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阅读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 篇1
《静悄悄的革命》作者是日本作家佐藤学,文中指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自主性”,这是每个教师需追求并要到达的目标。新课程以“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就要求我们每位教师心中要装着每一个学生的喜怒哀乐和身心健康,把学生看成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将学生的全面发展放在首要地位。
现代教育家斯宾塞说:“教育要使人愉快,要让一切教育有乐趣”。语文学科是所有学科当中最富有创造力和激情的学科。如果教师热爱学生,对学生抱有良好的期望,对学生的举动给予肯定、赞扬和鼓励。而学生在得到鼓励后,会激起对老师更真诚的信赖和尊敬,产生上进的信心与决心。如此良性循环,会产生教师所期望的效果。作为一名教师,如果我们人人做到和蔼可亲,平易近人,与孩子建立融洽的师生平等协作关联,这样有助于创造一种简单和谐的氛围,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和主动性。能够这么说,学生满意的课堂就是“快乐的课堂”。“快乐的课堂”中:书声朗朗、议论纷纷、情意浓浓。
佐藤学先生还说到,“学校应成为学习共同体,要实现‘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即是让那种与物与教材对话,与学生与教师对话,与自我与自身对话的学习成为教学的中心。具体地说:就是组织和指导有任务的学习、有小组活动的学习、有学生将自己的东西用作品表现出来与同伴共享、互相欣赏的活动的学习。也就是说,就是从个体出发,经过与同伴的合作,又再回到到个体的学习。”幸福签名
读到这些语句,脑海里总会出现这样的画面:班上,孩子们几人一组,身体放松、气氛简单、毫无顾及地把自己或深或浅、或对或错的想法表达出来,而其他同学倾耳静听后自然地加以讨论、决定、修正、融合,最后达成共识。因此我们要关爱学生,与每一个学生在同一视线上相互交换目光,相互交流,进行心灵的沟通,实现等距、等高、等爱,让学生感受到被关爱的温暖与在意。“学会蹲下来与孩子说话”;“学会与学生交朋友”;“学会赞赏你的学生”;“学会向他们请教”等等,我想这些都是一个教师成功教学的法宝。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 篇2
革命,看到这两个字首先想到的是轰轰烈烈的户外,革命烈士的壮举,但是那里的革命却是静悄悄的,怎样回事呢?看过《静悄悄的革命》这本书后细细想想,此刻我们所进行的教育革命不正是这样的静悄悄的革命吗,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场面,有的只是润物细无声的日常教学,而这些正是我们在这场革命中所要思考的问题。认真读完书后,我不禁为日本教师们的敬业精神以及他们的研究钻研精神所感动。在这本书中,佐藤学先生深入浅出地阐述了日本目前教育教学中的课程观、教学观、师生互动观等;同时,作者也对在教学过程中以及对课程的认识中所显现出来的问题做出了深刻的批判,并且,也为现代学校的改革,尤其是中小学改革的实践提出了许多实用而深刻的推荐。我下方就其中的几个问题写一些自己的看法。
佐藤学先生参观了许许多多日本及国外的中小学,正如书中所说“我看过数不清的教室,能够说没有哪一个教室和其他教室洋溢着完全相同的气息,有着完全相同的问题。”但是,作者却发此刻这些不一样的教室里进行的教学,却是大同小异的。因此,作者以此切入点,向此刻的教学方式提出了质疑,而这些质疑对我们反思正在进行的新的课程改革也能够说是很有帮忙的。教学是由“学生”、“教师”、“教材”、“学习环境”四个要素组成,而在这四个要素中,我们以前强调教师在教学中起到主宰性的作用,学生都要服从教师的安排,这是我们此刻所摈弃的观点,强调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这是好的改变,但是此刻好像所有的活动都集中在学生身上,个性强调学生的“自己解决”、“自己决定”等,这是与我们所推行的课程改革所不相符的。也就是佐藤学先生所提出的“虚假的主体性”占据了我们的课堂,在课堂上,学生真的发挥出他们的主体性了吗,教师能够透过什么方法来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呢,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教师认真思考的问题。而为什么会产生“主体性”神话这样的现象呢,佐藤学先生一针见血的`指出:“产生主体性假象的温床——教学中的形式主义”。在教学中,老师们有没有深刻思考教师是否能够尊重每个学生微妙的个别差异,是否能够认真倾听学生的每一次发言,在热闹的课堂中,学生是否真的明白了,还是只是敷衍。我们务必象佐藤学先生所说的“教学务必建立在还原学生的‘主体性’,克服‘主体性’神话的基础上”,就是要思考教师、教材和学习环境的。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 篇3
今天,我读了《静悄悄的革命》的第一章,其中教师学会倾听学生的语言一节,我感受很深。
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每当我我们提出问题后,如果学生回答的正是我们想要的答案时,总会不自觉的舒了一口气,或者会心的微笑一下,而当学生回答的不是我们所需的答案时,总是想法的引导学生回答自己预设的答案来。
对于这种现象,左藤先生说到:在这些学习行为中,其不确定的思考与表现与那些确定的思考与表现是同等重要的。
明晰的思考与表现容易变成一种把思想和情感定型化的行为,而不确定的思考与表现往往在创造的思考与表现更能发挥威力。这就是提醒我们,确定或不确定的答案我们都得重视,尤其是不确定的,包含着创造思维的过程,应该更为重视,如果我们能够引导学生把这些不确定的、模糊的进行反响,课堂的内容就会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了。如果教师能做到这些,学生的思考的威力就会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同时,倾听是学习的基础,是学习的重要行为,左藤先生提到:善于学习的学生通常都是善于倾听的儿童,只爱自己说话而不倾听别人说话的儿童是不可能学好的……学习是从身心向他人敞开,接纳异质的未知的东西开始的,是靠‘被动的能动行为’来实现的行为。这个提示也让我意识到形成互相倾听的第一步,是教师自身要郑重其事的听取每个学生的发言。
在我们现实中,有时候我们虽然“恩、嗯”地点头,热心听学生的发言,但其实是希望,可以听到学生的发言和我的自己思考是一致的。所以我们并不是在专心的接纳学生的话语。
我们往往为了自己的教学进度而忽视某些学生的发言,以致未能与学生的想法产生共鸣。我们应该认真地听取每个学生的发言并做出敏感的对应。这样学生之间才能互相倾听,教师的榜样作用吧。
我觉得《静悄悄的革命》一书,它带给我们一种冷静的思考,让我们来静静地来听一听孩子的声音吧!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 篇4
在网上我认真拜读了佐藤学的《静悄悄的革命》这本书。作为一个日本东京大学研究生院的教授、教育学博士,他为了研究教学,走访了全日本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和养护学校,他往返于无数个学校的校园、站在一个个教室前的窗口边,坐在一间间教室里,以他敏锐的目光,洞察着发生在教室中的静悄悄的革命。在二十多年中,他走进了七千多间教室,始终把自己融入到学校的教师和学生中,与教室里的学生和教师同呼吸。他把自己置身于教师与学校之中,与教师交流、探讨,共同尝试从内部对各类学校进行改革。在细细地品读中,一种发自内心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敬佩他认真扎实的研究态度,敬佩他持之以恒的敬业精神;敬佩他讲究实效的教研作风。
这本书没有大哲理,没有大理论,书中用最朴实的语言,用最生动的案例阐述着“静悄悄的革命”的深刻内涵。所谓“静悄悄的革命”,即是透过和事物对话、
和他人对话、和自身对话的活动过程。文中极其深刻地指出:这场静悄悄的革命,是从一个个教室里萌生出来的,是植根于下层的民主主义的、以学校和社区为基地而进行的革命,是支持每个学生的多元化个性的革命,是促进教师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革命。作为日本名牌大学教授的佐藤学先生一向在用心地推进这一“静悄悄地革命”。正因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倾听潜质欠缺,我十分注意这方面经验:这本书中首先从倾听开始抓起文中的许多观点令我感到耳一新,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