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的来历演讲稿

多美网

2025-05-12演讲稿

欢迎阅读端午的来历演讲稿(精选5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端午的来历演讲稿 篇1

老师和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

今天,我演讲的主题是迎接端午节。农历五月的第五天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今年的端午节是x月x日。

端午节的起源有许多传说,其中纪念屈原这一说法最为广泛。屈原是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生于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他诚实、博学、才华横溢,在楚国占有重要地位。

由于他主张坚决反对秦的侵略,他遭到了攻击和排斥,并被楚王赶出宫廷。屈原悲愤万分,在流亡途中写了许多爱国诗,其中最著名的是《离骚》。后来,秦军占领了楚国首都,看到国破家亡,屈原非常悲痛,在五月初五那天,他抱着石头跳进了汨罗江。

人民非常爱戴屈原,听到他自杀的消息,纷纷划船到江中抢救屈原的遗体,却找不到。他们怕江中的鱼虾会咬坏屈原的遗体,于是把米饭转进竹筒,扔到江里,喂食鱼虾,从而保护屈原的遗体。

从那时起,每年五月初五,人们会自发来到河边哀悼屈原,还会把船划入波涛汹涌的江中,象征着人们争先恐后抢救屈原的遗体,借此寄托对屈原哀思。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南方形成了端午节龙舟赛习俗。因此,端午节已成为纪念屈原的节日。

2000年以后的今天,我们不像屈原,我们生活在一个繁荣的中国。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在这个富足自信的新时代,我们应该知道,我们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珍惜我们宽敞明亮的教室,珍惜我们学习的机会。

最后,给所有的同学送上一个句子:“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竹可焚而不可毁其节”。我们要珍惜今天的生命,互相鼓励,互相报答。照顾好你的父母。最后,祝同学们期末考试成绩理想,端午节愉快。

端午的来历演讲稿 篇2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一年之中,我最期盼的就要属家乡的端午节了!它在每年5月初5等着我们呢!

每到端午节,不得不提的应该算吃粽子了吧!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有三角形的,有菱形的,有直筒形的……去年的那天中午,我和爸妈开车去接爷爷奶奶去酒店。我总是第一个跑到包厢,服务员端上粽子到桌上,那粽香也已四处飘溢,粽米中掺杂着猪肉,板栗、红枣、赤豆等,真令人垂涎千尺!我饿虎扑羊般抓起一个就咬,哇!人间美味呀!不一会儿,我的小肚子就变得圆鼓鼓起来。

从酒店回家后,我迫不及待地打开电视,正在现场直播赛龙舟。周围的人川流不息,穿着节日盛装,屋顶上彩旗飘扬。只听“砰,砰,砰”,三发信号弹升上天空,所有龙舟按一字排开,“龙头”上长着龙须,“龙身”上有一片片鳞片,真像一条真龙潜入水!“啪”,礼炮响了,十几条“龙”在水上像离弦的弓箭一样飞弛,水波碰撞着两岸的岩石,发出哗哗巨响。行人纷纷给“龙”加油,指挥官在“龙头”上敲锣打鼓,给身穿红衣的船员加油鼓劲,终于,一条“小白龙”逐渐脱颖而出,夺得冠军,两岸掌声轰鸣。

我家乡的端午节有意思吧!希望你来到我的家乡来作客!

谢谢大家!

端午的来历演讲稿 篇3

尊敬的老师,同学们:

你们好!

无庸讳言,这些年来,我国的传统节日,似乎总离不开吃。端午节吃粽子,清明节吃青团,元宵节吃汤圆,中秋节吃月饼,春节更不在话下――大鱼大肉让你吃到不想吃。农耕社会对饥饿的恐惧,形成了我国传统节日最鲜明的风俗――吃。如今,满足了温饱需求的人们正在奔向全面小康,什么时候都有的吃,想吃多少都可以,传统节日的吸引力一下子失去了特有的魅力。

在继承传统文化方面,我们守着“聚宝盆”却不善于保护和挖掘。比如文字,当代青年有几个熟识并能运用繁体字?连文字都不认识又如何了解古代文化?

再比如造纸,我国造纸工业化生产的结果是传统手工业的流失,许多高质量的宣纸要到日本或韩国才能买到,他们不但继承了我们的传统造纸技术,还有新的发展。就拿端午节来说,它已融入各个临近国家的文化中,形成了独特的生命力――在新加坡,每年端午节举行的国际龙舟邀请赛闻名于世。

在韩国,端午节被称为车轮节,是插秧结束后祈求丰年的日子。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人着眼于创新,却往往容易忽视对传统的坚持,文化的缺失必然导致精神断层甚至扭曲,而精神文明的再次断层又将带来什么?有句话说的好: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在面临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该如何保护与继承我们的传统文化,显然已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而现时的洋节兴盛与传统节日衰弱间的反差,更凸显了这个问题的迫切性

谢谢大家!

端午的来历演讲稿 篇4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领导:

今天讲台上的讲话的主题是:纪念屈原,过端午节。

大家都知道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端午节。那端午节到底是怎么来的呢?端午亦称端五,“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端五的”五“字又与“午”相通,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时为“阳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阳”。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称重五,也称重午。此外,端午还有许多别称,如:夏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等等。

端午节的别称之多,间接说明了端午节俗起源的歧出。事实也正是这样的。关于端午节的来源,时至今日至少有四、五种说法,诸如:纪念屈原说;吴越民族图腾祭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等等。迄今为止,影响最广的端午起源的观点是纪念屈原说。在民俗文化领域,我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端午的来历演讲稿 篇5

亲爱的老师和同学们:

端午节大家都很熟悉。你应该稍微了解一下端午节的习俗和起源。不过一个地方端午节的习俗很多,今天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

端午节是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为端阳节、午日节、五一节、初五节、艾节、端午节、重午日、午日、夏日。原本是消灾消灾的夏季节日。端午节是中国汉族人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成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艾草、艾叶、熏苍术、白芷、喝雄黄酒。据说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所以解放后,端午节被命名为“诗人节”来纪念屈原。至于挂菖蒲艾叶,熏苍术白芷,喝雄黄酒,据说是辟邪。“中国端午节”是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诗词歌赋等大量文学作品从古代流传下来。

这种说法源于南朝梁朝的吴郡《续齐揩记》和南朝的宗举《荆楚岁时记》。据说,屈原投河汨罗江后,当地人立即去划船打捞,一路前往洞庭湖,但屈原的尸体一直没有见到。当时正好是下雨天,湖上的船只聚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为了抢救贤臣屈博士时,又冒雨外出,冲进了茫茫洞庭湖。为了悼念,人们在河上划船,然后逐渐发展成龙舟比赛。人们怕河里的鱼吃了他的尸体,就回家拿来汤圆丢到河里,免得鱼虾糟蹋屈原的身体,这后来成了吃粽子的习俗。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好像和纪念屈原有关,唐代有《端午》首文秀的诗

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万水千山粽是情,糖馅肉馅啥都行。糯米沾着红枣香,粽叶包着朋友情。”不管怎么说,听完我的介绍后,是不是又知道了很多端午节的知识呢?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