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教学心得体会

欢迎阅读朗读教学心得体会(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朗读教学心得体会 篇1

这学期我开始教三年级了。按照新课标的要求,生字教学已不再是重点,而应该向阅读和写作教学慢慢渗透,但是又兼顾到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我在教学中坚持以词句教学法为重点,以生字,阅读、写作教学为依托,环环相扣,互为促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首先我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我十分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如,在导入新课的时候,我会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创设情境,让学生一上课就能置身于一种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中,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学习状态。我根据不同的课型,设计不同的导入方式。可以用多媒体展示课文的画面让学生边欣赏图画边进入情景;也可用讲述故事的方式导入,采用激发兴趣、设计悬念??引发设计,比起简单的讲述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引领学生进入知识的殿堂。在语文教学中,阅读者对语言意义、语言情感、语言技巧的感悟,在很大程度上与学生的生活经历、知识积累、认识能力、理解水平有关。为此,在语文教学中,我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说出自己的见解,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因为不同的思维会得出不同的结果,在思维的碰撞中,灵性的火花在闪烁,他们的思维得到了锻炼,语感得到了升华。对于有争辩的问题,我让学生对问题充分思考后,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对有分歧的问题进行辩论。通过辩论,让学生明白思维碰撞的乐趣,让他们更加热爱学习。这样的课,学生参与度极高,师生互动良好,期间,开放的课堂教学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真正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这一环节的设计,充分让学生表述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使学生理解和表达,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其次,我采用了科学的训练法。

朗读是语文的根本。我在教学时让学生反复读课文,正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在读书的过程中我注重培养学生不动笔不读书的好习惯。一边读一边标出自然段,划出不理解的词和句,思考课后问题。这样可以保证上课的顺利进行,也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好习惯。虽然生字已不是三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但仍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我首先让学生识别字音,字形,这都在预习课文里进行,使学生对生字的正确读音和写法有了初步的感知。其次是让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字词的意思,初步学会口头应用。鉴于一些难写的、容易混淆的字,我运用辨字组词,句中改错字等多种灵活方式,检验巩固学生对文中字形,字意的理解和掌握。

第三坚持每天半个小时课外阅读。

我尽量少给学生布置书面作业,让他们每天坚持半个小时的阅读。内容不限制,总之是多读书,读好书。在每个星期的“我来给大

朗读教学心得体会 篇2

在这一节中,张老师说:善于最精细、最灵动地感受语词,是朗读者至关重要的能力,是朗读好一篇作品的必备条件。这句话要表达什么?是说我们朗读时要特别重视对语词的感受。感受的单位不是语句,更不是段落和篇章。而是落实到文章最基本的组成元素——语词。为什么强调语词,是因为只有落实到语词,才能使感受进入具体而精细的层面。

举个例子,《春》当中有这样一句:“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对这段话的初步感受可以用“欣欣向荣”四个字来表达。如果只是这四个字,我们这样读就差不多了:孙老师范读1。但借助语词感受律的提示,我们发现,还需要对“园子,田野,对坐、躺、踢球、赛跑、捉迷藏,风、草”各个语词(意象)进行感受。感受的结果是什么呢?大概是这样:孙老师范读2。显然,从听感上来说,上面两种读法存在明显的差异,第二种表达更加灵动,也更加好听。有人也许会问:将感受落实到这一层面是否过于繁琐和细致。我们当然不提倡朗读过程的字字玩味,词词打磨。语词属于语句,语句才是表达的基本单位。但是,对于创作者来说,这种精细又是必要的。一旦精细地感受语词成为习惯,朗读者的思想感情就会始终处于一种灵动的运动状态中,由此其气息状态也处在一种变化状态中,从而直接改变了朗诵者的创作状态,呈现出灵活多变的声音形式。也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感受是朗读者至关重要的能力”。有些人天生有一付好嗓子,还有些人声音弹性特别好,这都是成为一名优秀朗诵者的有利条件。但如果没有精细的语词感受能力,那些天赋或者能力有可能成为摆设。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精细感受语词一定是尽可能贴近文本,所以也不会增加创作者的思想或者情感负担,相反,朗读者能从中获得更大的创作空间和乐趣。

在这一节中,张颂老师用了一多半的篇幅说一件事情:语词是抽象的,模糊的,间接性的,概念性的,有隔阂的。因此,仅仅“看见”或者“识别”出语词是远远不够的。所以作为朗读者,不仅要了解语词的明确含义,更要精确感受语词的具体色彩,以便准确表达作品的情理。朗读者如果只是阅读文本,充其量只是获取信息,要想获得具体感受,还要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将客观的语词概念与自己的生活实践、情感经历联系起来。从而产生主观的、明确的感受。

“朗读者对于作品,对于具体语词的理解必须有所皈依,拿定自己的主见,并努力从中获得具体感受。”这句话包含两重意思:一是理解要有主见,有皈依;二是感受要具体,而且要“努力”获得。

先看主见的问题。语词是抽象概念,对它的具体感受总是随着创作主体与创作情境的差异而千变万化。而对于一旦主体与情境确定了来说,感受就必须是清晰的,唯一的,不能模糊了事。法国著名作家福楼拜说:“你所要说的事物,只有一个词来表达,只有一个动词来表示它的行动,只有一个形容词来形容它。因此就应该去寻找,直到发现这个词,这个动词和这个形容词,而不应满足于差不多。”可以反复阅读、细细揣摩的文字作品尚且如此,那么线性传播、稍纵即逝,有赖于人的直觉产生情绪感染的有声语言则更加强调具体和精准。没有主见,形成不了对文本、对语词的精细感受;没有皈依,我们的表达就容易变得飘忽不定。

再说努力的问题:张老师反复强调感受的具体性,具体到什么程度?从外在来说,要具体到意象的大小、远近、高低;从内在来说具体到身体、肌肉、器官。要想获得这种具体感受,一目十行的浏览是不够的,要付出足够的主观努力。举例来说,《春天的邀请》中有这样一句:“我听见春天在叩击窗棂。”在课堂练习中,学生开始的表达是这样的:“孙老师范读”,随后我要求他们用手指去敲打墙壁,去体会叩击、敲打、砸擂的区别。经过这样的过程,学生明白了叩击与敲打、砸擂的区别。有了这种具体感受后,他的表达就变成了这样:“孙老师范读”。有了这样一番体验,我们就能动的:“朗读者对文字作品的语词,在理解上不能模棱两可,应使语词符号的代表性及其明确,在感受上更不应含混不清,应克服语词符号的间接性所极易造成的隔阂。这样,听者从朗读中获得才是世间事物的真切映像,才是文字作品的精神实质。”

没有人是天生的朗读者,感受的能力和习惯要有意识地培养和提高。从小到大,我们习惯了作为文本的“阅读者”而非“朗读者”来接受文本。作为“阅读者”也会有所感受,但是这种感受往往是概念化的,或者是浅表的、零碎的、稍纵即逝的表象碎片。在当下人们被手机所俘虏,更习惯浅阅读、快阅读时这种情况就更为普遍。以这种状态开始朗读,很容易陷入“见字出声”的彀中。而当我们以“朗读者”的角度看待文本,就需要以更加主动的态度面对文本,面对文本中的语词,在强烈的表达愿望驱动下,自觉地、主动地、精细地感受语词。这也许就是“语词感受律”的意义之所在。

朗读教学心得体会 篇3

听取了于永正老师的《朗读和朗读教学》讲座之后,我所得甚多。

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是不可置否的。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又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见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于永正老师认为“语文教学就是要以学生诵读原文的练习为主线,就是通过多种方式联系学生的原有知识和经验去领悟课文的内涵。”可是我们老师并没有完全做到把把时间交给学生,让他们发挥学习的主动性,锻炼他们的朗读能力,让他们从中获得一种成就感。这样学生才有兴趣学习。不要忘记了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要对学生有信心,不要担心学生离开自己就学不好。因此我们需要大胆把时间交给学生,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这就需要教师在读前设计好明确而具体的问题和任务,让他们通过读自己解决问题。

作为课堂引导者的角色,老师应该要引导学生凭借想像、联想以还原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形象,并进入其中,深入其里,去感受语言情境,体会语言情感,领悟语言情境,理解语言技巧,这是阅读教学中对学生加强语言综合训练的重要方法,而朗读则是达到上述目标的有效手段。

听于老师的课例,我发现,在阅读教学中,于老师善于运用情境创设法,将学生引入情境,借助朗读,去想像,去体会,去理解,去表达,使朗读达到了语言与语境的融合,情感与情理的结合,体会与表达的结合,情思与情趣的一体。

跟大师交流,思想的火花不断地飞溅,我相信不断地吸收大师的思想,自己的水平能够更上一层楼。

朗读教学心得体会 篇4

听罢这六节课堂授课视频,对当下更广泛地区内的语文课堂教学又多了些许认识和了解,也有了自己的一些不成熟的意见,写出来和各位领导、同仁分享一下:

一、语文课堂中,朗读教学不可须臾或缺

记得有位专家曾经说过:“语文课堂区别于其他课堂的最大特点是有朗朗的读书声。”所幸的是,听得这六节课中能发现朗读的教学环节。但是老师们对课文中朗读的训练效果也是全然不同的。有的老师非常注重对学生的朗读的指导,比如《黄河颂》《羌村三首》这两节课,老师在朗读的节奏、重音处理等方面做的就比较到位,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朗读水平有了相应的提高。但是也有的课堂,只是为了读而读,只是单纯的感受性的读,缺少指导,几近于无效朗读,比如《故乡》一课。

我感觉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一定要深入挖掘每一篇语文课文的朗读点,继而在课堂上创设条件、各种形式地读,且一定要有老师的指导、引领,经过老师的训练后,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朗读能力要有所提高。比如《故乡》这篇文章,在我看来,杨二嫂和闰土20年前和20年后的语言的对比朗读,就是非常好的朗读训练点,特别是20年后杨二嫂自私自利、怪腔怪调的语言和闰土几近麻木、呆滞的语言,一定能调动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深刻体会他们的变化,了解当时封建制度对人们的残害,课堂的效果一定会有飞跃。

二、语文课堂中,新课标理念中“自主合作探究”的成分不足

当今教师在评课、说课中,在论文写作中,都知道要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来指导课堂,但是真正落实在每一堂课中,真有“想说爱你不容易”的感觉。这六节课堂中,我都感觉这一理念的渗透不突出,老师们还是不舍得放手,大多还是老师在“不遗余力”的讲解,学生在被动的接受知识,看课的老师看的也索然寡味。比如,语言描写的那节作文课,其实本身老师很有内涵,设置的课堂环节也非常有效,只是课堂上给学生们自主思考的时间太少了,关顾着在“赶路”了,学生也只是急着跟着“赶路”,更别说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合作探究”了。所以,真心感觉老师们只有新的理念来“武装头脑”远远不够,必须要用它来“改变课堂”才是最有效的。

三、语文课堂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落实不够

在这几节课堂中,老师对于课堂的“语文味”都体现出来了,对于知识和能力目标、过程和方法目标体现的也不错,只是启发学生能联系生活,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远远不够。印象最深的还属《故乡》一课,最后在引导学生理解“走的人多了,也变成了路”一处时,老师说“正如我们的人生之路也是如此,要多去尝试,总是能有成功的一天”。这个地方感觉处理还可以,但是在我看来如果能让孩子联系生活,联系具体的事件发表观点,更具有思想教育意义。其他的几节课中,对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达成都非常欠缺,包括《黄河颂》这样的篇目做的都远远不够。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