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观止读后感

多美网

2025-05-23读后感

欢迎阅读古文观止读后感(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古文观止读后感 篇1

作为人类精神和灵魂的结晶,书籍在社会进步中的作用是无与伦比的,歌德曾说:“读一本好书,就像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这一点也不假,《古文观止》就是这样一本好书。

《古文观止》这本书是由清初山阴人吴楚材和吴调侯俩叔侄编著的。所选之文上起先秦,下至明末,大体反映了先秦到明末散文发展的大致轮廓。我读这本书就如同跨入了中国古籍文化巍峨的殿堂,触目所见,多篇作品,都焕发着奇光异彩,闪耀着灼见真知,叫人一读就难舍难分,越读越感到意蕴无穷。其中最让我身受感触的还属韩愈所著的《师说》一文。感觉字字入理,句句动情。

《师说》中的一段话这样写到:“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大意是说古代求学的人一定都有自己的老师。老师是用来传授真理、讲习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知识和道理,谁能没有疑惑呢?有了疑难而不向老师学习、请教,那些疑难就始终无法解决了……最后说到真理和知识所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

读完这段文字,我立刻联想到了自己的平时的学习。我以前偶尔会有一些问题不太懂,而又不敢去问老师或不好意思向同学请教,怕老师会说我上课没认真听讲而责备我;怕同学们因为我成绩好竟然有不明白的问题而取笑我。现在,我终于明白该怎么做了。以后我有不明白的地方一定要去请教别人,正如文中所说“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方面,我们向别人请教,并没有什么可以感到羞耻的地方。

读完《古文观止》这本书,确实令人受益匪浅啊!希望同学们都去读读这部国学经典名著。

古文观止读后感 篇2

我喜欢读书,尤其喜欢读有营养、有味道的书。那么,什么书有营养,什么书有味道呢?在我看来,书中的营养是指书中所包含的哲理,让读者在阅读后能够在思想上迈出一大步。书中的味道意味着作者的写作风格应该是独特的,而不是大众化的,可以带给读者独特的感觉。这样,所谓的“阅读”就是读者与作者之间的互动。

即使浩瀚如烟海的'书,这样的书也少之又少。但至少在我看来,《古文观止》是这样一本好书。

我们可以分析一下。从纵向来看,它记录了从战国时期到清朝每一代文学大师的经典作品,如王勃的《滕王阁序》,刘禹锡的《陋室铭》,当阅读时,让我感觉我正驾驶着一艘小船,在历史长河荡漾。

从横向上看,《古文观止》文章大都是散文,因为有很多散文,所以兼取了骈文。由此可见,本书的体裁风格是多样而独特的,如书、论、碑、记等。这确实是一本很好的纵横交合的选集。

在阅读《古文观止》之前,我和几个读过它的朋友讨论过。一个朋友告诉我,现在的文坛主要是现代的,而发展了几千年的文言文越来越少,所以读《古文观止》并不有趣,既不懂也不有趣,只是浏览一番。后来,当我看书的时候,我也起了“同理心”,但随着逐渐深入阅读,我的心就像一条干涸的河流,涌出了一个小小的甘泉。当泉水逐渐注满滋养我的灵魂时,我恍然大悟:现代文和中古文都是文章,两者之间有什么不同?在中华民族的鼎盛时期,有许多原因交错其中,我们应该致敬,应该学习。

另外,我想提出一个建议。如果你正在读《古文观止》,请慢慢读,慢慢品尝,就像喝茶一样,只有这样你才能尝到这杯热茶的香味。

古文观止读后感 篇3

古文观止,凡二百二十二篇,先秦至明末文章精选,古人蒙学课本,亦是古人为学入门读物,余在而立之年始读,为生平一大憾事,亦可见当代中国教育之偏颇。

就其布局而言,各朝以先秦最多,来源以《左传》最多,个人以韩愈最多,取《左传》传承春秋大义的宗旨与韩愈辟道攘佛的功绩;这与清代学者抱残守缺、空空如也的卫道宗旨比较相符。苏东坡曾称誉韩愈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若就文以载道论,韩文公逆谏人主,纠治世风,力挽唐代崇佛之狂澜,足可当之;但若就文字论,韩氏文章似未达这等境界,东坡先生的评价多有后人敬畏先贤的溢美之词。

古今文章,凡入一流者,主题可大可小,但必是一气呵成,余音不绝,令吾辈后学读其书,想见其为人。《观止》所选文章,以单篇论,太史公的《报任少卿书》无疑是独步翰林,堪称天下第一,文章情真意切,沁人心扉,笔尖所及,气贯长虹;余每每读罢,未尝不为之折服、为之太息。至于陶渊明的《归去来辞》、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苏轼的《前赤壁赋》这四篇奇文,难分伯仲,全凭诸君喜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醉翁之意不在酒、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各有所取,无有高下。非谓天下忧乐就高人一等,人生际遇不同,不必苛求。

《观止》一书优点许多,待诸君细品,其不足反倒不易察觉,而且不才以为,多为编者有意为之,读者需多加留意。编者吴氏叔侄似以正统士人自居,重儒家传统的立德、立功,立言,且以立德为本,因而不取赋一类追求辞藻华丽,言不及义的文章;对崇尚清谈之风的魏晋名士似也有异议,故几乎不取魏晋一代的文章;编者是清代学者,受彼时狭隘的汉宋门户之争影响颇深,故宋代理学一脉文章全不取,是《观止》大缺憾;另外,清代外族入主,这是一件以士自居的清代学者不能说的事情,所以元、清两代的文章都不取,乃至明末清初三杰的文章都不在其列。以上诸点,令观止黯然失色。

古文观止读后感 篇4

《古文观止》一书,是文人吴楚才、吴调侯爷孙两人在清朝康熙34年间,收集了由先秦到明末两千多年的优秀作品而著成。此书不仅包括了史传、论说文,还有见闻札记、山水游记、杂文小品和其他的应用文。另外,少量的骈文和韵文也被选入其中。大体上可以反映出中华古文的绚丽多姿以及百读不厌的文学风采。

这本书不但有收藏的价值,更重要的是有供人们阅读欣赏的潜质。每篇文章的寓意之深厚,令人读后回味无穷,耳聪目明,茅塞顿开。它不但教你如何做事,更重要的是如何做人。可以说篇篇都是做人做事的警示录,不愧堪称为“观止”。它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高深莫测,读后给人以宽博的想象空间。这些文章,千百年来流传至今,依然脍炙人口,可见它的生命力是何等的旺盛啊!

我在通读时,对其中大家熟知的:《左传》中的《曹刿论战》,《国策》中的《鲁仲连不帝秦》,李斯的《谏逐客书》,司马迁的《报任安书》,贾谊的《过秦论》、《治安策》,诸葛亮的《出师表》,陶渊明的《归去来兮》、《桃花源记》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等人的文章,颇有偏爱。读后,深有感触,我认为这些文章,不仅是历史上公认的佳作,今天看来也是古文中的精华。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