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苦旅读后感

多美网

2025-05-21读后感

欢迎阅读文化苦旅读后感(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文化苦旅读后感 篇1

今年暑假,我浅读了上海戏剧学院余秋雨教授生平第一部散文集《文化苦旅》,受益匪浅。

《文化苦旅》表面是以描写中国各个地方的景点为主,但实际上是反映中华文明之兴衰,是告诉我们人生之真谛。阅读中,让我如亲临文化古迹,如徜徉历史长河——

道士塔建于莫高窟,到了20世纪初年,它的所属者竟是王圆簏,王圆簏既是道士,也是历史中的罪人,是他从外国人的手中接过极少的钱财,然后让他们把难以计数的敦煌文物一箱箱运走。也是因为他,如今敦煌研究所的专家们只得一次次用高价从外国人手中买来文物的微缩胶卷,叹息一声后走到放大机前……这实在是让人感到愤懑。作为一名中国人,就应该热爱祖国,保卫祖国,为祖国付出我们的一切,而不是做卖国贼,把祖国的财富交到外国人手中,这不就成了中国人的笑柄了吗?

余秋雨教授笔下的都江堰可谓是“美”。因为有都江堰,四川才会成为“天府之国”,才会使中国在抗日战争中有一个比较安定的后方。在余秋雨教授看来,写都江堰决不能忘了要提李冰,因为都江堰的这一切都归功于李冰,四川有幸,中国有幸。“看云看雾看日出各有胜地,要看水,万不可忘了都江堰。”

《白发苏州》中的苏州人用一个“善”字来描述最合适不过了。他们那颗善良、为人正直、单纯的心使我非常敬佩。虽然是西施让他们变成亡国奴,但他们并没有责怪,而是可怜、同情西施姑娘被利用后还要被人扔到河中去,这种宝贵的想法有几个人有过。

有着“东方巴黎”美誉的上海从来就是我向往的地方!可也曾经有人认为上海人不厚道、没有集体观念、对人冷淡。--—20xx年夏天,我和爸妈到过上海,不仅游了黄浦江,也走过了上海的许多大街小巷,逛过那里的许多大小商店,我却觉得上海人热情、大方,尤其是上海人的拼搏精神与上海城市建筑的大气十分相称。余秋雨教授在《上海人》中就写道:如果人们能从地理空间上发现时间意义,那就不难理解:失落了上海的中国,也就失落了一个时代。失落上海文明,是全民族的悲哀。看到这里,我不断叫好!这难道是隐藏在我心中多年的观点与当代文学巨匠思想之间的共鸣吗?

柔情似水的《江南小镇》,潇洒自如的《寂寞天柱山》……

是啊!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就像余秋雨教授说的,不管是春温秋肃,还是大喜悦大悲伤,最后总得闭一闭眼睛,平一平心跳,回归于历史的冷漠,理性的严峻。让我们走进《文化苦旅》,去细细品味,并努力去学着做一个知识广博的人,做一个有历史责任感的人。

文化苦旅读后感 篇2

时光流转千年前,在风沙弥漫的戈壁中,有这样一群人,伴着驼铃声阵阵,手上的猎旗随朔风飘扬。沙尘迷了眼,模糊了远方的视线。一串串厚重的脚印,打开了汉朝通往西域的大门。领头的那人,叫张骞。

时光流转千年后,在了无人烟的大漠上,天空下飞鸟绝迹,有一人背负行囊踏上这片土地。他闪烁着光芒的眼膜中,是那坚定的信仰。他不是冒险家,他是个文人,去寻觅曾消失不见的文明,亦是在探索古人的智慧。他,叫做余秋雨。辽阔苍穹中,唯他一人走在这充满艰辛的路上;熠熠星河,唯他一人日复一日地走在那孤独的文化路上。

我于是翻开了这本《文化苦旅》,在精神世界里追寻着余秋雨先生的足迹。

沙山月泉相映好

夕阳下的绵绵沙山是无与伦比的天下美景,光与影以最畅直的线条进行分割,金黄与黛赭都纯净得毫无斑驳,像一面用巨大的筛子筛过一般,热浪翻涌起的风将沙山勾勒成优美的线条。他停下脚步,驻足于鸣沙山上,向远处火得灿烂的夕阳致敬。转身,他眼睛一亮,在这雄奇壮阔的鸣沙山后,竟又一轮明月般清澈的溪流,山上狂风肆掠,山下水平如镜,他知道,这就是举世闻名的月牙泉。巍巍鸣沙,娟娟月泉,就这样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正如北方人的粗犷与江南人的灵秀组成了中国这个群。

他曾说:“给浮嚣以宁静,给躁急以清冽,给高蹈以平实,人生才显灵动,世界才显精致。”他走在路上,走过了沙山月泉相映好。

阳关历史自叹惋

他继续走在风沙席卷的沙漠中,只见一座高高的石碑矗立在沙丘上,周围一派荒芜,甚是颓废不堪。他渐渐走近,只见石碑上模糊不清的刻痕印着两个字“阳关”。曾记否,阳关古时是通商之地,关隘重镇。如今城墙早已如过眼烟云般不复存在,昔日的繁华景象如梦般闪现,那辉煌的历史不会有人想起,只那孤傲的巨石独自守望,幽咽的声音对往来的人发出无尽的控诉。他忽然想起王维温厚的诗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他自然又想起那盛极一时的唐人风范,那豪迈、洒脱、上进、大度……可那唐人风范还是抵不过岁月的磨折,终是消散不见。正如余秋雨先生在书中这样写道:“阳关坍塌了,坍塌在一个民族的精神疆域中,它终成废墟,终成荒原。身后,沙坟如潮在;身前,寒峰如浪。”他在阳关的叹息中,走向下一处文化。

莫高窟绝美壁画

走进漆黑的石窟,那残破的壁画虽已不完美,但还是能够看到古人的智慧与才能。他仿佛看到,几千年前,人们在这修整壁画,来自各地的商旅驼队、僧人等一群有一群人来这里驻足观赏。金光透过窗户,折射到壁画上,洋溢起神秘的金辉。莫高窟的壁画记录了中国的历史,如一位老者,见证了朝代的兴衰、岁月的轮回、生命的存亡。它的颜色是厚重的,沉淀了几千年的风沙,令世人仰慕。

莫高窟最终被谱写成一首意蕴深长的诗,一支悠远回旋的古曲,一个永不泯灭的神话。余秋雨先生感受着莫高窟的情谊,继续行走在文化之路上。

他走在路上,以他那热血沸腾的意志、坚定不移的信念,走在文化解密、文化传承的路上,他重新走过那消失的古文明,仰着头,朝那充满希冀的文化圣地走去。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余秋雨先生走在文化之路上,亦是走在人生之路上,他肩负使命,就是去传承古人的智慧与文明。

走在路上,我们亦不忘初心,踽踽前行,与信仰一路同行。

文化苦旅读后感 篇3

中华文化,说是人文文化,不如说是自然生态文化,中华文化从长江,黄河,高原点滴累计!在我看来,宗教和时间是让人从热血沸腾的状态冷却下来,因为人有敬畏之心;科学和高速让人从淡然到沸腾,可是却耗废了生态文化!

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感悟最深的是苦,人只有经历过苦才能有沉淀,中华文化,虽说是泱泱大国传下来的精粹,虽然自带文弱书生的软病气息,那也是经历了种种苦楚才积累沉淀下来的!宁古塔的流放文人,敦煌的多灾多难!近代文人巴金等巨匠经历的那场浩劫而涅槃重生!种种苦难,打不垮的压不倒的中国人脊梁!所以坦然面对人生种种苦楚,是祖先传给我们血液中最大的财富,这也许就是我们常说的不要怕吃苦的来由吧!呵呵!

以前对于余秋雨,并无甚好感,总觉得青歌赛长上的文化评委,卖弄嘴皮子,和缺乏文化素养的选手卖弄一下。读过北大授课时,感觉他倒是个有学识的人,读后感学问一次,在我看来,就是博闻强记,多读几本书,产生种种感悟而已。当然,看过文化苦旅,感觉就是他读书很多,学识渊博,这本书基本上就是他的考察笔记兼有抒情散文!印象比较深的就是那句话:书和路是分不开的,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二者分不开。

我也有点体会:也许任何一个名胜风景,缺乏学识的人到了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但是这处一旦被赋予了文化内涵,那么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更多的是他的历史背景了。看过这本书,依然觉得,学识渊博的人有个共同之处:胸襟广阔。是啊,如果没有广阔的胸怀,何来有容乃大?余秋雨评价中华文化有一点很对,中华文化兴起于长江、黄河、淮河沿线,这些文化自带了中国文人固有的文弱气息。在文化传承中,有一个人物不可忽略,康熙,他的学贯中西,对于学识不偏不倚令人赞叹,这个不偏不倚建立在学贯上,另外他一改文人的虚弱,是个健壮的人,有了健壮的身体,才能让文化进一步升华!健康,健康,我会为之追求的。

文化苦旅读后感 篇4

从文化大家的园子里归来,被露水打湿的衣领上还带着花的香气,脑海里保留着和这早晨一样新鲜的记忆。我不揣冒昧地把这些既不连贯。又不准确的记忆写下来,不知能否对读书养气有所禆益。

读了《文化苦旅》这本书,我感受最深,也是最大的,就是:“文人的魔力,竟能把偌大一个世界的生僻角落,变成人人心中的故乡。”

我想,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有这种感觉,自己特别想去的地方,总是古代文人和文化留下较深脚印的所在。作者余秋雨先生认为:“这是中国历史文化的悠久魅力和它对我的长期熏染造成的,要摆脱也摆脱不了。”我想,这个原因对每一个中国人来说,同样适合。

我们去某一个地方参观旅游,都总会不自觉地回想那里的一切,主人是谁,修建的目的,发生过的历史事件,何许人也曾经到过这里等等。这样,就在这一瞬间,把人﹑历史﹑自然浑沌地交融在一起,历史的沧桑感与人生的沧桑感便笼罩在每一位参观者的全身,历史古迹所蕴藏着的精神与文化也就能哗的一声奔泻而出,使每一位参观者都好像亲身经历过一定的历史事件,无端地感动,无端地喟叹。

譬如说,我们路过汨罗江,总会在百感交集之中挤出一声来源久远的喟叹。既羡慕沉睡江底的闲散,又恨楚国忠臣的轻生;既有感于物换星移的短促,又兴幸楚臣的精神没有随流水而长逝;既叹惜滔滔江水的无情,又因身为炎黄子孙而骄傲……这众多的感慨,全是因为楚臣遇到了汨罗。我们看到了汨罗,就想到了它的主人,感受到他的爱国精神与浪漫诗篇。

又如,我们去参观长城。长城,之所以能成为我国的象征,就是因为它一直肩负起了保家卫国的责任。走在长城上,似乎能清晰地感觉到无数英灵在抗击匈奴时的勇猛,倒下前转过头给熟悉的大地投去的目光以及那亘古不变的黑色的眼睛。“不到长城非好汉”这一口号的提出,大概也是来自一个简单的愿望:把中华民族的精神历代相存。而不懂得这一切,长城,中国的长城,只不过是一条长长的土堆儿而已。

大概,每一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都需要一些历史事件才能得以丰富,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古迹,陈年的石头和木块也才能深深的感染着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而文人的作用,也就是把古迹封存久远的文化内涵与人类精神感悟出来。因此,文人也是丰富历史古迹的内涵的要素。没有了历史事件与人物,人们对于无论有着任何意义的景观都只会有:“自然的力量多大啊!”或者“古人的智慧与技术多高啊!”之类单纯的赞叹,而永远也不会有更层次的感慨。旅游的更高层次,就是要领悟我们祖先的精神,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传统精神。

《文化苦旅》这本书,犹如一片巨大的花园,作为一只小小的蜜蜂,我所能采到的只是一点点的花粉。这是要请喜欢赏花的读者们原谅的。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