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活动心得体会

欢迎阅读清明节活动心得体会(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清明节活动心得体会 篇1

今天早上八点半,老师带我们去格林乡村公园春游踏青。

我们乘上大巴车,一路欢声笑语,很快就来到了目的地。老师对我们说:“两点半在格林小镇集合,现在可以去自由活动了。”我们就开始去玩了。

先玩了咖啡杯,咖啡杯是自己操控的,转来转去,绕得我眼花缭乱。接下来我们玩了碰碰车,碰碰车课真刺激,一会儿我撞到了别人的车,一会儿别人的车撞到了我们的车,你碰我,我碰你,真有趣。我和同学们还玩了很多项目,有疯狂老鼠、旋转木马等,其中我最喜欢玩疯狂老鼠。疯狂老鼠一会儿把我们带到高处,一会儿带着我们向下猛冲,一会儿向左,一会儿向右,非常惊险。

吃中饭的时间到了,我们边吃东西边玩飞盘。吃完饭我们在草地上休息。过了一会儿我们就去喂关在笼子里的小兔。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了,转眼间两点半到了,我们一组向格林小镇跑去。大家按照队伍排好上了大巴,一路飞奔,回到我们的教室。

啊!同学们一起去春游真开心!

清明节活动心得体会 篇2

今天是清明节,是祭祀祖先的节日。在我印象中,淅淅沥沥的小雨是清明节必不可少的项目,当然今年也不例外。

每当这个时候,全社会都在做着有关祭祖的活动,各大媒体也毫无例外,只要我们打开电视机,就一定会看到有关缅怀先祖的报道,“我们要感谢他们,是他们的不懈努力,造就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然而,有没有人想过,我们如此兴师动众地纪念祖先的目的何在?

当我们怀着无比悲痛和感激之情来怀念祖先时,你可否曾想过,当我们入土之后,会不会得到子孙们相同的礼遇呢?我们今天的所作所为,将来能不能得到他们的认可呢?我想这也是我们在此刻应该考虑的问题吧。

不可否认的`是,有好多人在祭奠祖先时,怀着无比虔诚的态度向祖先们祈祷神灵保佑,却在祭奠过后,照常做着断子绝孙之事。难道他们就不曾担心过死后被子孙们唾弃吗!

自古以来,名垂青史很难,但只要本本分分,忠厚老实,不做伤天害理之事,得到后辈们的认可也不是难事。然而却总有些人违背历史规律,挺而走险,做出伤天害理之事,最终导致身败名裂,遗臭万年。历史上这样的教训比比皆是,我们千万要引以为鉴。

最后,奉劝各位老老实实做人,本本分分做事,以免在若干年后的清明节被子孙们唾弃。

清明节活动心得体会 篇3

清明节是人们祭祀先祖或亡故亲友的节日。故乡的清明是一派繁忙的景象,人们的脸上不像喜庆节日里的样子,脸上挂着的是对故人的思念。

今年的清明节被国家列入了法定的节假日,前一天的晚上,携妻儿往家赶,一进大门,院子里干干净净的,黄黄的土地上一尘不染,星星点点地洒上了清水,屋顶的炊烟正缓缓地飘着,母亲举着两只沾 着面的手从屋里迎了出来,儿子从院心飞进了母亲的怀里,惊的落在房檐下的燕子“腾”地一声窜上了布满红霞的天空。不用问,母亲在蒸祭祀用的供馍和面做的燕子。祭祀用的供馍和燕子是用发酵的 面粉蒸的。供馍像大一点的象棋般大小,出笼后还要在上面用筷子蘸上水红色的颜料,点上一个圆圆的点。一份供馍四个,一个坟墓就要摆上三份,一共十二个。每家都要蒸上几十个,因为哪家也有几 个老祖宗的坟墓。我小的时候,物资匮乏,农民自己种的白面一年到头也吃不上几顿,但每逢清明,母亲总要把攒下来舍不得吃的白面拿出来蒸上祭品供奉先人。

为什么一份不是三个或五个?我在小的时候就多次问过母亲,母亲总是一边捏着供品一边警示我,不要乱问,但她又总是要告诉我,“人三,鬼四,神仙五”,每逢这时,我总不再多问,感觉到这就是 一项很严肃的大事业,因为母亲亲手蒸的馍要供奉给鬼神享用,自然感到有了一种神秘的感觉。而那些用面做下的燕子,则可以说是母亲的工艺品了,你看那燕子的形态各异,或飞或站,或张嘴鸣叫, 或回眸张望,更让人感受到一种亲情的是一只大燕子的背上还背了一只小燕子。母亲说,河里的冰化了,燕儿们从南方回来了,老远呀,小燕子飞累了,妈妈就背上他吧。

这些供品和燕子蒸好后,要有家里的男人们装在一只竹篮子里,连同炒好的各种菜肴和酒,还有各种水果,再把香烛和专供亡人用的冥币装好,扛一把铁锹到坟地里祭供先人。到了坟前先要把祭品摆好 ,点了香烛,敬了酒,焚化了纸钱,然后再用铁锹铲上新土轻轻拢在坟头上面。每到清明,小孩子们就要嚷着跟大人们去上坟,但不过十二的小孩是决不会让去的。至于什么原因,我没有问过父母亲, 估计这中间还有些迷信的色彩吧。我从十二岁那年起,父亲就主动叫上我去上坟,我俨然一副大人的模样,扛上铁锹,提上祭品,不是跟在父亲的后边,和父亲并排相跟着祭祀长眠在坟地里的祖父、祖 母、曾祖父、曾祖母、高祖父、高祖母……

后来参加工作后,若能碰到星期天是清明节的,我一定要回家培着父亲去为祖先们上坟,但长大后的我已经觉得这不是一件神秘的事情,虽然母亲的供馍照样蒸,燕子照样做,各种各样的菜肴照样烹炒 ,我也附和着总是在路上买上些花花绿绿的冥币,父亲看见后就笑着说:“若能花上这钱,倒好了,嘿嘿,哄鬼了。”但他们照样一丝不苟地上坟、烧纸。

从坟地回来,父亲总要用铁锹折上一截酸枣树枝,把母亲做的燕子细心地扎上去,举回家中,把它别在窗户上面。一时间,就会感到一种春和景明,燕语呢喃的景象。

晚上,和父母亲睡在暖暖的土炕上,心里有一种别样的踏实,我问他们,那死去的爷爷奶奶真能吃上你们蒸的馍,花上我给他们的钱么?

父母亲相视一笑,很爽朗地笑了道:“哈哈哈……儿子,你是记者,还不知道这?这就是孝心啊!人死如灯灭,就不存在了,但作为儿孙后辈却要记住前人的养育之恩啊!”

夜里,春雨沥沥拉拉地下,我想起儿时母亲对我说的一句话:孝敬大人有饭吃!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我们的祖先用几千年的民俗文化流传给了我们的道理,那就是把“孝”字意义代代传下去!

清明节活动心得体会 篇4

春风拂煦清明节,踏青祭祖念先人。每逢清明时节,不论是农村还是城市,客居他乡的人纷纷赶回家乡,缅怀先人寄托哀思,弘扬孝道亲情,唤醒家庭共同记忆。

清明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人们又称它为踏青节,祭祖节,扫墓节,扫坟节,鬼节等。除了祭奠祖先,缅怀先烈的习俗,许多地方还有放风筝,插柳枝,等习俗, 为节日增加了许多欢乐的氛围。

我生在农村,在我的家乡,清明节也有许多习俗。仍记得小时候,村子里有一个残疾但手巧的老爷爷,他住在离我家不远处的一个阴暗小房子里,房子里堆满了他扎的纸房子,纸电视等,堆的好高好高 ,长短不一的扫帚杆散落一地。我常常跟着爷爷去他那里坐坐,爷爷陪他聊天,而我就自己在旁边摆弄他扎的五颜六色的纸房子,很是精致。每临近清明节,老爷爷就开始忙活起来,一个又一个漂亮的 小楼从他那双粗糙而又灵巧的双手中完美编制出来。小楼虽多,但样式从不一样,还有那电视机,简直跟真的一样,有时候我差点戳下假的但又逼真的按钮,看我喜欢的动画片呢。

在清明节前,爷爷奶奶就煮一大块猪肉,买一些烧纸,用一张崭新的毛爷爷在烧纸上象征性地印下许多印子。清明节当天,一大早起来就看到门上插了柳条,桌子上放着爷爷奶奶准备的猪肉,水果和馒 头。爷爷奶奶在地上点两支蜡烛,拿出一部分印有毛爷爷印子的烧纸烧掉,说着话好像在和已故的亲人聊天一样。每到这时候,我总会感到异常害怕,但不久这种感觉就烟消云散了。

到了傍晚,晚饭前,各家各户都会在篮子里装上吃的,蜡烛,鞭炮,抬着在老爷爷那里买的纸房子,带着铁秋去坟地上坟添土。家乡的习俗,女人在清明节是不能去坟地上坟的。在我的记忆中,爸爸有 次带着年幼的我去了坟地,我只知道那是我记事以来唯一一次在清明节上坟。依稀记得我在太爷爷坟前瞌了头,没敢说一句话。

小时候的我贪玩成性,一般吃了晚饭和小伙伴一起玩好久才回家。但在清明节我出家门会有一丝害怕的感觉,好像离开家就失去了保护的屏障。我们称清明节为鬼节,据说当天晚上鬼魂都会来到人间, 但它们害怕红色的东西,身为孩童的我对这个说法深信不疑,每到这天我会穿上红袜子我才安心。但小伙伴们每每在我身后幽幽地说鬼来了的时候,我仍然害怕的不知所措。

清明节正是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时节,放风筝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我家的杂物间里仍然保留着一个破旧的爸爸给我扎的风筝,小时候爸爸教我放风筝的欢乐画面扔深深烙在脑海中。风筝飞在天空,我 们心中的烦恼也随之飞去。

除了放风筝,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一个自己编织的秋千。午饭过后,抱着自家的的秋千到树林里,绑在树上绑结实了。大人们坐在秋千上聊家常,我们这些孩子们就在空地上做游戏,玩够了,跑累了,就 坐在秋千上摇起来。

如今,我已上大学,远离家乡。小时候和小伙伴互相以鬼来恶作剧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和小伙伴一起做游戏的画面也渐渐模糊。远居他乡的年轻人各自忙着自己的事业,有的在清明节也没时间回乡祭 祖,看看父母。如今的清明节的意义不仅仅在于祭奠先祖,清明节也成为儿女们回家看望父母的机会。

这就是家乡的清明节,平平凡凡的清明节。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