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阅读三国演义读后感(精选5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1
《三国演义》这本书是罗贯中写的,在这本书中,许多英雄人物的形象和品质,让我记忆深刻。读刘备三顾茅庐,让人懂得谦逊谦卑。
话说当时,刘备、关羽、张飞三人初入茅庐和没有受到孔明的任何欢迎,把他们拒之门外。刘玄德没有任何的抱怨,而是抱着诚恳的态度,可张飞的火爆脾气上来了,正要找孔明算账,经刘备劝说,张飞才平息怒火。没过多久,大雪覆盖了茅庐,孔明在茅庐中看书唱歌,过了几天,刘备、关羽、张飞三人想请孔明出山,刘备是抱着谦虚的态度来的,而张飞不打一处来,可因刘备,关羽劝导,也忍住了,结果等了一天,无功而返,第三次,当刘备、关羽、张飞又来到茅庐时,孔明答应见面。于是,孔明与刘备交谈,孔明对刘备的仁心仁义和诚心诚意深受感动,而刘备为自己得到一个谋士而高兴不已。两个人相见恨晚,谈了甚久。
读的卢救主,让我明白动物对人的友爱,明白世界并非只有人类生存,动物和人可以做到天然融合。话说当日,刘备初遇的卢,那可是非常精彩,刘备抚摸的卢的鬃毛,心生喜爱,后来刘备来到荆州,将的卢作为见面礼,送给刘荆州,刘荆州某日正要试骑,身边有一谋士,发现的卢眼边有泪槽,会防主。刘荆州不敢骑,后有还给刘玄德刘荆州听谋士一言,刘备不除,必有后患,于是派此谋士暗杀刘备,在宴会上,每个人忙着给赵云敬酒,刘备一熟友提醒他有人暗杀他,于是,刘备骑着马一路逃跑,那谋士的部队穷追不舍,谁知在刘备面前是一条河,刘备要想保命,除非过河到对面的山峰,这山谷谋士的部队来到河边,派人往河中捉刘备,刘备愈往前走,身体愈接近于水,没多久,玄德公高呼:“的卢你果真防主啊。”说完,淹没在河里,没过多久,的'卢一飞冲天,刘备得救了。逃了谋士的追杀,然后骑着的卢来到村庄,见放牛郎,与司马徽。
读‘托刀计’看关羽显智谋。老将黄忠是长沙太守的手下,但因不满太守的所作所为,并屡屡告病在家。没过多久,刘备进军长沙,太守慌乱,急忙派黄忠抗敌,在阵前,关羽与黄忠大战了好几回合,关羽并未讨了任何便宜,过了一天,又来对敌,使用托刀计。眼看黄忠落马,关羽却没有杀他,既此,黄忠对关羽很是佩服,后因诸葛亮用计,将老将黄忠收服。
读《三国演义》让人不禁心血澎湃,使自己好像也变成英雄的感觉,充满了侠肝义胆的气魄。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2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读完厚厚的两本《三国演义》,我不禁感慨万千。书中写了东汉末年,群雄逐鹿的故事。各类人物轮番登场,刘关张桃三兄弟桃园结义、三英战吕布、曹操煮酒论英雄、赵子龙单骑救主、诸葛亮草船借箭、华容道捉放曹、诸葛亮六出岐山……这一桩桩精彩的历史演义,让我在感叹诸葛亮的足智多谋、鞠躬尽瘁,刘备的仁义、吕布的英勇善战,曹操的足智多谋和关羽的义薄云天之余,我不禁陷入思考,究竟怎么样才算是英雄呢?
起初吕布“弓箭随身,手持画戟,坐下嘶风赤兔马”极其符合我心目中英雄形象,即使勇猛如关羽和张飞,在三英战吕布中,三人合力才与吕布打成平手。但吕布不是英雄,因为吕布为了金银钱财就可以杀义父丁原投降董卓,为了貂蝉又可以背判董卓,做这种不忠不孝的事情,不论他再能打,他也不是我心目中的英雄。
诸葛亮的聪明才干毋庸置疑,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能观大局,预测未来。对刘备忠心耿耿,刘备死后诸葛亮六出祁山,为光复汉室大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要不是英雄,谁还能称英雄呢?关羽勇武善战,义薄云天,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他温酒斩华雄的英姿,有他面对荣华富贵不动容和降汉不降曹的气节,以及过五关斩六将保刘备家人的义气,虽然最后败走麦城,但他是当之无愧的英雄。
金庸先生说过:侠之大者,为民为民。英雄就是有一定的才能,而且才能不是用在自私自利上,而是用在为民,或是为身边的人。哪怕能力不那么强,但是敢于有所担当。荆柯明知刺杀秦王十死无生,仍然当仁不让,虽然失败了,仍然让我们感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英雄气慨。真正的英雄,知不可为而为之,有担当有格局。英雄是能用自己的.价值观引领世人的人,在某些瞬间,他们所迸发出的人性的光辉,足以让日月失色,让天地动容,而这种人性的光辉,也许来自于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勇敢,也许来自于力挽狂澜的坚毅,也许来自于虽千万人吾往矣的豪情,也许来自于不计前嫌的包容忍证,也许来自于坚持不懈的努力付出。尽管我不知道英雄到底能做什么,但我知道什么样的人不是英雄。英雄是为他人付出,心里只有自己的人,不能称之为英雄。人生的路千万条,不过是在一个又一个的路口做出选择而已。
也许我们在太平盛世,我们年纪还小,成不了这样的英雄豪杰,但至少,我们可以用英雄的标准来要求自己,我们能成为自己和身边人的英雄,让我爱和爱我们的人为之骄傲,这就够了!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3
“草船借箭,借东风,木牛流马……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民间流传中,诸葛亮简直就是智慧与忠诚的化身,但我通读完《三国演义》,仔细分析后,我对诸葛亮有了新看法。
首先说忠诚:诸葛亮受刘备白帝城托孤,七擒孟获,七出祁山,病死五丈原;终其一生,即便明知刘禅不是明君,仍全力扶持,因此被认为是忠诚的楷模。
但是,换个角度讲,对于一个身处三国乱世的臣子来说,什么是最高的忠诚?应该是帮忙君主取得成功,也就是辅佐君主,将国家治理好;如果表现更为完美,应该是:结束战乱,统一国家。
反过来看看诸葛亮他做了什么,刘备的规划就是让诸葛亮辅佐刘禅统一天下,成就霸业;如果诸葛亮在统一天下之后没有篡权,并帮助刘禅成为一位英主,把国家治理好,那就是真正的忠诚。
而诸葛亮呢?虽然没有篡权,但他既没有帮助刘禅统一天下;更没有把刘禅培养成一代英主,反而让刘禅出演了“乐不思蜀”的千古笑话。诸葛亮只是成就了自己一代贤相的'美名,对蜀国而言,不管是对刘备还是刘禅,他并没有真正做到人们所诵扬的忠诚。
再说智慧:诸葛亮是中国古代智慧的化身,借东风、空城计、木牛流马、草船借箭等,均是耳熟能详的智慧体现。但在我看来,这只能算是一些小智慧罢了。如果作为一个普通人,以上任何一件事,都值得自己吹上个百八十年,但诸葛亮是一位国家的丞相,不是普通人;他的智慧应该表现在如何调动整个国家的聪明才智,让大家共同努力,把国家治理好;他的智慧应该体现在,如何建立规范有效的制度,通过合理的制度来管理国家,而不是事必躬亲,把国家的治理完全建立在自己一个人的权威上。
诸葛亮没有成为一个聪明的管理者,他只是像个工作狂似的不停地工作(到晚年连打两百棍以上的军罚都要亲自前往监督);他不相信任何人,认为只有自己才能把事情办好,别人得不到机会;可能诸葛亮根本就没有考虑过培养人才这件事,以为自己可以永生不死一样。结果最后只是把自己身体搞垮了,留下了一些看似“人才”的人才,把蜀国推向了灭亡。正可谓“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
可以毫不客气地讲,蜀国的灭亡,诸葛亮这位所谓的贤相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所以,我认为诸葛亮只是被无限夸大、吹捧起来的完美先生,像神话人物一样当故事看看就好!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4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是高尔基曾经所说的话,是啊,没有了书,就好像大树没有了绿叶,地球没有了生命,大脑缺乏了知识。
我就特别爱看书,特别是小说。比如《绿野仙踪》《海底两万里》《西游日记》等等,但在那么多的古今中外的名著中,三国演义里惊心动魄的故事最让我难忘。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所著,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100年的'历史风云。全书反映了三国时代的政治军事斗争,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矛盾的供货方转化,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批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个性鲜明,各显神通。我曾为关羽单刀赴会的勇气而握笔叹服,也曾为赵云大战长坂坡的英姿飒爽而敬仰万分,更为了诸葛亮草船借箭的神机妙算而拍案叫好,还有吕布、曹操、周瑜等这些诸多有血有肉的鲜活人物为该书增添了几抹亮点。给我们这些读者饱了眼福,眼前一下子就浮现出这些人的画面,罗贯中先生真是太赞了!
三国演义中每一个故事都有一个小标题,像什么桃园三结义啊,还有赤壁之战什么的。让读者印象深刻,在朗读之时还能为故事情节而喝彩。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诸葛亮草船借箭》这一章节。文章讲的是心胸狭窄的周瑜,看到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处处比自己高出一筹,便心怀嫉妒,甚至一心想将诸葛亮置于死地而后快。他以军中缺箭为名,心生一计,让诸葛亮十天内造出十万支箭。可诸葛亮却说只要三天就够了。原来,诸葛亮早就料算到三天内的一天晚上,江上必会起大雾。这样,他只要准备好十二只装满草人的船就行了。到了第三天诸葛亮率领着军队驾驶着装满草人的船到了曹军那里,命令手下士兵擂鼓呐喊。而曹军听到了挑战的鼓声却因为江上雾大而看不清对方的情况便很害怕中埋伏,只好命弓箭手向对方放箭,一时间,万箭齐发,全都射在了草人上。待雾快散去时,草人身上的箭足足有十万支了。于是,他们便把箭运回去了。从中我体会到,周瑜不仅忌妒心强,而且又十分阴险狡猾。而诸葛亮不但智谋多,而且善于观察天气。提前七天顺利地完成了任务,使周瑜的阴谋彻底失败。
每当我无聊时,我都会拿起这本书,兴致勃勃地看起来,虽然我看了很多遍但我相信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每读一遍,它给我带来的东西就越多。
同学们,你们也去看看三国演义吧。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5
最先知道《三国演义》是去年暑假,爸爸妈妈带我去成都玩,看变脸演了桃园三结义,很是喜欢。回来就去图书馆借了绘本的《三国演义》看,当时我还没上小学,认的字也不多,都是爸爸妈妈读给我听。今年我已经是一年级结业的小学生了,前两天去图书馆又借了儿童版的《三国演义》,这次不用爸爸妈妈帮忙,我也可以自己看了,看不懂的地方再问大人。看完后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里面的人,到最后都死了,而且本来他们都很历害,是统领千军的将领,但最后死的都让我觉得很不值得。妈妈说“历史就是个大舞台,他们顺应需要上来演完了自己精彩的戏就要退场,可惜确实退得不太漂亮,但这并不影响他们成为著名的历史人物”!我记住了几个人怎么死的就写下来。
诸葛亮:三国里最神机妙算的人,关于他的精彩部分太多了,可是他日夜操劳,积劳成疾,病死在六出祁山的军中。他就是太操劳了,什么都要管,才54岁就死了,好可惜!
关羽:温酒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单刀赴会,刮骨疗伤都是他的精彩。可是他却因为大意丢掉了荆州,最后败走麦城,还因为太自负中了埋伏被捉去砍了头。妈妈说他太骄傲了!三国里我最喜欢的就是他和诸葛亮了,他要是小心一点,最后还可以多打几场胜仗。
张飞:因为关羽的死,张飞很悲伤,日夜大哭,血都哭了出来。天天喝酒说要给关羽报仇,脾气本来就暴躁,后来还老是鞭打士兵甚至打死。最后他打了两个将领,还让他们三天内做出足够的白旗白甲,说是要给关羽挂孝出征,结果这两个将领怕完成不了任务被杀,就趁他酒醉睡着,把张飞杀了,带着他的人头去投奔东吴了。
刘备:我觉得刘备没什么本事,不过妈妈说他有用人的大本事。他本来因为关羽的.死就伤心,听说张飞的死,就带着七十多万水军去攻打东吴。开始取得了胜利也报了仇,但是他不肯罢休,想完全消灭东吴,还骄傲轻敌,结果被陆逊火烧连营。虽然被赵云救出退到白帝城,但因为心情不好又得了风寒就病死了。
最可悲的是曹操,得了脑瘤,不听华佗的建议进行医治,还怀疑华佗并杀了华佗。结果最后自己也病死了。
其它还有好多人,我都不知道了,因为我的书上也没讲,妈妈说等我大一点看全版的《三国演义》就都知道了。以后我还要看三国,特别是赵云和吕布我要知道他们是怎么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