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阅读《怪诞行为学》读后感(精选5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怪诞行为学》读后感 篇1
经常觉得我的确应该多学一点心理学,人都是复杂的,很多时候是非理性的,而一旦认识到这一点,对今后的人生会非常有帮助,无论是在自己做决策的时候,还是考虑甚至影响他人决策的时候。之前买到了一本《怪诞行为学》,上个周末读完了,感觉非常有收获,不愧是畅销书。其实多数出名的畅销书之所以畅销是有其理由的,读一下一般不会有什么损失,正所谓“开卷有益”吗。
之前的课程上曾学过《组织行为学》,当时就觉得非常有用,老师也讲过“锚定”等概念,可惜那之后就都还给老师了,没什么更多的记忆。现在读了这本书,真的感觉温故而知新了。作者用非常生动的笔触给我们描绘了行为经济学的一个大的轮廓,真的可以让人开阔视野,如果能经常思考并灵活运用的话,绝对会成为一个核心竞争力的。
下面就大致总结一下作者所提到的各种人类决策中会发挥作用的非理性力量吧,给自己做个备忘。但详细的内容,各位还是买书回去看吧,绝对不会后悔的。
1.比较的力量(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
2.锚定的力量(第一印象的重要性)
3.免费的力量
4.社会规范与市场规,要跟女朋友谈钱,不要跟父母谈钱,不要跟好友谈钱,多送礼物,但不能送钱,其实这章让我想起了大学时的一篇英语课文)
5.激情的力量(警惕你心中的要加薪
6.拖拉的力量(短期满足与长期目标的斗争)
7.所有权的力量(孩子是自己的好)
8.多种选择的困境(不要做兴趣广泛,但一事无成的人)
9.预期的力量(流行,跟风,羊群效应,偏见,人要衣装,佛要金装,好菜要好盘,好酒要好杯)
10.高价的力量(真的一分钱一分货吗?打折买到的东西,是不是总觉得不太好;安慰剂效应)
11.人们内心深处的诚实与占便宜的冲动,现金可以阻止我们作弊12.个人需求与群体属性的矛盾,“免费午餐”在哪里(只要别人不理性,真正理性的我们就有获得利益的机会,利用别人的不理性)
总而言之,这的确是一本非常好的书。有时间的话还得多看几遍,并且写详细的心得体会才好。好像原作者还出了一本《怪诞行为学2》,回头有机会也要买回来读一下,嗯。
《怪诞行为学》读后感 篇2
《怪诞行为学》是一本行为经济学的通俗读物,个人觉得它与《别做正常的傻瓜》相类似。不过,有区别的是,本书的作者由于童年时的经历(全身被烧伤60%-70%),使得他看问题的角度和常人差异很大,他倾向于分析人们的非理性行为。他就是出生于以色列的丹。艾瑞里。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决策往往会受到心理因素或者情绪的影响,往往不能作出理性决策。例如,原本很容易作出的抉择,在外界因素的诱导之下,往往会使人们的决策发生改变。商家往往会利用这一点,设置一个诱饵,往往能使客户花费的金钱。人们对于自己收入的预期往往也会因为与周围环境的改变相联系。也许当初的预期并不高,但是在达到了这一目标之后,由于周围人群的收入较高,人们对于自我的要求就会提高,这就是所谓的“人心不足舌吞象”吧。这些非理性的决策就与人们喜欢比较有关,在奚恺元的《别做正常的傻瓜》一书中就已经作了一定的描述。
人们在选择消费品的时候,通常被认为往往是根据商品的价值属性和价格等因素作出决策。大体上而言,偏好是比较稳定的。但是,也许因为偶然的机会,偶然尝试了某种商品,就在内心中形成了一种锚,由此导致自我“羊群效应”式的偏好转变,也就是书中所提到的所谓“供求关系”的失灵。至于零价格物品搭售使得人们的消费增加就是显而易见了。商家们往往利用顾客们喜欢占便宜的心理,在销售一些商品的时候附带赠送一些小礼品,使得顾客们不受自我控制地买了许多原本不需要的商品。所谓的“折价”销售原理基本也是一致。
在社会中往往是市场规范和社会规范并存。人们在对待不同的事情时必须搞清楚应该运用哪种规范来解决问题。有些事件只能运用市场规范来运行,而有些问题却只能运用社会规范,如果强行运用市场规范来解决,需要支付数倍的价格,而的时候则是支付多高的价格也解决不了实质问题,例如教育以及一些慈善活动。
我们再把视线由普通的经济现象扩展到各种社会现象之中,我们同样能够发现许多非理性行为。平常品性很好的人,由于突然受到刺激,也有可能突然失控,还有可能造成比较大的危害。前不久发生的北科大学生抢劫也属于该类情况。人们由于情绪上的冲动有时也会造成一些异想不到的后果(往往是平常自己觉得不道德的)。并不是每一个案件都是蓄谋的。弗洛伊德曾经这样评价过人性,人格大体上都是分裂的,在每个人的内心都存在一个阴暗的本我,自我,一旦这个阴暗的自我被激发出来,往往会形成很严重的后果。而应对这类事件的发生,只能未雨绸缪。
艾瑞里虽然在书中侧重于考察非理性行为(诸如此类非理性行为的介绍还有许多),不过在每章的最后还是在探讨如何解决非理性行为所造成的不良后果,目的还是在于使读者能够理解如何让自己的行为理性化。当然,非理性行为的诱因有时也难以被透彻地观察出来,这使得人们的行为理性化更加困难。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之中就曾经写道:理性何等高贵,才能何等伟大。
《怪诞行为学》读后感 篇3
最近发现,阅读的乐趣在与增长知识与见闻,提高理论水平。而好的读书笔记,不应该是读书笔记。这样只能成为偷懒者的捷径,不仅对于作者的笔耕不辍是一种亵渎,对于走捷径者也是一种误导。因此,只发感慨,启发阅读的兴趣即可。
如果说好的书,会带给你灵感的启发,生活的新知,则《怪诞行为学》是一本好书。该书从认知行为学的角度,分析了我们的选择。当我们坚信是自主做出的选择时,也许恰恰并不是我们自己的想法。
文中不仅是理论的阐述,更多的是对心理学实验结果的解读,翔实而有趣。可怜了书中成为小白鼠的麻省学生和印度村民。正是这些不同背景的人群,成为我们观察人类行为,观察自我行为的剪影。
举一个例子,让读者更了解书中的乐趣。
比如:一个威猛的大汉,有一个不幸的童年,父亲因为贩毒和盗窃,被关进监狱。小男孩立志奋斗多年,终于成为优秀的警察。多年以后,他偶遇失联多年的父亲,没想到威猛的壮汉,竟然紧张得像个小男孩。面对父亲的言语挑衅,依然无力反击。何以至此?
因为我们有自我“羊群效应”,这种自我羊群效应,会使得我们重复自己之前的行为方式,最后形成行为模式。就如同一句箴言:行为养成习惯,习惯变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当然,我们的个人风格,正在我们一次次的重复自我的过程中得到确认和彰显。
壮汉由于年幼的时候,恐惧暴力而情绪多变的父亲,往往在与其交往中谨小慎微,尽量揣摩对方的心意,并且不过早透露自己的意图,因此显得像一个胆怯的孩童。或者,我们说这个成功的警察还没有走出童年时期父亲的阴影。就像,被锁链拴住的小象,年长以后可以轻易冲破的藩篱,由于年幼时的失败经历,而断绝了尝试的念头,成为被锁链绑缚住的大象。
而面对其他凶犯时,尽管对方更加狡猾和狠毒,但由于没有彼此相处多年的一贯印象,因而可以无视对方的邪恶和恐怖,轻易表达正义和勇气。
该书中,称之为“锚”,锚是一个沉重的基点,不仅可以固定狂浪中的巨轮,更可以将我们的意识,停留在最初的成见之中。无论多么荒谬的观点,只要形成了“锚”就很难被自我认知而改正。因此生活中才有那么多聪明人,犯了愚蠢而固执的错误。
另一方面,作者研究了情绪和决定之间的联系,以及决定的重复性。借用前面的例子,孩子让父亲交学费,失败的父亲,咆哮着砸碎酒瓶。小男孩由于受到惊吓,啜泣着躲起来,不出一声。第二次,小男孩拿着邻居太太送给他的蛋糕高兴地吃着,自尊心受到伤害的父亲,仍掉手中的电视遥控器,大骂孩子不知羞耻。小男孩在惊恐中,留着眼泪,跑出家门。第三次,小男孩拿着满分的成绩单,看到沙发中的父亲,心中莫名的恐惧;而父亲一看到儿子,就是一肚子无名火。
这好似《罗密欧与朱丽叶》双方家族都说不清从什么时候开始仇恨,只是一味地沉浸在相互仇视中无法自拔。我们的决定只受到两种因素的影响,情绪和对前次行为的重复。
所以,娇生惯养的孩子,习惯了重复对父母颐指气使,到他们年长后,父母尽管已经暮年,仍然对父母吆五喝六,成为了典型的不孝子。经常吵架的夫妻,也会适应并重复这样的行为模式,成为吵闹一辈子的两个人。所以,有人会反省,为何我对其他人都和蔼可亲,唯独对自己的亲密爱人,平白无故地看不顺眼,不吵不休?所以,决定需要检视,需要摒除情绪的干扰和自我重复的惰性。不一定我们要活得多么理性,只要我们能知道顺情、随喜、随性、反省即可。最近看到大学同学在西藏拍得图片,看到虔诚的藏民。心里却想,我们的时代缺失了信仰,没有道德可言,人人自危。但,如果我们只有信仰,放弃了色彩斑斓,情感起伏的生活,我们的人生将多么无趣?不知,我年后,我会怀着怎样的信仰,或者何样的人生。
《怪诞行为学》读后感 篇4
利用周末的时间,终于将《怪诞行为学》读完了。《怪诞行为学》是通过讲述日常中最常见的行为,来阐述我们的非理性行为。在传统经济学中,其基础假设条件之一就是,人都是理性的。但是通过《怪诞行为学》的严密论证与阐述,此论点是不足以成立的,因为人是这个世界上最复杂的生物。
先说说看《怪诞行为学》的一点感受。此书中运用了大量对比试验,以试验结果来阐述自己的观点。这在国内的图书上是比较少见的(目前可能比较多的是数据)。对比试验,我想不单单是一种科学探索的方法,更是一种以此可以借鉴到实际工作中的工作方法。因为我们除了既定的经验可以参考(实际上随着环境的变换,其真实的参考意义到底多大还有待商榷),可以通过这样的对比试验,来检验我们的想法。如果你的试验设计的巧妙,并且经受住了考验,那么在推广开来,可能是成本最低化的一种途径。
因为书中涉及的内容比较多,今天晚上重点根据书中阐述的几个方面的内容进行引述与总结,以便学以致用。
第一:约会的窍门。人们的平均行为都具有相对的特质,也就是说人们都愿意结合当时的环境、场合、以及可供选择的参照物来做出对比。那么,如果你想在一个环境中,脱颖而出,你要做的就是选择一个看起来没有你帅气、没有你漂亮,与你想比有一定差距的对象陪同。这听起来对那个陪同的人不公平,但是人们会根据这样的情况来做出判断。所以,要想约会成功,选好伙伴很重要。既然已经知道了这条规律,那就要保密好,否则会引起你的伙伴的愤怒。
第二:有魅力仅存在特定的环境中。当我们在生活中,总会对一些特定的事情,或者某些人产生浓厚的兴趣,具有特殊的好感。但是出现这样情况的前提,就是存在于特定的环境中。随着环境的变化,你的兴趣点也会转移。这条规律告诉我们,如果你在一个区域内,或者时间内,要去选择那些与你具有共同特质的人,而这些人与你在这个环境内都有一些不适应,这样彼此才会产生吸引力。当然,不论是你对别人感兴趣,还是别人对你感兴趣,随着时间和环境出现了变化,如果魅力减少了,也是正常的现象。没有必要为此而纠结。
第三:轮流做东比AA制更能促进感情。在这里,社会科学家有个理论,叫做“付款痛苦”,就是说赚钱都不容易,付钱时都有一种非快感,任何情况下都是如此。但是“付款痛苦”的敏感程度随付款金额增加而相对下降。这点给我们的提示是,如果轮流做东,那么对于付款人来说,“付款痛苦”随着付款金额增加而下降,同时还会留下好客的名声。而同时参与的人,会因为获得了免费的享受,快感增加。其实套用老祖先的话说,就是礼尚往来。只有这样,大家才会更快乐,感情才会更深厚。
第四:礼品是最佳的友情润滑剂。在这里,作者阐述了两个概念,就是社会规范与经济规范。社会规范更倾向于道德、感情等非金钱因素,经济规范则强调的是投入产出的金钱关系。可以想象,社会关系中,如果过多的金钱交易,就变得世俗而更不容易被人接受。礼品,可以作为友情的润滑剂,可以有效的提升彼此之间的社会规范程度。同时,礼品在用在员工激励上,要比金钱更能激发员工的忠诚度和勤奋度。结合自己的实际,我的朋友们,也许我要开始为你们准备自己用心挑选的礼品啦。
第五:如何解决你的电子邮件瘾与短信瘾。产生电子邮件瘾与短信瘾的主要原因,是由可变强化式(什么时候获得奖励或信息是不确定的)因素引起的。在这里先说明一下,固定强化式,就是你通过固定的行为可以获得固定的奖励;可变强化式,是什么时候获得激励是不确定的。我们对于电子邮件和短信成瘾,很大程度上是我们对未来的不明确的因素缺少了把控能力,也可能是我们期望电子邮件和短信,会给我们带来可变强化式的激励。那么,要想让自己摆脱这样的困境,首先要做的就是取消自动收发邮件的功能,同时将自己的邮件联系人进行分类处理。这样可以对我们的电子世界生活有所改变。
第六:错误的生活决策是影响我们生命的“头号”杀手。书中作者列举了自己生病期间的一些思考和解决对策,其实随着医学技术发展,真正影响我们生命的,是我们对生活决策方式的改变。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去做?书中的建议是将有益的和不益的结合起来。以自身举例来说:出去见客户是有益的,不爱锻炼身体是无益的。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对于一些可以步行或者骑车去见的客户,就绝不坐车。如此,不就是两相结合吗?
第七:人们总是对自己拥有的过于高估。此点其实可以应用到很多地方,我们对自己的决策都认为是完美的,我们认为自己的产品是完美的,商家认为自己想的都是对的。其实这里更主要的是要引导我们要学会换位思考,真正的去想,人家想要的是什么?而不是我要的是什么。只有这样才会促成最终的合作。适度降低一点自己的期望,有的时候,对自己也是一件好事情。
以上七条是根据书中的要点进行的一个总结。其实真正读此书,让我佩服作者的,是他的思考方式。这样思考方式,第一从大家都习以为常的事情入手,却发现了很多值得思考的东西;第二以大量实例为依据,并且能设计出合理的行为试验,这种以实证论观点的方法可以在很多工作中加以运用。
书读一次只是皮毛,读两次是懂道理,读多次才能产生生产力。生命不止,当学习不止。
《怪诞行为学》读后感 篇5
有时候我想想自己的行为也真是奇怪,用一个有趣的比喻那就是:我在走路,别人对我说往西是对的。但那时的我多半是不大会听的,会选择暂时停留,甚至有时候别人对我表述的方式让我感觉不太舒服,我会固执地往东走一走。我常常想我毛病这是不是叫“多疑”。后来发现往西确实是对的,碍于面子,只能趁人不注意的时候拼命往西跑来追回落下的路程。我并不回避我有这样的不良习惯,但目前也不想改掉它,因为我觉得这样之后,别人才会任由这个固执的我自生自灭,也从某个角度让我有点与众不同,同时我也能拥有那么一点点被动的“自由”。
就像这次什么名著读后感之类的东西,这是一个学校检查考核的项目之一。我不喜欢这些表面功夫。我觉得这个说明不了任何问题,但是有些人能让它说明很多问题,让那些检查的人眼睛觉得舒服一些,从而得出一个看似皆大欢喜的结论,掩盖了潜藏的种种问题。因而,在一听到它的时候我必然是破口大骂:凭什么逼迫我做这种事,好假。而事实就我个人而言其实是有写作的冲动,只是没有写作的行动,我需要一个外力有推动一下,否则这个冲动会无限期地搁置在那,直到它消失。现在,讽刺的是这个外力由于某种不正当的名分,被我骂了。最后,我决定不管别人怎么认为怎么做,我想我还是要掌握这个契机,码一点点文字,不让近期的思想也随时光的流逝而流失。
不知道《怪诞行为学》算不算得上是名著。说实在的我也不知道什么样才算是名著,很多时候别人捧着一本说是名著,我看完觉得不是那么一回事。这个很难定义,我姑且滥竽充数一回。通篇读完,能让我思考的很多,我节选了一个细节。
你在岳母家参加感恩节家庭宴会。看看她为你们摆出的那丰盛的一大桌子吧!火鸡烤成油亮的金黄色;火鸡里面塞的全是你最喜欢的家庭自制馅料。孩子们吃得兴高采烈:甘薯上面是厚厚的蜀葵糖浆。你妻子也非常得意:餐后甜点是她最拿手的南瓜派。
节日庆祝一直持续到深夜。你松了松腰带,啜了一小口葡萄酒,深情地注视着坐在对面的岳母。你站起身来,掏出了皮夹。妈,对于您在这一切中所倾注的爱,我应该付您多少钱?你诚心诚意地问。屋子里顿时鸦雀无声,你晃了晃手中的一叠钞票。您觉得300美元够吗?不对,等一等!我应该付您400美元!
美国著名插画家诺曼·洛克威尔也画不出这样一幅画。一杯葡萄酒被打翻了,你岳母满脸通红站了起来;小姨子对你怒目相向;外甥女哭了起来。明年的感恩节,十有八九,你就自己守着电视机吃冷冻午餐吧。
这是怎么回事呢?为什么你提出直接付款让聚会的人们如此扫兴?答案是,我们同时生活在两个不同的世界里--其中一个世界由社会规范主导,另一个则由市场规范来制定法则。社会规范包括人们之间互相的友好请求。你能帮我搬一下沙发吗?你能帮我换一下轮胎吗?社会规范包藏在我们的社会本性和共同需要里。它一般是友好的、界限不明的,不要求即时的报偿。你可以帮邻居搬沙发,但这不是说他必须马上过来帮你搬,就好像帮人开一下门--它为你们双方都带来愉悦,并不要求立即的、对等的回报。
另一个世界--与此截然不同--为市场规范所统治。这里不存在友情,而且界限十分清楚。这里的交换是黑白分明的:工资、价格、租金、利息,以及成本和赢利。这种关系未必是邪恶与卑俗的--事实上,它同时也包括了自立、创新,以及个人主义--但是它们的确意味着利益比较和及时偿付。如果你处在由市场规范统治的世界里,你按劳取酬--它从来就是这样的。
罚款对杜绝迟到有效吗?
我的好朋友加州大学圣迭哥分校教授尤里·格尼齐和明尼苏达大学教授奥尔多·吕斯提切尼对从社会规范转到市场规范案例的长期影响做了巧妙的测试。几年前他们在以色列的一家日托中心进行实验,看运用罚款措施是否能有效减少某些家长接孩子迟到的现象。
尤里和奥尔多的结论是,罚款的效果并不好,事实上它还会带来长期的负面效应。为什么呢?实施罚款之前,老师和家长之间是社会的关系,是用社会规范来约束迟到的。因此,如果家长迟到了--有时会这样--他们会对此感到内疚--这种内疚迫使他们以后准时来接孩子。(在以色列,内疚似乎对约束人们更有效。)但是一旦实施了罚款,日托中心就无可挽回地用市场规范取代了社会规范。既然家长们为他们的迟到付了钱,他们就用市场规范来诠释这件事了。换言之,既然有了罚款制度,他们就可以自己决定早来还是晚来了。不用说,这绝非日托中心的初衷。
不过好戏还在后头呢。最有意思的是几星期以后,日托中心取消了罚款。这就是说日托中心方面回到了社会规范。那么家长们也会回到社会规范吗?他们的内疚之心也会回来吗?根本没有!自从取消了罚款,家长们依然故我。他们继续在接孩子的时候迟到。实际上,取消罚款后,迟到家长的数量反而有所增加。归根结底,社会规范和市场规范都取消掉了。
这一实验揭示了一个不幸的事实:一旦社会规范与市场规范发生碰撞,社会规范就会退出。换言之,社会规范很难重建。一旦这朵盛开的玫瑰从枝头落下--一旦社会规范被市场规范打败--它很难发挥任何效力。
于是从我的职业出发,联系这个结论发现了一些有趣的问题,可能它还不成熟,很片面。
旧时虽然有九师十丐的尴尬称呼,但天地君亲师的概念多少也能体现这个社会地位。我记得有位高僧大德说过:旧时,家长带孩子去拜师,一并和孩子一起叩拜,可能有些作秀的成份,但在孩子心中影响深刻:既然父母都拜了,这个人多少也要尊重些。而老师受了家长一拜,自然不敢怠慢,报酬没有太多的提及,但这一拜,我个人认为份量极重,这也是社会规范的建立吧。
我原始的印象中,老师是穿长衫的文人,迂腐,多才,却也严厉……其中并没有富人的形象。解放后老师的工资似乎很低,听我爸爸说出来摆个摊都够老师好几年。可他们回忆:那时候虽然工资不高,却很幸福,学生仍旧也是不听话,却纯朴。而现在我耳边的怨声载道,引得我觉得未来不甚光明。
后来,当我听到有人对我说:跟班也为你自己,有十块钱呢!我突然觉得有种被羞辱的感觉。或许有人觉得我装*。我承认我没有崇高到完全脱离金钱。可我想解释的是,我来,确实是想看看这群学生,而我走,确实是由于眼前的现状我接受不了,无耻地选择了逃避——那十块钱,限制不了我的去留。我想那个不幸的事实解释了我的羞辱的感觉,我在不自觉地被带向了一个市场规范。与此同时社会,媒体,法律……故意不故意地把这个工作的细则考量与经济挂上了钩。
会议上,领导们想营造一个类似家庭一个相互理解相互帮助的氛围,然后在这个氛围中细细地说明与经济有关考核细则,那个不幸的事实已经说明这个貌似办不到。而有趣的是学校恰恰最需要是一个社会规范来经营它。起码我们不能像企业那样随意换掉电焊工一样换掉一个任课教师吧!毕竟不应该是钱货两迄的交易。
问题有很多,我思考哪里出错了,我答不上来,我也想不明白,只能抛出这个问题:哪里出错了,我们该怎么做?
以网上流传的一句话作结尾:想污染一个地方,一是垃圾,二是钞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