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阅读读道德经有感(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道德经有感 篇1
《道德经》在中国几乎是家喻户晓,两千多年来一向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生活。读书就应与时俱进,不断吸取新鲜营养,但同样也不能放下对传世经典和传统文化的学习。读高中的时候,我以前粗略的读过老子的这本著作,但只是一知半解,似懂非懂,之后随着生活阅历的丰富,慢慢的体会多了一些。
在我看来,《道德经》是一部充满了东方智慧的哲学著作,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对现代社会同样也具有很好的指导好处。其实,我们很多常说的典故和词语就来源于《道德经》,如无为而治、上善若水、大象无形等等。当然,虽然它只有短短的五千言,但是思想十分深刻,要把它完全读懂也不是件容易的事,这天我主要想讲一下我读后的一点心得:柔弱胜刚强。
万事皆有“道”,如为官之道、从商之道,还有此刻流行的养生之道等等,大到治理国家、管理企业、小到为人处世和个人生活,都离不开“道生之、德畜之、物行之,势成之”的道理――就是说事物产生之后,要用道德去培养它,用实际行动去支持它,并且依照形势去发展它。老子在《道德经》中赋予“道”以至高的地位,“道”的地位之所以无穷无尽,就是因为它的本性是柔弱。如果把它运用到我们的生活中,就是柔弱胜刚强。
柔弱与刚强是一对矛盾体,那么柔弱是如何战胜刚强的呢它需要忍耐和克制,需要韬光养晦、忍辱负重,需要年复一年的付出。“水滴石穿”的道理大家都明白,水是至柔的东西,但是它却蕴含了无穷的力量。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其实,正是因为柔弱,它才蕴含着无穷的潜力,才能够永远充满活力。就像柔弱的小草,在狂风暴雨中随风飘摇,却永远不会折断,而高大强壮的树木,却很容易被大风摧折。
历史上也有很多的故事说明了这个道理。刘邦因为有柔弱的性格,处处留意谨慎,每次大难临头都化险为夷,项羽虽然骁勇善战,可惜他狂妄自大,到头来却身败名裂,乌江自刎。还有勾践“卧薪尝胆”、韩信“胯下之辱”的故事,都说明了这个道理。弓满易折,人强易亡,柔弱胜刚强。试想,假若当年越王勾践不忍辱负重,意气用事,何来日后东山再起,报仇称霸同样,要是韩信不受跨下之辱,冲动之下拔剑杀人,之后的结果恐怕是以身偿命,默然消失,就没有以后叱咤风云,击败霸王项羽流芳百世的将军了。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小草是柔弱的,但是它的生命是顽强的。在抗日战争中,当时弱小的中国忍辱负重,最终战胜了强大的日本侵略军。在此刻和平时代,我们国家一向坚持韬光养晦的外交政策,实际上就是不逞强,以低调的姿态参与国际事务的处理,赢得了世界各国的尊重,而美国凭借他的霸主地位,到处惹是生非,国际声誉每况愈下。
柔弱,并不是胆小怕事、唯唯诺诺,它在现代社会表现出来是一种谦虚谨慎、低调务实的态度,是一种虚怀若谷的胸怀。对于为人处世而言,柔弱是一种自我修养,它教我们要学会不自满、不逞强,要学会韬光养晦、宁静致远,不要因为一时的成功就沾沾自喜、得意忘形,也不要因为一时的失意就消极懈怠、丧失信心。对于为官从政而言,柔弱也是一种生存智慧,即使身居要位也要低调谨慎,要善于守拙,不能锋芒毕露,否则弓满易折。“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适当的示弱,才能够以退为进,成为最后的赢家。
柔弱胜刚强,这是古人教给我们的哲理,仔细品读《道德经》,你能够感受到老子的思想穿越时空,直达我们的心灵。收起你的锋芒,保存你的实力,卧薪尝胆,以柔克刚,在适宜的时候主动作为,必将成就一份伟大的事业。
读道德经有感 篇2
《道德经》第六十三章提出了一个与巴菲特的想法一致的观念:“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圣人不为大,故能成其大。’’意思是说,杰出的人并不直截了当的去追求大事,难事,而是有意识的不做大事,不做难事。他们做什么呢?他们做的是比较容易成功的小事。对大事难事的把握和控制,在于从简单容易的方向下手,实现远大的目标,不与高难度的问题正面交锋,主动的避开高难度的问题。从小的地方做大事,而不要直截了当的构建一个大的格局,大场面。这样因为没有难度,就没有太大的失败可能性,不断的积累小的成功就能实现成其大的目标。把老子挖出来进入中国股市,会做得好,老子肯定是不懂此刻经济,财务经济,金融学说,但他有大智慧,从简单入手,从易处入手,避开难的和大的,从而终成其大。
这个理念也正是巴菲特的核心理念之一,甚至也是巴菲特成功的根源之一,巴菲特:“我从不试图跨越七英尺高的栏杆,我所寻找的,只是容我轻易跨越的一尺栏杆”。巴菲特的意思是“我不做高难度的事,只做杀鸡宰羊的事!问题的难度降低后,错误自然不会发生。”
提升成功率的根本办法是为其易,为其细,为其小,不为其难,不为其大,不为其烦,逐步积累在时间的作用下能够成其大,成其功。这其实才是根本的成功之道。
读道德经有感 篇3
《道德经》通篇潜藏的一个主题意识是,反对技巧,反对知识、反对乱为,主张静待事务自身的发展,自然成。道家强调乱用知识、乱用技巧、乱用智力,是很危险的事情。不作为,无知识、无智技在道家眼里是成功者的基本特征。主张靠事物发展的根本道理,靠事物的自行演化,不劳而获,是道家的根本思想。
几千年来,道家的以上思想被视为保守、落后甚至反动。我此刻认为这种看法可能是不识货的体现。道家强调不作为,无知识、无智技的基础是认为大自然自身会以最合理的方式存在和发展,顺着自然本有的发展事态、追随自然的节奏是最聪明的做法。乱思、乱想、乱研究、乱动颠倒了本末,把人的参与视为自然发展的主要条件,其实事物的发展是事物的自然属性,没有人的干预就能自然发展下去,如果人过度干预会破坏事物最合理的自然发展。一个“有知者”在干预自然的过程中,造成的麻烦比产生的利益大得多!人类那点可怜的“智慧”在大自然的固有智慧面前往往成事不足败事有余!我个人认为道家的思想是十分高深的哲学,对投资有强大的指导好处。
道家强调明白最根本的道理、逻辑和规则后,务必要追求愚、笨、傻、呆,务必少做少为,少思少想,别求知、别发展智力、别发展技巧。严格来讲,道家这个思想对现代科学技术不是一个正确的理论指导。但是对投资来讲,道家的这些观点是最正确的。投资你想得越多,出错的概率越大,你操作的越多,赔钱的风险越大,掌握的知识越多,自以为是的可能性越大,你觉得自己聪明,乱为乱动的可能性越大。所以,少掌握点知识,能不做尽量不做,投资成绩自动提高。你明白终极的总道理就能够了,你明白真正的本质性逻辑和法则就能够,其他的东西能不明白就不明白,能不清楚就不清楚,太明白太明白是有害的。
读道德经有感 篇4
这天我向大家推荐的是《道德经》也称《老子》一书,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在前,《德经》在后,并分为81章,近五千字,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这天选其中一个章节和大家一齐学习,并谈谈自己的粗浅认识和学习体会。不当之处敬请大家批评指正。
《道德经》的作者是中国古代的哲学家、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县东)厉乡曲仁里人。他是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
老子的《道德经》一书,是开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先河的哲理诗,是人类生命活力的颂歌,是中国这一智慧巨人对宇宙、人生、社会、政治、军事认知的哲学格言,是中国文化的大宝藏,是中国思想史上一次灿烂的日出。五千精妙,博大精深,从宇宙到人生,从物质到精神,从社会到政治,无数个层面上的东西都囊括其中。他的思想似乎高悬太空,实则立足人世,他貌似虚静,却满溢爱之情;他倡“无为”,结果是“无不为”;他言守静,实则“制动”;他甘“居后”,反而“占先”;无为清静其外,有为用心其内。《道德经》充满智慧之爱,闪烁智慧之美。
老子哲学与古希腊哲学一齐构成了人类哲学的.两个源头,老子也因其深邃的哲学思想而被尊为“中国哲学之父”。老子的思想被庄子所传承,并与儒家和之后的佛家思想一齐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内核。
智者见智仁者见仁。胡适说:“老子是中国哲学的鼻祖,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位真正的哲学家。”鲁迅说:“不读《老子》一书,不知中国文化。”这天读来依然有必须的启迪、借鉴作用。这就是我向大家推荐这本书的原因。
“无为而治”是老子哲学的核心所在,对此老子在《道德经》的第三十七章中进行了更明确的阐述,他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们“无为而治”的方式方法,其关键就体此刻一个静字,要想悟到大道,就要有宁静的心灵。
老子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夫亦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道”永远是无所为而又无所不为的。侯王如果能坚守它,万物就会自我化育。在自我化育的过程中会有贪欲萌生,我就要用“道”的无名质朴来镇服它。无名的质朴,就是要人们不起贪欲。不起贪欲就宁静了,天下就自然正常了。
那里老子是在告诉我们守道可使万物自我化育,宁静可使天下自然正常,充分强调了“守道”、“宁静”这两个关键词的重要性,我们能够将其总结为:“守道自化,宁静自正”八个字,这是老子无为而治哲学的精髓所在。
老子在那里讲了政治之道、管理之道,按“无为”来进行统治、管理,其结果就是天下百姓“自化”、“自正”。这样就能构成一种淳朴、和睦的民风,每一个人才会觉得清静和幸福。也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出民众无穷的创造力。永恒的大道始终无为,但是却取得了无所不为的成果。大道运行没有轨道误差和时间误差,具有永恒的客观规律性。正是这至诚不移的客观规律性,才孕育化生出天地万物,取得无所不为的成果。
“无为”和“无不为”看起来是矛盾的,其实并不矛盾。“无为”并不是不做,而是不妄为、不乱做,不要按照个人的意愿、个人的心计去做,而是要按照自然法则来做。“无不为”是指没有什么不能做的,没有什么不去做的,没有什么是做不成的。“道”是无为的,正因为无为,所以什么东西都“为”了,都做了。也就是说只要你不去恣意妄为,那么什么事情都能够做成功。可见,“无为”是前提,“无不为”是结果。
在老子看来,最理想的政治、最高明的管理就是“无为”。一个高明的领导,如果他“无为”了,那么得到的结果恰恰是“无所不为”,什么事情都办成功了,原因就是他是遵循了天道规律而不是出于个人的意愿。这样人民就会自我变化、自我化育、自我成长,他们会自然而然地、自觉自愿地去努力工作,他们的自我潜力、自我潜能就会充分地调动起来、激发起来,他们的自我价值就会得以实现。这比管理者用强硬的手段、用法律法规去指使下属、限制员工所起到的作用要好得多。
一旦在“自化”的过程中,出现贪欲了,怎样办?法家当然是制之以刑,绳之以法。老子则主张以“无名之朴”来镇服他们。“无名之朴”也就是“道”,“道”是不可名状的,也是朴实无华的,是人的原本状态。只有用“无为”之道去引导他们,他们才能够被镇服,才能不起贪欲。一旦大家都不起贪欲了,就会进入宁静的状态,人们的心理宁静了,就会产生有利于天下的正念,而天下也就安静了,天下安静了,就会产生政治清明的太平盛世。
孔子主张的是“德治”,老子主张的是“无为而治”,法家主张的是“法治”,这三种主张对现代管理来说,都是有价值的,它们并不矛盾,三者之间相辅相成,不可偏废,关键是要看自己的组织是处在什么状态之下,缺什么则补什么。“无为而治”与“德治”、“法治”并不是一个层面的问题,是能够并行不悖的。“无为而治”是治理的最高境界、最高原则,能够到达使民众自化、自正的境界。而“德治”和“法治”则是治理的具体方法、具体法则。只要是从实际出发,不按个人的意愿、个人的私欲,而是根据不同的状况、不同的处境进行有效的“德治”或“法治”,这也是一种顺其自然的“无为而治”。无论采取何种方式,其结果都是为了到达“天下将自正”的效果。
老子在那里的思想逻辑,由道的“无为而无不为”到“万物的自化”这是治国修身的具体过程。由“化而欲作”到“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夫亦将不欲”讲的是自化的过程中需要用“道之朴”、“不欲”来消除出现的妄念。最后点明了“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的道理,充分强调了静的作用。我们只有真正地有了心灵的宁静,才能让自己的灵魂走进大道的正途,这是天下自正的前提。
宇宙始终都在流变不止的状态之中,我们要善于在人生许许多多的变化中找到自己心中的那份宁静,在恪守大道中持续自然的化育,在宁静思悟中领悟到正确的品行,这是创造人生幸福的必经之途。也是建立和谐家庭、和谐社会包容而又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