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阅读《亲密关系》读后感(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亲密关系》读后感 篇1
对伴侣的需求来源于孩提时代未被满足的需求,比如父母的爱。幼儿时代两大需求分别是归属感和确认自己的重要性。幼儿时代更容易受到刺激。由于很快忘记了事情原委,却仍保留着从事件中获得的狭隘的理论,伴随自己直到成年。之所以说是狭隘理论,是因为幼小的创伤对于幼小的心灵来说还是显得有点大。这些带有阅历限制的理论可能随时在与伴侣的相处中爆发出来。亲密关系就是通过伴侣之间的相互理解支持,来治愈小时候的心理阴影。幼儿时代一次次未被满足的需求逐渐构建起来理想伴侣的模样。事实上很难找到一个完全理想的伴侣,所以这个时候需要适当放弃一些想要强加到伴侣身上的事物,这样会好很多。伴侣之间应该会经常吵架,吵架有可能是自己多次提醒的内容对方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或者希望通过提高音量或一种近似威胁的态度企图控制对方,让对方听从自己的安排。
创建亲密关系的秘诀就是通过解决现在的冲突来解决内心积蓄的冲突。并且,一旦度过了蜜月期,可能会对伴侣有诸多的意见,找个爱你的人不是换个主角就能过的很好。既然每个人都不希望被改变,但是又要为了伴侣改变自己。主动改变自己,重新审视伴侣的缺点,可能会发现不一样的体验。
书中提到一些解决争吵的小技巧,比如拥抱,亲吻。这些动作都能给生气的人带来特别强烈的被需要感,这绝对能治愈内心的愤怒。另外一个靠自己情绪的跳跃,书里称他为“量子隧穿”。也就是不论我们当前的情绪在何处,都可以瞬间转换到幸福、开心的状态里去。当争吵的面红耳赤、且争执不下时其中一方做出退步对亲密关系的可持续发展真是太重要了。
另外我自我感觉,若是小时候家庭有很好的亲密关系,离开家庭的庇护之后应该会很快尝试建立新的亲密关系。否则可能不会急着去寻求亲密的伴侣关系。由于家庭的传承关系,可能亲密关系也具有一定的传承。
乱七八糟不知所云。
《亲密关系》读后感 篇2
昨晚开始看一本书《亲密关系:通往灵魂的桥梁》,刚开始就被吸引了,书中所写正是我所缺的,也是我一直想要了解的,我想我们绝大多数人都应该读读这本书。
我们每个人都有亲朋好友,父母、手足、室友等,当然还有伴侣,我们的生活与他们息息相关,大多数时候我们受到伤害、心情低落也都是由他们引起的。同样的一件事一句话由一个没什么关系的人去做去说我们觉得没什么大不了,但是由我们那些亲密关系的人做我们却会受不了。好像有点矛盾,我们对最亲密的人很苛刻,对陌生人却很宽容。而事实就是如此,因为我们在乎他们我们需要他们。于是我们打着爱的名义对我们最亲密的人有种种要求与期望,一旦达不到我们的'预期,我们会不开心,而这种情况在伴侣中最为明显。
伴侣是我们最亲密的人,是陪伴我们最久的那个人,在他们身上我们寄予了太多太高的期望,我们说的每一句话做的每一件事、我们的一点点改变,我们都希望他们给予回应,甚至他们的表情他们的动作我们都有个预期,我们理所当然地认为他们应该这样,而一旦达不到,我们会失落,我们以为他们不耐烦了不在乎了不爱了,接着我们陷入了痛苦,开始对他们不断责备开始挑刺儿,于是恶性循环。
所以在每次生气的时候闭上眼睛深呼吸数十下,让自己平静点理智点,换位思考下,想想自己有什么问题,是不是陷入了那种可怕的模式。我们不再是十几岁的小孩子,不想以后有后悔,我想做得很好,我们都要做得很好,好好经营,互相体谅,好吗?
《亲密关系》读后感 篇3
我们渴望建立真挚的亲密关系,却又害怕再度受伤。如何在“亲密关系”中获得自己向往的幸福?值得我们思考和学习。
我们当然可以把在“亲密关系”中遇到的挫折、苦难、伤痛归结于外因或他人,可是这样往往是于事无补的,我们还是得不到我们向往的幸福,伤痛依旧无法痊愈。
就让这本书带我们一起来了解“亲密关系”的本质。
根据动机理论,人们的行为都是在其动机支配之下而做出的,换句话说,我们的行为都是为了满足我们的某种需求。我们追求或吸引别人来做我们的伴侣,是因为我们需要他人的陪伴、照顾、了解、支持或其他。
所以在亲密关系中,一切的行为都是有动机的,了解这些行为的动机能够更好的看清我们自己的“需求”,看清自己。(批判性思维)
当我们遇到这样一个人,仿佛找到了那根丢失的肋骨,瞬间圆满了。为了吸引这样的人,我们必须假装自己有那些需要那个人来弥补的特质。比如说你想找一个自信的人作为伴侣,那么你就会认为一个自信的人是不会喜欢一个特别自卑的人,所以你在这个自信的人面前,就会尽量地去表现出自己自信的一面。
我们需求别人来爱我们,那就是否认我们自己心中有足够的爱。有需求就会提出要求,想把他们变成我们喜欢的样子。然而不管我们多努力地运用暗示或明说的道理,试着让伴侣“变得更好”,都是徒劳无功的,因为我们行为背后的需求,并不会让我们感觉到自己内心的爱。
如果你能不把自己的需求强加在伴侣身上,你就能在自己内心深处找到你真正需要的事物。摆脱了需求的束缚,你就能感受到纯粹的爱。另外,学着接纳你的伴侣,也能让你学习到接纳本来的自我,而不再认为你需要什么来让自己变得完整。
如果我们执着于期望和要求,那么,我们寻觅真爱的任务注定会失败。你终究会发现,你的需求永远不会得到满足,因而感到失望,甚至愤恨。
我们都应该思考,为什么会感到失望和愤恨,是什么没有被满足,而这些都是一定要被满足的吗?有没有别的办法。
每段亲密关系都会遇到困难,而每个问题的背后,都伴随着某种情绪的伤痛。就是这种伤痛,导致争吵、批评或相互指责。
如果我们遇到困难却纵容自己任意发怒,这将会导致两人的感情渐行渐远。
从表面上看,争执的双方似乎往往站在相对的立场,但事实上,所有的争执都起源双方共同的痛。只要能察觉彼此的问题,他们就能化争吵为理解。(觉察他人)
绝大多数的亲密关系都会让人有些失败的感觉。如果你把伴侣当作满足你个人需求的工具,那你很快就会觉得要不是自己选错了人,要不就是爱的火花已经熄灭。
但如果你把亲密关系当作学习无条件的爱的途径,那么你的.决心能让你渡过难关,体验更美好的快乐和亲密。而这个阶段中,潜意识中的陷阱无数,而你的努力好像都是白费。而要突破这些看似固若金汤的障碍,我们必须学会“穿墙而过”的艺术。(内醒,觉察自己)
内省通常被看作亲密关系中最丑陋的阶段,因为你觉得伴侣不再像从前那么迷人了。你已经习惯了用一套固定的方法来对待彼此及处理不断浮现的老问题。
在这个阶段,亲密关系中的所有事情都不能让你满足,你可能会感到难以捉摸的倦怠感,无聊,过度的幻象,上瘾的行为变本加厉等,而且还觉得自己不管做什么都不能改变现状。这些无形的墙,让你痛苦万分。
如果你现在或将来身处此种情形,你必须非常谨慎地选择回应的方式。逃避解决不了问题,但我们可以选择“穿越”障碍那么如何“穿墙而出”?
在亲密关系中,有很多的“墙壁”包围着我们,要如何才能“穿墙”呢?如何走出受害者的监牢呢?虽说亲密关系是没有公式的,但还是有一些原则是共通的:
1、要解决问题,必须先跳脱问题的框架。你必须得突破自己的认知,先得知道自己的问题在哪儿。
2、所有的问题,其实都是经过伪装的礼物和宝贵经验。就是当你解决了一个问题,并不仅仅解决的是洗碗或电费的问题,而是你内心需求没有得到满足的问题。
3、你所看到的每件事,都是你内心世界的投射。
4、每个人都有能力为自己生活中的事百分之百负责。婚姻生活是你一个人的事情,是你一个人面对自己的内心,调整自己的状态,然后了解自己内心的这个缺口就能解决的事情,不要去怪罪别人。
5、自由并非来自答案,而是来自问题。就是能够问出一个好的问题,能够发现亲密关系当中到底有什么问题。找到这个问题,我们就更加接近自由。
6、没有什么问题是大到爱无法解决的。就是一切的东西,只要你用爱来对待,用爱的方法来解决它,就一定能够解决这个问题。
《亲密关系》读后感 篇4
这本《亲密关系》是我目前看过的唯一也是最好的一本心理学书,书很不易读,因为句句引发思考,看过一遍,只觉收获了书中50%的精华,写读后感时,只要随手翻开一页,字里行间便又有了新的感悟。现就自己理解的皮毛写下简单的读书感悟,希望还能再次深刻的研读一遍,体会那种与心灵沟通的快乐。书中的亲密关系虽重点指的是夫妻关系,但我理解更多的是包括夫妻在内和父母、孩子等所有与自己亲近的关系。并且我更着重体会的是自己认识自我的过程。
与直面相反的做法即逃避,不敢面对。说到直面才能放下,让我想到一个电影情节,一个人被幻象中的猛鬼怪兽追击,不停的逃跑,猛鬼怪兽穷追不舍,并因主角的恐惧而变得更加强大凶猛,当主角被追的无路可逃时,不得不面对幻象告诉自己这不是真的,都是幻觉,瞬间猛扑过来的猛鬼怪兽化为乌有,眼前变回平和宁静的现实。我想在生活中当我们不懂得处理自己的情感时,面对爱人、父母、孩子、朋友和自己时,我们心中那积聚的痛苦给我们带来的折磨应该也不亚于猛鬼怪兽,让我们心痛、抓狂,甚至有时觉得死比活着更容易。作为一个还不能超脱世俗、随时能跟灵魂对话的人,我还是要随时去迎接生活带来的痛苦,但读了克里斯多福的《亲密关系》,让我在痛苦来袭时,可以直面痛苦,把痛苦和怀疑自己的心看做一个去认识自我和灵魂的机会,那么我便从内心开始不再恐惧它,而是接纳它,感激它,并让自己变得更坚强,心中充满爱和希望。
书中对天赋的说法对我也很有启迪,天赋是我们天生的才能,不是灵感激发的,只要我们听从心灵的指引,创造性的想法、言语便会层出不穷,对自我的怀疑,会迷惑、阻挠我们,让我们不能够了解自己是多有天赋的人,当我们直面这种怀疑时,就会发现其实是我们自己臆造出的`各种恐惧、紧张、恐慌的感觉,反过来折磨了自己,否定了自己,让我们因恐惧而不敢接近自己的本质。认清了它的由来,恐惧烟消云散,我们才能自信的发挥自己的天赋。(在这里我很期待读作者的另一本着作《找回你的生命礼物》)
对情绪的处理,还是要直面——直面情绪,说出它,感受它,之前我只知道要控制自己的情绪,但当我不了解情绪和造成这种情绪的本质时,控制情绪就成了对自己情绪的压制,读过这本书后,懂得了情绪的本质,便能够跟随心灵的指引,心悦诚服的接纳它,让其自然而然的消逝。“无论何种情绪,在你身上停留的时间都不会超过六分钟,除非你为它建造一个家,让它在你心中长住下来,如果你否认自己的情绪,为情绪找借口,害怕或放纵自己的情绪,那它们就会在你心中生根了”。
不管是亲密关系的快乐,或是生活上的其他快乐,都依赖我们每时每刻的应对方式来决定,所以多问问自己,我想要什么吧,如果你想要快乐,你就知道该怎么做了……
只有选择直面痛苦,才能最终放下痛苦,跟随灵魂的指引,在一次次痛苦的蜕变后,相信生活会像蝴蝶的翅膀一样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