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富裕心得体会

欢迎阅读共同富裕心得体会(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共同富裕心得体会 篇1

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强调,要着力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抓住重点、精准施策,推动更多低收入人群迈入中等收入行列。这为新发展阶段精准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扎实推动共同富裕进程指明了方向、明确了重点。治国之道,富民为始。精准扩大中等收入群体,需要依靠政府、企业和居民的共同努力,通过一系列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精准精细的制度安排,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和创造高品质生活的过程中逐步实现。

中等收入群体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既是反映社会结构现代化的显著标志,也是衡量共同富裕程度的重要指标。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在迈向更高层次共同富裕目标的新发展阶段,仍然存在中低收入和低收入群体占比较大、不同收入群体差距较大,尤其是区域、城乡、行业间的分配不平等、基本公共服务不到位、社会保障不充分等现实困境。为此,要精准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就要聚焦重点人群、重点领域、重点问题,采取精准识别、精准施策、精准调剂等方式,促进要素配置不断优化、各类资源充分利用、畅通社会向上流动通道,努力让身处不同地域、不同行业的人群特别是低收入群体,获得更加平等的发展权利,在更广范围、更大程度上共享改革发展红利。

精准识别是前提。一是精准识别潜在对象。目前我国有近1亿刚摆脱绝对贫困的脱贫人口、2.9亿左右的农民工、5.6亿左右的农村人口、900多万的高校毕业生、2.64亿60岁以上老年群体等,他们中的部分群体收入水平整体较低,职业稳定性较差,应给予重点关心关注。同时,要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进一步对“潜在中等收入群体”加以精准识别、动态追踪,避免低收入群体被排斥、靠近中等收入标准下限的“临界居民”甄别困难等现象多频发生,也为采取针对性、差异化的“扩中”策略奠定基础。二是精准识别重点领域。尽管潜在对象来自不同地域和领域,但精准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最大回旋空间在农村,特别是中西部的农村地区。要不断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解决相对贫困问题,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在做好农村的乡村振兴、城市的万众创新、城乡的融合发展以及东、中、西部地区的区域合作等方面下一番功夫。三是精准把握根本问题。马克思认为,生产与分配相互影响、相互作用。通过分析劳动力、土地、资本、信息等生产要素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发现,某一要素稀缺度越高,其市场议价能力则越强,所获分配的报酬将可能更多,对生产力的影响也将更大。因此,精准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表面看是分配的问题,其实质是生产的问题,是生产要素的稀缺度和再配置问题。

共同富裕心得体会 篇2

自巍巍招宝山脚,一路延伸至宁波火车站,有一条名为“541”的公交线路,作为曾经去市区的唯一线路,是几代镇海人的回忆。

少时去市中心,少不得要乘541路。长大后外出求学,坐车更是家常便饭。坐541路至宁波火车站北广场转乘火车,30公里的路程,约需坐车一个半小时。这段路途初时行进得有些缓慢,后大街道路狭窄、人车混行,像膨胀的口袋逐渐向城外释放人流车流。行至蛟川经济开发区便荒凉起来了,两侧散落着零星的村庄、工厂,稀疏的植被混杂着黄土,生活垃圾或建筑废弃物堆成了一座座“小堡垒”。到了宁波大学路段,还需关上车窗。窗外工程车时时呼啸而过,泥沙漫天,若遇上下雨天,更是一路的泥泞。记忆中的541路,联结着老城镇、城乡结合部、农村,带着土味,混着沙土,蔓延向繁华的三江口……

转眼间十年匆匆而过,时光无言中,541线路沿畔,早已绽了新颜。

20xx年,我自西子湖畔学成返乡。数年之暇,已无需再扛着沉重的行李,乘541颠簸一路。地铁2号线铺陈开去,足不出站即可转乘,一路通畅,单趟可省下半个多小时。但更令人惊喜的还是541沿线的变化。

清除“垃圾”,铺路植绿,征地拆迁,建设新农村,引入产业园……散乱在541沿线的清水浦村,碧波萦绕、绿树成荫,印象老街与文化礼堂透露着历史的厚重,这里既是省级引领型农村社区,更成了2号轻轨线上的一颗明珠。朱家桥村的村民告别世代聚居的老房子,搬进了装有电梯、窗明几净的新式小区。宁波大学路段早樱盛开,与蓝天白云、追逐梦想的年轻人,以及头顶2号线疾驰而过的列车交相辉映。

如若把目光放得更远些,这附近还有一条弧线与541的路线并行飞驰,那正是被誉为科创策源地的中官路创新创业大街。在这条路上,创新动力澎湃:甬江实验室巍然屹立,新型研究型大学蓝图初崭,“青年人才金港”已蓄势启航。在这条路上,新农村身姿焕然:永旺村百亩花海四季似锦,游人如织,村舍青瓦白墙,村民侍花弄草、种果养鱼,如置画中。凭借美丽乡村建设,这座“脏乱差”的“落后村”,摇身一变成了“北岸智谷风情线”上的“网红打卡地”,更描绘出了“浙江省首批未来乡村”的迤逦样貌。在这条路上,宁波帮博物馆和宁波帮文化公园在原先老破村庄和杂草丛生的荒地上拔地而起,讲述着这座土地生生不息的精神和印记……

541路的嬗变,如同一阙窗口,透视出镇海人不断“提质增富”的生活。但镇海的变化,岂止于此?在九龙湖,千亩耕地完成“非农化”“非粮化”整改,农家乐如点点繁星,点缀在青山绿水间,让农民们的腰包鼓起来了;在招宝山,“车轮食堂”每日运行在高龄独居老人集居的老小区里,居家智慧养老、医养结合让“老有所依”照进现实;在澥浦,画室、美术馆是农民“洗脚上田”后新的娱乐场所,船头、墙头,乃至背包、手机壳,盛开着一个个新时代五彩斑斓的乡村梦……县域经济转型升级,城乡融合深入推进,生态环境全面提质,民生保障持续进步,基层治理有效夯实。共同富裕的光影之下,物质丰沛和精神富足、诗和远方,都不再需要60万新老镇海人去费力追寻,因为美好,就发生在身边。

生于安乐处,更欲报吾乡。作为土生土长的镇海人,返乡后踏上基层岗位,我继续亲眼见证着、触摸着这些共同富裕引起的沧桑质变。眺望共同富裕的远大目标,那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沉思前行脚步,我坚信,唯有将个人之理想融入镇海高质量发展的万顷洪流中,用奋斗托举未来、书写华章,才能传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族复兴的接力棒。

时代的指针向前拨动,使人不禁畅想,2050年的镇海会是什么样子?在那时,也许“镇海速度”催生了更多“镇海智造”,“镇海力量”锻造了更多“镇海奇迹”。

但无论如何变化,这其间必定有你,有我,有我们。每一粒尘埃都将积蓄山丘之力,创造出一个更灿烂、更喧腾、更蒸蒸日上的新镇海!

共同富裕心得体会 篇3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越来越成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工作任务。对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而言,推动实现共同富裕,不仅关乎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更关乎党长期安全执政。因此,在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问题上从达成共识走向形成合力,已经是当务之急。

在共同富裕问题上形成合力至关重要。共同富裕是一项涉及从顶层设计到政策安排再到行动落实各个环节的系统工程,具有很强的实操性。基于这样的把握,在凝聚共识的基础上形成合力,对新时代推进共同富裕至关重要。这是落地、落实、见效的关键环节。

其一,形成主体合力。

推进共同富裕,需要发挥各方面力量。各级党委政府作为推进共同富裕的领导力量,要发挥好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抓落实、鼓士气的重要作用,牢牢把握推进共同富裕的方向、节奏与力度,发挥好领导力和带动力。各种市场主体作为推动共同富裕的重要力量,要善于运用市场化机制做好共同富裕文章,使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成为各方互利共赢的过程。各种社会组织作为推进共同富裕的促进力量,要发挥好自身的特殊优势,努力弥补其他主体的不足。广大人民群众自身要发挥实现共同富裕的主体力量,体现能动性、激发进取心,在辛勤劳动、拼搏奋斗中早日实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一项共同的事业,是各种主体竞相发挥历史主动精神、携手创造美好生活的进程。

其二,形成政策合力。

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迫切需要健全完善一整套的政策机制。比如,通过完善收入分配政策,逐步构建更为合理的初次分配格局;通过建立覆盖全生命周期的社会保障与社会政策体系,释放社会消费需求,带动经济增长,为人们过上美好生活创造更加稳定的预期;通过完善教育政策、健全职教体系等,促使社会流动更加合理,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例,为实现共同富裕创造有利条件;通过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使全体人民精神上的共同富裕逐步得到更好实现,等等。

其三,形成实践合力。

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特征,是全体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要分阶段促进共同富裕。为此,形成推动共同富裕的实践合力,就需要在实践中把握时度效。一些有条件的地方要先行一步、步伐大一些,积极为全国创造经验;一些暂时不具备条件的地方,要牢牢把握发展这个第一要义,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为实现共同富裕创造更为充分的条件。与此同时,还要在实践中统筹好发展与安全,充分分析研判各种风险挑战,对于因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引发的种种经济社会问题、特别是因疫情造成的问题,要有科学的把握与妥善的处置,既不能因为这些问题而忽视共同富裕,也不能因为推进共同富裕而触发一些潜在的社会风险。

共同富裕心得体会 篇4

古今中外,人们对共同富裕的追求从没停止。我国儒家经典《礼记·礼运》中就有过“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大同”思想;放眼世界,欧洲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如托马斯·莫尔、托马斯·康帕内拉等对理想社会进行的朴素描述,其中便蕴含着对共同富裕的追求。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构想,我们所要追求实现的共产主义社会是消灭三大差别,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真正实现社会共享、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共产党以此为指导,带领中华儿女朝着共同富裕的目标不断前行。

一、共同富裕的基本内涵

共同富裕,顾名思义,是不断提高人民大众的生活水平,实现人民大众的富裕。理解共同富裕,需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是共同富裕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体。“富裕”展现的是生产力,即社会财富的发展程度,是相对于贫穷来说的。“共同”展现的是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即社会财富以何种形式归谁所有,是区别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及两极分化而言的。

二是共同富裕不是绝对的平均主义。邓小平指出:“我们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根本目标是共同富裕,然而平均发展是不可能的。过去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实际上是共同落后、共同贫穷,我们就是吃了这个亏。”因此,在谈到共同富裕的时候,我们不能认为每个人都应该在同一时间点拥有相同数量和质量的社会财富。

三是共同富裕的实现需要经历一定的过程。共同富裕的实现不是一蹴而就的,不仅需要在数量上实现增长,更需要在质量上有所突破,而实现这一过程需要经历不同的发展阶段。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我们始终在追求共同富裕的理想生活,但由于受不同阶段的社会财富总量及分配方式等因素的影响,我们在不同时期所追求的共同富裕的实现程度是不同的,是随着社会发展而逐步实现的。

二、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重要目标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自成立以来,就确立了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对共同富裕的追求是中国共产党坚守初心、践行使命的生动体现,追求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贯穿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

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就提出国家富强的发展目标,指出“这个富,是共同的富,这个强,是共同的强,大家都有份”。

改革开放之后,我们党在深刻总结以往现代化建设历史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共同富裕的一系列新思想和新认识。邓小平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提出“先富带后富”的方针及“两个大局”理论。正是在这些思想的指引下,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实施了包括“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在内的一系列反贫困措施。

但应看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及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突出,我国在经济发展和民生福祉等方面还不能很好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需要加快步伐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三、在新发展阶段奋力实现共同富裕的奋斗目标

“十四五”时期,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我们仍需不忘初心,继续朝着共同富裕的目标迈进。

一是坚持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并行。首先,发展生产力即为共同富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我们必须先把“蛋糕”做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的大台阶,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经济结构持续优化,预计20xx年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00万亿元,但对比发达国家人均GDP及实现共同富裕所需的物质基础,我们仍需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继续将我国这块“蛋糕”做更大。其次,实现共同富裕还涉及如何分配“蛋糕”的问题。资源分配方式直接影响着资源配置的结果,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重申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要求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改善收入和财富分配格局。

二是坚持完整准确全面落实新发展理念。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共同富裕所需的物质基础需由落实新发展理念来保障。在发展中坚持创新,不仅要注重先进核心技术的突破,更要在“五位一体”建设中凸显创新,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动力;在发展中坚持协调,处理好不同区域、城乡之间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基本方法;在发展中坚持绿色,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将健康发展的理念融入发展全过程,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可能;在发展中坚持开放,为实现共同富裕开辟更广阔的空间;在发展中坚持共享,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社会基础。

三是坚持尽力而为与量力而行的辩证统一。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要求,也是全体人民共同的追求,但共同富裕的实现绝非易事,因此,在追求共同富裕的道路上,我们必须尽力而为,也需量力而行。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