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雷家书读后感

多美网

2025-06-26读后感

欢迎阅读傅雷家书读后感(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1

大海茫茫,岁月悠悠,遥遥万里的两地之间,一封封家书联结着父子俩炽热而又相吸的心。若干年后的今天,阅这页页家书,感傅雷与傅聪这世间最温情的谈话,与他们共同体验书信的浪漫,亦品他们铭心的父子情谊,我,渐渐地触碰到了些许所谓的人生启悟。

“辛酸的眼泪是培养你心灵的酒浆。”

信中曾这样写道。我谓人这一辈子,本就是场枯燥而漫长的修行。有人修身,有人养性,无不在扮演着苦行僧,竭尽一生向不胜之寒的高处攀爬。而在傅雷的教诲中,傅聪得到的不仅仅是攀登巅峰的经验,更是来自父亲言语间流露的往上爬的支持与鼓舞,以及一颗登上巅峰后波澜不惊的内心。

苏轼曾云:“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傅聪在父亲傅雷的要求下每天花费11小时练琴,与琴促膝长谈,就连酷暑时节衣裤湿透都不曾休憩。傅聪以自己的坚忍之志来打磨琴技,无偿地“消耗”青春。他用无尽的汗与泪换来了掌声哗然的`“全剧终”,傅聪,这个享誉世界的名字,深深印在了历史中,他以一名优秀钢琴家的身份创造出的成就在国际艺术长河中流淌,涓涓不息。

“谁将声震天地,必长久深自缄默;谁终将点燃闪电,必长久如云漂泊。”

这是尼采对后人的劝诫与激励。基于此,我深信:潇洒自在换不来累累硕果,兢兢业业方成就姹紫嫣红。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骐骥之速,也非一足之力也。正是有了父亲所给的“磨难”,才致使儿子傅聪能一步步向一位德才兼备的艺术家迈进。

大器之成,终有待雕琢。有人对幼童的教育,主张任其自然而因势利导,因此像傅雷那样的严格施教,对其来说未免有些残酷。“倘有天分,则成为第一流的艺术家;倘无天分,宁可做别的工作。”这是傅雷的人才观,在这番人才观下,仿佛他给儿子系下的所有“痛苦之结”都可迎刃而解。这所做的一切,都只是为了让儿子成为一流的艺术家:这不过是一位父亲对孩子的一份充满希望的爱。

不过,在儿子成功之后,傅雷对他的教导也并未止于此——他提醒傅聪要常怀赤子之心,并用求索的心态来追求真理。因为他知道,凡卓凡超越者,必先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初心,学得会自己面对孤独。

“赤子孤独了,就会创造一个世界,创造许多心灵的朋友。”

正是因为有他悉心的教导,傅聪才能够于浮华世事中,沉下心来,窥探自我的心灵之窗。

傅雷将拳拳爱子之心融入文字,以一封封炽热的家书塑造了儿子的灵魂。傅聪的一切成就,必定离不开这位伟大的父亲!

辛酸无疑是泪水的一味陈药,这一味又使人生百般丰富,它让我们的内心变得坚强,铸就了一股韧劲。我们这一生,荆棘丛生,唯有奋斗,尝试冲破一切苦难的囹圄,擦干泪水,方能觅到这甘甜的酒浆。唯有庸碌的人,他的生活才如死水一般。

这跨越大洲的家书,赋予了文字太多的情感,传递了无限的能量,鼓舞了多少成就斐然的艺术家,又启悟了多少辈人才乃至平凡者!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2

傅雷家书,一封封平淡无奇的信,背后却隐藏着父母对孩子最真挚的情感。一次次不厌其烦的教导,是父亲对孩子苛刻却又宽容的爱。这是一本充满父子之间相隔甚远却好似近在眼前的爱,一本父亲含辛茹苦的教子过程,来来回回,都包含在这家书之中。

《傅雷家书》是一九五四年至一九六六年期间傅雷夫妇与自己的孩子傅聪在波兰求学时互相寄出的书信,并集成了一本书。记录了傅聪从一个小小的钢琴学童成长到一个世界瞩目的伟大钢琴家的过程,其中自然是少不了父亲母亲对其无微不至的关爱,即使是在天各一方,无数个叮咛和嘱咐汇集在书信中,便促就成了傅聪。让人不得不感叹傅雷的教育方式之妙。

傅雷曾向傅聪说过;‘第一做人,第二做艺术家’这一句话让我深思,为什么第一做人,其实很简单生而为人,我们就是人,做人才是根本,人在这世上,很容易迷失自我,特别是在成功和失败的时候。傅雷有远见卓识,固然能守住做人的根本,也以此教育子女。这是我读完书后感悟最大的之一。

在傅雷的眼中,换句话说,他教育成功的原因在于-----他并没有把自己的孩子当作是一个纯粹的孩子,更是精神上交流的伙伴,他会关心傅聪的身心健康,会关心傅聪的生活,关心他的练琴进展,甚至还会和他聊到中国艺术的发展就像是一个老朋友,知音,给傅聪一个能发出内心声音的空间,尤其是在书信当中,不管是傅聪的日常生活还是来自工作上抱怨,而是耐心与他教导,倾听他的意见和心声,拉近与他的距离,像是书信当中的;‘你觉得怎么样或是听听你的意见’将自己人生道路所经历的一切经验,道理用内心教给孩子,这,就足够了。

傅雷夫妇对于整个中国的教育其实也有着很深的影响,他们的教育之独特点在于并没有陪在孩子身边,而是精神上的陪伴,依然是书信中,傅雷细致入微到上台应该保持怎样的面部表情,抛去其他的不说,这种表现难道不是对孩子最大的关爱了吗,能为了孩子考虑这种地步,真乃用心良苦啊!傅雷的眼光看的也可谓是真远,他知道物质化的时代总会过去的,像这种超时代的教育方式,怎可能不出效果呢?这就是他们被例为典范父母的原因。

其实傅聪的`成功光靠苦心孤诣是绝对不行的,父母在这方面就像是一个老师,不可能永远的陪在孩子的身边,两者一定是相互的。傅聪对音乐,我觉得更多的是热爱,对音乐的贪婪,热爱的动力使得他努力的追求音乐,努力将最好的感觉传达给听众。

傅雷家书,四字包含了太多太多,但永远不变的是傅聪每封信的‘再谈了,祝你们健康’和傅雷夫妇对孩子深刻的教导,看看现代,大部分的家庭甚至还在物质的时代,用物质满足孩子,其实都是虚伪的。但在看看自己又何尝不是呢?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3

傅雷,是我国著名翻译家、文学评论家,一生成就斐然。在这本书里,我深刻地体会到他作为父亲对儿子的挚爱与期望,以及他内心深处的爱国之情。

《傅雷家书》在国际上的声誉也很高,它的独特在于:这是父亲写给儿子的家书,是写在纸上的家常话。字里行间,如山间潺潺清泉,碧空中舒卷的白云,情感真挚、质朴,令人动容。每一个字都凝聚了父亲对孩子的良苦用心和最深沉的爱。在这里,我们看到的不是一个板着脸的父亲而是一位慈父与挚友。父子二人促膝谈心,谈笑风生,仿佛就像一对无所不谈的朋友,感情热烈而真挚。只有在勾起对儿子的思念时,几丝无力感才令人想起,这已是一位两鬓斑白的父亲。

另一方面,《傅雷家书》是一本充满着父爱的苦心孤诣的教子书。大到事业、人生艺术;小到吃饭穿衣,事无巨细。父亲一直都在处处关心着自己的孩子。在艺术上,傅雷现身说法,给予孩子艺术上的指导和诚恳的建议。告诫孩子获大奖不骄傲,遇困境不气馁。做人要谦逊,做事要踏实严谨,一步一个脚印。在儿子消沉苦闷之际,父亲鼓励儿子振作起来,学会面对生活的高潮与低潮,乐观面对人生。他把深刻的人生感悟告诉孩子,在点点滴滴中教育孩子做一个正直的人,真诚的人,做一个富有爱心的人,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出于一颗拳拳爱国之心,他提醒儿子要以国家大局为重,始终忠于国家,勿忘国家的荣辱。在日常生活中,傅雷对如何进行劳逸结合的问题,给儿子做了正确、有益的指导。告诫孩子切莫为了金钱而身心劳累,希望儿子能保持身心平衡,高瞻远瞩。他还以朋友的姿态现身说法,帮助儿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稳妥处理事业与爱情两者之间的关系。另外,他告诫儿子在国外不要不拘小节,要做一个礼仪得体的人。父亲始终站在儿子的角度看问题,循循善诱,给予正确的'引导。诸如此类,拳拳爱子之心,溢于言表。

我认为这本书对于我们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学艺术的若是细细品味傅雷对于艺术的评论与建议,就能从中获益;为人父母的可以学习傅雷教导儿女的成功经验;作为儿女,我们也能从中更深切地体会到父母对我们无私的奉献和关爱,使我们学会感激父母,从而互相理解,互相体谅。这本书给予天下父母子女以强烈的感染和启迪。当然,最主要还在于,这本书对人们的道德、思想、艺术、文化修养等启迪深远,是使我们提高自身修养的一本珍贵的宝典。《傅雷家书》让我们懂得:一个人或是一个社会,若只有物质方面的追求,是不完整的。精神世界的完善,更加值得追求与重视。傅雷的精神,不仅是中国,也是世界的宝贵财富。

傅雷的家书,没有修饰,没有矫情,像一股清泉,滋润了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心。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4

轻轻合上书,品味着书中诗般的文字、真挚的情感,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傅雷家书》虽说只是一部傅家书信的真实记录,但是通过这些飘洋过海,飞越大陆的书信,把千里之外的儿子与牵挂他的严父,亦如挚友,还有无微不至的母亲之间的情感紧紧相连,想想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不禁热泪盈眶。

楼适夷说过:“这是一部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这也是一部充满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没错,透过家书,父子二人对艺术深入的探讨中,饱含父爱的关切。他为了儿子,从小聘名师教他钢琴,后来又送去波兰深造。儿子不断学习,父亲不断翻阅古今音乐典籍,从诗词歌赋到古典浪漫时期的经典,为儿子提供最恰当的建议,有多深的父爱,才有如此伟大,这才真是呕心沥血!这也就能明白傅雷家教多么严,望子成龙的心情多么热切,他创造了无法达到的神话。从他对傅聪的指点中对我有很大启发:练习往往只是第一步,迈向成功必须靠理想和思想,灵魂便在其中。肖邦能在傅聪的琴键上重生,不是年复一年的磨练技巧,而是精神上的一致。“头脑是一切的总指挥。”

“美的音质来源于心的感受能力。”中国古典文化给傅聪以极大的帮助,常常捧一本书,品味五千年文明,欣赏汉唐风韵。人生活中不作文/仅仅有疲惫、劳累,更有诗意,使人开朗,给人以奋斗勇气。傅聪曾说:“诗词在手边越读越爱它们,也越爱自己的祖国,人在他乡,心永在家乡,永在中国。”这与傅雷的教育是分不开的。“学艺术在于为人民服务,做人、做教育家,给他人经验、借鉴。”“赤子便是不知道孤独的,赤子孤独了,就会创造一个世界,创造许多心灵的朋友,拥有一颗真挚的心,才能撑起人生的境界,故赤子永不会孤独,没有鸢飞戾天之心,便不会失落,以达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以积极面对世间百态。”傅氏父子不断进步,至死也铭记于墓碑上。永留于心。傅雷总害怕儿子成名后高傲自大,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儿子谦虚做人,严谨做事,心中要有人格的`尊严。傅雷夫妇的心血体现在傅聪的一言一行上。几年前,在西安音乐厅偶遇傅聪先生,看到先生在后台准备演出,与书后照片相似,我一眼便认出了他,举止儒雅,举手投足间溢满了的是教养,虽只是看到先生的侧影,但对傅氏家族的敬意油然而生,也不禁感叹傅雷教育的成功。

傅雷家书,伴随一生,带来的收益存于心里,即使傅聪没见到父母最后一面,但家书勾画出了他们的真情,“润物细无声”,合上书本,回味这些家书,对我做人、处事、立身具有极大的教育启示,受益终身。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