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阅读《见识》读后感(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见识》读后感 篇1
这本书是吴军博士对自己职场经验和人生经历的总结或者说是从他的视角看到的世界本来这本书是“得到”app上硅谷来信的基础上补充材料,展开论述重新创作写成的。
全书围绕个人的精进这个主题,是个人认知升级类著作,就像封面所说:“你最终能走多远,取决于见识。”
我特别喜欢这本书第二章的一个观点:“人生需要做减法。”
其实我曾经也有一个困惑的地方:李笑来老师《财富自由之路》里面提到:多维度打造自己的竞争力,就是做好自己最好的维度之外,多拓展几个维度,多学一些东西。这里好像就有一个矛盾:一个教我们少做、一个让我们多学?那我们究竟该怎么做。
现在我想分三个方面讲述自己的理解:
①有时候我们老想着同时做很多的事情。计划安排的满满的,然后可能被各种事情打乱计划,或者对计划的事情低估难度,老是有做不完的事情,感慨计划跟不上变化。
然后归因于没有抓紧时间,下次还是重复这样安排,陷入恶性循环。
其实这本书第64页一个观点非常有精髓,很好解释了这个现象:“你不可能有更多的时间,因为你已经很抓紧时间了。你需要做的是跳出原有思维方式,少做事。如果你想通了很多事情不做其实也无关大体,就不要去做他们,这样你就不会天天忙忙碌碌的。如果一个人不能够把一件事情做好,他首先想到的就应该是少做事情而不是让自己更忙碌。”
这个概念是我以前没有意识到,所以我觉得这个观点真的让我长了见识,反思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然后我也推荐一个忙忙碌碌总有做不完事情的朋友看了这本书,特别是这个观点。
②再看一下书中提到的生活中捡芝麻丢西瓜的行为:为了省一块钱出租车在路上多走十分钟,为了抢几块钱的红包,每隔三五分钟就看微信(当然这个观点小编保留意见,有时候抢红包只是希望和亲人朋友多一些互动,目的是增进关系而不是抢几块钱红包)等等,这是人的问题,不仅在于时间利用的没有效率,更糟糕的是它们渐渐习惯于非常低层次的追求。人的心智变的非常低,就很难提升自己,让自己得到越来越高的层次上。
其实,很多事情是可做可不做的,我们要懂得舍弃一些,专注于做重要的事情,毕竟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要老做捡芝麻丢西瓜之类的事情,”人生需要做减法”。
以前我什么都想学,时间也经常安排的满满的才甘心,对知识的焦虑、对浪费时间的恐惧,让我整个人都处于慌乱的忙碌中,捡芝麻丢西瓜,导致不擅长的事情没做好,擅长的该做的事情也没有做好。现在我开始懂得取舍,只学对我有用的、必需的,在我能力范围之内做好做专几个事情就可以了,贪多嚼不烂。不做那些消耗我宝贵注意力的事情,比如少玩手机、少看视频、不玩游戏等等。
③这里我还想到一个词:专注。就是做事情的时候要专心,在看书的时候就专心看书,在开会的时候就专心开会。其实很多人包括我,在看书的时候一会儿整理一下东西,一会儿玩玩手机,或者开会的时候想的是某个还没有做完的事情,等到时间快到了,惊觉书没有看多少页,看书好慢,或者开会讨论了什么问题宣布了什么事情自己错过了,然后再去问别人。其实我们应该反思一下,为什么我们不能一开始就专注做完一件事再做下一件事呢?
《深度工作》这本书里面有一句话我印象非常深刻:专家研究发现,人一旦习惯不断分心,当他想专心的时候,很难摆脱分心的恶习。所以我们不要不断分心,而要不断专注。
《深度工作》里的“专注”、《见识》里的“做好事情”这两个观点和李笑来老师在《财富自由之路》这本书里面的一个观点又有异曲同工之妙:我们要把一切可能性的注意力放在自己的成长上。
《见识》读后感 篇2
腾讯和阿里是国内两家市值最大的互联网公司,它们的出现,让我的们工作、生活变得越来越互联网+,这个“+”号给了生活无限可能,阿里的余额宝引领了全民理财时代的到来,腾讯的微信平台,已不再是一个单纯的通讯工具,它给更多的人带来了工作机会,知识付费时代也已全面来临。然而去年还如火如荼的共享单车,今年频现倒闭狂潮,共享的目的是什么,从《见识》这本书里可以找到商业市场中成功与失败的原因。
《见识》分为上下两篇,上篇是商业本质,通过分析什么是商业本质,让我们认识市场上新兴的商业概念哪些是炒作,哪些是围绕本质,作者吴军先生通过多年的工作学习经验给创业者、从业者以及投资者一些建议。下篇是人生的智慧,这一篇才是吴军先生所要说的人生的目的—幸福,为了获得这样的幸福感,我们需要做人生加减法。
当然,如果你认为这是一本浓郁的鸡汤文或是一本枯燥的'成功学文,那么在阅读《见识》之前,我们的想法不谋而合,可是在我读到序,就被作者的智慧深深吸引,上篇和下篇是我分两次一鼓作气读完的,文字绝不枯燥乏味,这里有客观事实也有独特见解,那么,作者是谁,让我们在品读前先了解一下。
吴军博士毕业于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本科)和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硕士),并于1993—1996年在清华任讲师。他于1996年起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攻读博士,并于2002年获得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吴军博士曾经担任谷歌资深研究员,设计了谷歌中、日、韩搜索算法以及谷歌的自然语音分析器。2011—2012年担任腾讯负责搜索和搜索广告等业务的副总裁,后回到谷歌负责计算机自动问答项目。
关于作者还有一些介绍,我想分点解读完《见识》这本书再告诉你,这样你会发现吴军先生的见解正是他工作生活的写照。
一、商业的本质
世界上每过一段时间,就会诞生出一些新的商业概念,比如前几年炒的很火爆的互联网+“、O2O、P2P等,最后大家发现炒作完概念后剩不下什么东西。其实不论概念如何炒,商业的本质上千年都没有什么改变。商业的本质是什么?是让我们多花钱,而不是省钱,围绕这样的本质我们需要怎么做。
1、创业者从0到1只是完成了万里长征第一步。吴军博士通过分析硅谷创业的成功案例,给正在创业的你提供一些建议,如何才能在大公司林立的市场中脱颖而出。
2009年我注册淘宝网时用的雅虎(中国)邮箱已不复存在,那一年我也在使用诺基亚,可是现在苹果手机已经更新到IPHONEX,谷歌仅花了18年的时间成为全球市值第二大公司,FACEBOOK在只有2000人时,把8万人的微软打得四处找牙。可见,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真正的创业,是要走完从0到N的全过程。
2、职场人如何提高工作效率,很多人试图在短时间里完成很多工作,这其实是办不到的,唯一能够控制的就是少做一点事情,无论是职场还是生活,提高效率都需要从拒绝做伪工作者开始。
在职场中,我们都做过伪工作者,每天很忙,所做的工作也是公司里存在的,但是那些工作并不产生什么效果,当我们做的伪工作越来越多,说明我们的公司在市场竞争中就要处于下风。当然,我并不认为所有伪工作都源自于工作者本身,《见识》里分析了发生伪工作的原因,管理者和从业者需要共同审视我们所做的事情。
3、事业成功,挣到了钱,却不会花、不会理财,可能最后白忙活一场。我们的“金钱观”就是“理财观”,当我们投资前,有没有想过我们投资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保值,不让我们的资产被通贷膨胀吞噬吗,还是为了增值,改善我们现有的生活质量,还是有更高的目标,实现财务自由,提前退休。我从2008年接触股市,从没想过目的,只是想从股市里赚一点钱,可是结果是我未从股市中赚到一毛钱,反而亏的一踏糊涂,所谓的“理财观”,也是对自己的认识,我们能承担什么样的风险,为了达到目的,我们能坚持多久,思考后再去选择投资工具。
二、人生的智慧
聪明的人不仅善于思考,更加善于总结,吴军先生不仅仅是聪明,而且非常浪漫,这些更体现在生活中的智慧。
1、幸福是目的,成功是手段。当一个人对社会产生了极大的正向影响力后,他不仅可以获得物质和精神的财富,而且会有一种由衷的幸福感。前不久看到一部电影《奇迹男孩》,被网友称之为当代童话,电影里从夫妻、母子、父子、姐弟、闺蜜、朋友、恋人、同学这些角度演绎了每个人在生活中的处境,之所以被称为童话,是因为所有人都是向善的,我们的困境因为这些关系而起,也是因为有这些人帮我们度过困境。我想我们在人际关系中都面临困境,吴军先生会告诉你如何处理这些关系,从而获得幸福。
2、人生需要做减法。“不做选择的幸福“、“做人与作诗:我们需要林黛玉”、“西瓜与芝麻”、“生也有涯,知也无涯”、“我们一定比18世纪的人过得好吗?”,这些是作者通往幸福道路上的工具,让我很受启发。
人的天性是喜欢增加,不喜欢减少,喜欢获得而不喜欢舍弃,但是很多时候减少和舍弃会让我们过得更好。由于这种做法有时违背人的天性,因为很多人做不到,当然,这样也就给了那些能做到的人更多机会。
3、大学之道。无论是在中国还是美国,本科阶段的年轻人都会对大学应该怎样度过产生迷茫,因为他们在高中的学习和生活动动力都已经消失。大学阶段应该做一些和幸福生活相关的事情,学习当然重要,但除了学习,大学里还有其他更重要的事情需要做。
那么,关于吴军先生,我还有一些想说的,他是一个还不错的摄影爱好者,一个古典音乐迷,喜欢享受高质量的影视,比如Blu—ray的电影。平时偶尔会修理园子,甚至做点木匠活,每年旅游很多次。当然,还时不时地为Google China Blog写东西,另外,还是很好的红酒鉴赏家。
很多时候,成败与否取决于见识的高低,而不是自己简单的努力,你最终能走多远取决于见识。由于交通和通信的发展,我们增加见识比过去要容易的多,但是我们的心里有时依然有道围墙,阻碍了我们的见识。所以我们提升见识在于我们自身,而不完全是环境。吴军先生在《见识》一书中的认识与感受也来源于他突破了心中的那一道围墙,获得了广泛的见识。
无论你是大学毕业刚进入职场,或是摩拳擦掌准备创业,或是在数十年的工作中遇到瓶颈,亦或是在这快节奏的生活中自顾不暇,你的问题,《见识》—商业的本质和人生的智慧这本书会告诉你答案。
《见识》读后感 篇3
在寒假读了这一本吴军的《见识》你能走多远 取决于现识,吴军老师说,与其他外部资源或者个人因素相比,个人的成就首先取决于“见识”,这句话吸引了我,更而让我带着兴趣去读它。 读到序言“命”和“运”决定人的一。吴军老师是这样说的:“那什么是命呢?对我来说它取决于两个困素:环境的因素和我们自己对未来走向划定的方向,环境的因素是外部因素,我们艰难改变,只能适应。你的选择会影响你的一生, 这就是第二个因素:我们对未来走向划定 的方向。 在第二章中,“人生需要做减法"。人的天性是喜欢增加而不喜欢减少,喜欢获得而不喜欢舍弃。我也是如此,读完这一章让我明白很多时候减少和舍奔会让我们过得更好,在这一章里面讲了《红楼梦》琳黛玉的故事、黛玉是作诗,宝钗是做人,黛无是灵性,,宝钗是美德,做人与做事,我们需要林黛玉,人生不仅要做人,也要做诗,让自己快乐,我的人生格言:不要鹤立鸡群,而是要努力的离开那群鸡!读完第二章,其实感触最深的一句话就是"拉芝麻检得再勤劳也捡不出西瓜的重量”读到这句话时,头脑中第一个闪现出的观点是"选择要大于努力”面对生命中的"芝麻”的“西瓜” 你要做出选择,,既然选择了就要坚持到底。
接着第三章谈谈见识, 作者说很多时候,成败与否取决子见识的高低,而不是自己简单的努力、首先我们和天才相差多远, 凡天才必有过人之处,但是我们和他们善距可能不是生理上的差距,而是在其他方面。所以我们不如学习他们的做事方法,比贫穷更可怕的是什么?我认为是缺受见识, ,缺乏爱,缺乏规矩, 是比缺战更可怕的事情。没有钱,有一辈子的机会可以获得,而缺乏这三样东西,后天再获得难读书也是很重要的。围绕作看写的阅读的意义,我认为读书可以让人滤除浮躁,让人丰富知识、 一个人的知识越多,越感到自己的无知。”真的,书越读就会觉得读得少,越读,就越觉得有读不完的书,读书可让人修身养性, 因为书中有看广阔的世界,书中有着永世不朽的精神,让目光投向更广阔的世界,让心灵沟通过去和未来。
最后我想讲的是第九章"好好说话"语言能力是我们的祖先现代智人区别于其他人类最明显的特征之一,说话也是一门艺术,在日常生活中也是一样,而如何做好语言表达能力能让“听众”听进去呢?说话是很重要的,所以吴军老师会把它放在最后一章讲。讲话做事都要达到日前。吴军老师先讲了个牧师和野蛮出租车司机的笑话.也从而得知很多人讲话只考虑怎么能够把自己想说的话说完, 而根本不考虑听众是否听进去了。
从这本《见识》我学到了很多,所以我们想要见识更广, 就多去外面的世界看看吧!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
《见识》读后感 篇4
看上去,我的《硅谷来信》内容很庞杂,但在读者留言中,我看到大家对于如何能更好地把握未来发展的命脉,如何在事业上更有成就,有特别深切的疑问。
在中国今天这样一个大环境下,成功是一个大概率事件。
某种程度上而言,我们每个人都是趋势投资者。
这个世界上,最顶级的趋势叫时代。
次一级的趋势才是经济周期,再往下是你所在的单位和公司的经营节奏。
一个人赶不赶得上好时代看运气,但在好时代里不遗憾,得靠见识。
我们恰好处于一个对的时代,有好的思维方式,懂得如何最有效地做事情,想不成功都困难。
在完成每天的专栏写作的同时,我就大家普遍关心的未来发展的问题,在原有来信的基础上,进一步补充材料、展开论述、重新创作,充实成了《见识》这本书。
所以,《见识》这本书,并不是《硅谷来信》专栏内容的简单平移,而是更结构化的思考和更深度的写作。
之所以给书起这个名字,是因为我觉得人一生的命运其实在很大程度上受限于人的见识,而命运的改变首先需要见识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