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青少年心理健康培训心得体会

欢迎阅读教师青少年心理健康培训心得体会(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师青少年心理健康培训心得体会 篇1

为加强师生对心理健康的重视,了解心理方面的知识、提高心理教育的自我认识。20xx年10月24日—10月25日伊州区教育局邀请郑州人本心理研究院院长、心理测评与咨询专家、认知心理训练专家、心理学应用技术专家、人本动力学创始人程士钊讲师为区属67所中小学、幼儿园近100名心理健康教师进行了专业培训。

程院长从压力的生理反应到压力产生的原因,以及如何应对心理压力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以鲜活的案例和丰富的'知识内涵及精湛的理论阐述了心理学这门学科的魅力所在。通过理论学习心理测试体验、自我剖析等让参训老师们意识到心理教育的重要性。通过讲解心理测评软件的使用,让老师们能够更有效地了解学生心理情况,采用有效的教育手段对学生进行教育,更快的筛查出有心理有存在问题的学生。

此次培训活动,对老师们来说犹如及时雨,为全区心理健康老师提供了学习充电的机会,也对各校的心理健康工作起到了督促和指导的作用。同时,结合当下热点问题,程院长用诙谐幽默的语言阐述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最后从心理测评的项目及方法方面给在场的老师送去宝贵的经验。今后学校可以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通过家校合作,加强沟通,相互配合,将心理健康教育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学校教育全过程。

持续两天的培训会,在掌声中圆满落下帷幕,通过两天的培训,使参训教师受益匪浅,收获颇多,培训结束后,为30所购买心理云软件的学校颁发心理测评师荣誉证书。

教师青少年心理健康培训心得体会 篇2

读了《做一个心理健康的教师》这本书后有一种“同道”中人,身临其境的感觉。这么多的案例中,有一些,仿佛我都有与其同样的经历。

教师这一职业是与“人”打交道的职业,而且这些“人”是可爱的,调皮的,叛逆的孩子们。社会赋予教师的责任是培养好“祖国的未来”。实践告诉我们,教师应具备这些:自信积极、宽厚仁爱、交往和谐、善于适应、充满活力。

因此做一个好教师真不容易。但是,即便如此不易,我们选择了这个职业,就得坚持的走下去。坚持着一路走来,有过很多次抱怨,有过很多次厌倦,更有很多次被学生气得想大声的哭,但是当看到学生能流畅,有表情得演唱我所教给他们的歌曲时,我会心满意足,比拥有一款漂亮的首饰更开心;当听到学生与我迎面走来时的那一声“老师好”,我会忘记他们的调皮,觉得孩子们时那么的可爱;当我的论文或是教学设计获奖时,我会感到生活时如此有意义。

就是在这些苦恼和喜悦交替中,我在音乐教师这一岗位工作了八年。算一算,我还将工作二,三十年。我该怎么坚持的走下去,怎样才能做一个心理健康的教师呢?我思量很久,终于有了一个答案,那就是我的心里应该充满阳光,拥有阳光般的心态。

用阳光心态寻找美好,善于发现美。生活中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要学会欣赏学生们的每个瞬间,要热爱每个孩子,相信未来一定会更美好。

用阳光心态享受生活,学会放下。该放下的放下,学会谅解、宽容,要建立积极的心态。积极的心态是从正面看问题,乐观地对待人生,乐观地接受挑战和应付麻烦。也许当接受一个公开课的任务会感到压力,但回过头看来,这一过程是多么宝贵,它让我成长,让位哦收获,让我体现了人生的`价值。

阳光是世界上最纯粹、最美好的东西。它驱除阴暗,照耀四方,让人心旷神怡;让世界满是向上和成长的力量。所以我要以阳光的心态做一个心理健康的教师,用这美好的光芒,照耀我的学生们,也让我的人生如七色光一样丰富多彩。

教师青少年心理健康培训心得体会 篇3

短短2天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学习,让我了解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以及它的重要性,明白了教师不仅仅要教书,更重要的是要育人。现就对本次培训谈一谈自己的体会: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关键是教师,教师要尊重学生,给学生创设和谐、宜人的教育教学环境,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小学生的探索精神与生活情趣。让学生们能够真正的快乐学习,快乐成长!真正的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嘴头上说说也绝不是每周一、两节课或者搞几次轰轰烈烈的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就能实现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其它教育一样需要与学校日常的常规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需要"润物细无声"的意识和观念;需要在点滴的生活实践经验中积累而成;需要教师潜移默化的培养。所以学校日常活动就成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只有将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内容渗透到具体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去,才能把心理健康教育真正做到实处。利用学科知识加强情感教育,使学生有良好的情感生活。

学习回来后,为进一步加强我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加强全体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我们将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加强内部建设,创设良好良好育人环境

(一)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

一个学生要在以后的生活中适应社会,就必须学会与人交往,沟通。因此,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们应该积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心理发展环境,应该把工作重点放在学生性格发展、与人沟通以及学生的目标培养上。为孩子们营造好良好的心理健康成长环境,建设和谐平等的集体,这才是我们作为教师应该积极追求的。为此,我们也建起了我校的心理咨询室,健全完备心理咨询室的规章制度,并有兼职心理咨询师解决学生的各类心理问题。

(二)创造环境,多样教育

为了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除了常规教育外,还要注意在耳濡目染中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这主要有赖于学生所处班级心理环境的状况。老师在教学实践和日常生活中,要不断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保持积极向上、平和开朗的心境,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积极开展班级文体活动,使学生们的过激情绪在文体活动中得到释放,帮助一些学生克服自卑、焦虑情绪。对于他们在各种活动中取得成绩,那怕是一点点进步,老师都要大力鼓励,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积极性。小学生以鼓励为主,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营造一个充满信心积极向上的氛围,激发他们看到自己的成绩;长处,继续努力,更加勤奋,力争全面发展的上进心。经常开展集体主义的教育,让学生树立爱学校班级的集体荣誉感,发扬团结友爱的精神,良好的班级集体融洽师生、同学关系,对学生个体能产生巨大的吸引力,使离群独处的学生感到集体的温暖,帮助其矫正不健康的异常心理。开展立大志创大业主题班会,消除一些人的虚荣骄傲狂妄心理等情绪,通过开展一系列活动,增进人际交往,提高心理素质,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三)教师要为人师表

教师心理不健康就导致学生的性格不完整,就不能正确的处理学生之间、教师之间、家庭之间的问题,这些问题一旦爆发,就可能伤害学生心灵。因此,为了更好地教育学生,教师自己首先必须是心理健康的人。其次教师要做到语言规范。小学生认知水平比较低,所以教师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发展。另外,作为教师就要“学高为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的知识,尽快适应新的教学观念,掌握新的教学方法,达到新的教学要求,才能寻求新的发展,也才能真正拥有心理上的安全感。教师不断地接受新知识,开拓自己的视野,也能使自己站在更高的角度看问题,以更平和的心态对待生活和工作中不尽人意之处,更少地体验到焦虑和挫折,对维护心理健康有重要意义。

二、家校结合,共同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今天,心理健康状况对学习、工作及思想的影响为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日益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但是,在与学生家长密不可分的家庭,对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尚是一片空白。有很多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父母只重视子女学业成绩、只关心子女的身体健康,存在着重智轻德,重身体锻炼轻心理保健的误区。个别家庭,不仅不能意识到孩子的心理需要,而且面对子女的.反常行为往往采取粗暴简单的教育方式;有的父母则在孩子成长中所面临各种生理、心理问题时不能及时地给予指导和帮助,导致子女产生心理障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教心态可以理解。但事实上很多家长对子女的教育与学习要求超过了子女的生理和心理承受限度。并且,当孩子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如考试没考好)时,“恨铁不成钢”的父母总是更加责难孩子不认真、不努力,甚至打骂孩子。结果造成的恶果是:子女怕学习、行为习惯也不好;在学校与同学关系不好,对老师的教育反感;在家里与父母的关系更是一团糟。有些学生因此形成恶性循环,最终学习成绩一落千丈,与家长最初的愿望背道而驰。我们将从几个方面对家长进行教育:

(1)全面耐心地了解自己的孩子。家长应充分关注他们的成长情况,及时了解孩子的情绪、情感、思想等精神世界,给孩子充分倾吐和宣泄心理感受的条件和机会,注重孩子的心理发展。

(2)创造平等和谐的家庭氛围。父母对子女的错误采取严厉惩罚、无情打击,往往没有起到教育作用,反而使自己成为孩子的模拟对象,并可能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影响孩子的人格发展。

(3)培养孩子的自立自强精神。对子女的关心并不等于对其物质上的绝对满足,也不是对其精神上的无原则放纵。真正的关心和爱护是从小培养子女的自立自强精神,锻炼子女的受挫能力。家庭与学校都必须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老师与家长广泛涉猎孩子保健常识,建立和谐的师生或亲子关系,平等地同孩子交流,及时地发现并正确的指导孩子在成长期的行为变化。同时,我们学校利用家长学习、家长开放日、家长会等途径,坚持不懈向家长提出各种建议,指导家长开展家庭心理健康教育。近期我们就“家校携手,共话成长”“感恩我在行动”两个话题召开了两次家长会,效果很好。

学习已结束,我要从心理教育的层面上去教育我的学生,更多的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相信这次培训给予我的东西决不止理论知识,它会有一种延续,影响我的生活,影响我的工作,影响我的人生!为了让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我会继续认真的学习,并将所学运用到实际工作之中!

教师青少年心理健康培训心得体会 篇4

中小学教师承担着培养祖国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中小学生整体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具有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既是现代社会对人的基本要求,也是当前加强学生道德建设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和有效途径。新时代的教师不仅要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而且还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成为一个合格的心理工作者和精神治疗医生。教师的工作就是研究学生个性规律,按其独特的规律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教师良好的个性人格是学生个性发展的不可替代的“阳光”。教师的心理健康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心理健康、学业成就和人格发展。

心理不健康的教师最显著的表现是,难以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他们大多不关注学生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性发展特点,更不会根据这些特点创造性地运用语言,剖析教材,选择教学方法,营造课堂气氛。甚至有的教师忽视学生的性格、特长差异,使用过激语言,冷淡对待成绩落后的学生,致使学生心理受到伤害。教师的不健康心理会影响学生人生观、价值观,有害于健全人格的形成。教师消极、暴躁、紧张的心理倾向会被学生仿效,最终潜移默化地演变为学生自身的心理品质。心理不健康的教师轻者表现为无故迁怒、恶语谩骂、以罚代教等等,严重者则发生虐打学生致残致死的极端行为。

那么,究竟那些因素容易使教师形成不健康的心理、产生心理问题呢?我粗浅的把它归纳为:教师心理问题是在外界压力和自身心理素质的内外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若教师无法对来自社会、家长、学校的压力有效应对,就容易产生心理行为问题,从而导致心理不健康现象的发生。在当前巨变的社会和教育改革的环境下,家长和社会比以前任何时候对学校尤其是对教师的期望都高,要求过多,因此赋予教师很多的角色,这也是众所周知的事实。当前环境下,社会要求教师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要根据一定社会规定的教育目的和学生身心特点培养人才,他便担负起社会的代表者、社会道德的实践者和示范者的角色。

(2)要在教书育人中,遵循教育教学规律,针对实际情况创造性地进行因材施教,他又要担当起传道、授业、解惑者的角色。

(3)还要言传身教,真正成为学生的楷模,他需要担当起父母、朋友或管理者的不同角色与学生进行全身心的接触。

(4)从实际需要出发,培养当前和未来需要的实用人才,希望教师能成为研究者和人际关系的协调者等等。

教师一系列的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往往是以上诸多之类的社会、家长寄予教师过高的期望,赋予教师太多的角色,以至使教师产生角色冲突,从而引起了心理问题。

首先是社会、家长对教师角色互为矛盾的要求造成的冲突。

一方面在考试评价制度、课程、中高考制度没有根本性改革的今天,家长对高分的迫切期望和社会对高升学率、高学历的要求,以及对教育投入和教学资源的不足,迫使教师不敢过多考虑学生个性和创造性的培养,而以最高效方法,将最标准答案最直接向学生灌输,以提高课堂效率,获取应试高分。另一方面,社会也清楚认识到二十一世纪知识经济主要是靠劳动者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作为发展动力,他们又抨击应试教育,要求实施以发展创造力和个性的素质教育。因此,中小学教师处于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夹缝中,腹背受敌,尴尬不堪。

其次,教师自身利益与教师的角色责任造成的冲突。

教师是现代社会的一员,他和别人一样,有体验成功和成就的需要。然而,教师角色却要求与特定的学生维持一种持久(一学年或一届的时间,而且很慢很难出成果)的关系,这样就必须使教师较持久地投身于一种特定的情景。但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总想去找一个工作条件、福利条件更好的学校执教。希望自己经济上丰裕,并且社会名望和自尊得到保障。在这种自我利益与他人利益之间选择的冲突中,育人者和个人事业成功者的角色冲突,必然使部分教师惶惶不安,对自身工作不满,直到对教育工作产生厌倦、轻视的心理。

再次,教师偏低的社会政治、经济地位与教师职业的重要性造成的角色冲突。

新时代要求教师不但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管理者、指导者,而且还是心理工作者、学者、专家艺术家和社会活动家。教师这个角色确实是不好当的,尤其社会上还存在对教育事业的不理解和对教师的偏见,教师经济待遇和职业地位偏低,使教师心理感到不平衡,发牢骚,逐渐失去对教师工作的光荣感和使命感。

还有教师角色定势的冲突,以及教师角色的弥散性造成的'冲突。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知识的权威者和传授者。但事实上在社会迅速发展的今天,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教师再也不是唯一的信息源,学生在某些方面比教师知道得更快、更多。教师有时被学生问得哑口无言,教师权威受到挑战,教师心理受到冲击。教师们强调的诚信、真实、宽容和遵纪守法,往往被学生以大量的欺诈性的商业广告和某些靠违法、狡诈而发达的成名商人的事实驳得体无完肤,以至教师对如何扮演社会道德的实践者和人类文明的建设者产生了心理困惑。再有,教师在改变学生的兴趣、行为、态度和价值观等广泛的责任里,很难甚至无法证明取得什么成就。许多成果的“无形性”,使教师或多或少模糊感到他们的工作是一个无底洞,似乎永远做不完,永远看不到尽头,从而导致教师职业倦怠,甚至对教师职业失去兴趣和信心,精神不振、不求上进。又因为教师扮演的是为人师表的角色,这种职业的神圣感在客观上迫使教师不得不掩盖自己的喜怒哀乐,长此以往,势必会使心理不堪重负。

如此长期超负荷的工作,便会导致教师患有比一般人更多的心理障碍,如自卑心理严重,嫉妒情绪突出,焦虑水平偏高,神经质、抑郁症和失眠等等时有发生。据报载,青岛市一名优秀的小学教师,在近二十年的教学生涯中,一贯对学生呵护有加,颇受学生、家长的爱戴,然而有一天却因一学生上课时过于调皮、捣乱而勃然大怒,不能自已,对该学生连拉带扯,最后竟抓住学生的手在墙上蹭。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多年累积下来的“心理疲惫素”并发所致。心理学中有这样一条规律:控制不住是控制太多太过分的结果。这就是为什么“好老师成恶人”的悲剧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的深层次原因所在。

长期以来,人们往往只重视教师的教育教学质量,只强调教师的奉献精神与责任感,而忽视对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教师心理服务机构的空白,教师心理健康知识的缺乏及自我调控心理平衡能力的不足,使教师的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的调整与治疗,从而使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因此出现偏差。心理学家认为:人们所经受的心理挫折以及缺乏正确的心理调节手段,是产生心理问题的直接原因。对教师而言,教学任务重,升学压力大,工作超负荷等因素,均可使他们精神负担加重,身心疾病增加。再者,心理问题就如同常见病“感冒”一样,几乎人人都会遇到,教师也不例外,因为教师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他们也有自己的喜怒哀乐和现实问题。如果工作和生活中的各种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由此而产生的不良情绪长期得不到释放,日积月累,恶劣情绪最终会以“零存整取”的形式突破心理承受的极限而爆发。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