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阅读《曾国藩传》读后感(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曾国藩传》读后感 篇1
敬慕曾国藩的生平成就、为人处世由来已久。前几天,翻开梅寒所著的《曾国藩》传,其中精彩,诱人神往,竟至欲罢不能,直至卒读之。读毕全书,有点不舍,就像和一位聊得甚投机的睿智老友于某个岔路口就此拜别一般。思来想去,遂凝练几许浅浅的感悟,以资记忆。
“二四秋举二七进,八六升迁六一人,三生有幸壮门庭。”这是传闻曾国藩呱呱落地时候,门口经过的一和尚的没头没脑的谶语,有点类似衔玉而来的贾宝玉,日后注定不凡一样。其实,这三句话,却也确乎地概括了曾国藩跌宕起伏的一生。
二十四岁中举,二十七岁中进士,在京做官八年,连升六级,寿命止于六十一岁,一生中经历三次自杀,皆被救起,终成一代名臣,显壮门庭。
回顾曾国藩起落有致的一生,其言其行不仅耐人寻味,更给后世之人留足了想象和思考的空间。透过曾国藩功成名就又起起落落的一生,我们或许能窥探出关于修身治学,关于为人处世,关于依势进退,关于后代教育与家族运势绵延的几点思考和启示。
关于修身治学。曾国藩不算聪明,但却有难得的坚韧和可贵的自律。书中最让我拜服的表述是:其一生都保持着天未亮即起,开始忙活一天事务的习惯。严格的修身自律,加上超乎常人的坚韧不拔和超强意志,使天资一般的曾国藩不断走出更远更广的天地。湖南程朱理学和经世致用的文化环境给年少的曾国藩以极大极深的影响,使得他不仅饱读古代诗书文选,成为大儒;更学以致用,成为后面洋务运动办厂的开创者和派遣第一批留学生30人到欧美留学的促成者。在修身治学方面,曾国藩的勤俭有道,发奋治学,虚心求教等优良特质,都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哪怕时代的车轮已前行很远很远。
关于为人处世。在为人处世方面,从征讨太平军初期的湖南办团练,募湘勇,奋御敌,到太平军征战后期及北上剿捻军,曾国藩经历了一个很明显的转变。前期,曾国藩经历了几次官场升迁的时来运转,恃才傲物,张扬跋扈,凡事不给同僚留以余地和情面,致使后期战斗中与各大将领心不齐,隔阂、摩擦不断,最终使自己落入进退两难、举步维艰的境地。到后期,其为人处世的棱角慢慢被磨平,开始懂得更加圆润与众官僚处理好关系。每逢大的战斗,必修书与朝中要员,言辞恳切,有理有据地提建议、说策略;而且,每到一处新官上任,必拜访当地权贵,以期和他们打成一片。就如其朋友所言,后期官场上的曾国藩更懂得韬光养晦、明哲保身,也更加圆滑世故,全然失去了年少时候的直言敢谏和铮铮铁骨。但是,不可否认,曾国藩在为人处世的勤反思,懂反省,能适时收敛毕露的锋芒,确实也助其走上了更大的历史舞台,建立了更大的功业。
这其中的道理,或许仍有深思的必要。每个人生来带有棱角,年少的狂傲就像刺猬身上又长又尖的刺一样,等到真正出了社会,融入了群体和团队之中,身上的棱角和芒刺,难免需要经历一次动态的调整。毕竟,人,到底是趋利避害的。这处世的哲学,确乎是一辈子都要修行的学问。
关于依势进退。曾国藩在依势进退方面,确实处理得真有几分高明之处。当其弟弟曾国荃率领日益壮大的湘军攻破太平军首都天京后,面临着朝廷的浩荡洪恩和各种追加赏赐,曾国藩难能可贵地看到“机”中蕴含的“危”,及时自剪羽翼,适时示弱,以免功高盖主,加深清廷对曾氏兄弟的疑忌和排挤。这其中的智慧和格局,自然是常人难及的。
细致想去,曾国藩是一个很会依势而动的人。依势而动,借势打力,从来都是历史上有谋略之人的常用之策。世间万物,真如太极八卦上的阴阳两面,不断动态地依存流转,好坏相依,互证互转,互相借力。这或许也是乐极生悲这个朴素道理的由头吧。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凡事给自己,也给他人留有一定余地,不是圆滑,而是圆融之策。唯有这样,你才能有游转之地,而不至于全盘堵死。
关于后代教育和家族世运。关于后代教育方面,曾国藩的《曾国藩家书》已经给我们展露了其睿智和长远的眼光。不管是对其带兵打仗的胞弟曾国荃的关于“不骄纵,需勤廉”的殷切叮嘱,还是每逢落魄和大病之际给其儿的期许和告诫,都一览无余地展现了这位晚清大儒和一代名臣的廉洁奉公、勤俭持家、耕读传家的好作风和好家风。
对曾国藩一生的是非功过,历来褒贬不一。而其生命最后几年,在天津处理“天津教案”的所作所为,又为其打下了很浓重的人格污点。但,综其一生,其人格魅力和思想光辉依然吸引着后人去追思,去借鉴。
每个人都活在特定的历史年代和社会环境,就像树叶荣枯于不同的节季,我们着实很难用“常绿”的标准去苛求每一片树叶的功过荣辱。但,“人活一生,草木一春!”只要你在自己的位置合理合德地绽放过,谁也不能否定你绽放时曾经给周遭的世界带来的生机与光彩。
或许,这是我们读《曾国藩传》的最大意义,也是我们洞悉每一个历史人物的最大价值。
《曾国藩传》读后感 篇2
湘军大胜,咸丰大悦,命名曾为湖北巡抚,然确遭到军机大臣及对头的谄媚,被怀疑危险国家朝政。皇帝猜忌与不信任,湘军整体计划被打乱。
咸丰的军事原则是直指根本,再伐枝叶,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曾国藩的想法是先捡枝叶,再伐根本。大处落墨,进行整体战略谋划的考虑。
曾总结历史经验,根据地理形势,先拿下几个重要节点,最后解决南京,建立根据地,是军事的基础。古者英雄立事,必有基业。但是咸丰不理会曾的计划。曾的考虑立即东下三大困难,却不受重视,陷入困境。
现实生活中,我也犯过很多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错误。这个时候不妨学习曾国藩,善于借助失败深入思考,分析产生这个问题的根本,当下如何做是更好的决策。另外还需要去借助相关的过去经验。
《曾国藩传》读后感 篇3
读完曾国藩传,感慨颇多,一直说写读后感,拖到今日,总算提笔。
大概从以下几个方面描述一下,我感受最深的点。
第一,原生家庭。
近来陆续看了些心理方面的书和课,原生家庭这个词出现频率很高。我忍不住想,其实很久之前就曾想过,我这一切是由基因、原生家庭和社会环境共同影响形成的,真正由我这个人决定的能有多少呢?所谓的自己想法,很可能也是受外界影响形成的。
从这个角度有时甚至有一种无力感,也是逃脱责任的好借口,反正都是命中注定。当然这样估计是不对的,但一时也没有想到特别好的解释,期待后续能想明白。
说回曾国藩,出生一个小地主家庭。曾国藩的祖父是一个严格的,相信自己孩子能够学有所成的人,而且很有恒心。
"吾家祖父教人,亦以懦弱无刚四字为大耻,故男儿自立,必须有倔强之气。"
忍不住插一句题外话,发现有所成就的人,往往出生都过得去,贫苦出身想取得大成就很难。想想也合理,得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和文化基础,才能给孩子相对好的养育环境。
第二,屡试不中、坚持与反思
曾家祖上没啥读书人,爷爷把他爸和他一起送去读书,两父子一起去考试,屡试不中至少考了六七次吧。甚至有一次曾国藩的文章还被当做负面典型。后来曾国藩把自己的文章同他人的文章做对比,总结问题在过于拘谨,缺乏大局观,终于连中秀才和举人。
古代科举是很辛苦的,考场狭窄逼仄,而且曾家离考试地点相去甚远,每次考试父子两人是很累的,能坚持且能反思,实属不易。
第三,恒心与挺一挺
曾国藩一生最推崇的品质就是“有恒”。曾国藩一生不断强调恒之重要性,他说:“有恒为作圣之基。”他在写给几位弟弟的信中说:要做到有恒,当然很不容易。曾国藩说:“极耐得苦,故能艰难驰驱,为一代之伟人。”曾国藩也经常遇到熬不下去的情况。在这个时候,他只有一个办法:以强悍的蛮劲打通此关。他以练习书法为喻,说明人在困难、倦怠、麻木面前应该如何做:“(写字写到)手愈拙,字愈丑,意兴愈低,所谓困也。困时切莫间断,熬过此关,便可少进。再进再困,再熬再奋,自有亨通精进之日。不特习字,凡事皆有极困难之时,打得通的,便是好汉。”
曾国藩作为一个汉人创建湘军,购买武器,进行操练,太平天国攻势甚猛,逼的恩师、好友先后自杀,咸丰皇帝命他救援多次抗旨,坚持按兵不动,全力准备。每个字都是血与泪,压力山大。
省城里说什么的都有。有的写信来祝贺我出发,有的写信来责备我迟缓。我都付之一笑。我对个人得失没什么想法,怕的是如果不好好准备,轻率出动,失败之后,整个天下就没有人敢于继续尝试镇压太平天国了。
他的恩师死之前写信:
我如今为崇纶所逼,不得不以一死报国,已经没有生还的希望。你所练水师各军,必要等到稍有把握,然后才可以出而迎敌。千万不要因为我的缘故,轻易率兵出师。东南大局,全仗你一个人了,务以持重为意,我恐怕你要是失败了,就没有人可以指望了。我是万无生理之人,你是大有希望之人,所以我们选择报国的方式,自必不同。
非常感慨。可想而知压力得有多大。印象中清政府一直是腐朽不堪,看完本书才明白,晚清大体上还是是非有分明的。古人也不像我之前想的那么傻。
第一场战争总算来了。在经历了重重困苦之后,这一仗,曾国藩可谓是期待已久。他迫切的希望用一场胜利来慰藉自己,慰藉社会,慰藉逝去的那些人。很可惜,生活不像小说,惨败。他急着要跳河自杀,好在被部下拦住了。
曾国藩羞愧至极,那身湿衣服说什么也不脱下来,他不吃不喝,不洗头不洗脸,只是坐在那奋笔疾书,起草遗折,也就是写给皇帝的遗书,打算再找机会寻死。
曾国藩后来说,如果他有时间,就会写一本“挺”经,所谓“挺”,就是指在危急时刻,能坚持住。对于这样的“挺”字精神,曾国藩称之为“竖起骨头,竭力撑持”。后来他专作了一副联语,作为“挺”字的注脚:“养活一团春意思,撑起两根穷骨头。”
从这次经验中,曾国藩更是领悟到,对于有志者来说,挫辱是最大的动力,打击是最好的帮助。咬紧牙关,把挫辱活生生吞下,就成了滋养自己意志和决心的营养。这构成了曾国藩生命经验中最核心的部分。几十年后,他还在家书中教育儿子说:“天下事无所为而成者极少,有所贪有所利而成者居其半,有所激有所逼而成者居其半。”
在遇到困难时刻要挺住三次,挺一挺,再挺一挺,再挺一把,坚持三次就好。
第四,做人做事反思
曾国藩反思到,自己在官场上一再碰壁,碰得鼻青脸肿,不光是皇帝小心眼,大臣多私心,自己的个性、脾气、气质、风格上的诸多缺陷,也是重要原因。回想自己以前为人处世,总是怀着强烈的道德优越感,自以为居心正大,人浊我清,因此高己卑人,锋芒毕露,说话太冲,办事太直,当然容易引起他人的反感。
此前,他对人总是持有一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心态。现在,他努力包容那些丑陋的官场生存者,设身处地地体谅他们的难处,交往时极尽拉拢抚慰之能事,必要时“啖之以厚利”。
这一点对我也有很大的启示作用,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不要总觉得别人都是错的,别人都是不认真,不负责,不靠谱,混日子,只有自己才是对的。首先别人很可能不是这样,另外即使别人不对,在没有更好的方式前,你也必须按照现有的规则和他处理好关系,以求自己想做的事情可以顺利开展。
不可能改变别人,只能改变自己。
也不要想着逃避问题,换个环境就好了怎么样,以后总会遇到类似的问题,直到你真的解决掉。
第五,其他:好色,好名与偷懒
曾国藩是个有血有肉的人,他自己也在日记中提到,自己喜欢看别人的漂亮小妾。初为翰林时,也在天天游玩,日记都没啥好写的。
原来圣人、伟人不一定得是完人。这些缺点,我也有,看到他也这样,就没那么难受了。这些缺点并没有阻碍他成功,在与这些缺点的斗争中,他也成为一个更为完整的人。
细节还有很多,读完感觉就是,牛逼!佩服!可惜!
恰逢国庆,天佑中华。
《曾国藩传》读后感 篇4
古人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做为一个人成长的递进过程,可见修身在人的成长过程中,起着奠基和根本的作用,为此我想,修身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必修课。带着这个问题,我去读了《曾国藩传》从中又一次受到深刻启迪。在此谈谈自己的读书体会,与大家共勉。
在读《曾国藩传》中我发现了为人处世的秘诀之一是——“大柔非柔,至刚无刚”
曾国藩,一个知人善用、广培党羽者,一把创立军队、运作官场的好手,一个读书人统率军队攻城掠地成功的典型,一个军事家,一个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书法家。一个名垂青史的重量级人物!
曾国藩前半生的治学可谓书呆子。此种精神我觉得是当今社会少有的,因为双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人被认为是百无一用的呆子,但是我认为只有先做呆子之后才能做聪明人。
当你对人生的有些不好的事情“糊涂”一点时,它往往却向好的方向发展。这也许就是无心插柳柳成荫的道理吧。
这个道理在曾国藩身上很好的体现了出来。他能够在后期的官场如鱼得水就是因为把“难得糊涂”的呆子哲学发挥得淋漓尽致。事实上作为一代宰相就必修能够忍辱负重,否则将不能成为真正的全国的管家。
著名表演艺术家英若成小的时候,很想看看家人对他有多么重视,吃饭的时候就躲到衣柜里,他希望看到大家焦急找他的结果,然而让他大失所望的是,谁也没有注意到他的缺席,等大家吃完饭,他才从柜子里爬出来吃那些“残羹剩饭”,从此他发誓:一定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要,否则你会大失所望的。
这就是我从曾国藩身上所了解到的“呆子”哲学。
曾国藩,这位中国文化的集大成者,按照中国士大夫的圣人标准,立德、立功、立言,他在每一个领域都达到了一般人难以企及的高度,被封为近代最后一个圣人,在他身上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品质和修养。我从中发现了为人处世的秘诀之二是做事要“慎独”。
“ 慎独”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在一个人独处时能够真诚的面对自己的内心,去除内心的恶念,培养自己的善念,这样就能问心无愧,对得住天地良心,饭能吃得香,覚睡得安稳,故能心安理得,心态平和,是可笑对苍天,下可孝对父母,中可和对同事。对工作、对朋友、对亲人只一个“诚”字,不欺暗室,不阳奉阴违,做到心口如一。其实我们为人处事要的不就是“以诚相待”吗!
我从中发现了为人处世的秘诀之三是为人要“主敬”。
“主敬”就是外表整齐严肃,内心纯净专一,接待贵宾和参加活动,都是主敬的具体表现,古人常讲君子应讷于言而敏于行,与主敬异曲同工,人在遇到危急生死存亡时刻都会高度集中精神,然后就会化险为夷。主敬是指一种厚重,专注,严肃认真的精神状态,曾国藩经常要求他儿子曾纪泽说话要慢,走路要慢,举止要庄重,通过这些
日常琐碎的行为习惯来培养“敬”功夫。这就要求人要有静气,少说话,话多伤神,注意养气,控制自己的心情,气若不动则心不动。心要静,若不静,则省身也不密,见理则不明,都是浮的。人若心浮气躁必然会影响对事物作出正确判断,所以当人面对重大事情和各种突发情况时要有静气,要从容不迫,处变不惊,这样才能对事情做出正确判断,从而能够作出正确决策。这也是普通人向成功人发展的重要过程。当然这跟人的个性和成长环境有关,是可以通过后天的磨砺后获得的,如果平时经常注意养精蓄锐,面对意外情况时尽量让自己头脑冷静,做到谨言慎行,对事情不草率做决定,而是深思熟虑,时机不成熟时要学会先把事情先放一放,也许过段时间后事情会明了些,到时做决定会容易些。
这就是我读《曾国藩传》得到的感悟,希望喜欢的朋友有时间也可以去借来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