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炮台心得体会

欢迎阅读参观炮台心得体会(精选5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参观炮台心得体会 篇1

我的家乡在慈溪,慈溪是明朝戚继光抗倭的主要地点之一,在慈溪的观城卫山就有当年遗留下来的`炮台!

观城卫山,风景秀丽,翠竹丛生,苍绿幽静,青松翠柏荫天蔽日。春天放眼望去,田野上的油菜花遍布大地,疑是一片一片的金黄色的地毯;夏天,树间有悦耳又有节奏的蝉声长鸣,犹如高山流水,伯牙鼓琴。秋天凉风习习,枫叶染红了整个山坡,好似一片火海;冬天大雪纷纷,整座山峦银装素裹,分外妖饶。我们的炮台就巍然屹立在这山顶之上,像天神一样守护着卫山。

炮台真威武啊!黑乎乎的炮身,直径约半米的炮口,整座大炮就像一只大熊伸颈远瞄。炮身本来是可以移动的,但是如今被固定了,可它好像还宝刀未老,威风犹在!

炮台真大啊!炮台高约4米占地10来平方米呢!远远望去,人们还以为是大自然这神工鬼斧创造出来的巨石呢!因为炮台像古代镇魔除妖的“大印”,又因为它十分庞大,所以被人称为卫山之画龙点睛的地方。

炮台真坚固啊!这炮台是明朝戚继光抗击倭寇所建造的,不知是用了什么石料,经历了几百年的风风雨雨,仍坚不可摧。经过几次修建,如今这炮台显得十分完好,没有一点损伤或瑕疵。

炮台,你见证了我们慈溪的历史,你是我们慈溪的骄傲!

参观炮台心得体会 篇2

10月1日,我们一家人准备到蛇口左炮台参观。

一路上,我在想炮台是什么样子,不知不觉我们已来到左炮台山下,爬一段山路后,我发现这里绿意葱葱,空气新鲜,顿时使人心旷神怡。

来到左炮台城墙下,我发现了两株大榕树,这真是一株大榕树啊!榕树枝干的数目真是不可计数。有许多树根像爬山虎的脚一样巴住左炮台的城墙,形成壮观的'树墙。根据介绍这两株榕树年龄已经有一百多年历史了。

我们一走进城墙内,第一眼就看见了几间简陋小房子,妈妈说:“这是以前士兵居住的地方,已经有一百多年历史了”。我想:这几间简陋小房子已经有这么年的历史了,现在还可以完整无缺的保存着,真是天下奇观那!

我们来到了我念念不忘的左炮台,从远处看这是一个很完整的大炮,但看不出有特别地方,当我走前时,眼前是一尊巨型大炮。而且我发现大炮放炮弹的地方竟然没有进口,原来是时间太长大炮生锈把口堵住了。我又发现炮身上有许多像补丁一样东西,原来也是生锈造成。我一边参观一边听爸爸讲有关左炮台历史故事。左炮台所在地方以前是军事要地,主要防御敌人从海上侵略。

我远望大海,眼前仿佛就是战场,只见大海上炮火连天,硝烟滚滚,左炮台的大炮愤怒地把敌人打跑了。正当我看着入神的时候,突然爸爸把我叫醒了。该回家了,我恋恋不舍的离开了左炮台。

参观炮台心得体会 篇3

第一段:引言(150字)。

西炮台是我国历史悠久的军事要塞,作为游客,我有幸参观了这座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地方。在参观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西炮台的辉煌与坚韧。本文将通过描述西炮台的外部景观、内部设施和历史故事,以及参观西炮台给我带来的启示,分享我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西炮台的外部景观(250字)。

一进入西炮台,就能感受到它的庄严氛围。高大的城墙矗立在眼前,饰以巍峨垣墙、雄伟塔楼,给人一种厚重感。城墙上一侧是崎岖的山脊,另一侧是令人心旷神怡的美丽海景。这种强烈的对比让我感慨万分,意味着西炮台对抗外敌的巨大挑战。城墙上还种植着郁郁葱葱的树木,起到了绿化环境、净化空气的作用,给人一种和谐统一的感觉。在城墙上行走时,我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荡,感受到抵御侵略的坚定决心。

第三段:西炮台的内部设施和历史故事(350字)。

进入西炮台内部后,我惊叹于其精心设计的防御体系和巧妙布局。我参观了瞭望台、军事驻地和军事指挥中心等设施。瞭望台上的望远镜将我带回了那个纷乱的年代,触摸到了曾经武装边疆的历史足迹。军事驻地和军事指挥中心中展示的历史故事更是让我感同身受。我了解到西炮台曾经历遭遇过意外火灾、侵略入侵等困难时期,但每一次挑战还是被坚定而有力地应对和克服。这些历史故事深深感染了我,让我更加珍惜和平的生活,也更加懂得了保卫家园的重要。

第四段:参观西炮台给我带来的启示(300字)。

参观西炮台不仅让我对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给我带来了一些启示。首先,西炮台所表达的坚韧精神让我明白,我们面临的'困难或许是暂时的,只要我们有决心和信念,就能克服一切困难。其次,西炮台的防御体系和合理布局告诉我一个道理,即战胜困难的关键在于做好准备和规划。无论是在学业上、工作上还是生活中,我们都应该有计划性地去应对挑战,制定有效的措施,确保事情的顺利进行。最后,西炮台的历史故事给予我珍惜和平的思考。战争带来的伤痛是无法言喻的,我们应该倍加珍惜和平,努力维护和平。

第五段:结尾(150字)。

西炮台是一座具有浓厚历史氛围的军事要塞,参观西炮台是一次难得的历史之旅。通过观察其外部景观、了解内部设施和历史故事,以及从参观中得到的启示,我对西炮台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西炮台的历史故事激励着我,让我明白坚韧和准备对于克服困难的重要性,并更加珍惜和平。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人参观西炮台,感受那份历史的庄严与艰辛,传承并传播西炮台的历史价值。

参观炮台心得体会 篇4

国庆期间,我和几个同学一起去参观新会的崖门古炮台遗址。

当我们来到门口,看见一门大炮在那摆放着,我们在那里拍了一张合影后就准备进里面参观了。

一进去,便看见很多炮台,分为上下两层。炮台为半圆形,弧长150米,高约6.7米,面海而立,北靠崖山,砌石为基,环筑如城堞。正面设有24个炮门,上有临海观察走廊,后有指挥台,正间有“镇崖台”题刻。现存有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佛山铸造的三门古炮,炮重2吨。据传1840年间,林则徐曾加派官兵严守,配足22门大炮。1854年,这些大炮曾被农民起义军移作攻打县城之用。

走着走着,听见蔡东明说:“看,这里写着道光十八年(1838年)修。”我们去看了一下,还真的看见了这几个小小的字。后来我们发现每个古炮上都刻着有字,而且还是古文。

当我站在炮台上了望时,我觉得自己仿佛就是元军的首领,带领着自己的'兵队作战。有的官兵正用大炮轰炸敌方的船,有的官兵跟着我冲进敌军的战船,把宋军的30万大军全部消灭。

参观炮台心得体会 篇5

由当地的耶稣会会士于1617年明神宗年间开始修建,耗时十年才得以竣工。原本炮台仅仅是为保护圣保禄教堂内的教士而兴建,用以防范海盗,但自1662年成功击退荷兰舰队之攻击,炮台就成为了重要部署的军事基地。炮台下面的备用水池以及巨大的军需库,便是在那次防御之后所兴建的,这座炮台成为了当时澳门防御系统的`核心,构成一个覆盖东西海岸的宽大炮火防卫网。

而从1623年至1740年间,这里更一直是城防司令和澳督的住所,炮台上有大片空地,绿草如茵,参天古树生长茂盛,并置有不少古迹文物和历史性建筑物,如巨型钢炮雄踞于旁,又如炮台上的古塔,便是当年耶稣会的会址之一,此外,建于空地中心的南欧式建筑,现在是气象台的办公室。

大炮台四周景观优美,可俯瞰全澳景色,更可远眺珠江口及拱北一带的风光,1966年,将炮台迁入后开放为游览区,大炮台城墙分别于1992、1993和1996年进行修葺,有关工程只限必需的以保持其真实性,除了清洗状况良好的物料外还清除表面杂草,用除草剂清除植物的根部,使用原有材料修补墙身裂缝,因此大炮台之结构被完整保存。1996年9月起,政府将原气象台的大楼拆去,原址改建为澳门博物馆,1998年落成启用。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