中也有体现——他告诉儿子要专一、不许离婚,但自己却多次出轨。这样的傅雷还真让人大吃一惊啊!
那么,傅雷为何会有这样的性格呢?其实,这也不能全怪他自己,这也要从他的童年谈起了。在傅雷3岁时,他的父亲因被诬害被捕入狱,即使他母亲多方奔走,但他父亲还是在出狱后去世了。在这期间,因他的母亲无暇顾家,傅雷年幼的两个弟弟一个妹妹相继夭折。也正因此,傅雷的母亲就将一切希望寄托到了傅雷身上,极力培养他。傅雷的母亲请来了私塾先生教书,她则在一旁监视傅雷。因为一下子失去了四个亲人,傅雷的母亲变得乖戾,用各种残暴手段对待傅雷。傅雷玩久了,她就把儿子扔进水里;傅雷分神时,她就把蜡烛油滴到傅雷身上;由于傅雷不好管教,她就要上吊……这一切造就了傅雷,也扭曲了他的性格,让傅需在多年后也用母亲对待自己的手段来对待自己的儿子。傅雷的这种暴躁,易怒事实上是不由自主的,在发怒过后又时常懊悔地责怪自己。
毫无疑问,傅雷是个卓越的翻译家,评论家,是难得一遇的人才,但他绝对算不上一个好丈夫、好父亲。《傅雷家书》能成为“教育典范”也是顺应了某些父母的控制欲的结果,但我身为学生,从一个孩子的角度去看这本书时,我认为《傅雷家书》更像是一本哲理书,而不是所谓的教育书,这也是我看完这本书最大的感受。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2
傅雷家书,翻开米黄扉页,工整或杂乱的笔迹中蕴含了无数。浓情或正道,虽都是近七十年前的事了,在如今却也看得如此真切。傅雷对儿子傅聪的谆谆教诲是最让我无法忘怀的,在脑海挥之不去。
“要把一个‘人’尽量发展,没成为某某家某某家以前,要先学做人;否则那种某某家无论如何高明也不会对人类有多大贡献。”——傅雷
生活细节
“你素来有两个习惯,这两件都不合西洋的礼貌。”这是傅雷写给儿子傅聪的家书中的话。即使傅聪背井离乡已经很久,但这些他曾经的生活细节却被傅雷深刻在心。他们都明白,傅聪的这一去是代表着中国的形象,不能出差错;所在的圈子又是有教育的'圈子,更不能接受无法融入的错误生活习惯。傅雷认为,学会做人,是成为伟大之人以及一切的根本;而良好而融入周围人的生活习惯,又是更加基础的做人之道。因此,傅雷用大段苦口婆心的文字来改进傅聪的生活习惯,“必须”“切忌”“特别留意”“尤其不要”之类的字眼反复出现加重语气,想必傅聪看到此处时也一定会怀着深深的感动而付诸实践。想到我平时的生活,虽然有着来之不易的与父母朝夕相处的机会,却不想听父母的话,有多少错误的习惯仍未改掉。每每看到父母无奈的眼神却丝毫不留意,未曾想到傅雷父子虽远隔一片大陆,但傅聪却还是践行着父亲的建议与要求,甚至是多么细节的系围巾、插口袋、脱外衣。我渐渐醒悟,着手决定从以后开始边学习傅聪,将父母的话记在心间,落实行动,从最简单的生活习惯开始!
爱国教育
傅雷整日与外文打交道,傅聪远赴波兰,但他们却从未忘记家乡中国,爱国也同样是做人的一个重要部分。傅雷曾多次强调:“你如今每次登台都与国家面子有关:个人的荣辱得失事小,国家的荣辱得失事大!”傅聪也深刻明白:“国交给我的责任是如何重大。”新中国不过成立不到十年,还不算强大,也远比不上发达国家,艺术在中国还得不到太大发展。傅雷叮嘱傅聪要时刻关心外国音乐,吸取优点,也要发扬民族音乐,并随时写信给傅雷,为中国音乐做出贡献。傅聪也不负众望,取得无数大奖之余,还了解了波兰的音乐;同时他的心也紧紧地连着祖国,时刻没有忘记过,还在波兰参加了无数中国国庆,弹了中国民歌《牧童短笛》等,读傅雷推荐的中国诗词体味传统文化,通过高超的技艺让外国人认可了他——同时认可了他所代表的中国——“你和中国成了我整天思念的题目了”。傅雷非常欣慰,同时向傅聪赞扬中华民族传统,随时介绍祖国最新发展情况,还描绘祖国的大好河山。傅雷用大量篇幅讨论李白杜甫、祖国工程建设、黄山的雄奇壮伟,让傅聪即使身在他乡却时刻关心祖国,明白一举一动都是代表着亲爱的祖国。我翻开微博,看到有网友正在说中国音乐不好,而其他国家歌曲怎么样,愤怒之火瞬间席卷心房,这样错误的崇洋媚外怎么对得起傅雷傅聪以及众多为中国音乐事业付出的人,怎么对得起中国五千年的传统文化。还好评论区一片骂声,果然大部分人都是和傅雷傅聪一样心系祖国的中国人,如果被他们看到,一定是欣慰的,他们对中国音乐事业的努力没有被吹散,没有白费,他们对祖国那样深切的爱意也永远名垂青史。
“中国正到了‘复旦’的黎明时期,但愿你做中国的——新中国的钟声,响遍世界,响遍每个人的心!把大家都带着,跟你一块到无边无岸的音响的海洋中去吧!”——傅雷。
再次看向扉页上傅雷傅聪对视而笑的温馨场面,我更深刻地理解了这个笑容——不仅是父子情深,也是做人之道教导与学习的感动与欣慰吧。近七十年前的话语始终在我脑海里浮现……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3
这本书断断续续读了好长时间,做了快300条笔记,怎么说呢,虽然书中多是谈音乐但的确艺术是相通的,所以过程中总会停下来思考很多问题!它激发的思考或是关于人生或是具体的艺术问题,总之很有意义!零零散散胡言乱语的感慨如下:
1、我很感叹这样的家庭关系,从字里行间中去体会他们之间的亲情与情感交流,深入到那个场景里,我仿佛也能感受到傅雷夫妇给孩子的精神力量,多么难得的精神对话与理解。
2、书中感触比较深的是傅聪说不到波兰就弹不好肖邦的观点,我觉得这是艺术上的一种很高的精神层次,理性搭建好框架是勤奋的人都可以做到的,我们并无差别,一定程度上看是冰冷的没有温度的。但是艺术家有更敏锐的感受力,理性之上的那层感性是个体的差别所在,也是决定一副好画的关键!我在实践中也深有体会!但之前只是从绘画的角度来看待这层关系,直到看到傅聪说的这句,我才突然明白,它是相通的,再有我认为这种感受触及到了人生一个很根本的问题,就是体验,不同的环境会带来不同的体验和感受,注重承认我们自己独一无二的体验和感受不是一件容易事儿,我觉得在这件事情上做的特别好的就是贾樟柯了,他的电影就是他!再想来好的艺术都是如此吧!
3、我认为艺术的和谐与自我的`平衡是一个问题,它镜像的反映出自我当下的状态,你在追求画面的同时其实是在重新审视自我。
4、关于感性与理性的平衡,在生活中或是在艺术上都有这句话的各种变体,李睦老师说艺术要在经验和天真中保持平衡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我想做人做任何事,不止艺术,不都是如此吗?傅雷也是多次写到理智与感情保持平衡感性与理性的平衡,都是一种状态!
5、信中傅雷多次提醒傅聪要多接触自然和造型艺术,一来是因为傅聪不爱出门为他的身心健康考虑,二来是艺术相通的,从不同的艺术形式中都可以获得启发。想来我也要有这个意识,不过今年在这方面还是有很多感触的,从冯双白老师的舞蹈鉴赏到KINKY BOOTS的百老汇音乐剧到贾樟柯的当代电影再到叶锦添的新东方美学,这些都不是架上绘画,甚至不是绘画,但是我越来越感受到大家探讨的是同一种精神,或者说是从不同的形式中都可以窥见艺术的内核,如果我们的目的是成为一个更顺畅的自己,那这些不过是手段,或是通过身体的舞动去感受、或是通过眼睛去看、或是通过耳朵去听,只是透过的媒介不同而已。
6、书中我总能感受到傅雷的民族自豪感,我觉得是因为了解吧,因为了解所以认同所以热爱吧!
7、作为一名学习艺术专业多年但依旧是门外汉的人看这本书让我感受到真正在做艺术的人是一种什么状态,他的艺术是融入生命生活的!反观自己,我没有这么大的格局,我没办法让渡给艺术更多的空间,我仍迫于生存的在使用利用艺术给我带来更多的外在事物,但却没有静下来好好想想我在做的所谓的艺术到底是什么?我跟它的关系是什么样的!感动傅聪说自己六十岁才开始懂得音乐,嗯,路漫漫其修远兮吧!涉及书单:
1、《世说新语》 日本人几百年来把它当做枕中秘宝
2、《人间词话》 最好的文学批评 开发性灵此书是一把金钥匙
3、《古诗源选》
4、《唐五代宋词选》
5、《元明散曲选》
6、莫罗阿 格拉塞版:《恋爱与牺牲》《人生五大问题》
7、巴尔扎克:《两个新嫁娘的回忆》《奥诺丽纳》《夏倍上校》《禁治产》
8、丹纳:《艺术哲学》 若能彻底消化做人方面气度当面理解领会都会进步不仅增加知识 使你对艺术及一般文化历史有认识
9、《卓别林自传》
10、《约翰克里斯朵夫》
11、《柳家大院》老舍
12、罗曼罗兰《今代音乐家》《古代音乐家》
13、埃蒂昂勃勒Etiemble《新西游记》 促进对现代中国的了解
14、罗素《幸福之路》
15、盖叫天《粉墨春秋》 解放以来谈艺术最好的书 人生教育伦理艺术再没有结合的更完满的了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4
生命的个体是短暂的,但生命的现象却是永恒的。
我们或许无法改变生命的长度,但却可以扩宽生命的宽度。
世间万物林林总总,或泰山许鸿毛。但却总有一些凌驾于生命之上,值毕生追求。
青春少年时,除去于未来的美好憧憬外,于生命消逝的仿徨也常常在心中回荡。身处人生中的花季,对死亡的恐惧我何尝不感同身受?近些天正好在拜读《傅雷家书》。
记得是1960年傅雷在给其子傅聪的信中写道过一句话:“我素来对生死看得极淡,只是鞠躬尽瘁,活一天做一天工作,到有一天死神来叫我放下笔杆的时候才休息。”当时读到此,我的心不禁被深深地触动了——生命是第一位的,若是连生命都看淡了,那万事万物又有什么值得拼搏呢?直到合上书的最后一页,我才明白——世界之大,除了生命,有更多的人和事值得我们为之付出。
梦想
梦想是一时的追求,一生的夙愿。它不仅是对物质的追求,更是对精神的依托。可以说,人这一生一直在为一个梦想而奋斗,这个梦想或大或小却不可或缺。若是有志,不在年高;若是无志,便空长百岁。
世界著名钢琴家傅聪为了艺术,客居他乡,远走异国。为了艺术,他经历了异域风情里的“浮云游子梦,切切故乡情”,功名利禄中的心无旁骛,坚守本心。他把艺术看得比生命还重,忠于艺术,尽一切可能保持艺术的完整而奋斗。为了艺术,为了不被钢琴匠、奏琴的机器同化,傅聪细水长流,大大减少了音乐会的次数。这也意味着对名利的放手,对金钱的摇头。
梦想可能轰轰烈烈,也可能平平淡淡。轰轰烈烈的梦想最终许能一鸣惊人,名垂青史;平平淡淡的梦想最终许只能不声不响,销声匿迹。但有梦想的人活出了自我,没梦想的人随波逐流。有了梦想,生命充满活力;没有梦想,生命没了意义。
为了梦想,头破血流也再所不惜。
因此梦想,凌驾于生命之上。
亲情
傅雷曾在给其子傅聪的家信里写道,“爸爸已进入了人生的秋季,许多地方都要逐渐落在你们年轻人的后面,能够帮你的忙将要越来越减少,一切都要靠你自己努力,靠你自己警惕、自己鞭策。”短短的几句话,仿佛什么都没说,却又像述说了千言万语。傅雷对傅聪的期望、担忧、鼓励,对自己无法帮助儿子的无奈、忧愁、痛苦如酸甜苦辣四种调料混合在一起,五味杂陈。傅雷时时刻刻,随处都是傅聪的警钟,一面忠实的镜子。为了给儿子回信,傅雷不顾身体的霉况日下,顶着头晕眼花,在昏黄的灯光下一字一句提笔书写。
亲情,可以穿越时间和空间,带着浓浓的思念,深深的牵挂,来到彼此身边。亲情,可以使脆弱的'人变得坚强,使冷漠的人变得温暖。亲情,是互相付出;亲情,是互相牺牲。
为了亲情,两肋插刀也在所不惜。
因此亲情,凌驾于生命之上。
祖国
为了中国的尊严,北大学生浩浩荡荡五四游行,“誓死力争,还我青岛”;为了中国的振兴,科研人员呕心沥血,青丝变白发;为了中国的尊严,革命烈士前仆后继,死而后已,用血筑建新的长城。
历史之河里,滔滔不绝的流淌着为国牺牲者的鲜血。古往今来,不同岗位的人都为祖国的兴衰贡献着自己的瘠薄之力。其间,有鲁迅、傅雷的“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也有红军战士的“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没有身强力壮,却也身残志坚;无法冲锋陷阵,战死沙场;却也以笔代刀,口诛笔伐。
为了祖国,赴汤蹈火也在所不惜。
因此祖国,凌驾于生命之上。
生命之上,还有许多许多。或许我们会因此,付诸一生。我们无法使生命延长,但我们却可以丰富生命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