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阅读《平行四边形面积》心得体会(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平行四边形面积》心得体会 篇1
10月12日我校开展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研讨活动,特级教师苏云燕为我们展示了一节高效的数学课《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下面我就谈谈自己听课的体会: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的教学目标是:
1、使学生通过探索、理解和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会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通过操作,观察和比较的.活动初步认识转化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概括、推导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整个教学设计中,注重了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主要体现在让学生经历获取知识的过程,整个教学活动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大胆猜测,动手转化,验证猜想,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不止获取了知识,对知识获取的过程更是记忆深刻。学生动手操作,把已知知识运用到未知知识中,将未知知识转化为已知知识。
一、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苏老师先是课件出示学生喜爱的动画卡通人物熊大、熊二,吉吉国王给它们分了两块地(等底等高的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熊二不高兴认为自己的地小了,苏老师先让学生大胆猜测,这两块地,到底那一块大?再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验证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发现其实这两块地的面积是一样大的。这样的导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注重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新课程标准提倡学生的自主学习,在课堂教学中主张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师生应该互有问答,学生与学生之间要互有问答。在这节课中,苏老师能始终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教学中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互动关系,产生教与学之间的共鸣
三、注重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数学教学的核心是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教学中,通过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全面揭示数学思维过程,启迪和发展学生思维,将知识发生、发展过程与学生学习知识的心理活动统一起来。在这节课中,苏老师设计了剪一剪、拼一拼等学习活动,逐步引导学生观察思考:长方形的面积与原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平行四边形底和高有什么关系?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形象、直观,使学生得出结论:因为长方形的面积=长乘宽,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乘高。通过观察、交流、讨论、练习等形式,让学生在理解公式推导的过程中学会解决问题。学生掌握了平行四边形的求证方法,也为今后求证三角形、梯形等面积公式和其他类似的问题提供了思维模式。这个求证过程也促进了学生猜测、验证、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的发展。
《平行四边形面积》心得体会 篇2
孩子们已经认识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理解了面积的概念,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面积了。在学习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后,就要求孩子掌握有关多边形面积的系统知识。这一单元,孩子们要探索并体会所学多边形的特征、图形之间的关系、图形之间面积的转化,要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及公式之间的关系,要体验图形平移、旋转等变化……感觉任务非常艰巨。
平行四边形面积一课,重点是“转化”。但为什么要转化,如何转化,需要让孩子经历一个思考的过程。
邻边相乘(长×宽)的面积计算方法是学生掌握的已有经验。如何让停留于“邻边相乘”这一概念上的学生悟到“剪拼转化”呢?如何仅仅提问“你能通过剪一剪、拼一拼的方法,将一个平行四边形变成长方形吗?”并加以引导,学生注意力会更多地停留在正确实施剪拼的活动上,难以深入理解“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邻边与长方形的面积、长、宽”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经验出现差异式断层,就必须让学生发现差异、感悟差异,并追本溯源,以经验原点的`同一性助推再认性经验的改造,沟通“教”与“学”的通道。
在学生坚信这个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邻边=9×6=54平方厘米时,呈现格子图。于是学生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锁定在(8×4)32平方厘米和(10×4)40平方厘米之间。这一过程不仅学生认识到长方形面积和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差异,也让学生在面积的度量层面沟通了平行四边形面积与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即“每行摆的单位面积数×摆的行数”。接下来,让学生自己利用格子图探究得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就水到渠成了。
《平行四边形面积》心得体会 篇3
《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操作活动,经理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过程,能运用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计算相关图形的面积并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
教材是直接出示一块平行四边形的空地,要求计算面积,这样安排的目的'是让学生面对一个新的问题,思考如何解决新问题。教材这样的安排对学生来讲,提供了很好培养学生独自思考能力的素材,但对学生的要求较高,鉴于本班的学生情况,可能有一部分中下层生没能参与其中,于是我灵活地进行了基于本班实际情况的教学设计,我是这样设计的:
1、先出示两个不规则图形,要求学生说出面积。这两个不规则图形学生在前面的课里已经学习过,可以通过数格子的方法去计算面积,也可以转化为规则图形去计算的,课堂上不少学生就是用转化的方法去解决的,这就为新课埋下伏笔。
2、上一环节不规则图形转化后为正方形和长方形,这里就复习下正方形和长方形面积公式。
3、比较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面积谁大?通过图形出示。学生讨论得出结论:可以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这样就可以用底X高得出面积。
4、补充其他转化策略,明确平行四边形面积=底X高。
5、练习巩固。
先出示不规则图形让学生想到转化为熟悉的规则图形进行计算面积,就是课堂里要求掌握的“转化思想”,有了课始的铺垫,后面的探索活动是顺理成章的,其中的道理学生也是清楚的,包括中下层生也能掌握,改变了以往直接出示公式,让学生套公式进行计算来得科学符合学习规律。
《平行四边形面积》心得体会 篇4
xxxx年12月17日上午在保亭思源小学。我听海南洋浦第一小学李晓丽老师和詹州市新英一小麦维高老师同课异构的《平行四边形面积》后,我觉得他(她)们展示的教学风采是不错的,但也有不足的地方。以下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两个老师都是上五年级数学上册《平行四边形面积》中,第86页87页的内容。从表面上看,可以借助主题图引入实际问题:两个花坛哪个大?利用情境图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利用格子图数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及计算长方形的面积。通过这部分教材让学生观察表格中的数据,来沟通两个图形之间的联系,为学生进一步动手操作探寻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方法做准备。其实这部分教材已经初步渗透了割补法和转化思想。教师已经有了这样的认知,那么在教学设计中会有所体现。或在实施教学过程中会关注,并抓住且利用生成的资源引导大部分学生体会割补法和转化思想。为进一步动手做实验起到铺垫、导引及分散难点的作用。在实施教学过程中会发现,在进行实验时学生是被动的,李老师表面上看确实学生都在忙碌的做数学活动。但学生只是按照老师的要求在动手操作,学生的思维并没有被激发,并没有真正经历建模的过程。麦老师教学过程的启发、引导就到位了,而且他那耐心的辅导,及他那温和的语气来激发学生,课堂也活跃起来,相对来比李老师上的新颖一些吧!
在这节课中两个老师都是让学生通过数、剪、拼等活动帮助学生建立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我觉得要想让学生真正理解,并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只有给学生探索的时间和机会。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是启发、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实验。通过观察、对比、发现转化前后图形之间的等量关系,以此沟通两个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样可以有效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真正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层面。这样学生也容易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含义及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