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州突围读后感

多美网

2025-06-28读后感

欢迎阅读黄州突围读后感(精选5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黄州突围读后感 篇1

路过一间教室,听到学生诵读《饮湖上初晴后雨》,加上最近阴雨连天,睹物思人,便想起此诗的作者苏轼。为显尊重,我还是叫他苏东坡吧,多一个字,我不觉麻烦。

余秋雨的散文如《遥远的绝响》、《历史的暗角》、《抱愧山西》、《一个王朝的背影》等我都看了好多遍。不过,我最喜欢的还是《苏东坡的突围》。

学生时代的语文课,每当学习苏东坡的诗词时,老师都说苏东坡是豪放派。豪放派嘛,给我的刻板影响是,肯定吃不愁,穿不愁,没有烦心的事儿,游山玩水,写写诗词,一副乐呵呵的样子。在没读《苏东坡的`突围》以前,从不理解苏东坡的命运多舛,更不了解苏东坡在精神世界的壮举:自我突围。

苏东坡才华出众,在朝为官,因乌台诗案,被流放黄州。起因是苏东坡政见不同于新党,新党内别有用心的人,想给苏东坡扣帽子,说他写的诗词是反诗,还拿出曾经的诗词,断章取义,牵强附会,滋事说他造反,极尽诬陷之能事。后来苏东坡被抓了起来,参与诬陷的那些官员,轮番地严刑拷问他,最后苏东坡大概也觉得,虽然自己造反子虚乌有,但可能真得要被这些人折磨致死,还不如少受点皮肉之苦,基于这种想法,苏东坡稀里糊涂的被定了死罪。当时为官的人群中,除了诬陷苏东坡的新党,还有部分人搞投机,为了赢取政治资本,落井下石,向苏东坡泼脏水。而更多的人真正知道苏东坡并没有罪,为了自保,虽没有参与迫害,却都集体选择了沉默,其中有经常和苏东坡一起吟诗作赋的朋友。苏东坡当时的处境是极其危险的。好在极少数的有良知的人,还是敢于替苏东坡说话。皇帝其实也不相信苏东坡写的诗词,真有什么不妥,内心并不想杀他,但为迎合针对苏东坡的舆论导向,便于继续进行新政,才抓了苏东坡。最终皇帝改判苏东坡流放黄州。

苏东坡被贬黄州后,在群山恶水的蛮荒之地,写下了许多著名的篇章。其中就有我们耳熟能详的《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

流放后的生活,缺吃少穿,但这还不是最主要的困难。没有粮食,那就自己开荒耕地,没有蔬菜,那就自己建园种菜。望着荒芜人烟的黄州,起初最难忍的是孤独,因为孤独,他给以前的好朋友写信,向他们诉说苦楚,结果没有人回信给他,后来无望,也就不再写了。失望,孤独,困苦之中,他选择了享受孤独,逆流而上,耕地、种菜、烹饪、寻访古迹、礼佛……流放带来的消沉,被一种孤独之后的,焕发着新生命力的蓬勃所取代。

此时苏东坡是豪放派,洗净铅华的豪放,突围荆棘的豪放,彻悟的豪放。

上课钟声已响,我早已来到教室,学生集体朗诵:"这梅花……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她是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最有骨气的……"

窗外依然飘着雨,学生的朗读,很有带入感,我能不想到苏东坡吗?

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我决定先从此刻开始,不抱怨:阴雨带给道路的泥泞。

黄州突围读后感 篇2

人有意气,才有豁达的胸襟,才会在艰难困苦中,一步步走向成熟。

苏东坡便是这样成就了赤壁二赋、大江一词,名传千古,苏轼乌台诗案后被贬黄州,物质匮乏,无亲无故,精神索然,可当他仰天高呼“大江东去”,他面临的那些烦心琐事顷刻之间便像巨石沉入那滚滚波涛之中,渐行渐远,无影无踪。面对那涛涛江水,他选择淡忘,忘记那些失意与悲伤,越来越淡泊从容,将所有痛苦抛之脑后,努力铭记着世间的美丽,他的诗能让人感受壮阔,又蕴含着常人难以企及的旷达。

杨绛曾说:“这世界上没有不带伤的人,世间皆苦,唯有自渡”。苏轼便真真切切的'做到了这一点。贬官黄州,没有抱怨和憎恨,只有对自己年轻所做一切的反思,坚定的享受当下,脱胎换骨后的新生为他之后的佳作奠定了巨大的基础。

原本,我全然不理解“成熟”到底意味着什么。苏轼的这般,想必绝对是成熟的最高境界,从他的诗歌中不仅可以读出一代才子的耀眼光辉,更能读出他对世俗的漠然通达。而于我不但可以增长文化底蕴,更可以学到人生的道理,最起码,有面对挫折的那份乐观与从容,时刻保持自己发现美的稚嫩之心。

纵有千般万般敬佩藏匿心间,最终只剩一句浓缩于心:一蓑烟雨,一生清欢,实乃君子之肚量。

黄州突围读后感 篇3

喜欢余秋雨教授很久了,他的“文化”系列及小说作品都有涉猎,对于余教授的小说作品我不多说,但是他的散文我是由衷的爱读。不只从一个人那里听到“余秋雨是写考场作文的”,也常常听说为了中考高考要去突击“余秋雨”好为作文填素材的。或许一年前我还会想要论辩几句,还会因为和一些人在网络上争论到被封号而生气,而现在我只想单纯地以一句话来表达我对余秋雨散文作品的感觉:这些确是一个读过万卷书,行过万里路的人的用心之作。

关于苏轼恐怕没有几个人会说“我不了解”,即便是上我小学的外甥都会背几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但不是所有人都能说出苏轼的血泪史,也不是所有人都对字句间的故事感兴趣。苏子,在很多人的印象里,是一个标准的文人墨客,豁达潇洒,才华出众。正如林语堂先生在《苏东坡传》里写到的一样:“做一个不是朝廷中元老重臣级的官,心情好时,喝喝小酒,写写诗词;心情不好时,喝得酩酊大醉,对着月亮抒发抒发心中的怨气,倒也是挺潇洒自在的。”然而树大招风,一个儒雅而豪放不羁的文人,势必会招致无耻小人的妒忌和陷害,朋友也好,政敌也罢,甚至偶尔走过的`几个跳梁小丑,都有,总之一场蓄谋已久的阴谋正在一步一步靠近着苏子。公元1079年,“乌台诗案”东窗事发,苏子因作诗讽刺新法,“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狱,流放黄州。余秋雨在这篇文章里面引用了苏轼写给友人李端叔的一封信:

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辄自喜渐不为人识。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自幸庶几免矣。

余秋雨写道:

我初读这段话时十分震动,因为谁都知道苏东坡这个乐呵呵的大名人是有很多很多朋友的。日复一日的应酬,连篇累牍的唱和,几乎成了他生活的基本内容,他一半是为朋友们活着。但是,一旦出事,朋友们不仅不来信,而且也不回信了。他们都知道苏东坡是被冤屈的,现在事情大体已经过去,却仍然不愿意写一两句哪怕是问候起居的安慰话。……即便这封无关宏旨的信,他也特别注明不要给别人看。日常生活,在家人接来之前,大多是白天睡觉,晚上一个人出去溜达,见到淡淡的土酒也喝一杯,但绝不喝多,怕醉后失言。

苏轼当时茕茕孑立于天地之间,无处呐喊,那是怎样的一种苍凉。身边的繁华似潮水般退去,往昔的得意如梦一般消失得不留痕迹。只有眼前南国的山水,静默着,提醒生活的继续。面对压迫,面对摧残,面对这不公的世道,他心中有恨,但又能恨什么呢?恨李定、恨舒亶?不!他们这些小人不值得一恨。恨神宗?也不能!毕竟自己身为人臣。想来想去,他终究选择了恨自己,恨自己才华横溢,锋芒毕露。正如余秋雨先生在文中所说那样:

一段树木靠着瘦瘤取悦于人,一块石头靠着晕纹取悦于人,其实能拿来取悦于人的地方恰恰正是他们的毛病所在,他们的正当用途绝不在这里。

这件事对于苏轼来说是件灾祸,而对于文坛来说,却是一个“机会”。说来讽刺,乱世出佳人,也出佳作,那么深爱着文人的我们,又该期待文人平庸而安逸地度过一生,还是感谢使他涅槃的烈火?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渺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词中万般寂寞压在苏轼身上,他终于成熟了,觉醒了。余秋雨说: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苏轼自己回忆人生时称,自己的一生的成就都在被贬之处了。我们感谢历史送给我们一个豁达的苏轼,让他即便遭受重重磨难也依旧没有放弃过。苏子的心离开的官场,不是不懂官场,而是真的懂了。他更懂得官场名利只是过眼烟云,于他是格格不入的,只有明月清风才能长伴于他。沉醉于山水之间,侣鱼虾而友麋鹿,携飞仙以遨游,抱明月以长终,也许黄州才是他的真正归宿。风、雨、天、地、人,已浑然融为一体。这是大彻大悟之后的笑对人生,是悠然于“入世”与“出世”之间的恬淡潇洒,是物与我皆忘的大智若愚,是忠实于心灵的信念坚守。我们感谢苏轼,他懂了,因为有好多人致死没懂得这中道理。

这一切,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蒸馏和升华,他,真正地成熟了--与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一样,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幸好,他还不年老,他在黄州期间,是四十四岁至四十八岁,对一个男人来说,正是最重要的年月,今后还大有可为。中国历史上,许多人觉悟在过于苍老的暮年,换言之,成熟在过了季节的年岁,刚要享用成熟所带来的恩惠,脚步却已踉跄蹒跚;与他们相比,苏东坡真是好命。

东坡先生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在逆境中没有沉沦,仍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他那些著名的词篇,散文及书法代表作,大都是在他被贬黄州的十年中所作,气势磅礴,酣畅淋漓。可见东坡先生当时并没有怨天尤人,反而有老夫聊发少年狂的英雄气概与“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豁达与傲岸。面对境遇变化时的豁达,既是一种人生态度,也是一种思维方法。苏轼谪居黄州时,效法陶渊明,躬耕东坡:“昨夜东坡春雨足,乌鹊喜,报新晴”。晚年远贬海南,艰苦备尝,九死一生,而笔下春景仍富有生气与活力:“春牛春杖,无限春风来海上。便丐春工,染得桃红似肉红”。由此可见作者确实做到了“此心安处是吾乡”。东坡所作的人生思考超出凡俗,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作者汲取了儒释道三家思想的积极因素。儒家的入世和有为,引导他热爱生活和人生;道家的无为非凡是庄子的齐物论,又使他淡泊名利,在逆境中也显得从容自如;佛家的静达圆通,则启迪他走向圆融和通达。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作者的人生境界达到最高,那就是包容。苏轼在其词作中表达的关于人生哲理的沉思,无疑体现了一种深切的人文关怀,能给后人以有益的启示和精神的滋养。一生起伏跌宕,个性锋芒毕露,言语真情意切,词作大气磅礴,这样的苏东坡我们受益无穷。而我,也因此有了机会,欣赏成熟的苏轼带来的不俗的作品。

黄州突围读后感 篇4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述求告的大气,一种不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知道这段话是余秋雨先生写的,一直喜欢这段话。今天读先生的《文化苦旅》——黄州突围,终于找到这段文字的出处。

对于苏东坡最初的认识,来自林语堂的《苏东坡传》。他说苏东坡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全才最可爱的男人,于是一直崇拜和景仰。今天看先生的《文化苦旅》——黄州突围篇,东坡的悲惨遭遇和经历,竟让我几次泪目。

苏东坡一生走过和流放过许多地方。这些地方远比黄州美丽,但是僻远的黄州却给了他最大的惊喜和震动。

他来到黄州之前,正陷入一个被文学史家称为“乌台诗案”的案件中。我们也许会猜想,像苏东坡这样让中国人共享千年的大文豪,应该是他所处时代的无上骄傲,周围的人一定会小心的珍惜他,虔诚的`仰望他。事实恰恰相反,无数卑劣文人与小人的嫉妒、诽谤和诬陷,让这个旷达、单纯的男子不知身犯何罪,竟让差人用绳子捆扎着,像驱赶鸡犬一样,走在示众的路上!

“贫瘠而愚昧的国土上,绳子捆扎着一个世界级的伟大诗人,一步步行进。苏东坡在示众,整个民族在丢人。”

“小人牵着大师,大师牵着历史,小人顺手把绳索重重一抖,于是大师和历史全都成了罪孽的化身。”

于是,那个温和柔雅如林间清风、深谷白云的大文豪,在牢房里受尽了非人的折磨!

许多他昔日的好友竟在他危难时悄悄地躲避了。但是毕竟有勇敢之人,仗义之人。

杭州的父老乡亲在他入狱后公开做了解厄道场,求告神明保佑他。

狱卒梁城,知道他是个大文豪,无人时尽力照顾他的生活,连每晚的洗脚水都为他准备了。

他的朝中好友,甚至他的政敌,王安石的弟弟也仗义执言。

最动情的是那位太皇太后。

如此形势下,皇上释放了苏东坡,将其贬谪黄州。

由此看出黄州对苏东坡的重要。

在黄州的日子,凄苦的生活,难言的孤独,使他彻底洗去了人生的喧闹,将内心寄托于无言的山水,寂寞中反省过去,觉得自己以前最大的毛病是才华外露,缺少自知明,“他的这种自省不是一种走向乖巧的心理调整,而是一种极其诚恳的自我剖析!他在无情地拨除自己身上每一点异己的成分,他渐渐回归于清纯和空灵。”在这一过程中,是佛教让他习惯于淡泊与静定!

艰苦的物质生活,又使他不得不亲自垦荒种地,体味着自然与生命的原始意味。

也是在这时候,他自号“东坡居士”,完成了由苏轼到苏东坡的蜕变,艺术与才情又获得了一次蒸馏与升华,他真正成熟了。

于是也就有了开头的文字,秋雨先生对他蜕变后的解读!

黄州突围读后感 篇5

“他不是在被贬,就是在被贬的路上。”就是这样一生官场事迹都不尽人意的苏轼,却也通过自己的硬实力和豁达的人生观为中国历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博得了人们的喜爱。苏东坡其人,无论是在诗词书画都了不得。却总因琐事关联到大事件,就比如最有名的“乌台诗案”。从这场事件中能够深切地体会到这样的一位温和,旷达,单纯的大文豪却没有受到应得的尊敬,反而被小人妒嫉,陷害。只是苍天有眼,民众有心,苏轼的亲友依旧坚定地保持着维护其的战线,更不必说苏父和苏轼在朝中的好友了,甚至是其政敌王安石的弟弟都站出来为他说话。就连太皇太后都为之动容。无奈之下,皇帝只好释放了苏东坡,但却也将其下贬到了偏僻的黄州。"乌台诗案"的细节我无法再现,也无须赘述,再没有比余秋雨先生更凝重、更深情、更耐人寻味的文字。只是唏嘘,历史总是一幕幕重演,在你始料不及的时候。高贵的灵魂被奸邪、丑陋践踏,让你无从辩白、无从洗刷,只有哀号,只有沉默。但也正是因为这一举动,让苏东坡彻底解放了自己的'灵魂,从苏轼蜕化成了“东坡居士”。

磨难可以退去泥土,冲刷出灵魂的坚韧。苏东坡也受到了磨难的洗涤,提炼出了最纯真的灵魂。我们感受到了他对于理想心心念念的坚持,高贵的灵魂让他除去了人生杂念。无论怎样的风吹雨打,却依旧没能削弱他心中的圣火分毫。而也正是他的信念助撕开了烟雾,重建了光明。苏东坡也在被贬黄州的期间沉淀了自己的灵魂,将中年生活中彻底平静下来,让灵魂安定了下来。不在(再)像青春时那样肆意张扬,挥洒豪情壮志。坐下品一杯淡茶或许也是另一种人生的风味。身陷黄州便要突围,而苏轼却将这段时间的自己全身心托付给了生活,免去了官场的勾心斗角,回归诗酒田园,从而升华了自己。

失意,沉淀,升华。苏东坡做得无非就这些。用温和慷慨改变自己的一言一行,感染身边的所有人。便有了突围后的光辉,达成了更好的自己。这也正是苏东坡的伟大之处,那炽烈澄澈的灵魂。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