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记读后感

多美网

2025-04-25读后感

欢迎阅读昆虫记读后感(精选5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昆虫记读后感 篇1

有谁,会倾尽毕生心血为我们身边无处不在而又不屑一顾的昆虫写一本书?又有谁,会如此真实、细致地将昆虫的奥秘向世人尽数道来?唯有法布尔。前几天,我拜读了这位大师的经典巨著——《昆虫记》,受益匪浅。

这本书翔实细致地记录了各种昆虫的本能、特征和生活习性,用第一手资料将纷繁复杂的昆虫世界结构化,用优美的文笔把它真实而形象地展现在世人面前。在书中,“昆虫世界的维吉尔”——法布尔用人性观照“虫性”,又以“虫性”来影射社会人生,十分新颖,令人眼前一亮。

此外,这本书还透出法布尔深厚的文学功底。“可爬行的小肠”“可爱的建筑师”“天才的预言家”,听啊,这就是他眼中的昆虫——它们或勤劳,或勇武,或凶残,而这些都被他一五一十地记录了下来:他以“筑匠”“勤劳的付出者”来形容那可爱的蜜蜂;他用“无畏的武士”来描述浑身披盔戴甲的螳螂;也用“只晓得前进,只晓得杀亡”来形容凶残无比的昆虫……或许也正因为法布尔的严谨态度和优美文笔,这本书才会如此生动、真实吧!

事实上,透过这本书,透过近一个世纪的尘嚣,我们看到的,也许只是一个在孤灯旁边笔耕不辍的老人,只是一个蹲守于昆虫旁的科学家,但他竟会有那么大的魔力,改变了无数人,使他和他的著作《昆虫记》一同名垂青史!这是为什么?只因他的那份耐心和对生命、对昆虫的热爱。他在书中说:“好运气对那些有耐心的人,总是十分偏爱的。”没错,耐心是一个观察者所应当具备的最重要的条件。不仅如此,唯有对昆虫的热爱才是他花费50余年完成这部巨著的动力!他,本着对昆虫的热爱、对生命的尊崇,成就了这本巨著,后世无人可望其项背,原因何在?只因他的耐心和他热爱昆虫的`信念,而这种执著追求的人格魅力也深深折服了我。这也正好点醒了我:凡事都是这样,只要有耐心,有执着追求的信念,天下就没有过不去的坎!我想,这,也是我读完此书的最大收获吧。

《昆虫记》,这部昆虫的史诗,它的每一个字都饱含着法布尔对昆虫的热爱。同时,他也提醒我们:成功,也许并不是遥遥无期的,只要你坚信你脚下的这条路必定能成功,热爱你脚下的这条道路,耐心地走,坚持着走,就一定能到达光辉的顶点,到达成功的彼岸,到达属于你自己的天堂……

昆虫记读后感 篇2

“科学诗人”法布尔用毕生的研究成果和对生命的感悟,创作了一部讴歌生命的恢弘诗篇,它是不朽之作《昆虫记》。

书上记载了各种各样的昆虫,那些弱小的昆虫在法布尔的笔下,有的生动可爱,比如萤火虫、圣甲虫有的十分凶猛,比如螳螂、蝗虫。

这是一部科学巨著,无数昆虫的珍贵资料被收录在其中。这是一本文学名作,原始简陋的昆虫生活,在作者法布尔的笔下展现成一个精彩万分的昆虫世界。翻开《昆虫记》,我眼前通往真理的道路逐渐明朗。

在荒石园里,法布尔与昆虫度过了一个个春秋,他永远都在朝着真理前进。蝉,大自然赐给它高昂的歌声,使得它能在炎炎夏日放声欢唱。但人们对它的印象却很不好,甚至是厌恶。法布尔不理睬他人的看法,自己刻苦研究,细心观察,最终发现蝉不像人们认为的那么凶恶、懒惰。相反,它是辛勤的劳者,宽厚的给予者。只有不盲目追随别人的看法,自己去实验,去观察,真理的大门才会为你敞开。

法布尔长年累月地在荒石园里细心观察,反复实验,无论盛夏,无论寒冬。他仅是为了生计所需?不是,这本书全篇都洋溢着对生命的赞许和对自然的热爱。很难想象这是一个疲于奔命的人写出来的,或许他把这本书作为自已追名逐利的工具?也不是,在常人看来,法布尔的工作是艰苦的;但在法布尔眼中,就像打开了滤镜一般。对昆虫怀有极大兴趣的他便认为这项工作是有意义的`,值得坚持下去的,兴趣推动他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渴望真理,勇于求知的精神让他得以发现许多前人未发现的昆虫,解决以前一些前人未解的迷团。

通往真理的道路虽然艰难,但浓厚的兴趣将会让你前行时事半功倍。寻求真理的路上不是一帆风顺的,就如作者观察圣甲虫繁衍后代所遇到了诸多挫折一样。但只要不灰心,最后肯定会找到解决方法的。

合上书,我仿佛看到一个老人提着油灯,在昏暗的环境里睁大朦胧的双眼,数着从窗口飞进的大孔雀蝶,而如今快节奏的生活,让人们没有过多时间去寻找真理。真理被埋没在键盘的敲击声,马路上的嘈杂声之中。阅读《昆虫记》,让我逐渐走上了寻求真理的道路,与法布尔一起静下心,聆听这世间不一样的美好。

法布尔用50年的时光,创造了《昆虫记》。这本书,它是一个奇迹,他是由昆虫谱写的美妙乐章,到处都洋溢着作者对生命的敬畏与尊重!当我看到大自然的昆虫时,我也能感受到生命的力量!

昆虫记读后感 篇3

“黑胡蜂”这个名字让我顿时觉得黑胡蜂是种霸气侧漏的昆虫。会不会像披着黑色斗篷、穿着油亮油亮的高靴的黑衣侠一样气场十足?胡蜂的外衣,一半为黑黄色,纤纤细腰,步态轻盈。休息时,翅膀不是平展着而是横折成两半,腹部像化学家的曲颈瓶、蒸馏瓮般鼓起,靠一个长颈连到胸部。这长颈显示鼓得像个梨子,然后缩成细绳,起飞不猛,飞行无声,惯于独居,这就是关于黑胡蜂的主要描述。原来黑胡蜂更像的是远离尘世喧嚣、隐居黑山的黑衣游侠呀!带着这天马行空的想像,我陆续了解了黑胡蜂。

黑胡蜂蛰刺猎物,强取豪夺,是凶残的膜翅目昆虫,它们用毛虫喂养自己的孩子。把它们的习性同毛刺砂泥蜂的习性进行比较,可能是挺有意义的。捕猎性膜翅目昆虫都十分精通蛰针的技术。但这些高明的杀手在建造住宅方面却又是没有技能的工人。那住宅又是什么样子呢?

它们的住宅不像蟋蟀的住宅一样“豪华”:一条没有泥土的过道,尽头是一间蜂房。一条走廊,一个洞穴,一个简陋不堪的巢穴。这是矿工、挖土工的作品。它们的作品一般在摇摇晃晃的树桠上。果仁形黑胡蜂分布很广,对于建造蜂房支座的选择比较随意。它把房子建在墙上,建在孤立的石头上,建在板窗的木板上,或者建在灌木的小树桠和什么职务的干枝上。阿美德黑胡蜂的建筑物如果是建在一个不受任何东西妨碍的水平的表面上,那么它就是一个规则的圆屋顶,一个球形的帽状拱顶,在屋顶的高处开一个只够它出入的狭窄通道,上面有一个开得很好看的.细颈口。这令人想到爱斯基摩人或古代的盖尔人的圆形草房中央的烟囱。黑胡蜂的圆屋顶是一件艺术品,我觉得至少从黑胡蜂身上可以依稀看到一种把自己的额作品修得漂漂亮亮的癖好。更值得注意的是,常常可以发现圆拱顶上镶着几粒被太阳晒白了的空蜗牛壳。有的全用蜗牛壳替代卵石,看上去见识是用手工耐心做出来的贝壳匣,精美极了!谁说昆虫没有审美观?这才是事实。

还有一个有趣的事,黑胡蜂发育完全后,雄性比雌性小,它的重量和体积只有雌性的一般,所以食物的总量也只需雌性的一半。由此看来,食物丰盛的蜂房是雌虫的房间,而食物较少的自然是雄虫的房间了。至于产卵,就更为奇怪了:母亲事先已经知道产出的卵的性别,因此它们事先便可为自己的孩子储备充足的食物。这是跟我们人类多么不同的奇怪世界啊!

昆虫记读后感 篇4

今年暑假我读了法布尔的《昆虫记》,这本书详细地描绘了一个异彩纷呈的昆虫世界。书中讲了法布尔对昆虫的观察和发现,让我看到了法布尔对昆虫的爱心、细心和仔细,看到了他对科学的严谨和求实的作风。

法布尔是怎么细心观察的呢?只见螳螂张开鞘翅,向两边斜着过去;翅膀全部展开,高高竖起,就像平行的两片船帆;它的腹部末端呈卷曲状,先抬高,再放下,剧烈地抖动着,与此同时还伴随着“扑、扑”的喘息声,读到这里,我仿佛身临其境,真的看见一只螳螂在捕猎一样!

还有圆网蜘蛛织的网,有的有二十一根辐,有的有三十二根辐,还有的有四十二根辐,编制起螺旋形的圈子。我想应该比任何人用尺子画出来都要好吧?这是多么神奇啊!法布尔观察的这些,也许经常在我们面前展现,可有谁像他一样看得那么仔细呢?

每天我都静静地坐在心爱的小书桌前,津津有味地阅读,读着读着,我深深地沉浸在这美丽的昆虫世界里,也让我对某一些昆虫的看法有了些改变:比如圆网蜘蛛,本来我很不喜欢它的网,因为它的网总是会绕在我的脸上,粘哒哒的,但是我阅读了“圆网蜘蛛织网记”后,发现它们的网毫不逊色于人类的捕鸟网,是那么完美,比人类织的网还要先进很多。仅仅为了捕捉几只昆虫,竟然需要练就如此卓越巧妙的纺织技术!还比如,我以前不喜欢螳螂,因为我去捉它的时候总会被它的两把“大刀”给划伤,一道深一道浅的,像被玫瑰的刺扎了一样,但是现在我明白了,原来它的“大刀”可以让它的捕猎速度快的令人吃惊!再比如,萤火虫原来我是很喜欢的,因为它艳丽动人,而且小尾巴上的一盏灯所发出的微微细光总是那么漂亮,但是阅读了“发光的虫子”,我才知道原来萤火虫是个地地道道的'食肉动物,捕食方法很独特,甚至还有点恶毒……

“生活中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们也要向法布尔学习,多多留心身边的事物,用心观察,说不定你也会向法布尔一样有新的发现呢!如蟹蛛虽然不会织网,但它会潜伏在花丛中,锁定目标,咬住猎物的淋巴结,很快,那猎物就一命呜呼了;秋天的叶子会变成金黄色,飘落下来,成为小虫子们的地毯;变色龙遇敌会身体会变换不同的颜色等等……让我们用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一起去寻找大自然的奥秘吧!

昆虫记读后感 篇5

有时候,我觉得人到了某个新阶段,往往会手足无措,就像站在十字路口,失了方向;就像正值花季的我们,感到迷茫。但有些东西,会让你面向太阳西下,一往直前,一直走,一直走……

在今年暑假,有幸拜读了一本叫《昆虫记》的书。其实,在读这本书以前,我早有耳闻,这是一本集科普性和趣味性的书籍,但一直没有机会深入品读。随着阅读的不断深入,我才慢慢地由主观地看,转为被动地吸引至书中的次元,然后就深陷其中。

在没有开始读之前,可能许多人只是跟风,仅对作者有所了解,其全名让-亨利·卡西米尔·法布尔,可谓如雷贯耳。初次看到书名,可能很多人对其第一印象,便是学术性和报告研究式的文风,严谨讲究。起初,在我了解到他为寄生虫洗白时,我也是这么认为的,但事实上并非单单如此,就像我将要讲的那样。

在书中,各类昆虫不再卑微,它们是主角,植物和更光鲜亮丽的东西成了配角。它们世居在隐秘的一隅,诸如蜘蛛、蜜蜂、蝉、蟋蟀、蝎子。它们也会独立的思考,会工作,有学习能力。法布尔以“人”关联到“虫”:“蜘蛛织网,即使用了圆规、尺子之类的.工具,也没有一个设计家能画出一个比这更规范的网来”,这是蜘蛛结网;“把新生儿放在将能找到多汁而柔软的、易于食物消化的地方”,这是象态橡栗象母亲的细心;“它们在长有蝴蝶斑白翅膀的花上安营扎寨”,这是豌豆象群的日常。更有了难得的烟火气息,仿佛人间。

法布尔不仅能生动地写实,而且还会浪漫地吟诗。这位常置身于世界之外的孤独诗人,在面对小精灵们,与它们对谈言欢时,总会抑制不住自己:“萤火虫的光是白色的,非常柔和而且幽静,没有一点儿刺激,就像星星的光华被这只小小的昆虫给收集起来了一样。让我们怀疑天上的星星原本就是无数萤火虫在那里睡眠。”整段文字读来华而不虚,惊而不艳,美而不妖,平和如水。

在读《昆虫记》时,你仿佛会看到一位19世纪的吟唱诗人在你面前,为你赋词作曲,带你远离尘世的喧嚣,追寻永恒的宁静。

像这种研究,法布尔大概花了将近一个世纪,穷尽其一生,只为寻找那些不被世人关注的弃婴。在当时的时间段里,各学界的学术研究不统一,人们仍保持陈旧的观念,这对他的进程有一定的影响,但在这种促促刺刺的局面里,他仍独行于世间而立,坚持自己的理想,没有口号,不作呼喊。也许是他也不知道理想与现实的距离,所以他努力了一生。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