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阅读《悲惨世界》读后感作文(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悲惨世界》读后感作文 篇1
在这个树木掩映的校园里,我终于读到了那部我向往已久的名著——《悲惨世界》。读着这部书,似乎重温了19世纪法国的历史,不过更加细致入微,更感深沉凝重。
19世纪,是法国社会动荡起伏,复杂多变的一个世纪,也是法国文坛巨匠辈出,光彩夺目的一个世纪,诞生了一批有时代责任感的文学家,其中最杰出的两位就是雨果和巴尔扎克。巴尔扎克总是以犀利的笔对社会给予无情的揭露和真实的再现,而雨果在揭露与再现的同时,作品里总是闪出人性的善良崇高,他是那么推崇正义与博爱。这些在《悲惨世界》里体现得淋漓尽致。
读着这本厚厚的小说,似乎感到了一卷长长的法国的历史画卷在眼前展开,看到的是半个世纪里法国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场面都是那么宏大,而描写又是那么细致入微,不能不让人佩服这一代文豪深厚的文学功底与历史洞察力,那是一个战火纷飞、政局更替的时代,那里有拿破仑的兵败滑铁卢,有一八三二年法国人民起义,有在动荡中发展的'社会,有在动荡的社会夹缝里艰难生存的下层人民,而其中的亮色就是平凡人身上闪烁的人性之光芒。
故事讲述了贫寒的剪树枝工冉阿让,他为了姐姐的几个饥饿的孩子,偷了一块面包,却因此进了监狱,服了十九年的苦役。出狱后,受尽世人的歧视和排斥,心中充满了愤怒和仇恨,而一位善良的主教却用自己高尚的品质感化了这个暴躁的人,唤起了他心中沉睡了十九年的善良品质。从此,冉阿让几乎尽全力帮助了他身边每一个在悲惨的境域里挣扎的贫困人。他来到海滨蒙特伊,化名为马德兰先生,开办工厂发迹,后又被竞选为市长,却依然站在穷人一边。小城蒙特伊开始发展起来,但冉阿让却并不能摆脱苦役犯的身份,被人揭穿后,他开始了近半生的流亡生活。期间,他救助了沦落为娼妓的下层女工芳汀,让她了却了最后的心愿;收养了芳汀的女儿珂赛特,让这个穷苦女孩拥有了公主一般的幸福生活;甚至对人性冷酷扭曲的德纳第夫妇也给予援助之手;在街垒巷战中,他又成为一个具有伟人风范的英勇战士。
作者笔下,冉阿让的一生如传奇般惊心动魄。他可以成为苦役犯,成为逃犯,看到法律是多么荒唐残酷;他可以成为企业家,成为市长,看到上流社会的荒淫无度;然而他又永远是贫苦的劳动人民的一份子,因而他看到了人间的一切苦难。这样的经历在现实生活中是不会有的,是作者浪漫主义风格的体现。作者使冉阿让穿梭于19世纪整个的法国社会,借冉阿让的眼睛,让法国五十年的历史呈现在读者面前,把这个社会最阴暗的角落、最悲惨的生活抖落出来,一切是那么触目惊心,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因而这部浪漫主义作品又具有了历史般的现实风格。作者正是用这种浪漫与现实并存的手法绘制出一个历史长卷,深刻地表现了主题之一,即下层人民的悲惨命运。
然而主人公冉阿让最深入人心之处并不是他传奇的经历,而是他高大光辉的形象和可歌可泣的事迹。他当市长时,替农夫把深陷在泥里的马车扛出来,把一个非亲非故的小女孩当作亲生女儿一样疼爱,对于让自己颠沛流离的警察沙威也是以德报怨,对穷人他总是无私地相助,视他们亲人一般,为了自己的国家,他义无反顾地参加了激烈的巷战。可见作者在冉阿让身上寄托了多么深厚的道德理想,倾注了多少心血。正是通过冉阿让的品格,作者表现了他的第二个主题:讴歌并呼唤博爱、无私、仁慈的精神品质。
文如其人,通过一部《悲惨世界》让人看到了大作家雨果的内心世界,雨果出身贵族,从来不曾经历下层人民的苦难,与下层人民也没有过密切联系,但却在作品里不断揭露社会的黑暗,替下层人民向社会控诉,对他们寄予了深深的同情,并一度遭到迫害,流亡海外。正如沙皇俄国的十二月党人,他们都是养尊处优的贵族青年,却为了农奴的利益与沙皇对抗,不惜为此付出自由和血的代价,因为他们有强烈的正义感,他们深爱着祖国和人民,关心着民族的前途命运。雨果和他们很像,只不过一个拿的是笔,一个拿的是剑。《悲惨世界》轰动一时并经久不衰,当然与它磅礴的气势、完美的叙述分不开,然而更吸引人的是渗透其中的热情和正义。
也许有人会给雨果的这份正义感扣上一个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精神的帽子,说这部书有积极意义,但消极意义也不容忽视。但我从这部书里看不到一点资产阶级人道的虚伪,每一个人物、每一处场景的描写都是那么真挚朴实,让人清楚地感到那是作者倾注全部感情的结晶。当然,书中也不是没有一点瑕疵,比如冷酷如机器般的警长沙威,在追捕了冉阿让多年后突然被冉阿让的伟大人格所感动,跳海自杀,这个情节的安排略显突兀,似乎不合情理。毕竟,在现实中,道德也不是万能的。
对于伟大作家的伟大作品,最好还是亲自去读,才能真正了解它的伟大之处。我只想说,如果要了解雨果的伟大,或者想了解19世纪的法国,那一定要读一读《悲惨世界》
《悲惨世界》读后感作文 篇2
这几天,我一直在看法国作家雨果的《悲惨世界》。
主人公冉阿让是一个苦役犯,只因为偷了一块面包,就被送进了牢里,刑期是五年,可是他不堪忍受狱中之苦,四次越狱,刑期不断增加,就这样几个小时的自由换来的却是十九年的痛苦。
出狱后,他改过自新,利用手里仅有的一点钱,做起了生意,赚了一大把钱,并改名为马德兰,最后还当上了市长。他乐善好施做了不少好事,其中就帮助了芳汀(她是一个穷人,因为不想让自己的女儿受苦,就把孩子寄养在德纳地家里,她在外面当妓女,因为打伤了一个羞辱她的人,而被判入狱。)冉阿让身为市长,免了芳汀的罪释放她出狱。
没想到正当冉阿让春风得意之时,却被警察沙威陷害再度入狱。
出狱后冉阿让接芳汀的女儿珂赛特,他为了让珂赛特过得幸福、快乐,设法成全了珂赛特和马吕斯的婚姻,并向马吕斯表白了自己曾是苦役犯。不料遭到马吕斯的鄙视,拒绝他再和珂赛特见面。当马吕斯得知冉·阿让就是自己到处寻找的救命恩人,是受人尊敬的马德兰先生,他悔恨交加去看望老人。
但是冉·阿让受到如此大的打击,已经奄奄一息,没过多久就离开了人生。
在书中,冉阿让是一个苦役犯,他的一生历经坎坷。他也是一个善良的人,做了许多好事。但他始终都得不到人们的尊敬和理解,只因为他曾经是个苦役犯!
在失望与孤独中,这位命运悲惨的老人,凄凉地死去。
我为他感到悲哀,这世界真是悲惨啊!
《悲惨世界》读后感作文 篇3
读完这本书最后一页的时候,是晚上11点半,此时,我的宝贝女儿就安静的睡在我边上的床上。我不禁在想,当我的“珂赛特”与她的“马吕斯”幸福的生活在一起的时候,我会是什么感受。如果有一天,我所爱的人都离我远去的时候,我该如何活下去。
我没有像冉阿让那样的苦难和一辈子要背负的罪名,我也许永远都无法体会冉阿让的痛苦。但从冉阿让的身上我知道了当你在命运的抉择之时,当所谓的幸福生活和内心的平和相比的时候,该选择什么。冉阿让选择了后者,他两次揭开了自己的伤疤,两次从一个富有的有地位的人变回到苦役犯,这种内心的煎熬和失落是难以想象的。然而,他最终收获的是尊严,这尊严不是给别人看的,是给自己看的。无论是什么地位,有多少金钱,一个人最主要的是要有尊严的生活下去,而这尊严就建立在自己良知没有泯灭,自己的光明磊落,内心平和的基础上的。在推荐这本书的网页上,写着这本书会教你如何有尊严的活着,确实,在合上书的时候,我找到了答案。
关于书本身,确实和我之前想象的一样很悲催,但又没那么悲催。男孩和女孩最后幸福的生活在一起,似乎结局很美好。但雨果似乎不是为了告诉我们这些。我几次看不下去了,是我太烦这里面特别狗血的剧情,还有大段大段的背景描述,评论观点,把故事弄的支离破碎。这在我看来不是一本好小说,但是一本好文学著作。
我体会到了一个送葬万人空巷,一个进入先贤祠的人的力量。我知道了为什么林达说,是雨果,而不是拿破仑拯救了巴黎。书里描述的不是冉阿让一个人,它描述了一个从专制到自由过渡的世界,描述了在巴黎这个花花世界外衣下的一群社会底层,一群追求自由的“暴徒”。这就像他所描述的巴黎的阴沟。是的,悲惨还在继续,阴沟永远存在,特别是在我们这个自称东方巴黎的城市。就在这几天,美丽的祖冲之路又一次被扒开了阴沟。也同时,我们孩子们快乐成长的幼儿园又被扒开了阴沟。这无休无止究竟要到何时。也许就如雨果所说,当马吕斯高唱大段拿破仑赞歌,颂扬他让法国得到无上荣光的时候,公白飞两个字“自由”,就足以让他哑口无言。
说到巴黎,雨果不愧是巴黎代言人,巴士底广场,荣军院,先贤祠,卢森堡公园,塞纳河,咖啡店,教堂,这些场景又在我眼前活过来了。我仿佛又去了一趟巴黎,虚拟的故事和现实此时难以区分。有时候读书确实比你真的到了那个地方还像旅游。我一向认为此书如果不叫悲惨世界,而叫巴黎往事,会看的人更多。人人都想去巴黎,而几乎没人愿意体验悲惨世界。我自己就因为这书名,从来不敢看的,怕看了压抑,却没想到它是如此光明。
最后,复制一段我最喜欢的文字吧“感谢上苍,是上苍认定,民族的伟大在于令人悲伤的武力冒险之外,德国、英国、法国都不是区区剑匣所能代表的。就在滑铁卢剑声铮铮之时,在德国,布吕歇尔之上有歌德,在英国,威灵顿之上有拜伦。思想的广泛传播乃是我们这一个世纪的特征,在这时代的曙光之中,英国和德国都有她们辉煌的成就。她们是崇高的,这是因为她们打算使自己崇高。她们在提高文化水平方面有独特的功绩,这是凭她们自己的努力得来的,而不是靠了意外的猎取。”
在德国,有歌德,在英国,有拜伦,在法国,有雨果。在我们这个新时代,他,又会是谁呢?
《悲惨世界》读后感作文 篇4
由于法律和习俗所造成的谬误,存在着置人于死地的社会压迫。但这个世界要玩一弄你,你就不能让它玩一弄;这个世界对你不公平,你就要挺身出来抗争!创造自己的命运!
25岁的冉阿让因为贫困和饥饿做出抗争,他打破了一块玻璃偷拿了一个面包而被判了19年的苦役。他犯法了,但他没有犯罪,因为犯法与犯罪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至于他为什么要去犯法,是因为在合法途径,他得不到这个世界的公平对待,他只能用非法的手段,去拿回他本应得到的东西。所以公平和公义,对这个世界来说非常重要,不然,在被压迫的人的眼中,这就是个悲惨的世界。
冉阿让出狱后,他的不幸遭遇使他仇视法律,不再相信任何人,并要对社会进行报复,性格也变得凶狠而孤僻。然而就在冉阿让放弃这个社会的时候,仁慈的卞福汝主教,这个基督的使者,他用仁爱之心,宽大的胸怀,点醒了暴怒的冉阿让,他不仅不计较冉阿让偷他的银器一具,反而将那一对银制烛台送给了他并叮嘱道:“答应我一定要把这些钱用到好的地方。把这些银器卖掉,用这些钱让自己过得好一些。”使他彻底悔悟,从此他化名为马德兰,弃恶从善,开始了新的生活……
当他曾经是一个拥有无数财产的市长时,他却把绝大多数的钱都捐给了慈善机构和穷人们,以至于他出门时往往口袋里装满了钱,回来时又都空了。除此之外他还经常把面包送给挨饿的人,把衣服送给挨冻的人,到处访贫问苦。对于穷人而言,他就是一顶保护伞,一个正义的化身。
有一位老人被压在车下,整个车子的重量都压在他的胸口上,此时除非有谁去把车子从下面撑起来,否则无法把他救出来。谁有那么大的力量呢?人们都知道:只有一个正在被通缉的苦役犯——冉阿让,才有那么大的力量。当时身为“马德兰市长”的冉阿让正在旁边,可他要是去救的话,等于承认自己就是冉阿让;可要是不救或是再犹豫几分钟的话,那位老人就会死去。就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他还是冒着可能被认出来的危险救下了老人。
又有一位老人,他只因长相像冉阿让被别人冤枉顶替冉阿让被捕。当身为“马德兰市长”的冉阿让知道后再一次犹豫了,因为他知道真正的冉阿让就是他自己!但如果他不承认的话,没有第二个人会知道,况且他还是一个了不起的“市长”,而那位老人只不过是个年过半百、毫无用处的人而已。可就在宣布那位老人有罪的时候,他竟公然承认自己就是冉阿让!为此他放弃了一切已得到的地位与荣华,以再一次进了那个已经呆了19年的牢房为代价,救下了那位毫无血缘关系的人!
为了实现一个可怜的妓女芳汀临死前能见一面自己的亲生女儿的愿望,他不惜再一次越狱(而这一次越狱,对他来说则是终身苦役犯的代价)。虽然最后芳汀还是没能实现自己的愿望就死去了,可他却始终坚持不渝地完成他对芳汀——一个毫不相干的死人的承诺,最终救出了珂赛特,并用毕生的精力把她当作自己的女儿一样细心地照顾着。
为了使一些陌生的人不受到伤害,他竟然一次次地铤而走险,不惜暴露自己曾是苦役犯的身份,被当时黑暗社会的忠实的守卫者冷酷的警长沙威盯上。为了珂赛特的幸福,他从此又过上了东躲西藏的痛苦生活,最终珂赛特得到了自己的幸福,他也在平静与安详中死去……
冉阿让受到社会的压迫,受到非人的折磨,受到岁月的风化,但他没有被命运折服。他懂得创造自己的命运,他摆脱从前那个身心的牢狱,摆脱社会对他的压迫,他通过自己的博爱、宽容及其高尚的灵魂,重新唤回生活在那个悲惨世界里的人们内心深处的良知!因为他不想更多的男人因为赤贫丧失尊严,更多的妇女因为饥饿变得堕一落,更多的儿童因为无知变得畸形。更多的人像他一样活在压迫与悲惨的世界中。
这个世界不应该是这样,也可以不是这样。当面对残酷的生活现实时,我们要像文中的冉阿让一样不屈服于命运,和命运作斗争,而不是向生活妥协,浑浑噩噩得过日子。我们每个人都要问问自己的内心,现在的自己是自己满意的吗,现在的生活是自己想要的吗?如何先去改变自己,再去改变别人、家庭、社会、乃至整个国家和世界。
每个被压迫的人都可以创造自己的命运,每个人都可以得到公平的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