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阅读玫瑰与教育读后感(精选5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玫瑰与教育读后感 篇1
临近放寒假,学校给我们每位教师发放了一本书,我领到的是窦桂梅老师写的《玫瑰与教育》一书。当我一拿到书,就被深深地吸引了。吸引我的原因有两个,一是书名,“玫瑰”。一个浪漫而又温馨的词语,居然有人将它与教育联系在一起。二是人名,因在大约六七年以前,我曾经看过窦老师的演讲和课堂实录,当时就被窦老师激情四溢的演讲深深打动,那时我就了解到窦桂梅从吉林一实小一名普通的教师,通过自己的努力当上了北京清华大学附小副校长,她肯定是一名不同寻常的教师。
通过再读《玫瑰与教育》,我知道了这本书一共有四辑:第一辑清淡与忧患,写了作者的教学反思;第二辑在听说读写的背后,主要写了作者在语文教学的所做、所想;第三辑日本教育管窥,写了作者到日本参观的所见、所感,特别对于中国和日本教育的对比与不同有了很深的体会;第四辑在白纸黑字的沃野上,写了作者博览群书的读后感。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深深的感触到窦老师那质朴而真实的语言,透露出的是对教育教学的热爱,她的机智和对教育事业的追求。纵观全书,我觉得窦桂梅老师在读、写、思这三面做的非常好。如从读《人民教育》开始,让她找到了良师益友,《让读书成为习惯》,让她养成了读书的习惯,《小王子》《夏洛的网》《教师人文读本》《语文课程理论基础》《红楼梦》……相比较之下,再看看自己,读的书真是囊中羞涩,不过随着自己年龄的成长,阅历的增多,我正在努力地改变自己,也让自己到书中去感受名师的做法、经典的甜梦、童话的广阔海洋。窦老师不光自己读书多,她还教育自己的学生、女儿多读书,还向身边的`人、老师推荐阅读。书读的多了,随之也有了广博的见识。
窦老师说“无论如何也要“挤”时间阅读,并用笔促进自己的思考——这是促使自己成长的科学途径。”“写作,记录着我教育生命一次次开花的轨迹。”窦老师坚持用文字记录着自己的教育生活,让忙碌的自己不断与宁静的自我进行对话。作为一名普通的教师,看后感受颇深,写作不但是对自己工作的梳理,更是反思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更是积累经验的一种方式,它更是逼迫自己坚持实践、勤于阅读、深入思考的强劲动力,是一种让我们反思着的存在。确实,写作也是一种最深刻的心灵对话。这个过程,就好像是在与一个自己最信赖的朋友在谈话。当你心情不好时,就可以“畅所欲言”。写作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很好的“排毒”过程,是对自己心灵的一种美容,因为文字可以滋润生命,让人忘却心灵的疲劳。
这本书给我留下了太多深刻的印象和感触。谢谢《玫瑰与教育》,它使我又一次经历了心灵的洗涤,让我在前行的路上充满希望。
玫瑰与教育读后感 篇2
《玫瑰与教育》,买这本书时并没有多想,只看到是本教育随笔,又是窦桂梅老师所著,就入手了。看着这本书的题目,我产生的第一个疑问就是“为何是玫瑰与教育?”玫瑰特别在何处?光是这个题目,我就联想了不少:可能是和《小王子》这本书中的玫瑰有关?又或者“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再或者因倒置其名字“桂梅”而成“玫瑰”?
初翻此书,只关注了感兴趣的内容,以自序部分为最,读了多遍,有种淋漓尽致之感。都说人如其文,那么,一打开这本书的自序,你便好像看到了一个真实明朗的教师,或者说一个从容大方、爱写作的人。自序部分许多话令人受益,如其引用朱光潜先生练习写作的原则“有话必说,无话不说”;其分享的费尔南多·佩索阿“写作是为了忘却,为了忘却心灵的疲劳,忘却生活的疼痛”;其常常和年轻朋友讲的“要坚持用文字记录自己的教育生活,让忙碌的自己不断与宁静的自我对话,让冲动的自己不断接受理智的自我批评,让实践的自己不断接受理论的自我省察。”因这序特别吸引我,所以每次翻开这书读完序部分,就要停下来好好感受,后面的正文倒只是粗粗翻看。
这两天终于一口气看完了正文,感慨也多。
一是读书写字实际上是在爱自己。我的许多同学朋友都做了老师,北上深最多,作为一名老师有多忙碌,要处理的事情有多么琐碎繁多,从每天的朋友圈就能看出来了,这样一天下来,所有的时间和空间都被占用了,有家庭的.老师更甚,我们的时间和空间被老师、父母等等这样的角色占用,在什么时间,我们是自己呢?我想只有读书写字,和自己对话的时候,我是我,没有社会赋予我的任何角色意义,不受其他任何规则制约,是真正歇一歇,爱自己的时候。
二是观察与发现。这个学期我常常在班级和同学们说起罗丹的这样一句话“生活中从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读完此书后,我想“生活中从不缺少有意思的事情,只是缺少发现的眼睛“。不得不感叹在窦老师的眼中,处处都是素材,处处都是值得思考、可以深挖其背后内涵和意义的事情,可真应了“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这句话。眼中处处有问题,看待问题的角度和方式也十分多元,这无疑让我们对待生活、工作中的某些事情更加客观,也更能“容人、容言、容事”。
三是与人为善,做踏实事,讲真心话。亨利·詹姆斯在谈到“应该怎样度过这一生”时说:“人生有三件大事:第一,与人为善。第二,与人为善。第三,与人为善。”与人为善的前提下,不屈本心地讲真话,做有用的事情。希望可以继续保持下去!
玫瑰与教育读后感 篇3
近来有幸拜读了特级教师窦老师的专著——《玫瑰与教育》。本书主要记载了窦老师平时在教育教学中及为人处事中的探索和思考,也有国外教育(日本)现状的透析,还有一篇篇富有真知灼见的读后感。
读了这本书,我对窦老师肃然起敬,倒不是因为她如此年轻就评为全国特级教师、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师德标兵,获得全国十杰教师提名,还担任清华大学附属小学副校长,而是通过《玫瑰与教育》这本书,通过窦老师的成长经历,我感受到了名师光环背后执着的追求和心血的付出!令我触动最大的是以下两点:
一、广泛读书,积淀学养。
小时侯的窦老师没有读过多少书。当上教师以后觉得“腹中空空”,于是她把书籍作为自己成长的土壤。《玫瑰与教育》第一辑《清谈与忧患》之《执子之手,与子偕行》中,我们看到了窦老师从一个读者到作者的经历,看到了窦老师从一名普通教师到一代名师的经历。“现在,读书成了我的习惯。我深深感到,这是一个可以独自培植幸福的习惯——土壤、阳光、水分都来自于美好的书籍。”(窦语)读书已经真正成了她生活、工作、学习的一部分了。当然,读书也给她的教学,给她的'不断成长提供了深沉的底色。
二、积极实践,勤于积累。
窦老师之所以能如此快速地成长起来,更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不断地创新实践,并且善于积累总结。窦老师在不断的探索中始终保持着自己敏锐的触角,她努力突破在教育中谈教育的弊端,勇于用自己的言语发声,勇于上探索性的课。有实践就要有反思。不断地积累已成为窦老师的自觉行为。《为生命奠基》、《教育的对话》、《窦阅读教学实录》等个人专著的出版向我们传递了一个信息——“我在成长,我在写。”
读完名师之作,我们扪心自问:我们自己离窦老师有多远?我们离理想中名师有多远?
名师之名在于学识胆略,在于砺志勤恳,在于审视笃行。他们都有一种忘我的独立、奉献之精神!我们所需要的就是在平凡的工作中不断的去实践,努力的去奋斗,去获得一种稳定、持久、成熟的情感!我们与名师的差距,在于精神世界的距离和实践的勇气、耐力!人只有有了想法才会有行动,有了行动才会有不同的结果。
我们要想改变自己,首要的是要打碎旧的思想意识,让精神站立!很多情况下,名师给了我们压力的同时,也给了我们动力。一个要进步的人,对自己应该自找一个压力,这样才能迫使自己去努力。我们不一定能成为名师,但是,我们没有理由不去做名师曾经做过的事情。
最后我想说,窦老师将永远激励着我不断前进!感谢《玫瑰与教育》!感谢窦老师!
玫瑰与教育读后感 篇4
最近读了《玫瑰与教育》,这本书记录了窦桂梅老师,作为一名教师、作为一名家长、作为一名专家对教育显现的种种反思,记录了她对教育教学的积极的态度,以及对教育的无奈与困惑。
窦老师在书中说:“现在,我已用玫瑰的含义要求自己——像‘6朵’玫瑰那样对待同行,努力做到‘互敬、互爱、互谅’;像‘8朵’玫瑰那样怀着感恩之心对待‘关怀及鼓励’我的人;像‘19朵’玫瑰那样学会在现实中‘忍耐与期待’;像‘20朵’玫瑰那样,‘一颗赤诚的心’对待自己的人生;像红玫瑰代表的那样,对教学付出热情和真爱;像黄玫瑰代表的那样珍重自己,祝福别人;像紫玫瑰代表的浪漫那样,感受心灵的真实和独特;像白玫瑰代表的纯洁一样,一辈子拥有童年天真;以至努力做到黑玫瑰的温柔,橘色玫瑰的友情,蓝玫瑰的善良……爱事业如同热爱我的生命一样。我晓得,要把个人的生命融入教育的使命。”从她的字里行间让人感受到了他对教育的热爱和执着。
为了自己能像“冰心玫瑰”那样绚丽和高贵,她一路拼搏,一路汗水。一个吉林师范的中师生,先从吉林一实验小学,再到北京,而且当上了北京清华大学附小副校长,其间受到过国家政治局常委的接见,参加过国家教育报告团,出版了不少教育专著,这些成就肯定包含着她的心血和汗水,也是对她的付出的汇报。从她对自己的成长和成名的描述,虽有被“逼”之感,但更多的是自己在坚持自己的教育理想后,所做的许多工作是很令人佩服的。
读到“要追求文章朗朗上口,要能够在大庭广众中大声朗读,能让读者不仅听见声音,而且还能看见作者的笑貌——”我似乎真的看见了窦桂梅的爽朗而热情的笑貌!她说:“无论如何也要“挤”时间也阅读,并用笔促进自己的思考——这是促使自己成长的`科学途径。”同时也看到了自己为什么朗读水平不高的原因了。因为平时很少读,特别是像窦老师那样说的大声读。
“写作,记录着我教育生命一次次开花的轨迹。”诗意的语言,真切而热情,文如其人。而同为教师的我却在写作大道路上有一种疲于应付的感觉。特别是在没有什么事情可写的时候,就有一种凑的心理在作怪!没有真正陈夏鑫去写作。
读着这本书,了解了窦桂梅老师的成长经历,我感受到了名师光环背后执着的追求和心血的付出!
今后我需要像窦老师那样:积极实践,勤于积累。窦桂梅老师之所以能如此快速地成长起来,更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不断地创新实践,并且善于积累总结。窦桂梅老师在不断的探索中始终保持着自己敏锐的触角,她努力突破在教育中谈教育的弊端,勇于用自己的言语发声,勇于上探索性的课。有实践就要有反思。不断地积累已成为窦桂梅老师的自觉行为。《为生命奠基》、《教育的对话》、《窦桂梅阅读教学实录》等个人专著的出版向我们传递了一个信息——“我在成长,我在写。”(窦桂梅语)
读完名师之作,我们扪心自问:我们自己离窦桂梅老师有多远?我们离理想中名师有多远?
我缺少的是名师们的那种耐力和坚持!
玫瑰与教育读后感 篇5
《玫瑰与教育》是 窦桂梅老师的教育随笔集。这本书记录了她作为一名教师、作为一名家长、作为一名专家对教育现象的种种反思,和其他一些书籍相比,它没有长篇大论的教育理论、理念论述,而是记录了她对教育教学的积极的态度,以及对教育的无奈与困惑。
刚拿到这本书,就对书名感到好奇,读了之后才发现原来玫瑰是她在“教育在线”的“小学教育论坛”的网名,是“桂梅”颠倒过来的同音“玫瑰”。她说:“作家冰心只钟情于玫瑰,冰心老人认为玫瑰有刺,那是风骨,玫瑰的芳香艳丽就是冠艳群芳。”“现在,我已用玫瑰的含义要求自己——像‘6朵’玫瑰那样对待同行,努力做到‘互敬、互爱、互谅’;像‘8朵’玫瑰那样怀着感恩之心对待‘关怀及鼓励’我的人;像‘19朵’玫瑰那样学会在现实中‘忍耐与期待’;像‘20朵’玫瑰那样,‘一颗赤诚的心’对待自己的人生;像红玫瑰代表的那样,对教学付出热情和真爱;像黄玫瑰代表的那样珍重自己,祝福别人;像紫玫瑰代表的浪漫那样,感受心灵的真实和独特;像白玫瑰代表的纯洁一样,一辈子拥有童年天真;以至努力做到黑玫瑰的温柔,橘色玫瑰的友情,蓝玫瑰的善良……爱事业如同热爱我的生命一样。我晓得,要把个人的生命融入教育的使命。”由此可见窦桂梅老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奉献之情,我不禁为她的满腔激情而动容。
为了自己能像“冰心玫瑰”那样绚丽和高贵,她一路拼搏,一路汗水。一个吉林师范的中师生,先从吉林一实验小学,再到北京,而且当上了北京清华大学附小副校长,其间受到过国家政治局常委的接见,参加过国家教育报告团,出版了不少教育专著,这些成就肯定包含着她的心血和汗水,也是对她的付出的回报。从她对自己的成长和成名的描述,虽有被“逼”之感,但更多的是自己在坚持自己的教育理想后,所做的许多工作是很令人佩服的。
读到“要追求文章朗朗上口,要能够在大庭广众中大声朗读,能让读者不仅听见声音,而且还能看见作者的笑貌——”我似乎真的看见了窦桂梅的爽朗而热情的笑貌!她说:“无论如何也要‘挤’时间去阅读,并用笔促进自己的思考——这是促使自己成长的`科学途径。”“写作,记录着我教育生命一次次开花的轨迹。”诗意的语言,真切而热情,文如其人。
“爱在右,情在左,走在生命路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这是窦老师所喜欢吟诵的诗句。作为一个从事语文教学的工作者,字里行间常常自觉或不自觉地流露出对文学的爱好,并时常有意识地扮演着“拉近朋友、学生亲近母语、亲近书籍”的角色。更让人感动的是:她此举目的竟是“让人在亲近文字的脚步里抓到爱。”
品味这朵这芬芳的玫瑰,她为我们每一个热爱教育、献身于教育的人做出了做好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