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过年的调查报告

欢迎阅读春节过年的调查报告(精选5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春节过年的调查报告 篇1

一、调查时间:

20xx年春节

二、调查目的:

通过观察家人、朋友的过节方式,体验传统节日的意义

三、调查过程:

(一)参考资料:春节传说——熬年守岁

守岁,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的习俗,也叫除夕守岁,俗名“熬年”。探究这个习俗的来历,在民间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

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它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准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们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来煞,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惯。

守岁习俗兴起于南北朝,梁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岁的诗文。“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人们点起蜡烛或油灯,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风俗被人们流传至今。

(二)家人准备过春节的过程

为了准备过春节,爸爸妈妈从春节前几天就开始擦玻璃、洗床单,直至将家里打扫的一尘不染。不仅我家,邻居们也是如此,往常不够整洁的家在这一番收拾下亮丽起来,好像换了一个世界一样。街道在保洁员的扫帚下似乎变得宽阔了,因为一尘不染而让自己有了愉快的心情,因此周围的人虽忙忙碌碌却无不喜气洋洋。

春节购物也是一大风景。没跟爸爸妈妈进商店,总要慨叹人多为患,收款台前长长的队伍在传递着这样的信息:购物,是春节一大工程,且是人人必得参与的工程。有钱的买贵的,钱少的买贱的,总而言之,不花钱似乎就不叫过春节。

准备年货更是让人忙不迭休。奶奶忙着炸东西,各种炸货装了慢慢一篮子。家家各类吃食无比丰富的储备在冰箱里,冰箱也变得沉甸甸的。烟火鞭炮更不用说,从小年起就接连不断,直到十五还是此起彼伏,充满祥和气氛。

春节这一天则是大家亮相的日子。人人打扮的光鲜亮丽,连同美好的祝福和喜悦的笑容奉献给每一个人,人们称这一活动叫“拜年”。就连春节晚会的第一个节目也是“拜年”,向全国人民拜年,祝福人们事事如意,祝愿家家美满,人人期盼因为祝福让新的一年更顺利,更完满。

春节是一个传统节日,千百年来根深蒂固的凝结在人们的情怀中,即使有那么多的洋节,却难敌春节的魅力,没有哪个节日像春节这样隆重,这样深入人心。即使远渡重洋的游子也在春节这一天多一些对亲人、故国的思念,捎来深情的问候。

其实我想,春节所以得到大家的重视,是因为它代表了人们的愿望,人人都希望生活的幸福、美满,希望工作顺利,前途无量,忙忙碌碌一年,所有的苦恼和愤懑都将在大家彼此的祝福声中消散,在彼此的祝愿中积聚力量,春节,给了每一个人畅舒胸臆的机会。春节还意味着团圆,在当今亲情日渐淡薄的形势下,春节提醒孩子“常回家看看”,在老人期盼的目光中体验家的温暖。春节也意味着春意融融,春天来了,万象更新,忧愁的、幽怨的、有恩的、有恨的都沉淀在冬天的冰雪中,当春风轻拂杨柳、小河潺潺歌唱时,每个人都能体会到光阴流转之速而增添宽容和大度。

春节实在是一个与众不同的节日。

春节过年的调查报告 篇2

调查背景和目的

春节,俗称中国新年,是中华民族最庄严的传统节日。一般来说是指除夕和正月初一。然而,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祭在第二个月的第八天或第二个月的第二十三或第二十四天,直到第一个月的第十五天,以除夕和第一个月的第一天为高潮。春节历史悠久,起源于殷商末年的祭祀神灵和祖先的活动。

春节期间,中国汉族和许多少数民族举行各种活动来庆祝。这些活动的主要内容是祭祀神佛、祭祖、移旧造新、迎禧接福、祈求好年景。活动丰富多彩,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分为东、西、北、南。中国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每个地区在春节习俗上都有自己的特点和观点。

调查对象

1.区域

本次调查区域为重庆市东北部山区,重点是万州和云阳的城乡。

2.人群

本次调查的目的是了解当地的春节习俗。调查人口为当地居民,人口年龄不细分。

调查过程

本次调查主要采用实地调查的方法,走访万州和云阳的城乡,观察当地居民春节期间的行为,询问他们具体的习俗。调查的第一站是万州区皮派坪一条街的居民秦伯佳,在农历十二月二十六日,也就是除夕的前三天。秦伯家刚搬新家,正在招待客人庆祝。当地人称之为“快乐屋”。

据秦波口中所说,随着春节临近,腊月很多人都是喜庆的日子,摆酒席的人也很多,所以餐厅至少要提前一个月预定。此外,在万州王家坡地区,调查人员走访了几家大型商场和超市,发现拥挤不堪,生意非常火爆。我一发现,大家都忙着买年货。给自己和家人买新衣服,给家里买一些繁华的装饰品,买一些糖果、瓜子、饮料等。

第二站是王婆老公家,万州区郭村镇居民。时间是腊月二十九,也就是20xx年的最后一天。王平时和妻子住在家里,她的儿孙在外地工作和生活。今年春节,儿孙们从外地回来和老两口一起过春节,老两口高兴得合不上嘴。

王一家四代同堂,全家人忙着吃年夜饭,有说有笑。

第三站是农历新年第二天张女士在云阳县滨江路的家。张女士的家人要出去看望她的祖父母。张女士和夫妻两人高高兴兴的出门,背着给老人的新年礼物,给女儿签名。

最后一站是云阳县江口镇居民黄先生的家,但时间是农历正月初六。黄先生一家基本上走完了走亲访友,回到家中,收拾行装准备投入到新的一年的奋斗中,继续朝着幸福生活努力。

经过十天的调查,从节前到节后,对渝东北居民春节期间的习俗进行了观察,为调查结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调查结论

经过调查,对渝东北山区的春节习俗得出以下结论:

1.这个地区的居民和中国所有的人一样,非常重视春节。因为这一带农民工多,尤其是农村,空巢家庭非常普遍。临近春节,很多在外打拼的人回到家乡看望父母亲戚,一家人聚在一起吃了一顿热腾腾的年夜饭。

更有特色的是,这个地区的居民非常重视除夕的午餐,菜肴非常丰富,猪头肉、鸡肉和鱼是必不可少的。吃饭前,我们会在屋外放个鞭炮,在屋内的餐桌上烧几张纸钱,在桌上摆三碗饭三碗酒,请老祖宗吃顿团圆饭。临近家庭会比别人早吃饭,这样才能有好的转机。

2.当地人非常重视祖先崇拜。在节日之前,他们会为祖先“上坟”,也就是清除坟头的杂草,给坟头添些新土。有的家庭还会要求每个成员加土,以示对祖先的尊重,乞求祖先的祝福。过年的时候,先人会烧纸钱,烧香,放鞭炮,挂坟票。随着经济实力的提高,会有一部分人同时在坟墓前放烟花。当地人非常重视风水玄学。据说明年是闰年。闰年不能搬坟,不能除草加土,只能烧点纸钱之类的。

3.这个地区的居民在尊重传统的同时会有一定的灵活性。比如守着除夕夜,现在真的很少有人通宵了,一般只等到0点钟的钟声响起,放完鞭炮烟花再睡觉。听说之前当地有个习俗,零点放十二个大鞭炮。因为安全系数太低,发生了很多被鞭炮炸伤的事故。现在,很少有人继续坚持这个习俗。

4.正月初一是新年的第一天。这一天会有很多禁忌,不能说不吉利的话,也不能做不吉利的'事。简而言之,一切都必须繁荣,为新的一年开个好头。有趣的是,在元旦这天,父母不能用吵闹的方式叫醒孩子,这是不吉利的。许多父母告诉他们的孩子睡觉前要早起。遇到睡懒觉的孩子,父母不能打也不能骂,只能让他。

5.走亲访友在这一带很常见。在元旦,许多孩子和父母一起去看望祖父母。从过年开始,大家就忙着走亲戚。为了避免客人来了亲戚却走了的尴尬局面,我们通常会预约某一天去某人家拜年,这样大家就可以方便安排了。

6.当然,压岁钱是不可或缺的。一般长辈给晚辈压岁钱,晚辈也会给长辈压岁钱,但不叫压岁钱。只能说晚辈是孝敬长辈的一点心意。如果你第一次带男朋友或女朋友回家,你会收到几乎所有长辈的压岁钱。第一次和父母一起走亲访友的宝宝也是如此。不仅长辈给,打工的兄弟姐妹也给压岁钱。

经过调查,我们发现许多地方的春节习俗与全国其他地方相似。总的来说,都是为了在春节期间取得巨大的成功,为新的一年开个好头,寄托人们对未来和美好生活的希望。

春节过年的调查报告 篇3

一、调查目的:

时至今日,新一代的人却纷纷过上了洋节,渐渐淡忘了我们自己的传统节日。春节临至,身为华夏子女,更应了解这丰富多彩,带有浓郁民族特色的节日——春节,现在我就带大家领略一下我家乡的春节习俗及其文化内涵吧!

二、调查时间:

20xx春节期间

三、调查地点:

甘肃省天水市

四、调查对象:

家中及附近男女老少,风俗习惯,网络,书籍

五、调查方式:

通过自己家过年、上街走访、询问、观察,向老人们了解,通过书籍网络,实地考察进行查询,观看家乡春节节目“过个大年,忙乱半年”,古人从腊月开始忙“年事”,一直到过了元宵,这年才算过完了,我居住的天水市甘谷县的春节习俗也是十分具有典型的地方特色。通过亲身体验,上街走访,网络书籍我更加了解了我的家乡的春节习俗及其独特的文化内涵。接下来我将从腊月一直到正月十五来一一介绍:

1、腊月二十三—“送灶爷”

在腊月二十三这天下午,家里的妇人,尤其是经常在家做饭的女人会准备好“献饭”(是一种由小碗盛装的、用土豆丝,粉条,炸豆腐片,炸鸡蛋等做出来的色香味美的饭菜),通常家里厨艺好的妇女会将它做的色香味俱全,而且食材更多。不过,妇女们将会使出自己的最好的厨艺献给“灶爷”。让他上天言好事。女人把厨房里打扫的干干净净,在灶前放一碗水、一把草、一把五谷,这是给灶神坐骑的草料。然后拿来献饭供奉在锅灶的正中心,让灶神享用,以示堵口。烧香画马,磕头作揖打发灶神上天汇报主家一年的善恶好坏。在烧香化马时,念念有词,最为普遍的颂词“今年又到二十三,敬颂灶神上西天,有壮马,有草料,供的糖果甜又甜,见到玉皇说好话,回到家里降平安”然后放炮以示欢送。之后每天早晚要烧香磕头。至今有这样的讲究:婆媳做饭是要说说笑笑,就是让灶神爷知道一家过的和睦幸福。长幼有序,对老人不能恶言,不能不敬。对上门的人不论贵贱要笑脸相迎,做到谦恭谨慎。因为灶神爷时时观察你的一举一动,否则会得报应。

2、腊月二十四到二十五—“扫房”

这两天家里人都会忙着打扫房间,庭院,厕所,猪圈鸡舍等,过个干干净净的年,万象更新。只要在家的家人这两天都上阵,把家里打扫得一尘不染。

3、腊月二十五到二十九—“办年”

家里的年轻人会去街上买年货,不过现在交通方便了,需求也大了很多,于是大多数人都去甘谷县城里,有的还去天水市里面买。好菜,好肉不管贵不贵,想要得都买下。说到肉我们甘谷县人大多是自家养猪的,所以猪肉一般不会买了。买些鱼肉等等。还有写对联的红纸或者直接买写好、印刷好的,门神,香。

小伙子,姑娘们都打扮得神采飞扬、花枝招展。说不定就找个好对象,等到年后初五、六就准备定亲。

4、腊月二十九—蒸馒头,炸“块块”

馒头一般常见的,不过有大小两种。“块块”有很多种,面是前几天就准备,已经发酵好的,要看家里妇女的厨艺怎么样了,手巧的女人会做各种各样,色香味美,脆而不干,甜而不腻。女人们会使出十八般武艺,将“块块”做得最好。得到正月里来的客人、亲戚的赞。

5、腊月三十日—“耙对纸”,“接先人”,“年夜饭”,“守岁”。

“耙对纸)”即春联,在我的家乡,家家户户要贴上新的`春联,其含义是以示辞旧迎新,期冀度过和和睦睦的除夕之夜,迎来甜甜美美的新春佳节,它也暗藏着每个家庭对新一年的期待;家里有当兵的:“人军属门上光荣匾,战士胸前英雄光”等等。“对纸”一般是由村里的老师,老文化人写的。一清早孩子们就拿着由大人裁好尺寸的红纸,去老文化人家去写;

“接先人”是一种北方的祭祀活动,也是活着的人怀念先人的一种方式。届时,一个家族的男人和小孩在下午5、6点聚集在放排位的一家,年长者拿着香盘(有香,斟饯即浆水或者茶水,),中年人拿着纸钱(有印刷和自己用模印的),少年拿着鞭炮等等。人到齐后就出发到大路上朝着埋葬先人的方向,磕头祭拜。之后大家一起边放炮边回到那一家在门口跪拜并烧香放炮,表示将先人接回来了。之后知道十五将先人送走之前每天早上每家的女人都会做好献饭供奉在排位之前。

年夜饭有饺子,煮骨头(其实是煮猪肉)等等;

守岁是全家都在一起吃着瓜果,看着春晚,聊着这一年来的见闻及收获,青年们打着扑克,喝着酒,吃着菜,等着00:00点的到来。等到00:00是准时放炮,迎接新年的到来。

6、大年初一—“去拜年”,“迎喜神”,“压岁钱”,“去庙里烧香”

“去拜年”:早上6点起来穿好衣服,青年和孩子们一起去各家的亲房(家族的人)给先人烧香,给长者拜年。

“迎喜神”其实是迎喜神和财神,一般都是男人和孩子去打麦场上拿着香,斟饯,去迎接喜气和财气。

“压岁钱”,“去庙里烧香”和平常一样。

7、大年初二到初六—拜丈人,走亲戚

8、正月“抬老人家(神像)”

“抬老人家”的具体时间各个村子都不一,我们火石屲组是在大年初三。我们村子里没有“老人家”的神像,我们村人信仰的是龙王爷,去隔壁河南村“抬”,这是老祖宗遗留下来的,老一辈人说是认为将神像抬出来游街,与民同乐,神保佑四方百姓和驱散邪魔。

9、正月初九—烟花表演及社火,耍秧歌表演

正月初九这天我们贯寺村庙上有好看的焰火表演,因为这天是众神的节日,也可以说是我们贯寺村的庙会,到时会有周围3个村子的社火表演齐聚一堂,甚是好看。焰火表演更是火树银花,精彩绝伦。

10、正月十五—元宵节,“送先人”

过元宵节就是吃一个“饺团”也是一种面食,有浆水的(酸的),有汤水的。

还有就是“送先人”:家族的人去原先接来的地方送别先人。

六、调查心得:

通过这次寒假社会实践,我想,春节所以得到大家的重视,是因为它代表了人们的愿望,人人都希望生活的幸福、美满,希望工作顺利,前途无量,忙忙碌碌一年,所有的苦恼和愤懑都将在大家彼此的祝福声中消散,在彼此的祝愿中积聚力量,春节,给了每一个人畅舒胸臆的机会。春节还意味着团圆,在当今亲情日渐淡薄的形势下,春节提醒孩子“常回家看看”,在老人期盼的目光中体验家的温暖。春节也意味着春意融融,春天来了,万象更新,忧愁的、幽怨的、有恩的、有恨的都沉淀在冬天的冰雪中,当春风轻拂杨柳、小河潺潺歌唱时,每个人都能体会到光阴流转之速而增添宽容和大度。春节实在是一个与众不同的节日。春节是四季之首,我们的足迹将踩出新一行。生命的里程又开始了一次始发,所以多一点期望,就多一份珍惜;多一点幻想,就多一份激情。

春节过年的调查报告 篇4

(一)调查背景

现在年轻的一代对当地的民俗民风关注的越来越少,因而对一些本地的民俗文化知之甚少,导致一些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民俗渐渐没落。在这个背景下,我做了当地一份问卷调查,以便大家更好的了解本地民俗民风。

(二)时间

20xx年2月10号——20xx年2月16号

(三)过程

①问卷调查个人情况

我调查的主体人群为1620岁的年轻人,其次是中老年人,少数几分为小学生。

②对中国传统节日的了解

中国有很多传统节日,他们都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像清明祭祖,端午包粽子,中秋团圆等,这些节日都由来已久,文化底蕴丰厚,值得的我们了解。除此包括24节气也是祖先们智慧的结晶,值得我们铭记与探究。

③我对传统节日的看法

传统节日有助于我们了解传承中国文化,但我们不能把过节的形式僵化了,我们不能固守一些相对保守落后的封建形式,而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随着时代发展结合一些地方特色进行活动。

④实践感想

本次的.民俗民风调查选择在我老家黑田铺进行,总体来说收获较大,了解了些平时不知道的风俗及其来历,同时也给了我一次与老人们交流的经历。一些上了年纪的爷爷奶奶不识字,我就把题目给他们念一遍,解释清楚,然后将他们说的一些风俗记录下来,总体如下:

正月初一早上必吃油煎糍粑,邻里拜年,初二出嫁女儿回娘家拜年,初五破五,十五元宵节做汤圆食之。

三月三荠菜煮鸡蛋。

五月初五端午节,包粽子插艾蒿另有艾蒿煮水沐浴等,女婿送粽子至岳家。邵东还有称五月初五为小端午,五月十五为大端午,也有包粽子一俗,但不似小端午风行。六月早稻收割有尝新一俗,现已少见。

七月初七有乞巧小孩子拜乡间小桥为亲娘者,谓之桥亲娘,传如此小孩能茁壮成长。七月初十左右开始中元节,放鞭炮烧纸钱迎接逝去先人谓之接老客,十四放鞭炮烧纸钱送之走谓之送老客。期间天天上供烧纸并以烂熟绿豆为馅做糯米粑粑以油桐树叶裹之谓之桐子叶粑粑上供。

八月十五中秋节。

九月初九重阳节,敬老而已。

十二月二十四谓之小年,家家大扫除,亦隆重过之。小年以后开始舂糍粑杀年猪。俗传小年以后死人皆为阎王误做年猪收之,故丧家秘不发丧直至翌年破五之后。大年三十举家团圆,乡间多在中午团年。

(四)如何保护传统节日

保护传统民俗的首要工作时进行记录传承,我们需要把有文化价值的传统节日记录下来,传承下去。

单纯的记录更多的只是原始的,传承才是更大意义的保护。首先对其进行现代化认定,即对其现代生活中存在价值的认定,以这为基础对传统节日的一些形式筛选,认定那些文化资源本身潜在的现代化价值,然后推动文化保护法,建立相应的文化博物馆交流各地民风民俗。

从小学开始开设传统文化课程,培养学生民俗文化素养与兴趣,同时开展各类民俗文化知识竞赛活动,让大家更多的接触与了解。

春节过年的调查报告 篇5

一、问题的提出:

我们每年都过春节,各地的人们都要放烟花爆竹、吃饺子……这是为什么呢?于是我们做了春节民俗的调查报告。

二、调查方法:

1、查阅有关春节习俗的书籍,阅读报刊。

2、上网浏览春节习俗的资料。

3、和身边的人交流各地过春节的风俗习惯。

三、调查情况和资料整理:

信息渠道涉及的方面具体内容上网查找春节的食品饺子、年糕、糖瓜、汤圆、吃五豆、年年有余、腊八粥。

老人的讲述:燃放烟花爆竹传说古代人们为了驱赶“年”这头怪兽,就利用爆竹的声响吓跑它。保护自己的食物和财产。

网络、书籍各地不同的民俗我国西南地区人民在春节进行除夕祭树、偷菜节、汲新水等活动。

西北地区还有送孩儿灯、点灯山等活动,到处都有庙会、猜灯谜……

网络、身边人的讲述春节的顺口溜:

二十三,糖瓜沾。

二十四,扫房日。

二十五,糊窗户。

二十六,炖大肉。

二十七,杀只鸡。

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

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家家走。

四、结论:

1、春节时人们都会把最好的吃的、喝的、穿的、玩的通通拿出来,人们都会特别的高兴。人们还会去走亲访友充满祥和的'气氛。

2、民间的活动丰富多彩,不同的地区有着自己不同的庆祝方式,它可以反映出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朴实的性格。

3、春节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而盛大的节日,全国乃至世界上有华人的地方在每年的春节都会举行各种各样的庆祝活动。过去人们过春节主要是为了能吃好、穿好。现在可不同了,随着中华民族的发展壮大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人们的追求也越来越高。春节对现代人来说有着更深的意义,那就是幸福……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