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阅读巴菲特传读后感(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巴菲特传读后感 篇1
我一直很犹豫看名人传记,特别是政治人物的。我不知道就评传和自传而言,谁更接近人物的本来面目。人不能脱离社会交往而存在,要接受别人的评判;却又不得不听从内心的声音,坚定地走自己的路——无论谤誉。对一个人物而言,我不喜欢塑造出来的高大伟岸,同样也讨厌他被人误解或贬低。
特别是随着阅历的增加,接触到一些历史被歪曲的现象之后。如果作者能够了解一个人内心的真实想法,记录下周围人对他的评价,还原人物的本来面貌,再加上围绕传主所发生的事件描述,这才是一部好的传记。幸好,巴菲特告诉本书的作者,(对传记的创作)他不会给予任何协助,当然也不会横加阻拦。他不鼓励但也不反对作者通过各种渠道来获取有关他的素材。对于一个长寿、健在的关注对象,支持或反对者的声音尚存;走访、采集信息和检索都还便捷,所以,我宁愿相信书里所写的和书外的他十分接近。
一部五十万字的传记读完,给我印象较深的是他立志很早(12岁时发誓要在30岁前成为百万富翁)、乐于实践(19岁时已有13年经商经验)和勤于思考(如何投资而不是投机),他坚持在自己看得懂的领域、用自己擅长的理论和方法、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投资分析而不是经营管理)。
当然,沃伦·巴菲特也不会是一个没有瑕疵的人,他有着自己的脆弱、敏感和悭吝,但既然是阅读传记,更多的还是要从别人的经历中反思自己的行为。虽然不是一个专业人士、对投资也不感兴趣,这本书依旧给我以启迪。不定在哪一天,遇到什么事的时候,脑海中会浮现他的影子,给我智慧与力量。
巴菲特传读后感 篇2
巴菲特是世界知名的.人物,他的成功也经常被人们拿过来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我也对巴菲特非常感兴趣,于是就打开了《巴菲特传》。
巴菲特从小就被父母灌输总价价值,巴菲特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人,他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所以他从小就喜欢读自己喜欢的书籍。巴菲特出生于1930年,他五岁开始摆小摊卖口香糖,再卖柠檬汁。他还在赛马场捡票根,当过高尔球童,买高尔夫球,并且兜售必胜马仔系统。他对数字非常铭感和喜爱。
11岁时,他以每股38美元,买进3股城市设施优先股,并且给姐姐多丽丝也买了三股,后来股价跌到27美元,之后又回升到40美元。巴菲特迈出了股票赚到股市上的第一桶金。可是等他刚刚出售完,股价就一下子涨到200美元。这给小巴菲特好好上了一课。让他明白在投资中一定要有一定的耐心和定力。
后来他的爸爸当选了议员,全家离开了奥马哈,搬到了弗雷德里克斯堡的弗吉尼亚镇。几个月后,巴菲特搬回奥马哈。1943年13岁的巴菲特回到华盛顿开始送报的生意,这时他每月可以挣175美元。14岁时他由拿出自己积攒的1200美元,投资了一片40英亩的农场。到1950年时他已经攒下了9800美元。
1951年,他大学毕业,1952年结婚,1954年他去一家共同基金工作。个人投资了保险股票,从15美元不久就飞涨到70美元。在之后的人生中他不断积累资产1956年的时候他的资产已经达到14万美元。
后来,巴菲特看上了投资,在他投资的过程中,养成了独立思考的能力。1963年巴菲特掌管的资金已达2200万美元,个人净资产达到近400万美元。巴菲特尽量避免对股市进行盲目预测,尤其不会按照人们的预测来买卖股票。与之相反,他更愿意逐一分析每家公司长期的盈利前景,因为他习惯于依靠自己的逻辑思维。1963年,巴菲特合伙公司成为伯克希尔公司最大的股东。1965年,34岁的巴菲特许诺48岁的蔡斯,让他来担任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总裁。
1970年,伯克希尔公司从纺织业赚到的利润只有4.5万美元,但是从保险业却赚到了210万美元,从银行业赚到260万美元。但巴菲特没有关闭纺织厂,而是在自己的良心、满足感,以及金钱之间达成了一种妥协。
巴菲特一直信奉两条原则,第一条就是不要亏损,第二条就是重复第一条。我们普通人可能难以到达巴菲特的程度,但我相信,读了《巴菲特传》以后我们应当懂得,面对财富的时候应该有什么态度。中国有句俗话说:你不理财,财不理你。现实生活中虽然有不少成功的例子,但是能够持续经营下去的公司其实并不是很多。面对财富保持冷静的头脑才能让我们走的更远。
巴菲特说过信誉比财富更重要,在积累财富的过程中一定不要忘了保持信誉。我觉得这正好符合中国人说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希望这些经验能够给我更好的启示,在生活中要做一个冷静的人。
巴菲特传读后感 篇3
巴菲特的导师格雷厄姆热衷于寻找那些便宜得几乎没有风险的公司来投资。巴菲特将这种行为升级为一种思想:别指望做大生意。如果价格低廉,即使中等生意也能获利颇丰。
那如何去寻找价格低廉的股票呢?
按巴菲特的做法,当他投资某家公司时,总是阅读所能找到的全部年度报告,了解公司的发展状况及策略。注重公司的成长性。而公司的成长性最能体现于每股真实价格与现时市价的比率,只要这个比率能够大于一,这个公司就值得投资。
但前提是每股真实价格从何而来,那就必须利用数学的方法进行理论上并不缜密的计算,通过资产负债表或年度报表之类的公开信息,可以得出大致正确但不准确的公司资产(包括有形资产和通过估算的无形资产),再除以该公司发行的总股票数量,就是公司的真实股票价格。
投资的秘诀就在于当价格远远低于内在价值时投资,并且相信市场趋势会回升。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你投资该公司之前,你可以想想这个公司值多少钱,如果你意图收购这家公司,你对这家公司进行评估后,你可以出什么价格。这个价格就是格雷厄姆所启发的:这个企业售价多高?它用来衡量股票价值。它并不是一门精确的科学,但是(关键在于)一个人并不需要精确——他所需要的是有能力甄别出那些偶尔出现的其作价远低于其价值的公司和那些作价已经很高(远高于公司价值)的公司。
巴菲特传读后感 篇4
读书为何?我说读书为开窗。久闭的心门必定潮气太重,空气沉闷。这时若读到一本好书,则真像打开了一扇窗。这扇窗给你带来明媚的阳光,带来沾有雨后湿润泥土气息的新鲜空气,甚至还带来鸟语花香。心房里的乌云和沉闷被明净、平和、快乐的气氛驱逐得无影无踪。而这时的灵魂就像遭遇多年牢狱之灾的囚徒突然遇到大赦一般地畅快和轻松。
《巴菲特传》正是这样一本好书。然而它给我的心灵带来的远远不止这些,它带给我的更多的是久久的思考,它像智慧的河流冲击着干涸的土地,我的心变得湿润而敏感。我一遍一遍不知疲倦地回想书中的内容,近乎神经质地思考巴菲特的传奇一生。这时范伟那阴阳怪气的声音在我耳边想起来:同样是人,差别怎么就那么大呢?
是啊,同样是人,差别怎么就这么大呢?要回答这个问题,不得不从巴菲特他老人家说起。
巴菲特,何许人也?股神也!大家都知道炒股是非常疯狂的投机行为,但它带来的高收益却往往像美色一样魅惑无数或聪明绝顶或糊涂透顶的股民们,让他们像飞蛾扑火般扑进股市。我举两个聪明绝顶的人的例子。牛顿和丘吉尔,想必大家都耳熟能详吧!这两位在自己熟悉的领域叱咤风云的人物在努力工作之余,也想过把股民瘾,顺便测一下自己的幸运指数。没成想股市这位神秘莫测的老人对待风云人物和街上买菜的大妈是一样的公平,他一点不考虑你的世俗地位,哪怕你是救世主耶稣他也一点不买账。两位风云人物遭遇“滑铁卢”以后迅速总结经验教训,意识到股市不是自己一相情愿就能玩得转的,于是发了一番感慨后迅速作出重大决策(一点儿不拖泥带水的风格值得各地官员们学习,决绝的态度值得对股市一往情深却总是很受伤的各路股民们学习)这个重大决策就是:今日一别,永不相见(和股市)!看这个英明的决策多帅,足见伟人和庸人的差距。这个决策对世界的影响很大,因为世界为此少了两个地位显赫的股疯子!
看到此,估计有人得骂我下笔千言离题万里了。我也很无奈啊!若不是为了突出我未来的同行巴菲特的天才,我才懒得罗嗦这么多呢!简单一点说,天才巴菲特在11岁的时候就独立自主地以每股38美元的价格买进3股城市设施优先股,刨去手续费净赚5美元。这是巴菲特在股市上赚到的第一桶金。刚才我为什么说“独立自主”这个词呢?如果您认为我为了执行中央文件精神,不顾客观实际,非得生拉硬拽像某些干部似得,您可冤枉死我了。我用这个词确确实实有它的需要。因为买股票的钱是巴菲特自己的,买哪只股票也是他自己决定的,他父母根本没有参与这件事。那您不禁要问了:巴菲特那么小哪来那么多钱?还不是父母亲戚给的,无非是以前给的呗!那我告诉你,你错了,而且是大错特错!钱是他自己挣得!!!也许你还有疑问:,巴菲特一十岁小毛孩怎么就敢趟股市这趟浑水呢?而且不仅没淹死他,反而让他抓住了大鱼,他的运气可好啊!您甭说脏话也别发牢骚了,让我告诉你吧!他并不是运气比别人好,他只是不把买股票当作投机行为而是可预测的投资行为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