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师德演讲稿

多美网

2025-05-13演讲稿

欢迎阅读教师师德演讲稿(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师师德演讲稿 篇1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精读一本好书,点亮一盏心灯”。好书犹如一泓清泉,不仅清澈明净,可当镜子映照自己,而且清爽甘洌,沁人心脾。苏霍姆林斯基的学术着作《给教师的建议》是一本非常好的指导教育理论和实践的书籍。读着此书,就好像有一位智者站在你面前,他循循善诱,给你排忧解难,给你指点迷津,又犹如一位和蔼可亲而又博学的老人,在你遇到困难的时候及时给予帮助,让你有着自信。很难想像几十年前的教育理论,在二十世纪的今天,在这个日新月异的年代,还有如此深刻的教育实用意义。难怪他要成为广大教师心中追寻的偶像,成为心中的指明灯。书中谈到100条教育理论。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真让我感触颇深,受益匪浅。书中众多理论对我影响深远,尤其是《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苏赫姆林斯基在学校里工作了35年,工作了20年后,他明白了,课堂上老师必须做两件事情:一、要交给学生一定的知识。二、要使学生变得越来越聪明。很多老师认为,教给孩子很多知识就会让孩子变得聪明,于是把主要的力量用到记忆知识上去了。这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教孩子学会思考,真正的学校应当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这话说得很有道理。我们在教学中发现,现在的孩子越来越怕思考了,学习很被动,把学习当作一种负担。其实学习应该是一种乐趣,但凡学习好的孩子,都把做对一道题目当作一种乐趣,把思考所得当作一种发现,于是从中得到很多常人得不到的乐趣,最终成功了,问及他们的学习经历,无一不说学习过程是一种快乐。

可是为什么现在很多的孩子还是会把学习当作一种负担呢?原因也很简单,孩子没有体验到学习的乐趣。现在都是独生子女,依赖思想严重,稍有不会的题目就问家长,或者等待老师的讲解,怕动脑筋,即使题目做对了,他也不引以为自豪,因为那是父母或者老师讲解的结果,他没有体验到思考的乐趣。爱因斯坦说过:“我们体验到的一种最美好、最深刻的情感,就是探索奥秘的感觉;谁缺少这种情感,他就丧失了在心灵的神圣的颤栗中如痴如醉的能力,他就可以被认为是死人。”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这才是应当在学生面前展示的生活中最美好的事务。把学习当成一种思考、认识、发现和好奇的需要,这样的学生才会成为会思考的劳动者。只有把学生培养成一个思考者时,学生才能体验学习是一种快乐和幸福,而这种快乐反过来促进学生的思考。

没有问题意味着没有思考,没有思考怎么能提出问题?较多的学生早已不会思考了,忘记了思考的概念,更不知思考的线路,要思考做啥?

那么,怎样才能使思考的活动在学校生的头脑里占据统治地位,怎样才能使思考、认识、发现、理解和求知的需要,成为一个人的最主要的精神需要呢?

首先,需要使用教师的智慧。

教师本身应该是个思想者,用思想去点燃思想,用智慧去碰撞智慧,力求转变自己的一味填鸭式的教学方式。 苏赫姆林斯基说:“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都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只有教师的思想才有可能去点燃它。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这就是教师点燃起来的勤学好问、渴求知识的火焰。只有教师才有可能向儿童揭示出:思考,这是多么美好、诱人而富有趣味的事。只有当教师给学生带来思考,在思考中表现自己,用思考来指挥学生,用思考来使学生折服和钦佩的时候,他才成为年轻的心灵的征服者、教育者和指导者。那种热爱自己的事业而又善于思考的教师,才有力量使教室里保持肃静,使儿童特别是少年和青年用心地倾听他的每一句话,才有力量激发学生的良心和羞耻心,这种力量才是一种无可争议的威信。而那些没有什么东西好讲,学生也感觉出他没有什么丰富的思想宝藏的教师,确实是很可怜的。我们依靠思考,也只有依靠思考,才能驾驭年轻的心灵。我们的思考能点燃学生的学习愿望。我们的思考能激发学生对书籍的不可遏止的向往”。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教师师德演讲稿 篇2

大家好:

“精读一本好书,点亮一盏心灯”。好书犹如一泓清泉,不仅清澈明净,可当镜子映照自己,而且清爽甘洌,沁人心脾。苏霍姆林斯基的学术著作《给教师的建议》是一本非常好的指导教育理论和实践的书籍。读着此书,就好像有一位智者站在你面前,他循循善诱,给你排忧解难,给你指点迷津,又犹如一位和蔼可亲而又博学的老人,在你遇到困难的时候及时给予帮助,让你有着自信。很难想像几十年前的教育理论,在二十世纪的今天,在这个日新月异的年代,还有如此深刻的教育实用意义。难怪他要成为广大教师心中追寻的偶像,成为心中的指明灯。书中谈到100条教育理论。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真让我感触颇深,受益匪浅。书中众多理论对我影响深远,尤其是《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苏赫姆林斯基在学校里工作了35年,工作了20年后,他明白了,课堂上老师必须做两件事情:一、要交给学生一定的知识。二、要使学生变得越来越聪明。很多老师认为,教给孩子很多知识就会让孩子变得聪明,于是把主要的力量用到记忆知识上去了。这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教孩子学会思考,真正的学校应当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这话说得很有道理。我们在教学中发现,现在的孩子越来越怕思考了,学习很被动,把学习当作一种负担。其实学习应该是一种乐趣,但凡学习好的孩子,都把做对一道题目当作一种乐趣,把思考所得当作一种发现,于是从中得到很多常人得不到的乐趣,最终成功了,问及他们的学习经历,无一不说学习过程是一种快乐。

可是为什么现在很多的孩子还是会把学习当作一种负担呢?原因也很简单,孩子没有体验到学习的乐趣。现在都是独生子女,依赖思想严重,稍有不会的题目就问家长,或者等待老师的讲解,怕动脑筋,即使题目做对了,他也不引以为自豪,因为那是父母或者老师讲解的结果,他没有体验到思考的乐趣。爱因斯坦说过:“我们体验到的一种最美好、最深刻的情感,就是探索奥秘的感觉;谁缺少这种情感,他就丧失了在心灵的神圣的颤栗中如痴如醉的能力,他就可以被认为是死人。”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这才是应当在学生面前展示的生活中最美好的事务。把学习当成一种思考、认识、发现和好奇的需要,这样的学生才会成为会思考的劳动者。只有把学生培养成一个思考者时,学生才能体验学习是一种快乐和幸福,而这种快乐反过来促进学生的思考。

没有问题意味着没有思考,没有思考怎么能提出问题?较多的学生早已不会思考了,忘记了思考的概念,更不知思考的线路,要思考做啥?

那么,怎样才能使思考的活动在学校生的头脑里占据统治地位,怎样才能使思考、认识、发现、理解和求知的需要,成为一个人的最主要的精神需要呢?

首先,需要使用教师的智慧。

教师本身应该是个思想者,用思想去点燃思想,用智慧去碰撞智慧,力求转变自己的一味填鸭式的教学方式。 苏赫姆林斯基说:“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都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只有教师的思想才有可能去点燃它。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这就是教师点燃起来的勤学好问、渴求知识的火焰。只有教师才有可能向儿童揭示出:思考,这是多么美好、诱人而富有趣味的事。只有当教师给学生带来思考,在思考中表现自己,用思考来指挥学生,用思考来使学生折服和钦佩的时候,他才成为年轻的心灵的征服者、教育者和指导者。那种热爱自己的事业而又善于思考的教师,才有力量使教室里保持肃静,使儿童特别是少年和青年用心地倾听他的每一句话,才有力量激发学生的良心和羞耻心,这种力量才是一种无可争议的威信。而那些没有什么东西好讲,学生也感觉出他没有什么丰富的思想宝藏的教师,确实是很可怜的。我们依靠思考,也只有依靠思考,才能驾驭年轻的心灵。我们的思考能点燃学生的学习愿望。我们的思考能激发学生对书籍的不可遏止的向往”。

道理很简单,一个不会思考的教师,教不出会思考的学生。当然,这些前提需建立在教师素质的提升上。教师的职责已经越来越少的传授知识,而越来越多的激励思考,他是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而不是拿出真理的人。他必须集中更多实践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创造性的劳动,和学生一起,互相影响、讨论、激励、鼓舞。

其次、解放学生思想,转变学生的学习心态。

长期以来,学生习惯了等待、习惯了依赖、习惯了接收、习惯了习惯的一切,主体意识丢失,独立能力退化。这就要求教师首先树立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而自主学习表现为学习责任,学习是谁的事情,谁应该改承担学习的责任?教师固然应该承担,但学生若意识不到学习的责任,不能把学习跟自己的生活、生命、成长、发展有机联系起来,学生永远在昏昧等待中。只有当学习的责任真正从教师身上转移到学生身上时,学生自己的担负起学习的责任时才是一种真正的学习。

然后、学会等待、牵线搭桥。

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需要一个过程。实际的课堂往往是这样的,要叫学生提出问题,学生常常沉默寡言,面面相觑,提不出来,为何提不出?因为不习惯思考,也不会思考,那么,老师提出问题,大家发表看法吧,仍然沉默,为何?因为没有看法,哪里去找?不知道。也许有极少的同学有点想法,碍于面子怕回答。时间一分分过去,教学进度走不了,急死老师了,忍不住越粗代庖来得干净利索,省时省力,结果,我们又回到老路。学生永远在等待依赖中。所以,教师不能急,首先给学生充裕的思考准备时间,善于激励,耐心等待。一部分学生可能就差那么点勇气,需要教师为他们打打气儿,有种种顾虑障碍的,需要教师排泄疏导。其次会引导,学生思维卡壳的地方要牵线搭桥,结合已有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结合可能开发的教学资源,如;报刊杂志、电视、多媒体、自然风光、人文风情、国内外重要的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等,以使思考由温故而知新,由形象到抽象,由混沌到明晰的过渡飞跃;或者要知梨子的味道,亲自去尝尝,让学生亲自其参与去体验,也许这个探索自寻过程要花费很多时间,甚至表面一无所获,但它使学生思维得到磨砺碰撞,活跃起来。这是一个人的学习、发展、创造所必须经历的过程,也是一个人能力、智慧发展的内在需求,它是一种不可量化的“长效”,比起短暂的急功近利的强行灌输,是一种难以言说的丰厚回报,学生会受益终生,故而眼前所耗费的时间经历应该说是值得的。

最后,以包容情谊,为学生创造自由,和谐的课堂氛围。

试想,身处惴惴不安,紧张压抑,过度庄严肃寂的氛围里,学生的脑力过度集中在时时刻刻的提心吊胆,焦虑惶恐,瞻前顾后中,怎能集中精力进行积极健康有序的智力思维呢?自由就是不给学生太多的束缚,有宽泛的空间,让他们畅所欲言,轻松自如的各抒己见。这其中,教师和蔼亲切的微笑,循循善诱的开导鼓励无疑是重要的。只要能思考,敢思考,哪怕是错误都是一大进步。人的认识,总是在错误中提高,谁畏惧错误,谁就毁灭进步,因而对错误不是批评指责,哪怕是不经意的一个轻视眼神,一句冷漠的话语,都不能轻易流露。而是引导指正,保护他们思维火化的幼芽是学生学会思考的重要开端。

只有把学生培养成一个思考者时,学生才能体验学习是一种快乐和幸福,而这种快乐反过来促进学生的思考。袁振国先生在《反思科学教育》中指出:“中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时,将有问题的学生教得没问题了,全都懂了,所以中国的学生年龄越大,年级越高,问题越少;而美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没有问题的学生教成有问题。如果学生提的问题教师回答不了,那算是非常成功,所以,美国的学生年级越高,越富有创意,越会突发奇想。”其实学生不会思考,低效学习的症结就隐藏在其中。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要让学生亲自去感知,只有学生亲身参与,参与体验的过程中是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过程,这就是学生思考的过程。

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我深深明白,一个善教的老师,所赋予孩子的,是一种思考,是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作为一名教师,我应该认真思考,认真反思,反思我的课堂,反思我的理念,让课堂真正成为孩子们学习的乐园。

谢谢大家,我的演讲完毕。

教师师德演讲稿 篇3

在当前进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要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要实施创新教育,其关键是提高教师的素质。那么,关系到整个国家前途、影响整个民族精神风貌的师德在教师素质中的地位怎样呢?

师德是教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劳动的知识性、专业性、艺术性、复杂性、长期性、示范性与创造性的特点决定了教师素质构成的特殊性。经过大量理论研究和实验研究,我们认为教师素质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培养人所必须具有的身心的相对稳定的潜在的基本品质。其本质特点是指教师自身的质量,即教师身心发展的总水平。其构成要素主要是教师的机体素质、文化知识素质、道德素质与心理素质等。

教师道德是一种职业道德。教师的职业道德,简称“师德”,它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我们所认为的教师的道德素质并不是指规范、准则本身,而是教师把这些规范、准则逐步内化,成为教师从事教育事业的准则。作为教师基本上都知道

教师道德,但许多教师并没有把道德规范、准则内化,因此,他们在实际教学中表现出言行不一致性。例如,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如果你问老师,“你体罚学生吗?”95%的老师的回答是:“没有!”,但在实际教学中,有些老师就有体罚学生的行为,说明这些老师并没有把道德准则内化,表现出言行不一致。由于教师所从事的职业是教育人、塑造人的事业,因此,教师道德素质比教师文化素质更为重要。教师道德是教师的灵魂,简称“师魂”。

师德是教师人格特征的直接体现

在教育中,一切师德要求都基于教师的人格,因为师德的魅力主要从人格特征中显示出来,历代的教育家提出的“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循循善诱”、“诲人不倦”、“躬行实践”等,既是师德的规范,又是教师良好人格的品格特征的体现。在学生心目中,教师是社会的规范、道德的化身、人类的楷模、父母的替身。他们都把师德高尚的教师作为学习的榜样,模仿其态度、情趣、品行、乃至行为举止、音容笑貌、板书笔迹等。

儿童、青少年接受知识的过程中,正是个性与品德形成时期。尽管社会环境、家庭等因素对儿童、青少年的个性形成和品德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但许多研究表明,教师的作用最大。教师的影响主要通过两方面进行。一方面是教师通过一定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对学生的影响。另一方面是通过教师本人的人格特征、言行举止等对学生的影响。在儿童眼里,教师是正确的,

教师的话都是对的。由于儿童好模仿,因此,教师的言行就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儿童的个性、品德的发展。例如,在我们研究观察中发现,在小学阶段,如果这位班主任连续带了两年,那么,这个班的学生的说话的语气、语调,办事风格在很多方面与班主任有类似之处。

从社会的角度看,一个民族的群体都是一个一个的个体所组成。每个个体的道德风貌反应出整个民族的发展水平。一个个体的许多道德习惯、道德品质都是从小形成,每一个人从儿童开始所形成的道德观念、行为习惯、世界观等教师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尽管社会风气、家庭环境对儿童的道德品质形成有一定影响,但无法代替教师教育的优秀。因为,教师的教育具有长期性和系统性,无论是德育内容、德育方法,甚至德育手段等都是长期而系统地对学生产生影响。其次,教师的教育具有科学性。儿童的许多行为习惯的培养,教师都是根据儿童成长的规律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的。最后,人生最初的二十几年是决定和影响人的一生的发展,是道德观念、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期,而教师是影响的关键因素。教师的主要职能是培养未来的人才。这些人才毕业后分布在全国各条战线上,对整个国家的文明建设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所以,把教师提到推进社会向前发展的高度来认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教师的心理素质是在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它由四大系统构成,即,动力系统,人格特征系统,操作系统和监控系统。每一大系统既有各自的特点和作用,又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相互制约,相互影响。教师的动力系统包括教师职业的兴趣、动机、信念、理想等。因此,理想是教师动力系统的重要内容。理想是一个人的奋斗目标,是个体所向往的或所要模仿的事物或人的主观形象。教师的理想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层次。有的把个人发展作为奋斗目标,有的为多培养出优秀人才作为奋斗目标等。由于理想的层次不同,因此在教学工作中产生的动力也不同。那些具有为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而努力奋斗的教师、具有高尚师德的

教师,才具有长远而高尚的理想,由此产生的动力就巨大。他们不为眼前利益所困惑,呕心沥血,对教育事业执着追求,贡献出自己的全部。总之,从教师素质的构成要素来看,师德是教师素质的核心。

教师师德演讲稿 篇4

“静静的夜晚,月光闪烁,每当我轻轻走过你窗前,亲爱的好老师……”这首曾经唱过无数遍的歌,而在XX年的教师节,我却第一次成了这歌词中的主人公,走进教室,听着这首不能再熟悉的歌,我思索着……这只是一支小曲,也许并没有道出为人师者的全部内涵,但我们至少从中感受了一种奉献的圣洁。

初为人师,永远忘不了这第一句“老师好”,永远忘不了那六十四双渴望知识的眼神。“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崇高的事业”,人们常把教师比喻为“红烛”、“人梯”、“春蚕”、“铺路石”,而只有在今天真正走上讲台之后才明白其内含。起始于辛劳,收结于平淡。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人生写照。当清晨走进校园,一声声清脆的“老师早”;当走进圣洁的课堂,看到一双双渴求甘霖的双眸,一颗颗期待的无邪的心灵;当课间跟孩子们泡在一起,看到一个个生龙活虎的身影,一张张天真烂漫的笑脸;当夜深人静,欣赏孩子们那一篇篇优秀习作和敞开心扉、饱含激情的日记时,我常常会自豪地想起起陶行知所说的那样:“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无论何时,都能够理直气壮地说,投身教育事业,我终生无悔。

伴着XX新年的钟声,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背下,在这种终生无悔的选择中,作为一名农村中学的教师,我又一次地陷入深思:新一代的教师是怎样定位的?怎样才能算得上是一个优秀的人民教师?优秀的教师又应该具备怎么样的素质呢?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为人师表"是教师最崇高的荣誉,也是教师的神圣天职。“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是教师工作的指南针,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教师除掌握深厚的知识外,还应该具备良好的教师职业业道德。二十一世纪的中国,不仅在经济发展上将上一个新台阶,而且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上更将跃上一个新高度。作为一个人民教师,负担着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提高全体人民,特别是青少年一代文明程度的直接责任。"教育者先受教育"。只有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师为人师表的水平,才能胜任人民教师的历史使命,无愧于人民教师的光荣称号。这就要求教师要时时处处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凡要求学生做的自己必须先做到做好。比如要求学生不迟到早退,教师自己就不能迟到早退;要求学生文明礼貌,教师自己言谈举止切切不可粗鲁;要求学生遵守行为规则,教师应自觉遵守教师守则。否则,光要求学生,而自己又不身体力行,反而胡作非为,学生就认为这样的老师言行不一,出尔反尔而不可信赖。正如孔子所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正说明这个道理。

为人师表,师德惟馨。师德是什么?千百年来,许多研究者竭尽全力用最精妙的语言来诠释她,许多教师前赴后继用最平凡的行动来注解她,更有许许多多热血志士满怀激情用最优美的辞藻来赞美她。我们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教育实践中,形成了优良的师德,如:“当师之务,在于胜理,在于行义”;“为人师表、教学相长”;“学高为人师、身正为人范”;“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等等。身为教师,首先须有高尚的师德,而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爱心。一代宗师金铁林甘愿寂寞,无怨无悔,退到幕后,培育了一大批优秀的音乐家,一心装着孩子的冰心,教育楷模于漪……他们热爱教育,热爱孩子,把自己的毕生心血都献给教育,甘为人梯,展现了教师崇高的精神境界。在我们的身边,这样的感人事例也不胜枚举。去年听取了“全市师德报告会”后,我仿佛接受了一次全新的灵魂洗礼,那每一位优秀教师的报告,都叩击着我的心灵,无论是学科带头人,还是在“南康西藏”的“老黄牛”,都震撼着我,鞭策着我。她使我不得不对自己的点点滴滴进行深刻反省,重新审视自己从事的这一职业。“我是老师,我要给这些寻梦的孩子引路,在他们心里写一本最美的书”,这强烈的意识不断激励我以真诚去拥抱每一个学生。

教育是爱的事业,这种爱高于母爱、大于友爱、胜于情爱,是严与爱的结合,是理智的科学的爱,是积极主动的爱;这种爱是教育的桥梁,是教育的推动力,是后进生转变的催化剂;这种爱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的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博大无私的爱,它包含了崇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与孩子朝夕相处,我始终想着两句话——“假如我是孩子”、“假如是我的孩子”,这种情感使我对孩子少了一份埋怨,多了一份理解;少了一份指责,多了一份尊重。俗话说:教师的活儿是良心的活儿,家长把天真烂漫、聪明伶俐的孩子交给我们培养,这是对我们的极大信任。我们怎么能不全身心地去爱他们呢?我坚信,皮格马利翁能用真情使石头变成少女,我们也一定能以一片至真至诚的爱心感动上帝,这个上帝不是别人,而是我面对的全体学生。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教书是手段,育人是目的。因此,教师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自己不单单是为教书而教书的"教书匠",而应是一个教育家,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个工程师是通过教学活动,在学生心灵上精心施工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共产主义世界观和道德觉悟。今天,网络时代和知识经济的并驾齐驱为教育赋予了全新的内涵,“育人”已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传授知识,而是要教在今天,想在明天,以明日建设者的素质要求,做好今日的教育教学工作。虽然我不可能把学生步入社会后几十年的知识都传授给学生,但我可以培养他们扎实的自学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探求新知的欲望、动手实践的能力和创造的激情。虽然我不指望能培养出多少“牛顿”和“爱迪生”,但也绝不能让“牛顿”和“爱迪生”在我手中埋没。正因如此,我愿以一个平凡教育工作者的诚挚,投身于教育改革的风尖浪头,不断地丰富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在课堂上,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成为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摇篮。正如陶行知先生说:“爱是一种伟大的力量,没有爱便没有教育”。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