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阅读古诗教学培训心得体会(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古诗教学培训心得体会 篇1
余映潮是我国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他一流的研究成果和一流的教学艺术深受语文教师的喜爱。我就是怀着对余映潮老师的喜爱和敬仰之情拜读《余映潮的中学语文教学主张》的。果然,在阅读完这本书之后,得到了诸多启发,现将主要的几点记录如下:
一、从细处入手
余映潮老师强调语文的教学要从细处入手,特别是阅读方面的教学。他的教学活动中,可以从课文的某一个点着手来建构起整个教学设计,这些“点”既可以是文章的一句话,也可以是课文的一个部分或一种表达手法。这样深入挖掘课文的一点,进而向其他方面延伸,把课文的其他知识点串联起来,让学生在体会课文美感的同时又掌握了必要的语文知识。
余映潮老师讲到,要做到深入一点,就要对课文进行反复地研读,要对课文相关问题的论文进行必要的研究。教师有了那么多的知识储备才能在备课时做到“厚积薄发”,以一双慧眼来审视课文。
对于经验缺乏的新教师而言,这种抓住细节、注重细处的教学思想无疑是一种快速提升自己的好方法。新教师对课程标准和教材重难点并不熟悉,如果只是靠着平时备课的时间来熟悉课文的话,将会极大地影响教学水平和技能的提高。只有靠着反复阅读,甚至是朗读课文,一遍又一遍地感知文章,才能做到对文章的知识点了然于心,才能把知识准确无误地传授给学生。
二、用“美”来教学
余映潮老师还特别关注语文教学中“美”的重要性,不光是要让学生体会课文的美感,还要在教学设计、教学创意等方面体现出美。可以说,余映潮老师的整个教学过程都是力求充满美,这包括教学创意的美、教学思路的美、教学手法的美、教学语言的美等等。他把美得感受贯穿于整个教学中,在对“美”的关注下,他带领学生赏析课文的章法、语句、手法,让学生在体会形式美的同时也感受到了内容美。
余映潮老师的美感教育、艺术教育的思想,完全符合了语文学科培养学生审美能力,进行美育的要求。他的美育不仅仅是单一的、孤立的一个方面,而是把课文的形式美和内容美相互交融起来,通过形式的探究而感知内容美,通过内容的分析而体会形式美,这样就形成了立体的美的感受。既交给了学生该传达哪些美的内容,又交给了学生如何传达这些美的内容。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学生得到的有语文知识的积累和语文技能的提升,更得到了思想的洗礼和升华,从而使自己的精神世界更为丰富多彩。
作为传输“美”的`重要使者,我的责任十分重大,但现阶段的教学活动中,只有涉及到对内容美的把握,还没能够把形式美,以及形式与内容相得益彰的品味在课堂上展现出来,需要继续向余映潮老师学习。
三、多角度的思想
采用多个角度来看待课文又是余映潮老师的另一个特点,这包括着多角度反复赏析课文,多角度设计教案,多角度品析课文,多角度比较分析相似的课文。比如,他在读《赫尔墨斯和雕像者》这篇简短浅显的课文时,竟用了五种角度来阅读;《说‘屏’》一课竟有五种相去甚远的教学设计。这种多角度看待教学过程和思想的理念,既是创新精神的体现,又是对教学经验的磨练。只有教学经验、教学方法十分丰富才能有多角度的资本。多角度的思想有利于教师把课文吃深、吃透,当一个教师用各种角度把课文研读完毕时,他已经能够很全面地掌握这篇课文的重点和难点,也能够在课堂上应对学生提出绝大部分问题了;另一方面,多角度的思维方式又能促进教师不断进行尝试,探索出一种更适合于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从而又丰富了教师的经验。
在这一方面,我做得不尽如人意,因而更要广泛阅读有关教学的书籍,开阔视野,做好教学过程中多创新、多角度的工作。
以上几点只是我对余映潮老师思想、教法的粗浅认识和体会,还没有进行深入体会和实践,但是我相信,在今后不断的教学活动实践中,我能更好地感悟余映潮老师的思想精髓,并把它发扬光大。
古诗教学培训心得体会 篇2
这次有幸参加了由教师进修学校组织的为期四天的“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为主题的32学时培训。聆听了z、z、z和z老师的关于如何更好地进行古诗语教学的讲座及z、z、z、z、z五位老师的精彩课堂,受益匪浅。
古诗词是我国灿烂传统文化之一。它们大都具有语言优美精炼、想象丰富新奇、韵律朗朗上口、情感动人心魄、哲理深刻入微的特点。在语文教材中小学、初中都会渗透到,而且每一个学期都会有。可想而知,古诗词教学的重要。
那么,如何让孩子们领略古诗词的美,让孩子们通过古诗词的学习,进而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呢?
我认为,在学习古诗词中,要欣赏诗词的意境才能得到精华。而意境具有形象性,在诗歌的意境中,形象是基础。所以我们要创设各种各样的情境,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其中,才能有所感悟,有所意会。这也是我在这次学习后的一点体会。
怎样更好地组织教学,让孩子们领略古诗词的美首先要让孩子们反复吟诵,感受语言美。古诗的语言精确、凝炼。每首古诗的'字数有限,因而诗人十分讲究用词的精当确切、凝炼含蓄,有时一字一词,包含极丰富的内容。
在组织学习的过程中要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读出古诗的形,读出古读的神,读出古诗的味。用z老师的话讲就是设身处地、感同身受地诵读,就是因声解义,因声传情,因声求气的诵读,就是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的诵读,就是眼与口谋,口与耳谋,耳与心谋,心与神谋的诵读。从这个意义上讲,古诗的美有50%是吟诵出来的,是朗读出来的。
其次,深入理解,体验情趣美。古诗经常是“言有尽而意无穷”。例如《村居》一诗教师通过散文诗似的语言感受到春天,又能让学生从教师如诗的语言中得到熏陶。孩子们的生活经历是再学习最大的资源库,教学中启发孩子巧妙联系自己的生活记忆,孩子们从教师、学生的描述中唤醒对春天的记忆。利用以往春天的趣事放风筝为依托,奠定起春天真美的情感基础,顺理成章地进入春天这个美好的情境中,在学习古诗中感受到生活的乐趣,从而感悟到诗中的乐趣,情趣。
最后,拓展延伸,领悟意趣美。文教学得法于课内,延伸于课外。古诗教学的目的不只是为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情感,更是让学生体会到祖国语言文字的韵律美,意境美,感受到古诗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一支瑰宝,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激发学生积极主动诵读古诗的兴趣。这次的五堂课,每一位老师都很好地进行了拓展延伸,充分利用课本以外的教育资源,突破教学内容的单一性。
时间虽短,收获颇丰,让我对古诗词吟诵有了全新的认识。“留心处处皆学问”,只要留心做一个有心人,我的古诗词教学之路会越走越敞亮。
古诗教学培训心得体会 篇3
阅读了余映潮的《谈日记》,思考良多,而最大的感触是教师应做一个勤写教育日记的人。
记得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书中写到:“我建议每一位教师都来写教育日记。教育日记并不是什么对它提出某些格式要求的官方文献,而是一种个人的随笔记录,在日常工作中就可以记。这些记录是思考和创造的源泉。那种连续记了10年、20年甚至30年的教师日记,是一笔巨大的财富。每一位勤于思考的老师,都有他自己的体系、自己的教育学修养。” “只要你是认真地对待自己的工作的,你就要尊重这个记事簿和尊重自己,把它一年又一年地记录和保存下去。这实际上是一种教育日记,同时也是你对一个较长时期的教学和教育过程进行概括性分析的准备工作。凡是引起你的注意的,甚至引起你一些模糊的猜想的每一个事实,你都把它记入记事簿里。积累事实,善于从具体事物中看出共性的东西──这是一种智力基础,有了这个基础,就必然会有那么一个时刻,你会顿然醒悟,那长久躲闪着你的真理的实质,会突然在你面前打开。”正因为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个真正的`教育日记的实践者,所以他道出的话语才真实、贴切。
教师的专业成长离不开学习、积累和反思,教育日记在这三个方面都可以起到作用:第
一、帮助教师的专业学习。
教育日记中记载的教育理论、读书心得、名家经验、名言警句等都能帮助教师学习成长。第
二、帮助教师积累资料。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我们每天都要做很多的事情,也都有值得记忆的东西。只有勤于动笔,我们才能为自己留下更多的有价值的回忆。第
三、帮助教师的自我反思。
一个人在工作中有成功也有失败,有时失败和挫折经过反思更能变成一种财富。我们每日看似平凡、单调、重复的工作中就蕴藏着某些重要的教育现象或教育规律,如果善于积累和反思,那就可以成为我们工作创新的源泉。此外,我们也可以在教育日记中倾诉自己的苦闷和彷徨,缓解工作中的压力,以更轻松的心态开始新的一天。
教育日记的内容多种多样,只要是教育教学过程中发生的现象和规律都可以做记录,比如:
第一、记录一些名言警句。
名言警句既可以作为我们写文章时的论据,又可以丰富我们的谈话。只要看到好的句子,或一段,或几行,或三言两语,不在乎多少,在乎这句话的分量,有价值的,就记录下来。
第二、记录成功的教育事例。
在我们的工作中,会有一些成功的事例。记下自己成功的案例,包括对“问题学生”一次成功的转化、一堂成功的课、一次成功的主题班会活动等等,这是自己最宝贵的财富。当我们再次遇到相同的情境时,那成功的经验就立刻浮现在眼前了,从而使自己的工作游刃有余。
第三、记下失败的事例。
我们每天的工作都有收获,也都有过失。我认为失败的事情,更应该一记,因为它更能帮助一个人进步。在日记中是有勇气讲述自己的失败的,叙述事件的经过,分析失败的原因,为自己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再次遇到这一问题打好预防针,是非常有好处的。
第四、记下和学生的交流
我们的工作对象是学生,师生的交流也就必不可少。当然,我们每天要面对不同的学生说许多的话,所以要选取典型的、有用的材料进行记录。
第五、记录自己的体验、感想、反思。
如针对班级中自习课学生经常讲话的现象,实施不同的解决方案并分析不同方案的效果。针对某种现象可以记录自己的感想和思考。
教育日记的形式不但可以是书面记载,也可以借助网络平台,写博客也是一个不错的方法。教育日记可以成为我们工作资料库,如果我们能够充分的利用好这个资料库,相信我们会更快更好地成长和进步。
古诗教学培训心得体会 篇4
术业有专攻,这次教学我仍然选择了古诗。吸取上次余映潮老师的建议,结合我自己的想法,设计了“识—解—品—合”四个步骤,每个环节用八个字来解析引领:了解诗人,熟悉背景;读准古诗,积累字词;理解品析,读出情味;合理联想,扩成美文。从知识积累到朗读训练,从品析用字到写作练习,教授学生学习古诗的一个方法。
课堂开始,以“对诗”导入,选取的都是带“月”的古诗句,不仅回顾了所学,活跃了学生大脑,也是为后续“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意象”做好铺垫。“古诗词是我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大家以后要多阅读、多积累。”适当渗透德育和语文积累的习惯。一句话“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新诗《泊船瓜洲》,来一起读一下课题。”简单导入。现在想来,应该加一个词语“借景抒情的新诗《泊船瓜洲》”。
学生了解了作者及写作背景以后,齐读古诗,“读得准确,特别是这几个红字”,出示带拼音的红字,学生发现这是多音字,然后多音字组词。接着,出示注释,学生结合注释,练习说古诗大意。本来我设计的是直接展示出来,后来考虑学生没有疑问和思考,就直接给不好,就变成了碎问“还是什么意思?”“江南岸是什么意思?”“绿是什么意思?”等一系列的碎问碎达开始了,这里浪费了很多时间,最后还是展示出来让学生记笔记。老师也提出了这个问题,认为直接展示就好。现在想来,古诗文的字词意思本就是一种积累,很少有学生准确联系诗意说出它的意思,直接展示出来,让学生结合着写下古诗的大意,节省了时间,学生可以得到充分的练习。然后,点示了“绿”的秒用,学生做了笔记,但我的'语言中没有出现“画面感”这样的语文语言,只是说了“想象画面”。我在其他班试课的时候,用了这个词,平时讲课也经常用,这一次可能是语言失常了,老师也细心地发现了,指出我的语言缺乏语文味儿。
第三个环节,指导朗读,品析用字的艺术。这里侧重了朗读的节奏、重读、语调和语速,特别是“重读”,两句一组进行品析,但似乎并没有说清“只”和“又”好在了哪里。这个环节,我顺势用了两组填空,为扩诗成文做铺垫,另外带出了“月”的意象。
第四个环节,扩诗成文。就是结合背景,合理联想,将这四句诗扩展成一个故事小散文,试图将今天的所学有机地整合起来。很显然,学生第一次接触这样的写作训练有难度,我以《枫桥夜泊》为范例,标注了写作提示,以“填空”的形式来降低难度,让学生初步感受这种写法。但由于时间有限,学生没有得到充分的练习,也没有大范围地汇报展示,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就连之前设计的课堂自由背诵也不得不省略到。这两点,余映潮老师也指出来了,说明我整堂课的设计是有问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