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阅读心得作文(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心得作文 篇1
一晃一年的时光过去了,而我们七个人的任务也要圆满结束了。每个星期周一、周三、周五的清晨,当太阳从玻璃穿过照射在讲台时,那是我最自信的时刻,满满的自豪感给了我太多的勇气和信心,可以想象当所有的焦点都注视在自己身上是多么的骄傲。
回想站在讲台的日子,最多的.是感动,感动的是七个人每天的努力,反反复复地练习普通话,希望做到最好,这种精神是值得敬佩的。
而我作为一个领读者,却有了一种新的认识,时间越长越强烈。当我站在这个舞台时,是那么的陌生。我用心去领读好每一个字,每一个发音,换来的却是自己一个人的教室。就好比再璀璨的舞台,观众只有一个,这一个或许是工作人员也可能是家属。我像个跳梁小丑,阳光是那么刺眼。
我用眼睛凝视着每一个人,渴望能得到一个鼓励的眼神,哪怕一个;看着一个个爬倒的身影,自己是多么的无助。
从此我便有了一种自卑的心理,我害怕站在那里,我体会不了自导自演的影片,我想要的是掌声、鼓励和称赞。
我也想过是自己的问题,可能是自身的魅力不够,吸引不了观众和认可。我已经努力去改变自己,如果还有机会,下次站在那里我有信心让所有的聚光灯都照在我身上。
相信我可以做到!
心得作文 篇2
本周是学校安排的互学周,在本次活动中,我听了甘老师和沈老师的课。现在,我就沈老师的课说一下自己的听课体会。沈老师上课的内容是pep book 3 unit 4 part a let’s learn&let’s do部分,主要学习一些基本的房间名称的单词,了解这些房间相应的作用及能够简单描述自己的家。
本课时是小学四年级第四单元(my home)的第一课时。这一单元要学习的是一些基本房间的名称及一些摆设物品名称。与前几个单元一样,所要学习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学习与生活紧密结合,这样的学习内容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同时为学生的日常交流开创了空间。同时,此单元的学习为学生在五年级学习各个房间内的摆设做准备,把这一内容安排在四年级上册来学习,体现了本套教材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编排意识,又体现了英语知识前后的紧密相关性,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第一部分为热身准备。老师主要作了如下设计: 先让全体学生复习本册p19let’s chant。以这个let’s chant作为热身,一是纯粹地以进入学习前的热身;其二利用let’s chant,为新课导入做准备;其三是为巩固练习时的自编let’s chant做准备。
第二部分主要是单词的新授部分。出示了五扇门,主要以进入这五扇门来教学,教学第一个单词bedroom时,老师选择了由教师来掌握主动,目的主要是这个单词比较难,第一个教学有利于学生记住,因为最开始的时候学生的注意力是最集中的。教学第二和第三个单词时由学生自己选择房间,然后进行教学,这里给了学生主动权也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第四个单词老师采取加法的形式进入,比如是去房间四,你就可以问一加三是多少,然后得到四,就去第四个房间。教学第五个单词时,让学生猜是什么房间,在猜的过程中既让学生对前面的单词进行了巩固,也有利于第五个单词的引入。在教学这五个单词中老师运用了四中方法,既不枯燥又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在教学这五个单词中,老师以肚子饿去厨房吃东西,动画时间到了去客厅看电视,看完电视有点困了,需去浴洗漱再进卧室睡觉这一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事结合来对let’s do进行教学。与此同时,让学生了解不同房间的不同用途如何用英语来表达。
当所有单词都教授完毕后,进入单词巩固操练,设计此教学时,必须注意学生兴趣的激发,因为这些与这生活相关联的单词学习可能会让他们觉得平淡为无奇,所以老师设计让学生把单词与图片配对的形式来巩固,同时还采用了游戏,充分给予他们展现的机会。
在操练过程中,将各图片贴到墙上,创设情境,这种情境的创设,使教学很真实,学生很有兴趣,积极地投入到表演型的学习中去。
第三部分为拓展训练。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家,让学生对家的情感在画中激好,培养对家的热爱。
本课时,老师安排以激发学生兴趣继而引入到教学,运用真实、直观、色彩鲜明的图片和多媒体手段作为优势,在真实的情境中,以学生喜欢的方式操练,帮助学生理解并尽快地掌握所学。整个过程,让学生在一种积极的学习氛围中进行。
心得作文 篇3
《大纲》指出:小学生作文就是练习把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或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由此可见,小学生作文是练习,是习作,是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用自己的话写下来,怎么想的,怎么说的,怎么做的,就怎么写,无需太多的加工润色。但是实际教学中作文仍然是学生最大的拦路虎,相当数量的学生提起作文还是无从下笔,究其原因,我认为:一是因为教师人为地加大了作文的难度,要求学生写出从思想内容到语言文字都有一定水平的文章,恨不得篇篇都达到发表的标准,所以要求一高再高,远远超出了一般学生的习作水平,结果成了拔苗助长,学生的作文水平不但没有提高,反而产生了厌倦心理。二是因为学生虽然也接触了实际生活,参加了某些活动,但由于他们的观察能力较弱,思维能力不强,故语言组织能力不高,形成了“茶壶里煮饺子”的局面,如果老师再引导不够,久而久之,学生强烈的表达欲就会经过一次次受挫之后沉寂下来,也对作文失去了兴趣。针对学生在作文过程中的这些表现,我从发展学生语言和思维训练两方面进行了小学生作文“加强听说、强化读写、整体推进”教学改革实验,已取得了初步效果,现简单介绍如下。
一、加强听说训练,作文提前起步
美国新罕布什尔大学教育学教授唐纳德·格雷夫斯,长期致力于小学作文教育的实验研究,被人们称为献身于写作教学的“十字军战士”。他提出了“写作先于阅读”的观点。他认为儿童不是先学会了阅读再学会写作,而是恰恰相反,先学写作,再学阅读。他依据儿童的心理特点,把文章比作密码,把写文章比作编密码,把读文章比作破密码。对儿童来说,文章是一种有魔力的密码,他们很想学会这种密码。而在孩子们看来,编密码远比破密码容易。所以,小学低年级的学生,甚至在学前班时就有这种编“密码”的能力和爱好,其表现就是喜欢在墙壁上、人行道上、水泥板上等地方画各种符号,这实际上就是孩子们的一种自我表白。因此,要重视小学生写作能力的早期培养,在他们还没有学会阅读以前,老师就应重视诱发学生的写作欲望,组织写作活动,促进学生写作和思维能力的提高。所以,在小学一、二年级加强听说训练,作文提前起步就显得尤为重要。
从小学生入校第一天起,我就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表达欲望和听说能力。每周都安排有听说主题,每天都有一日一说。如入学教育听说训练分为《自我介绍》、《参观校园》、《我的老师》、《我的同桌》等,这样,学生每天都有新话题,渐渐养成了喜爱说话、注意观察的好习惯。等拼音学完,再让学生把说话内容记下来,自然而然地就开始写拼音日记了。
对于学生说话的起点,我要求较高,开始说话就要求说完整的句子。如一则《自我介绍》:我叫赵原,今年六岁半。我从无棣县实验幼儿园来。希望大家和我做朋友。等学了课文,则充分凭借课文训练。把每篇课文中的重点句段,排成一个科学的训练序列,结合课堂教学,创设语言情境,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训练语言、锻炼思维的主要途径。如凭借课文,抓重点句式的训练;重点段落的训练;课文插图的训练等。这样,一课一练,课课有得,书上的范句,老师的例句,同学的好句,课外阅读中的佳句,都在学生的头脑中融汇贯通,一有需要,呼之即出。
另外开设听说训练课,每周一节,进行听说专项训练。在内容的选择上我充分照顾到学生的特点,充满知识性、趣味性、创造性,如利用电教媒体等直观形象手段,以其绚丽的色彩、迷人的画面深深吸引了孩子的注意力,激发了孩子观察事物的兴趣。或创设情境,让学生自演自说,积极参与。训练形式上灵活多样,有时看图编故事;有时给出故事的头和尾,让学生想象中间的内容;有时听音响编故事。让学生在音乐和童话的世界中畅游、联想,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通过看、说、想、写,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强化读写结合,科学有序训练
语文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叶圣陶先生曾明确指出:“阅读是‘吸收’的事情,从阅读,咱们可以领受人家的经验,接触人家的心情;写作是‘发表’的事情,从写作,咱们可以显示自己的经验,吐露自己的心情。”这段话揭示了读与写的实质,说明读与写是相通的。读写结合一直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一个基本规律。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我一直注重教会学生读书方法,培养读书习惯,强化读写结合,进行科学有序训练。
1、读写同步,以读促写,写中促读。
进入三年级后,我加强了读书方法的指导,教会“四步读书法”,即“初读,扫清字词障碍;细读,理清作者思路;精读,品析重点词句;诵读,融汇贯通应用。”同时,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把全册教材的学习目标分解到每一课。“段”是三年级语文教学的训练重点,主要进行八种基本段式的训练,让学生知道每段有几句话,每句话是什么意思,句与句之间是怎么联系起来的。如教学《晨读》一课第二自然段时,先让学生初读,知道本段有几句话。再让学生细读,弄懂每句话的意思,并能划出概括全段内容的句子,即“三个小伙伴,又坐在村头的石磨上开始晨读了。”然后精读弄清句子之间的联系,提问:读了第一句话,你想提出什么问题?(三个小伙伴是怎样晨读的?他们读得怎么样?)接着分成三个组自学讨论,找出了描写三个小伙伴读书的不同动作,得出结论:坐在右边的小女孩读得很入神,“完全被课文吸引住了,连小鸡在她身边叽叽叫都没有觉察。”中间的小男孩“背得熟,记得牢,显出一副十分得意的样子。”最左边的小男孩“好像在思索一道难题,又像在思索今后该怎样认真学习。”接着提问:读了这几句话,还有问题吗?(没有了。因为这几句话写得很具体。)我又追问,这几句话的顺序交换一下行不行?同学们又议论纷纷,得出结论:是不行的。因为作者是按照一定的顺序写的,从右边最认真的小女孩写到左边可能有些调皮的小男孩,读起来有层次感,而且一句比一句具体。最后,让学生把这个总分段式摘录到集段本上,朗读背诵。这样,学生在读书过程中,不但理解了课文内容,而且学会了写作技巧。课后练习运用总分段式写一段话《课间十分钟》。这样,一课一练,每篇阅读课文都成了写作教材,学生在“读—仿—写”中作文水平一步步得到提高。
2、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相结合,得法以课内,受益于课外。
虽然教材大多出自名篇,但每册容量最多30篇左右,五年也不过300篇,以这样的读书量显然不能提高读写水平。因此,加强课外阅读就格外重要。我从三年级改加大阅读的时限,阅读课每周2—3次。要求每人平均10本以上课外读物,搭配合理,种类齐全。阅读课上进行阅读方法指导,学生在阅读的同时写阅读笔记:摘抄型、感想型、评价型、提纲型。每人每周500字。定期举行“故事会”、“作文擂台赛”、“朗读比赛”、“速读比赛”、“笔记展评”等活动。学生读的数量和质量得到了保证,不但增长了知识,开阔了眼界,而且积累了大量的作文素材,发展了语言,发展了思维,为写好作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优化作文课堂结构,坚持“限时、高效、大量、低耗”原则。
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我实行了限时原则:三年级的学生半小时内要写出四百字左右的作文。这样,每周两节的作文课程序是这样的:写作文前,提前布置作文内容,学生做好准备。第一节课前十分钟左右的时间教师和学生一起商讨写作思路,谋篇布局。然后30分钟时间学生独立试写,这样,第二节课上课时就已经写完,就有一整节课的时间师生共同评改。在评改时采用积极评价原则,多肯定,尽量以最小的幅度修改,尤其是困难生的作文。优等生的作文从立意谋篇处品评;中等生的作文从精彩句段处赏析;困难生的作文则从好词好句处大加赞扬。给每一个学生以成功的欢悦,充分调动其写作的积极性。这样安排作文课的目的在于使学生能马上得到积极的反馈,主动地参与到评讲作文中来,改变了以往因延时批改产生的消极因素,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而且学期的大作文量也是以往的一倍,大量的写评使学生的写作技巧越来越纯熟,从而提高作文能力。
4、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为写作提供生活的源泉。
学生有了知识上的储备,不等于就能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作文。只有带领学生到生活中、到大自然中去观察,去体验,在周围的人、事、物、景中寻找写作的素材,才能真正从中增长见识,训练思维。孩子往往对身边看似熟悉的事物不够注意,或者觉得不值得一写,经过引导,在他们的笔下,那些平时司空见惯的东西竟另有了一层深意。高胜男同学因偶然玩气球产生义卖气球为灾区小朋友奉献爱心的义举;杨婷婷同学看见汽车尾气污染环境产生长大发明新式超能量汽车,无论晴雨天都可以行驶的奇思妙想;吴立鹏同学看见粉笔屑飘满老师的头发便想制造新式黑板、黑板笔……在同学们的眼睛中,世界变了,他们的思维也越发活跃,歌颂真、善、美,鞭挞假、恶、丑,他们发现,手中的笔原来还是一种最好的武器呀!
心得作文 篇4
《庄子心得》是于丹对庄子的思想以通俗的文字传达给读者的一本书。在没看这本书之前,我对庄子的印象就是“逍遥游”,并顾名思义地认为他持的是一种无所谓的生活态度,以致他觉得“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是最好的一种生活状态。其实,在我看完这本书之后,才真正理解庄子心中的“逍遥游”是什么。
确实,“逍遥游”是庄子眼中最高的人生境界,他并不仅仅是说追求生活上的逍遥,更是追求心态上的逍遥,从外物中去获得心灵上的自由舒畅,正所谓“乘物以遨游”。
我喜欢庄子说的一句话——外化而内不化,讲的是人不应受外物一切不好的影响而动摇了内心的真实想法。外界的言语,社会的潮流,多多少少会左右着我们的思想,当我们看到别人有一部苹果手机,或者是说看到周围人都热衷于玩切水果游戏,我们是不是有必要去跟风呢?也许你之前生性节俭,或者不爱玩游戏,那么是不是去改变你的习惯呢?其实不然,一旦人容易被外界所影响,那就会迷失了自我,没有了个性,更重要的是,你丢的可能是你最初的梦想。所以,庄子让我懂得了顺应与坚持的道理,顺应当下,不去抱怨,不去盲目追随,遵循自己的本性,坚持自己的原则,人才能活得自在,活得不勉强。
关于生死,庄子的观点给我莫大的释怀,在庄子看来,生与死是一种物质形态的转变而已,人只不过是一团气,死了回到大自然之中,回到他最初到来的地方去。正是这种看似合理的解释,庄子面对妻子的去世才能显得那么坦然淡定,才会击鼓而歌。对待生死,很多人都无法正确保持一种健康的心态,害怕死的到来,不管是自己还是亲人。也许,庄子的生死观是让自己消除恐惧最好的解释,我们不必为死而过度悲戚。
是的,庄子给我带来的是一种别有的人生观,让我从心底有种坦然的感觉。我想,逍遥游的精辟之处就在这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