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阅读《说文解字》初中读后感(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说文解字》初中读后感 篇1
汉字,中国人独有之文化,与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人们通过汉字获取知识、沟通信息,殊不知每一个汉字背后都蕴含着一段历史,值得人们不断探寻。
寒假中,我认真听讲了平台上关于《说文解字》的课堂,在每次的说文课上,我们都能发现,很多字和我们常用的意思不同,也能发现注释上的解释和说文不同。
《说文解字》为东汉和帝时的许慎所做。是一部划时代的字书。有9000多字,搜集了经典和别的书中的字。此外,他还分析偏旁部首,将9000字分属五百四十部首。书中每字都有是说解。所以,《说文解字》是文字学的古典,又是一切古典的工具或门径。
为了更好地学习这本书,以提升自己的语文文字素养,我假期购买了现代版本的《说文解字》并进行仔细阅读。
一、享受汉字之美
现在的'学生刚刚开始学习写汉字的时候,我们老师总强调“横平竖直皆风骨,撇捺飞扬是血脉”,然而最早的文字并非“横平竖直”的,而是象形文字,也就是按照事物的样子来画的。最初的汉字正如一幅幅美丽的画卷,曲线流转中抒写出汉字另类之美、展现出当时人们真实的生活形态。比如王字,是象形字,甲骨文像斧钺之形,下端是刃。说文中解说:王,天下所归往也。孔子说:一贯三为王,读作王时,本义为大斧。大斧象征着权威,掌握这个权威的是国家最高统治者,故最高统治者就为王。我们应该将这么美好的画卷流传下来,并让孩子知晓。
二、感受汉字之妙
我们最初学习认字的时候,总是老师怎么教自己就怎么学,很少刨根问底:这个字为什么要这么写?其实,最初的每一个汉字都有其造字意图、都有历史信息蕴含在文字构形之中。比如:家这个字,是会意字,甲骨文是一所房子里画了一头猪。表示:“屋内有豕也就是猪,为家”。古代生产力低下,人们多在屋子里养猪,所以房屋里有猪就成了人家的标志。汉字之美妙,不仅仅在于字形之美,更在于其中蕴含的中国独有的文化。
三、找寻汉字之根
汉字源于何处?作为历史上唯一一个几千年来未曾出现断裂且一脉相承的文字体系,汉字的历史价值不言而喻。比如:现在的汉字解释究竟是不是最初的意义?如果不是,那又是如何演变而来的?比如:惠字。它是会意字,金文的惠字上部像纺线的纺锤,下部为心,会纺线主要专心的人才不会出错。惠的本意是专心,后来引申为仁爱、恩惠。关于汉字还有很多未解之谜,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
关于《说文解字》我还在学习之中,相信我的所学能运用到之后的教学中,引领我的学生爱上中国的汉字。
《说文解字》初中读后感 篇2
有些罪,不能被原谅,不值得被原谅。
鲁迅先生以笔作为武器,意图以此来呐喊,唤醒沉睡之中的国民。我一直以为,作家都是谋求改善现实生活的“铁肩担道义”的人,直到如今,我读完这本书,才明白:
一个作家不只是一个文笔好的人,更是一个理性的人。如果终日活在自己的想象之中,那么他只是一个毁灭者。
如果你热爱文字,喜欢用自己构造的情节来表述这个对这个世界的种种看法,那么,务必小心:别让这想象的火焰吞噬了你的理性。写作者可以用自己的世界观主宰自己创造的.世界,但是不能用它来要求现实。
如果在想象中犯下了一生无法弥补的罪,那么在想象中选择救赎,就是这个世界上最讽刺的了。
《说文解字》初中读后感 篇3
文字是语言的基础,中国文字更是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是一部介绍说明中国古代文字的基础书籍。但是这是一本距今有一千多年的书籍,直接阅读未免有不少困难,这本《说文解字导读》有利于我们理解原著。
书本分为了5部分。第一部分是要弄清楚的几个问题,我想这是对认识文字的前提,由劳动人民创造,在不断的劳作生产过程中集体智慧的结晶,绝对不是一个时期一个人做能做到的,也许仓颉创字只能作为传说。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古文字,至秦代为止约有三种不同的字体:一是古文,周之前的字体,即甲骨文、金文之类。二是大篆,相传为周宣王时太史籀所定,他著有《大篆》十五篇,现已失传,为周代文字。三是小篆,相传为秦相李斯所定,由大篆省改而成。而大众熟悉的甲骨文只是说明是最早的发现,创造的历史更为源远流长。我们今天看到的古代字书有不少,《说文解字》是比较全的,其编写方式为后来相关的.书奠定基础,《说文解字》把所有的字按照形体的构造来加以区分,凡形旁相同的字就类聚在一起。以共有的形旁作部首,其他同从一个形旁的字群都系属其下。许多部首又依形体相近与否来编排后先相承的次序。后世编字书、字典,都按这种形式。第二部分是全面了解《说文解字》的具体内容,它的源流、作用、版本、字数、解说及部首。我认为部首的排列体现了当时人们的智慧,据形系联,由人联系到与人有密切关联的许多部,其相似的字形方便人们去记忆及运用。
第三部分是用分类的方法研究《说文》,分别是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种基本造字原则(“六书之体”)去分析《说文》所收的文字。象形之文,以纯象形为正体。先民创造文字时,以图画实物之形为最早。大致有五种:一是象自然界实物形,二是象人体之形,三是象动物之形,四是象植物之形,五是象衣食器用之形。比如“日”,是从最初的一个大黑圆,逐步演化成一个圈加中间一点,到后来接近现在使用的“日”。体现了文字的由繁入简。指事和象形一样,是独体之文,不能拆开。也有一些字,是在象形的基础上加以标识而指其事的。会意是合并二文或三文四文以成字的。每字拆开以后,仍可单独成文。可以说是象形指事文的组合。比如“男”“女”二字就是从其耕作,家务劳动变化而成的。形声也是合并二文以上而成字的。一部分表意,一部分表声。今论其发展变化轨迹。
第四部分是用循双声的原理去贯穿《说文》,古人称发音部位相同的字为双声,收音部位相同的字为叠韵。用某声表某意,最早是很简单的,只可能每语一根。逐渐由这一语根发展为若干语言,若干文字,都是沿着发音部位相同——双声的轨迹向前推进的。所以古今语言的变化,文字的孳乳,大抵由于双声的多,由于叠韵的少。
《说文解字》初中读后感 篇4
1月29日,爸爸给我捧来一本特别大的书,里面讲的是很多汉字的由来。好多汉字的介绍都令我惊诧不已,拿“我”字为例。书上说这个原本是用来自己称呼自己的字的本义居然是杀人的武器!还真把我吓了一身冷汗。后来,通过后面的介绍文字,我渐渐明白了。原来进入战国时期后,这种杀人的`凶器被淘汰了。汉唐以后,他就被普遍借用为第一人称代词,并逐渐取代了“余”、“予”、“吾”等旧第一人称代词。
就像前言说的一样:“这些,乍一听来简直不可思议。但若静下心来仔细品味,就会获得一种顿悟的释然。”我也颇有这样的感觉。每当直接告诉你意思时,你总不禁愕然。然而,每当文后的介绍文字让你理清思路,重新思考的时候,你总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我认为,它就相当于新华字典的完整版。字典告诉你字义,它则告诉你更深的一层——字的由来。要是不读它,你就无法在古老的文章里自由穿梭;要是不读它,你就无法彻底认识汉字;要是不读它,你就无法获得更多的知识;要是不读它你就无法了解甲骨文、金文等各种古老文字背后的故事。
《说文解字》令人懂得汉字的真理,它就像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想把他有生之年所有的故事都将给孙子,重孙子听。我们应该满足这样的“老人”,让他把一个小小的汉字联系起来的庞大的故事全部传授予我们。这也就是知识的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