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阅读五猖会读后感(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五猖会读后感 篇1
《五猖会》是鲁迅先生《朝花夕拾》中的一篇,写“我”童年时正要高高兴兴去看五猖会,父亲却在此时让“我”背书,还说背不会就不能去看五猖会。当“我”终于背会了书时,对五猖会早已感到毫无兴味了,到后来一想到五猖会,就会想到父亲让“我”背书的事。
鲁迅先生写道:“我至今还诧异,我的父亲何以要在那时候要我背书。”读到这里,我想,也许他的父亲是想让他能把这些文字记牢,或者是让他知道付出努力后达到目标才会真正快乐。父亲肯定是为了鲁迅好,但孩子心里却只装着快乐,哪里能体会得到父亲的良苦用心?
我又想到现在,想到我的父母,为了让自己的儿女在学习上取得进步而费尽心思。为了让我不至于贪玩荒废学业,把我送到了最好的学校,给我买学习资料从不嫌花钱多。
记得上小学六年级时,有一次我从学校回到家,一看表,唉呀!我最喜欢的《喜洋洋与灰太狼》已经开始了。我正准备打开电视,没想到半路杀出个“程咬金”,爸爸迈着不快不慢的步子走了过来,面无表情地把电视关掉,转过身来问我:“作业写完了没有?我给你布置的习题做了没有?再有几天都该升学考试了,你还放不下电视。学习去!”这些话犹如大冬天浇在头上的`冰水。我气呼呼地想:就算学习再怎么重要,也不能不让我放松一下呀,更何况这还是大结局呢。我心中既无奈又愤恨,迈着沉重的步子去写作业了。等作业写完时,喜洋洋和灰太狼早和我说再见了。但我也为自己没有因为看电视而耽误学习而感到庆幸和自豪。
有时回头想想,父母何尝不想让我们快乐?但他们知道,现在过多的快乐将会为将来的痛苦埋下种子,所以才会在我们玩得正高兴时,或者正准备高高兴兴地玩时,当头一棒,一声喝令,把我们所有的快乐统统赶走。我想,鲁迅的父亲也是这样吧。
五猖会读后感 篇2
鲁迅小时候遇到了一个难逢的盛大的庙会—五猖会,他笑着跳着,兴奋的不得了。正要出发时,父亲却命令他背书,背不出,就不准去。这犹如一盆冷水泼在了他的心里。待他读熟了,在父亲面前梦似的背完了,父亲才准他去看会。多年以后鲁迅先生仍然十分疑惑不解:为何父亲偏偏要在那时让他去背书?
我对鲁迅父亲的做法有一些理解,自古以来,无数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希望孩子少玩多学甚至一直学习,而孩子们则希望多玩少学。所以鲁迅先生的父亲,就利用五猖会做为条件,让鲁迅背书,为了去玩,为了看会,鲁迅只能完成父亲的要求。这样,鲁迅学习了,达到了父亲的要求,而他也去看会了,自己的目的也达到了。这表面上看来,是一举两得,鲁迅父亲的做法是正确的`。但是……
“我却并没有那么高兴。开船以后,水路中的风景,盒子里的点心,以及到了东关的五猖会的热闹,对于我似乎都没有什么大意思。”读到这句话时,我陷入了深思。很显然,鲁迅父亲的这种做法,表面上是“百益无害”,但实际上却大大的消磨了鲁迅先生的兴趣。我想,鲁迅先生的父亲肯定没有想到那时鲁迅的想法,现在的父母又何尝不是呢?我觉得家长是最该换个角度想想孩子的问题的了。一些家长为了能让孩子有个好的将来,剥削了孩子的一切自由,让孩子失去了快乐的童年,整天被关在屋内,坐在书桌前,面对着一堆他们不喜欢的书籍,习题……但却只能无条件接受。我不禁想问一下,这样好吗?”
孩子们有自己的兴趣,他们的兴趣也许和家长的期待不一样,这时,有些家长就开始使用“家长”的权利,不许孩子做这个,不许孩子做那个。孩子们只能在梦中,实现自己的梦想。
孩子的性格不同,他们未来的天地也不同,所以,请给他们一个自由发挥的权利,让他们自己创造属于自己的天空。
五猖会读后感 篇3
《五猖会》本是一个迎神赛会,在孩子的心中,这是一个节日。但我们能从作者的语言中体会到更多的只是父亲对儿子的压迫,而不是对快乐的正面描述。这足以体现父亲在儿子节日时对儿子做的那件事—先背完书才能去过节,对一个人的心理,对一个人的一生的`影响有多大。
鲁迅的童年,许多来自儿童的玩性,天真的稚气都被抹杀了。中华民族有许多的优良传统,有一些思想的精华,也有一些糟粕谬论。读书固然可以出人头地,但孩子的健康成长,也应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空间吧,家长是时候换个角度想想孩子的问题的了。
“我至今一想起,还诧异我的父亲何以要在那时候叫我来背书。”这是鲁迅的抗议之声,看似是对父亲的不明白,其实更深成次的,是透过自己的亲身经历,表达了自己对封建社会的思想习俗的不满。本应是高高兴兴地去观会,却被父亲的命令弄得兴致全无。怪不得,他梦似的背完了,应对东关五猖会的热闹却提不起兴致。儿时的鲁迅与其他孩子一样,喜爱凑热闹,对于一年一度的五猖会自然十分欢喜。一大清早,工人们就开始搬东西。而鲁迅笑着、跳着脸上写满了喜悦,躯体虽然在家中,但心早已飞往了东关五猖会的现场。父亲让“我”背书,嘴上虽不能发表什么抗议,但心中必须在表达对封建教育的不满。封建教育最大的失败就是将孩子们的天性一点点地蚕食鲸吞了,使孩子们只会人云亦云,尾随人后。让孩子过早地被“之乎者也”纠缠。文章描述了作者与父亲之间一场微小的冲突,作者对五猖会的热切期盼和父亲的阻难构成鲜明的比较,表现了父亲对孩子心理的无知和隔膜。可能父亲是无心的,但就是这么一件小事,可能让孩子刻骨铭心,永不忘记。
五猖会读后感 篇4
在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中,有一篇名叫《五猖会》,让我读后印象颇深。这篇文章记叙了作者儿时想看五猖庙会——一次难逢的盛大的庙会,笑着,跳着,让人兴奋地不得了。但在出发的时候,父亲却让鲁迅背诵一字也不懂的《鉴略》。两句一行,大约读了二三十行吧。他的父亲说:“给我读熟,背不出来就不出来就不准去看庙会。”一盆冷水把鲁迅的兴致全浇灭了。待他读熟,在父亲面前梦似的背完了,大家才高高兴兴陪他出了门。
鲁迅先生曾在回忆时说道:“其实,我当时并没有他们那么高兴,以后小径中的风景,坛子的点心,以及五猖会的热闹,对于我似乎都没什么大意思。我至今一想起,还诧异我的父亲为什么要在那时候叫我读书。”
看看作者这心理感受,不由得为当时的孩子缺乏自主感到委屈,封建家庭家长的专制呆板,以及封建教育对儿童自然天性的压制与摧残,无不让人感到愤愤不平。鲁迅童年时期曾也多次表现出对这种专制教育的'痛斥。而今教育改革的东风吹遍大江南北,所倡导的循循善诱,因材施教对于我们是多么幸运的一件事呀!
曾有位专家点评说,这篇文章所叙之事其实非常简单。一次渴盼而来的赛会被父亲的无理专制搅得索然无味,表现了家长与儿童在心理上的隔膜。然而在平淡的叙述中,我们隐隐地感受到作者受伤的心灵以及当时的愤愤。这篇文章的结构也很有特色。前面写没有看到神像以及明时赛会等内容,而是从正反两大方面为这一次来之不易的赛会做铺垫,以突出主题。文章语言简洁,于平淡见神奇,不愧为大作家之笔。为我今后写作也指点了迷津。凡是能打动人,感染人,影响人的生活素材都可以作为我们的典型写作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