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阅读《复旦名师陈果(精选5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复旦名师陈果 篇1
四十几度的高温天气,手捧一本复旦名师、哲学博士陈果的《好的孤独》静静地阅读,燥热的空气似乎一下子变得清凉了许多。
这本著作以哲学的方式阐释了生命中必将遭遇的谎言、不安全感、孤独感和生老病死的常态,从哲学角度分析了道德与人性、感恩心、忏悔心、好奇心等等,同时也为处于困境中的人们提供了一些解决的办法,如换一种看法,寻找“精神家族”——友情和爱情,用大爱做小事等等。
人作为一种社会性的生物,往往会害怕孤独,追求群居的生活。然而,我们却忘了从脱离母体的那一刻起,我们就注定是孤独的。也许上帝也正是因为孤独,才造出了人类与他为伴。
其实,孤独在本质上与它的两位近亲——孤单和寂寞是不同的。孤单更多的是一种物理性的存在方式,只是指单独的个体,它不指向人的内心世界,比如离群的孤雁就是孤单的。寂寞和孤独更多地指向面对孤单时,人的不同的情感体验和精神状况。陈果把寂寞和孤独形象地比作一对“同父异母的兄弟,都是孤单的嫡传”,只不过寂寞是面黄肌瘦、寒气逼人的,轻贱而残缺;而孤独却是体态丰盈、充满温情的,高贵而完满。不同的母亲遗传给了它们不同的品性:“寂寞是空虚与孤单的孩子,而孤独则脱胎于思想与孤单的结合。”所以,感情上匮乏的寂寞是平庸的,是让人无法忍受的;而思想充实的孤独却是高贵的,是可以忍受,甚至让人享受的。
当代哲学家周国平曾经说过:“只有内心世界丰富的人,对精神与灵魂有着执着追求的人,对人间充满挚爱的人,才可能体验真正的孤独。”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也曾经说过:“越伟大、越有独创精神的人越喜欢孤独。”
是啊!也许每一个深刻的灵魂、每一种高贵的思想都蕴藏着孤独!屈原是孤独的,他吟哦着“众人皆醉我独醒,举世皆浊我独清”,义无反顾地自沉了汨罗;孔子是孤独的,虽明知天下无道,却仍然“知其不可而为之”;布鲁诺是孤独的,他用生命捍卫着被视为异端的日心说,被绑在火刑柱上时,他仍然高呼着 “火,不能征服我,未来的世界会了解我,会知道我的价值”;鲁迅是孤独的,当整个铁屋子里的人们都在熟睡的时候,他却大声呐喊着,试图惊醒几个人,以共同破坏这将要把人闷死的铁屋子……
我想,所有与精神世界有关的作品也都应该是孤独的产儿,文学、音乐、书画、舞蹈、宗教、哲学……都是孤独孕育出来的。因为人在喧嚣和浮躁的状态中是无法产生灵感的,只有在孤独的时候,我们才能与自己的心灵交流,与灵魂沟通,在静静的冥想中与思维碰撞,与灵感相遇。迪士尼是孤独的,每天都在一个充满汽油味的车库里工作到深夜,但那只爬到画板上跳跃的老鼠,让他的灵感在孤独中闪现出一道耀眼的光芒;俞伯牙是孤独的,这世上只有钟子期听懂了他的琴声,于是《高山流水》奏出了千古不绝的音符;海子是孤独的,家徒四壁,几乎没有任何物质财富,可空荡冷寂的房间里却充满了“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温情和“以梦为马”的想象……
当然,孤独绝不是故意的离群索居,也不是肤浅的造作装酷,它不是一种姿态,而是一种心境,一种自我心灵的诗意的栖居。所以,不用刻意去找一个偏僻的处所,也不必以颓废或高冷的形象来表示自己的与众不同。
作为普罗大众的我们也许并不能在孤独中创造伟大或不朽,但我们要懂得孤独并不可耻,也不可怕,它是一种更高贵更优美的状态。所以,有时候,我们需要远离现实的纷繁复杂,给自己留一点独处的时间,卸下面具,静下心来,与最本真的自我来一场亲密的对话,认真思考,深刻审视,好好规划。
阿桑在《叶子》里深情地演唱:“孤单是一个人的狂欢,狂欢是一群人的孤单。”是的,很多时候,狂欢的确是一群人为了逃避孤单而营造了热闹的虚空,而孤单,不,孤独的确是一个人的狂欢。让我们一起守住孤独,享受一个人的狂欢吧!
《复旦名师陈果 篇2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由于性格有些“孤僻”,总不爱与人交流,初中毕业那年,有同学留言说:感觉你就像个“隐士”…“孤僻”是有些隔离感的词汇,于社会所不容,许多年来,在享受孤独的同时,还要面临别人的眼光和评论,以至于,我一直都为“孤僻”的性格所困扰。
可是,尽管这样,我还是喜欢独处。独处时使我心安,头脑活跃,思想通彻,连同阳光空气,似乎也比平时美丽香甜。
随着社会阅历的增加,我逐渐的明白了生活是自己的,人生是自己的,评判问题的好坏,常常不是客观的。每个人是我理解的生活不一样,对于别人的评价,往往出自于个人的生活惯性。他们的评价,并非出于恶意,而往往是从自身出发的善意提醒:你这个人,为什么和我不一样,和许多人不一样?
于是,明白了,通达了,思维舒畅了许多。但长久的惯性,在群体狂欢时,总给我一点折磨,让我想离开人群独处。
直到现在:我最喜欢的,还是一个人的绿皮火车,慢悠悠的,被车带往远方,望着群山绿树、枯草农田,在阳光倾泻着的窗边,让思绪随风飘扬。
陈果老师的这本书,让我的孤独也获得了定论:孤独不是寂寞,不是孤单,是灵魂的万籁俱寂、思想的策马狂欢。正如陈老师所说的: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人类中的承上启下者,在孤独中,我们享受现在、联接过去、畅想未来,在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交织中,突破时空的限制,和前人交谈,同未来对话,进一步的,更加的了解现在,认识自己。
《复旦名师陈果 篇3
不要看到家人对我们无条件的爱,朝朝暮暮、点点滴滴,日复一日,常年累月,就以为那是规则、是规律、是必须、是无可争议的公理,其实说到底,只是缘于家人因爱而谦让,那不是因为我们本身有多么善良、多么美好、多么值得家人为我们如此奉献,而只是因为我们是多么幸运,幸运地降生在这个有爱的家庭里,幸运地拥有这样善良、美好而愿意为我们奉献的家人。
事实上,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享受这样的好运气,有些孩子从小就失去了父亲或母亲,他不要任何的好东西,只要有一点父爱或母爱就深感满足;有些孩子并不是降生在众人的祝福中,生而无辜,却背负重担;有些孩子生下来不久,父母便双双出远门打工谋生十年不回家,他从不知道与父母一边一个手拉手是怎样的妙不可言……扪心自问,我们凭什么四体不勤却衣食无忧?凭什么不劳而获,坐享父母之所成?我们凭什么付出很少,却收获很多?要知道,能被家人关爱着,能有家人让我们发脾气,能有人希望分担我们生活起伏时的喜怒哀乐,那是多好的命,我们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真的配得上他人这样无微不至的关照与爱护吗?
《复旦名师陈果 篇4
英国诗人威廉·布莱克《天真的预言》中有这样一句话:To see a world in a grain of sand, and a heaven in a wild flower。Hold infinity in the palm of your hand, and eternity in an hour。我相信这句话大家都很熟悉,中文翻译: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双手握无限,刹那是永恒。说到陈果,如果有幸在现场听一节她的课,那也是很幸运的,因为她能带给你一种思想的升华。无论是一位老师,是一位作者,从她的书或是视频中,感觉都是挺不错的。但是对于我来说,个人认为她的视频演讲更有震撼力,以至于仅读一本书,蕴意至深,感受颇且。
我们大可以活成我们自己,活得更本色一点、更真实一些,这才是对自己的真诚与善待。
人与人之间能够长久交往的基础,要么是利益,要么是真诚,但最终能持久的,只有真诚。
唯有尊重“真”才能通达“诚”,唯有“真诚”合力才能成全“善意”。
我们能欺骗的往往是信任我们的人,而信任我们的人最不能承受的就是我们欺骗他们。
要摆脱人性的弱点,除了使内心逐渐强大,我们别无他途,而这个过程就是一个人的自我完善,就是一个人的生命修行。
改变我能改变的,领受我改变不了的。
生活的“重负”,若细细回味,其中也一定饱含“恩赐”。
生活之“乐”,给人惊喜;生活之“苦”,催人反省。
殊不知,生活之为生活,苦与乐皆是她的真味,谁要是拒绝接受生活之苦,注定也会被剥夺生活之乐;两者之间往往不存在取舍,要么全要,要么一样也没有。
没有不幸,就是幸福”,能拥有琐碎的苦恼,又何尝不是一种幸福!
“孤独”是自得其乐的独处,是自成体系的完整。
“孤独”是由自我思想的丰富性而带来的对独处的近乎贪婪的偏好与享受,那是一种对自我充实饱满的精神生活的不紧不慢的消化、悠然自得的回味,娴静而从容。
我们应当给自己更多独处的时间,为的是卸下“面具”,自如生活,如我所是
当我们真正体验到了孤独的美好,我们才真正学会了品味自我;品味自我才能品味生活、品味生活中的他人,孤独令我们更懂得生活,也更珍惜“人”。
当人不再惧怕直面孤单,而是坦然地安于孤单,那么他也就懂得了尊重孤单,学会了将孤单视为生活之友,而当他在善意地感受孤单的同时,他已然成长为享受孤独的思想者。
实际上,人格魅力,根本在人格——一个人的人格有多高,决定了其魅力有多大。
当一个人真正搞清楚自己是谁的时候,生活就会为他“芝麻开门”,在他面前将会出现那条他一直在寻寻觅觅的通向幸福的道路
知我所能,我所能者,尽善尽美;知我所不能,我所不能者,虚怀若谷。
朋友即是soul mate,也就是在灵魂中相连,是精神的一体共生。在友情中,我们担当的不是彼此的琐事,而是对方的灵魂。
自律的种子,开出自由的花。人终究不是神,不可能真正“心想事成”,所谓的“自由”“并不意味着能做自己想做的”,而是意味着“能拒绝自己不想做的”。
世上只有两件事最有价值:live and let live(自己活和让人活);世上只有两件事最有价值:好好活,和让别人好好活;世上只有两件事最有价值:活得幸福,和帮助他人活得幸福。
这世上只有两样东西能让人千秋万代——思想与爱。而所谓“思想”,不过是对真理的大爱。
幸福不在于得到多少,而在于计较多少,计较得越少越幸福。
彻悟者看到的是“生命”并未被“死亡”取消,而是在经历了“死亡”这个环节之后进入了生命的另一种存在状态、另一个存在形式。生命还在,只是与之前不一样了。
接受爱,享受爱,并传递爱,才是感恩的王道。这个过程欢乐而坦然,平和而忠诚。
我们知道的东西越多,就会发现有更多东西是我们所不知道的。我们不知道的远比我们知道的要多得多。
《复旦名师陈果 篇5
与朋友在一起,不期待得到任何东西,仅那份彼此无需设防的内心松弛、不刻意的流畅自如,已然使我们心满意足。当你们不见时,他住在你心里;当你们相见时,你整个人都是一个温暖的微笑。你们之间有着让人难以置信的绝对信任,那将是你们能找到的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
只有常以孤独之自我意识反观自身的人才可能拥有真正弥足珍贵的朋友。执手相看无语,却心事了然,一个人的独处常常妙不可言。
决定你我能否成为朋友的,既不是你,也不是我,而是时间。时间如明镜,鉴证朋友的心,朋友正是在时间的沉淀中浮出水面。朋友”本就是最不庸俗的东西,所以它的特征都超然于世俗之外。
所谓的“自由”“并不意味着能做自己想做的”,而是意味着“能拒绝自己不想做的”。
一个真正善良的人,不论是贫困还是富裕、得意还是失意、穷途还是达境,他都不会心怀恶意、都不会伤害他人,他的善良不以环境优劣而改变,不因他人态度而转折,他的“向善”“求善”、对“善”的忠诚持之以恒、矢志不渝。
知识渊博”与“人格高尚”根本上就不是一回事。
生活中那些鸡毛蒜皮的麻烦虽然令我们时时不快,但我们终究知道原因、明白其中的来龙去脉,即使一时解决不了,终究不足以构成我们彷徨无助的“困惑”。
成长的过程中,我们逐渐成熟,看似越来越远离儿时的“单纯”,事实上却是越来越趋近淳厚而圆满的“天真”。
接受爱,享受爱,并传递爱,才是感恩的王道。这个过程欢乐而坦然,平和而忠诚。
我们知道的东西越多,就会发现有更多东西是我们所不知道的。
当对什么都不再感到好奇的时候,就真的衰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