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阅读《心理罪》读后感(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心理罪》读后感 篇1
黑夜每天都会唐突地如约而至,它侵袭着每个角落,包围着每个角落,肆无忌惮,妄想让每一片光明都无处躲藏,星星想要保护这片城市,以柔和的不容置疑来驱逐这片黑暗,而它的光亮却显得有些微不足道,被照亮的地方少之又少。城市里灯火通明,每家每户都亮着灯,以最直接的方式宣布对黑暗的厌恶,但这种方法实则无效,在灯火所不达的上方,夜会显得异常黑暗......
我站在楼上,以一个奇怪而又美妙的角度俯视这片城市,我不禁渐渐失神,这片城市和那片城市会不会是同一片,也许,所有的城市都很像,那我在黑暗到来之际会更像谁?是他?还是他?
丝丝伤感突然袭来,记忆的匣门也在不经意间悄悄打开......
我再次思考起那本我不只思考过一次的小说——心理罪。
虽然这是国内最专业的侦探小说,虽然这里有着大量吸引我的侦查学和犯罪心理学知识,但最吸引我的却是里面的主人公方木。他毅然决然地一次次站出来充当正义的砝码,来维护他心里的正义。我最欣赏他的是能把“惩恶扬善”的“大众英雄”绳之以法。
如果这个城市中有一道光,这道光可以随时用镰刀挥向恶者的头颅,每个恶者都怕成为他的目标,而每个善者却希望成为那柄镰刀上的刀刃,当这架代表公平正义的天平开始倾斜时,应当如何选择?用黑暗消灭光明同样的方法消灭黑暗吗?以德服人在黑暗面前也许显得矫情,但一彼之道还施彼身就正确吗?以罪恶打击善良谁都知道是错的,那善良报复罪恶呢?如果,有掌控别人命运的机会,你,会变成恶魔吗?
这些问题我思考过多次,但我想真正被伤害过的可怜人不会思考太多。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抚平心灵的创伤谈何容易,但更多人选择的并非是不在别的人再重蹈覆辙,相反,他们似乎更愿意看到别人受更深的伤害以来寻求心灵的慰藉。如果你的面前放着一只名叫打着正义的`幌子来报复别人和宣泄情绪的熟鸭子,我想你不会乐意让它飞走。这,也许就是人性的弱点。
也许有人说,自己也是无辜的,自己也是受害,极少人才会有“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人三尺又何妨”的胸怀。但我不知道我是否有资格反驳一句——别说你无辜,别为自己犯的罪找任何理由,当你在黑暗中选择视而不见的那一秒起,你,已经成为了黑暗的一部分!
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从古至今邪恶无处不在,有邪恶的地方就会有正义,但正义如果使用不当却反而会滋长邪恶,如何取舍,皆在你的一念之间。
作为星星,你无法驱逐想要驱逐的所有黑暗,但却能在真正意义上减少一丝黑暗;作为灯火,你只能自欺欺人,你以为你做到了,实则,窗户之外,城市之外,夜,更加幽邃......
《心理罪》读后感 篇2
这是一本讲述心理犯罪故事的小说。让我在感叹自己生活平静的同时,也对那些犯罪者们的心理产生了深刻的了解,读后感油然而发。
很多时候的犯罪都是那些心理承受能力很差的人被社会压力压迫的没办法喘息,从而找到的一个发泄口,他们自认为社会对不起他们,挤压后产生的心理扭曲。我甚至觉得他们有些可悲,但是即便再可怜他们也逃脱不了法律的.制裁。
作者在这本书中创造了一个血肉丰盈的人物——方木,整本书讲述了他命运多折的人生,从一个无忧无虑的大学生,一步一步走到深谙人性的资深警察,经历了形形色色的罪恶,和变态杀人狂斗智斗勇,揭露人性的丑恶,代表着正义的一方。
我第一次知道,一个年仅20岁的少年也可以那么深沉寡言,我思考过,如果是自己遇到了那样可怕到如同地狱一般的事件时,我能不能坚持下去,我现在或许可以信誓旦旦的告诉别人,“我可以,区区小事怎么可以难得到我”,那是因为我生活在一个和平幸福的环境里,我没有体会过那样的害怕,那样的绝望,而一旦这种事情降临到我的身上……我甚至都不敢去想象,背负着生命的代价而活着,太沉重,也太悲伤。
我第一次知道,“警察”这两个字背后包含着的意义,有多么神圣,我想为以前对警察的误解道歉,这让我感到非常的羞愧和无地自容。
这本书里有太多太多的东西需要我学习,我的读后感也不会,更不能只有这么短的几行字,每多看一遍,我就会产生新的感受和想法,我觉会觉得自己变得更加成熟。
《心理罪》读后感 篇3
犯罪心理学指的是运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研究犯罪主体的心理和行为以及犯罪对策中心理学的一门学问。本书从犯罪心理结构,犯罪心理成因,犯罪心理预防及矫治等16章内容来丰富其主要内容,给受众详细地介绍了有关犯罪心理学的知识。
其中讲到不同年龄与性别的犯罪心理时,作者从少年、成年男性、老年以及女性犯罪心理进行分析。文中深入到年龄特征﹑生理发育与心理发展的矛盾﹑个性特征﹑行为特征,这四大类型挖掘不同年龄与性别的犯罪心理。其中少年犯罪行为特征的突出特点是具有模仿性和易受暗示性。少年往往处在心理和生理发育不够成熟的阶段,少年极其容易模仿他人或者受他人暗示而发生违法犯罪行为。例如电影﹑电视﹑小说﹑游戏中的某些暴力﹑色情的情节,常常成为少年的模仿对象。
群体犯罪是文章中提出的又一关键词。当然群体犯罪心理自然也离不开个人的犯罪心理,它不是由几个简单相加的个体犯罪心理构成的,而是总体构成之间相互影响作用的结果。社会在逐渐地发展,伴随着和谐社会的到来,其中不免有动荡的时刻。社会上的闲散人员,相互之间勾结在一起,策划并实施共同犯罪的案例屡见不鲜,构成了群体犯罪。群体犯罪心理既是成员之间相互交往和心理上互动的表现,又是社会动乱,社会压力负效应产生的结果。
变态犯罪心理在新闻里时不时的播出,给社会上带来了舆论的热议。在互联网信息时代里,我们的视野中充斥的变态犯罪事件也是有所增加。变态心理犯罪的类型主要分为:人格障碍与犯罪,精神发育迟滞与犯罪。精神病患者的犯罪是变态心理犯罪中比较常见的,也往往是最让人束手无策的犯罪,其手段十分残忍,造成的危害社会的后果也比较严重。
针对各式各样的犯罪心理,对于犯罪心理的矫治就显得尤为重要。犯罪心理的'预防从外部因素讲要净化文化环境,政府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减少社会压力。从内部因素讲要培养积极﹑健康﹑正面的心态,养成好习惯,拥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当发生了犯罪时,如何加以引导?运用亲情、友情或爱情去关爱犯罪者,都能起到一定的效果。
读了《犯罪心理学》这本书,增加了我对犯罪心理学相关知识的了解。我国目前青少年的犯罪率是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如何抑制这种趋势是需要运用《犯罪心理学》的知识去实践的。所以读完这本书,我最深的一个感触是,我们应该想办法把书中的知识用来指导实践,真正的做到学以致用,才是学有所用。
《心理罪》读后感 篇4
说要写读后感,其实我也不知道说点什么好。
比《心理罪》优秀的小说有很多很多,书里涉及的又是比较冷门的犯罪心理画像。很多人说,一点也不懂关于心理学方面的知识,觉得虚构的作品太夸张,看小说和网剧时总觉得不靠谱,倒不如小时候的包拯、柯南,对逻辑推理的信服远大于悬乎的心理画像。
一开始,我也是这么认为的。
看这套书之前,我做了好长时间的心理建设。因为我胆儿小,之前看《他来了,请闭眼》吓得晚上连厕所都不敢去。当我看完第一本《第七个读者》的时候,坦白说,有点嗤之以鼻。文笔普通,案件也不复杂,很容易就猜出了罪犯。我一度认为是作者功力不够,驾驭不了复杂的推理过程,才把重点放在心理画像上。
简单介绍一下犯罪心理画像,没错,是我百度的。犯罪心理画像,就是在侦查阶段根据已掌握的情况对未知的犯罪嫌疑人进行相关的行为、动机、心理过程以及人员心理特点等分析,进而通过文字形成对犯罪嫌疑人的人物形象及活动征象的描述。
庆幸的是,我没有看完第一本就放弃。不是因为后来的案件有多么复杂,破案的过程有多么精彩,我觉得,作者高明之处在于,他将读者放在一个心理画像的'成型过程中,读者不再是局外人,或者高高在上的审判者,而是可以窥探到凶手或者受害者的内心,在抽丝剥茧的过程中,不忍大于愤怒。当我第一次为一个受害者流泪的时候,我承认,我爱上了这部小说。每读完一个故事,内心都会觉得很沉重。我曾经开玩笑和小伙伴说,我读完一本书再看看路上的行人,都会觉得生活好不容易。
我一度认为这种沉重感和我读完东野圭吾的书是一样的,但仔细一想,又不一样。读东野圭吾的故事,那种沉重感是灰暗的,没有光的,就好像他书中的人物,真相大白,可是幸存的下来的人却永远留在或迷茫或悔恨当中。《心理罪》的沉重来自感同身受,那些孤独和恐惧就好像自己亲身经历了一样。可是,字里行间充斥的救赎感,让你没有办法憎恨故事里,哪怕可以称之为恶魔的凶手,更多的是同情,以及对正义和希望更强烈的信任和向往。就像书里说的,亮着灯,就意味着生活,意味着希望。
整套书共有五本,讲述了主人公方木十年成长的故事。从一个在侦查方面有点天赋的懦弱的大学生,成长为内心坚定的警探。他说,以暴制暴解决不了任何问题,信仰暴力只会带来更惨烈的暴行,如果这架天平从来都是倾斜的,那么就让我当一颗砝码吧。五本书贯穿始终的,是对正义强烈的敬意。作者在描写犯罪现场的时候,经常会提到的一个词是“仪式感”。其实,作者通过方木向读者传达的敬意,又何尝不具有“仪式感”呢?无论是在大火中一声不吭的乔教授,还是至死都保持持枪姿势护着身后小孩的丁树成,无一例外让我肃然起敬后热泪盈眶。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第四本《暗河》中牺牲的三位警察。他们最后掉进了装满铁水的熔炉,被永远铸进了一个大铁块当中。用书里的话说,别说尸体了,就连DNA也被破坏了。
可是,这难道不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永垂不朽么?
我特别喜欢第五部的书名——《城市之光》。
暴力固然强大,然而,更强大的,是勇气及彼此的原谅。作者如是说。所有的牺牲,都是为了在黑暗中点亮一盏灯。所有的牺牲,都是为了让更多的人走进阳光里,真实的笑,放肆的哭。
《心理罪》不是一部侦探小说,是一部与正义有关的启示录。
最后——都去看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